APP下载

結語:夯實澳門高教質量,提高科研能力

2021-06-28

澳门月刊 2021年6期
关键词:條件大灣區產業

1、目前澳門高等教育發展面臨怎樣的的機遇和障礙?

澳門科技大學榮休校長許敖敖教授:澳門要融入到大灣區的發展,這對澳門高等教育,是一個很好的發展機會。澳門的高等教育可以為大灣區的建設培養科技人才,還有"產學研"助力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這也是澳門的高等教育應該擔當好的角色。

澳門國際文化教育交流協會會長婁勝華教授: 個人認為,目前澳門的高等教育發展具四個方面的機遇,如澳門的優勢產業,旅遊、博彩等,可以為澳門高等教育中的相關學科的發展提供優質的產業基礎。至於高等教育的發展障礙有六個方面,如澳門知名的大學少,優勢學科相對較少,學科建設形成明顯的傾向性。

澳門城市大學周平副教授:主要存在以下機遇:“一帶一路”和大灣區建設對高層次人才的需求;“飛地”模式,例如澳門大學橫琴辦學模式,為高校異地辦學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辦學模式。個人認為面臨的主要障礙,一是矛盾;二是局限。

澳門專才學會創會會長簡浩賢博士:我認為澳門回歸21年以來,高等教育有了很大的進步及發展,我們也需要看到問題,例如澳門出生率持續偏低而引致每年畢業生人數基本呈下降態勢;澳門外地學生雖然很多,但來源過於集中在中國內地。

2、澳門的高等教育在產業適度多元中應是怎樣的角色?發揮怎樣的作用?

澳門科技大學榮休校長許敖敖教授:談到這個問題,我首先要問高等教育產業化是什麼意思,我個人認為“產業”是要盈利的,澳門的高等教育是否有能力去賺錢?我認為目前根本不具備這個條件。

澳門國際文化教育交流協會會長婁勝華教授:高等教育本身也可以構成多元產業之一。實際上高等教育本身也是一個產業,是屬於第三產業中的服務業,因為高等教育是採取收取學費的方式提供教育服務。大量的學生來澳門學習,也可以帶動澳門本地的生活性消費規模的擴大,提升本地生產總值的規模。

澳門城市大學周平副教授:高等教育的本質首先肩負著培育優質人才的使命,同時兼具經濟與產業元素。高等教育產業化要堅持人才培養這個核心,成為高新學科引領者、優質人才的培育者,知識成果的創新者,圍繞市場和企業需求培養人才,才是硬道理。

澳門專才學會創會會長簡浩賢博士:未來大灣區教育發展聯盟,相信可以拉動“9+2”的綜合資源,用好各城市定位下的區域空間優勢,一方面互補不足調整佈局,另一方面在曡加效應下放大自身優勢。

3、是否應該向產業化方向發展?若發展高等教育產業化,有哪些需注意的問題?高等教育能否發展成澳門的一個新興產業?

澳門科技大學榮休校長許敖敖教授:對於澳門高等教育是否應該向產業化方向發展,我是持否定的態度。澳門高等教育目前不具備產業化的條件。

澳門國際文化教育交流協會會長婁勝華教授:我認為高等教育的產業化、市場化或公司化的提法值得斟酌。高等教育產業化意味著要以市場化的模式來經營,那樣做,必然使高校重視盈利,而忽視其公益性。從中外高校發展的經驗來看,市場化辦學是很難推進高校發展的。

澳門城市大學周平副教授:高教產業化需要高等教育專家聯手企業家和實幹家才能實現。只有學者與企業家、管理者的結合,才具備產業化的思維和條件,又不被資本完全引導。

澳門專才學會創會會長簡浩賢博士:澳門私立高校受益於較靈活體制及市場化方向運作,起步較快,公立高校有規範要求及標準制定,可能就更需要務實有序推動了。

4、科技產業發展是高等教育要走的路,大學須將科研成果轉化為產品,讓科學研究和科技創新服務於產業,建議政府如何優化機制,提升高校的積極性,讓澳門的大學在科研與產業相結合方面做得更好,助力澳門經濟適度多元。

澳門科技大學榮休校長許敖敖教授:大學有責任和義務,把科研成果轉化為產品,讓科學研究和科技創新服務於產業,助力澳門經濟適度多元。

澳門國際文化教育交流協會會長婁勝華教授:個人認為有四個方面:一是建立產學研一體化體制;二是需要建立一個科技投入的機制;三是要確定高校科研產品的屬性;四是提供科研產品的產業化誘因。

澳門城市大學周平副教授:我認為在澳門應該提“高校知識成果轉化”更為準確。當前高教產業化既是科研成果的產業化,也是與澳門產業適度多元化方向一致的成果轉化。

澳門專才學會創會會長簡浩賢博士:特區政府在優化機制上,建議當以效益為本,研究適度引入私立高校較靈活及具彈性的制度。政府在公立高校上以監督為主丶堅持校本自決為原則,這樣結合高校自身特點和長處去制定產業研發的合適方案。

5、內地的高等教育在助力經濟發展方面有哪些值得澳門借鑒和參考?

澳門科技大學榮休校長許敖敖教授:高等教育是需要投入的,可以借鑒內地的經驗,把澳門的高等教育推向市場,更好為社會服務,因此去吸引社會的資金,用以支持大學的科研及教學,這樣可以減輕政府的財政壓力,也可以建設更好的大學。

澳門國際文化教育交流協會會長婁勝華教授:內地高等教育助力經濟發展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人才的培養,另一個就是科技的支撐。這兩方面都有值得澳門參考的經驗。

澳門城市大學周平副教授:中國科學院、清華和北京大學在教育產業化方面有實踐,有探索,也有經驗和教訓,值得認真學習借鑒。高等教育產業化不是簡單的運用市場手段將學校當作企業,而是在尊重教育規律和遵循教育法規的條件下,採取恰當的產業化的運作方式,最終提高教育的總體效益。

澳門專才學會創會會長簡浩賢博士:我想沒有任何政策是完美的、也沒有任何制度沒有不足。從廣義去看,未來粵港澳大灣區在高等教育協同發展上,應該從認清不足、優勢互補到融合發展這三步走。

今次的時事辯論話題,大家各抒己見,積極建言獻策。綜合以上各位嘉賓的意見:一致認為澳門要融入到大灣區的發展,這對澳門高等教育,也是一個很好的發展機會。建議政府優化機制,提升高校的積極性,讓澳門的大學在科研與產業相結合方面做得更好,助力澳門經濟適度多元,這也是澳門的高等教育應該擔當好的角色。對於澳門高等教育是否要產業化,態度不一,主要有以下三種看法:一是認為目前澳門高等教育還不具備產業化的條件;二是認為這個問題值得思考和斟酌;三是高等教育產業化不是簡單地運用市場手段將學校當作企業,而是在尊重教育規律和遵循教育法規的條件下,採取恰當的產業化的運作方式。

本刊認為:澳門的大學發展歷史都較短,教學水平和科研能力都亟待提高,也就是大學的教育基礎還不夠紮實;而大學的產業化需要人才,尤其是科技人才,目前澳門的大學還不具備搞產業的能力。現在需要政府支持高校開展應用型的研究工作,為澳門發展高科技項目做準備,發展科技產業,助力澳門經濟多元發展。此外,澳門高等教育要融入大灣區乃至發揮輻射灣區的使命,需要突破現有的體制障礙,增強高等院校辦學的自主性和靈活性。自主和彈性的管理體制,能夠促使高等院校採取更加靈活的辦學策略,有利於多出學術和科研成果,也能夠促使澳門高校產生尋求經費來源的動力,促進高校創新和可持續發展。

猜你喜欢

條件大灣區產業
论证NO3-在酸性条件下的氧化性
港人開啓「大灣區」生活
港人開啓「大灣區」生活
把握基本不等式求最值的条件
大侦探
時寒冰 第五次產業大轉移將為中國未來30年帶來巨變
判定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
樊綱 要用創新的精神來看待健康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