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网企业基于能源互联网转型指标体系的研究

2021-06-28余爱琴龙昌敏

科学与信息化 2021年17期
关键词:指标体系电网能源

余爱琴 龙昌敏

北京国网信通埃森哲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北京 100031

引言

当前,能源互联网蓬勃发展,全球主要国家纷纷将能源互联网视为未来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聚焦关键环节、强化政策引导,着力推动技术创新突破、产业融合应用、商业生态创新。在我国,能源互联网是实现我国从能源大国向能源强国转变和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重要策略。电力是能源互联网发展的关键领域,电网企业要实现能源互联网转型,就要从集中式经营管理方式向设备智能、多能协同、信息对称、供需分散、系统扁平、交易开放系统转变。

指标体系是企业管理重要的管理手段,具有“牵一发动全身”的作用,能对企业发展和组织管控发挥很好的引导、激励作用,一套好的指标体系能让企业转型、升级事半功倍。

相比于传统的电网经营管理指标,能源互联网转型指标体系设计更具挑战性:电网企业能源互联网转型指标设计要兼顾现实性经营和长远发展,更具导向性、系统性、创新性和颠覆性,应以能源互联网发展方向为指引,明确发展思路,选取适宜维度,通过不断丰富、优化、完善指标体系助推电网企业实现能源互联网转型。

1 能源互联网发展新形势

能源互联网发展日益深入,从概念形成到多家能源企业实践探索,再到多国出台政策推动发展,能源互联网发展步入快车道并有望量变到质变,实现更大规模飞跃。

1.1 能源互联网概念的提出

2004年,英国《经济学家》杂志最早提出“能源互联网”的概念。而2011年9月,美国著名经济和社会学家、美国经济趋势基金会(FOET)创始人兼主席杰里米·里夫金(Jeremy Rifkin)在其著作《第三次工业革命》,把能源互联网的概念进一步具象化,他在书中描绘了能源变革的新图景:“第二代信息技术改变了以往影响经济的因素,从分布集中的传统化石燃料以及铀能源向分散式的新型可再生能源转移。如今,人类已掌握了一种先进的软件技术,能够帮助相应的企业与成千上万甚至上百万的小型台式电脑相连接。一且成功连接,这种扁平化技术的威力将大大超越世界上最大的集成式超级电脑。与之相似,互联网式电网已经应用到一些地区,改变了传统输电网的模式。当数以百万计的建筑实时收集可再生能源,以氢的形式储存剩余能源,并通过智能互联电网将电力与其他几百万人共享,由此产生的电力使集中式核电与火电站都相形见绌。”

比照当今的能源使用方式,未来能源的生产、储存、转变、分配等环节都将发生巨大转变,能源互联网将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以及未来经济生活中发挥巨大作用[1]。

1.2 能源互联网的探索历程

能源互联网描绘的美好图景绝非概念,越来越多的国家投入资金、技术、人才和政策支持来推动其发展,能源互联网已经在包括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多个国家展现了勃勃生机和巨大发展潜力。

2007年12月,美国国会颁布了“能源独立与安全法案”,其中的第13号法令为智能电网法令,该法案用法律形式确立了智能电网的国策地位。科罗拉多州的波尔得已经建成了美国第一个智能电网城市,同时,美国多个州已经开始设计智能电网系统,GE、IBM、西门子、谷歌、英特尔等信息产业龙头都已经投入智能电网业务;英国工程与物理科学研究协会于2011年发布了能量枢纽与网络研究项目,旨在建立英国乃至欧洲的超级能源网络,提高整体能源系统可靠性以及新能源的利用率;德国联邦经济与能源部于2008年发起E-Energy创新促进计划,重点研发基于信息通信技术的智慧能源系统,通过数字网络与信息通信提高能源供给可靠性与效率,促进可再生能源消纳;日本政府于2011年提出了国家数字电网计划, 其目标是把当前的大型同步电网细分成异步自主但相互联系的微电网,借鉴互联网数字路由器和“IP地址”分配的理念,将能量路由器和能源网络基础结构作为研究重点,旨在使电网中能量的流动与互联网一样自由可控;韩国国家电力公司于2017年提出了能源物联网的概念,重点研究可应用于能源领域的物联网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和自动化技术,建立传感器网络,从而构建一个“数字、开放、互联”的能源网络[2]。

1.3 我国能源互联网发展情况

能源互联网也得到了我国政府的重视和大力支持。2014年,中国提出了能源生产与消费革命的长期战略和建设国际领先的能源互联网技术标准体系目标。2016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制定的《关于推进“互联网+”智慧能源发展的指导意见》29日发布。2016年3月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成立,由国家电网独家发起成立,是中国在能源领域发起成立的首个国际组织,也是全球能源互联网的首个合作、协调组织。2017年7月,为落实《关于推进“互联网+”智慧能源发展的指导意见》(发改能源[2016]392号)和国务院第138次常务会议的部署,有效促进能源和信息深度融合,推动能源领域结构性改革,国家能源局以《国家能源局关于组织实施“互联网+”智慧能源(能源互联网)示范项目的通知》(国能科技[2016]200号)公开组织申报“互联网+”智慧能源(能源互联网)示范项目。 2017年8月,全国55个首批能源互联网示范项目已陆续开工,中国能源互联网进入实操阶段。

2 构建电网企业能源互联网企业转型指标体系

尽管各国能源互联网建设方向与重点不同,但与传统能源系统相比,能源互联网系统无疑具有智能高效、分散灵活、绿色环保、开放共享等特性;能源互联网的供应主体众多,产品形式更多样,能源配置更高效,消费更自主和个性化,这与我国传统能源供应和消费方式有很大不同,也意味着迥异的运营模式、盈利模式,对能源企业管理提出了新挑战。

2.1 中国能源互联网发展目标

从发改能源[2016]392号文来看,能源互联网在我国的定位是:实现我国从能源大国向能源强国转变和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坚实基础,具有促进能源和信息深度融合、推动能源互联网新技术、新模式和新业态发展、推动能源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支撑和推进能源革命的作用;以改革创新为核心,以“互联网+”为手段,以智能化为基础,满足能源产业全局和长远发展需求,紧紧围绕构建绿色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

我国能源互联网建设发展,近中期将分为两个阶段推进。先期开展试点示范,后续进行推广应用,确保取得实效。其中,2016-2018年,着力推进能源互联网试点示范工作:建成一批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试点示范项目。2019-2025年,着力推进能源互联网多元化、规模化发展:初步建成能源互联网产业体系,成为经济增长重要驱动力[3]。

2.2 电网企业能源互联网转型的定位与挑战

对于电网企业而言,发展能源互联网,意味着电网作为能源互联网的基础、枢纽甚至核心功能的进一步加强,电网企业将在能源互联网发展中发挥更为重要和关键的作用。但同时,电网企业也在技术、业务模式、产业生态方面面临很多挑战。

技术方面,依据“互联网+”智慧能源核心发展内涵,未来电网应具备多能源互补高效集成、能源网络物联协同共享、物理设施数字信息化、能源信息深度融合互动、能源商品市场化交易、开放对等“即插即用”等核心技术特征,要求电网企业大力发展能源输配网络数字信息化、终端用户用能数字信息化、供能设施数字信息化。

在业务模式方面,电网企业要进一步适应、加大对新能源发电的接纳,推动新能源发电经济性明显改善,进一步提高非石化能源占比,提高储能业务的应用场景;同时在综合能源服务方面,加大业务转型。长期以来,电网企业以规模化发展、集约化经营推动了我国电力大发展,也构筑了电网企业核心竞争力。然而这种集中模式管理能源供应方式,也对电网企业进行能源互联网转型形成挑战。电网企业应加大业务模式再造、组织模式调整的转型与升级。

在产业生态方面,电网企业要结合国企改革要求,进一步加大多元化市场主体合作,变革市场竞争模式,创造更多的产业生态。

2.3 通过指标体系构建推进能源互联网转型

推动电网企业向能源互联网转型升级,一方面要从企业战略、业务模式、组织管控、分配激励等多方面入手,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指标体系(无论综合计划指标还是企业负责人绩效考核指标)的引导作用,无疑对推动企业转型有积极意义。指标可以作为企业发展目标的分解细化,同时又可以通过经营业绩得到反馈和衡量,对于转型能源互联网,具有事半功倍效果[4]。

2.4 电网企业基于能源互联网转型指标体系构建原则和思路

推动电网企业向能源互联网转型升级,一方面要从企业战略、业务模式、组织管控、分配激励等多方面入手,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指标体系(无论综合计划指标还是企业负责人绩效考核指标)的引导作用,无疑对推动企业转型有积极意义。指标可以作为企业发展目标的分解细化,同时又可以通过经营业绩得到反馈和衡量,对于转型能源互联网,具有事半功倍效果。

2.4.1 构建原则。立足现在,着眼未来。电网企业基于能源互联网转型指标体系设计,既要立足现在,又要着眼未来,统筹平衡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客户需求与市场竞争、不同地域发展差异等关系,有效引导能源互联网转型。

阶段性发展。能源互联网体系建设和转型不会一蹴而就,因此,指标体系构建过程中应坚持阶段性目标思路,能源互联网技术的成熟有利于开放、多元的商业模式构建,局部市场的形成推动整体全面转型。

构建内在关系。加强目标与结果联系,定量目标与定性目标相结合。从当前企业管理理论和实践来看,目标和结果之间并不能完全进行量化衡量,如OKR管理模式,就是在目标与结果之间建立了大致的关系,这种非线性、不一定量化的管理模式,也更适合能源互联网转型的实际。

处理好全局与局部指标的辩证关系。由于电网企业的二级单位分布广泛,经济差异较大,发展阶段不同,因此在企业整体指标和二级单位指标之间,应该形成主体相同但又有差异、局部支持总体的指标关系,通过指标间的勾稽关系,共同推动企业能源互联网转型。

2.4.2 构建思路。电网企业基于能源互联网转型思路主要为:以能源互联网建设要求为目标,以“技术驱动、业务模式、产业生态”为主体,通过科学、适宜的指标体系选取,推动企业经营管理体系变革[5]。

纵观能源互联网的发展实践,目前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也出现了一些成功的案例。但各国发展路径各异,其中,美国更重视信息通信技术的应用,使“信息网”与“能源网”相结合,构建以信息为中心的能源网络。欧洲国家则先实现电力系统的智能化,再实现信息化。日本与美国发展理念类似,已初步完成了硬件基础设施的建设,并可以通过电力路由器实现能源和信息的同时分配与传递。目前我国的实践主要处于智能电网发展阶段,以智能化、电气化特征为主的能源互联网的发展尚处于概念与试点阶段。

在企业构建指标体系过程中,要看到不同发展战略、业务逻辑所构建的发展路径是不同的,同时,指标体系也有差异,但总体仍离不开能源互联网三个关键基础性要素:技术、业务模式、产业生态。

图1 电网企业基于能源互联网指标构建思路图

2.4.3 指标维度。参考T/CEC 101.1-2016《能源互联网第1部分:总则》以及平衡计分卡、OKR等绩效管理和企业管理理论,并结合阶段性目标指标设定思路,电网企业能源互联网转型在发展阶段的评价维度从技术推动、业务模式、产业生态三大维度对电网企业能源互联网转型进行设置[6]。

2.4.3.1 技术推动。电网企业能源互联网技术推动维度又可以从“互联网+”和智慧能源角度进一步划分,选取反映信息通信、互联网化程度、电网智能化水平、数字化发展指数、关键能源消费智能化程度、安全可靠性、交互友好性等方向的指标,具体指标有:研究(R&D)经费投入强度、数字化发展指数、电网智能化水平、信息安全防护能力、人才当量密度、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数量、电网装备技术水平、能源互联网技术水平、大电网安全与控制技术水平、新能源并网消纳技术水平、国际标准参与度、专利数量、重大科技奖项获得情况。

2.4.3.2 业务模式。能源互联网“三分技术、七分改革”的发展要求,要求电网企业应加快适应能源商品属性、扩大和平等参与有效竞争的市场体系,在业务模式方面,选取反映能源互联网经济效益、市场参与程度、分布式能源模式构建、能源利用等方面的指标,具体指标有:跨省跨区输电能力、省间交易电量、市场化交易电量占比、源网荷储协同服务指数、绿色建设与生产、综合线损率、万元产值综合能耗、清洁能源电量占比、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比重、支撑可再生能源发电利用率、促进通过电网实现碳减排量、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等。

2.4.3.3 产业生态。在产业生态方面,结合国企改革,应选取反映多元化市场主体吸纳、能源供给多元化、提升社会效益、电能质量、环境效益等指标,加快能源互联网产业生态转变等方面的指标,具体指标有:管理境外资产规模、国际业务范围覆盖率(“一带一路”贡献度)、新兴产业交易规模、重大决策部署完成率、业态模式创新指数、获得电力指数排名、业扩服务时限达标率、户均容量、城市用户平均停电时间、城市综合电压合格率、电网频率合格率、电动汽车充电桩接入规模、车联网服务客户规模综合能源服务业务发展指数、源网荷储协同服务指数、电力普遍服务水平、客户服务满意度等指标。

能源互联网指标远非上述三大维度,在企业具体经营管理实践中,还应结合企业发展阶段、任务目标、发展重点等进行更多指标设置和取舍[7]。

表1 电网企业能源互联网转型指标库

在有了指标维度的基础上,电网企业可形成具体的能源互联网转型指标库,并在每年结合企业其他指标,形成年度综合计划指标和绩效考核指标。

企业要合理划分能源互联网转型和传统业务指标权重、比例。在电网企业进行能源互联网转型的同时,呼吁国资监管的指标也要有相应调整,能根据能源互联网产业和生态进程,相应调整经济指标要求和考核权重;增加体现能源互联网转型考核导向性指标等[8]。

3 结束语

能源互联网的发展已是大势所趋,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也都积极推进能源互联网的试点示范工作,国家电网更是把能源互联网定为公司发展战略目标。能源互联网建设方兴未艾同时又任重道远,为更好推进能源互联网转型,有必要将指标体系建设作为电网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抓手,积极探索和应用。

本文从能源互联网的提出和发展,探究了能源互联网的形态、特性,进而对电网企业的指标设定、构建思路、指标维度,指标选取方法进行了探讨。

在后续的研究中,要继续深化能源互联网的演变分析;通过电网企业能源互联网转型路径选择,对指标维度和具体指标设定进行进一步丰富、优化。

猜你喜欢

指标体系电网能源
国际能源署:今年清洁能源投资将再创新高
2022城市商业魅力指标体系
计及SOC恢复的互联电网火储联合AGC控制策略研究
数字化电网技术在电网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穿越电网
第六章意外的收获
网络空间攻防对联合作战体系支援度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建筑工程造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探究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好大的方块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