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岗村红色文化创意产业“设计战略”模式构建
2021-06-28董晓日范一鹏高小针
董晓日, 范一鹏, 徐 驰, 高小针, 田 蜜
(1.蚌埠学院机械与车辆工程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2.华东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上海 200237)
小岗村是我国农村改革的主要发源地,在小岗村大包干等农业生产责任制基础上形成的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中国共产党农村政策的重要基石。国家各级政府部门历来重视对小岗村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小岗村农村改革座谈会上强调,新农村建设要规划先行,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补农村短板,扬农村长处,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住田园乡愁[1]。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调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全面阐述了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和重大意义[2]。
1 小岗村红色文化发展渊源
1.1 红色文化发展进程
小岗村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标志性符号,多年来备受关注。在外力提升和内力驱动作用下,小岗村已由一个传统村落正转型为具备城镇功能的社区[3]。其享有全国10大名村、安徽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省历史文化名村等文化名片。1978年11月,小岗村民怀揣着“坐牢杀头也甘心”的悲情壮志,立下了第1份“分田到户”契约,历史的车轮让这一平凡的村庄承载起中国改革开放历史进程的重要使命[4]。
1947年7月至9月,由毛泽东同志于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主持召开的土地会议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拉开了我国土地改革的序幕。自1950年冬,华东、中南、西南、西北等解放区陆续广泛开展土地改革运动,不久后农业合作化运动随之而来,由互助组并为低级农业合作社,再转为高级农业合作社。曾以讨饭闻名并有花鼓乡之称的凤阳县在安徽贫困地区中颇具代表性。小岗村作为凤阳贫困村,至1955年底,只有勉强成立的由4户人家组成的互助组[5]。小岗村的“落后”曾让相关部门大为光火,在多部门动员下,至1956年午收后成为高级农业合作社社员。村民并未因高级农业合作社的成立而不再为吃饭发愁。1962年,小岗村开始划分的“责任田”让民众看到一丝希望,但受政策导向影响,责任田被很快收回,状况依旧。在征求关庭珠、严家芝等几位备受村民敬重的老人意见后,严宏昌、严俊昌、严学昌等时任小岗村生产队领导,于1978年11月24日晚,在严立华家中召开了“秘密”会议,由最初讨论的分田到户到最后一致同意包干到户,并留下红手印为证,翻开了小岗村改革的篇章,也拉开了我国农村改革的序幕。
小岗村实行包干到户的分配方式与当时政策文件不相适应,执行时如履薄冰,遭到质疑与批评。在严宏昌、严俊昌等带头人及时任安徽省委书记万里、滁县地委书记王郁昭、凤阳县委书记陈庭元等相关领导的努力下,包干到户的分配方式得以推进,并影响整个凤阳县。万里曾派周曰礼、陆子修等人赴凤阳总结经验,并写出《农业经济管理的一项重大改革-凤阳农村“大包干”办法值得提倡》的调查报告,于1979年8月8日发表于中共安徽省委机关报《安徽日报》头条位置,这也是安徽省首次借用公共媒体公开推出“大包干”的凤阳经验。在小岗村带动下,1979年夏秋两季,凤阳县迎来历史性大丰收,全县粮食产量达4.4亿斤,比1978年增长49%,人均收入较1978年增加了85%。小岗村为当时处于水深火热状态的我国部分农村地区带来了希望,也开辟了一条农村改革的新出路。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以及历任国家领导人江泽民、胡锦涛同志均曾莅临小岗村视察指导工作。小岗村18户农民按下的“红手印”拉开了我国农村改革的序幕,也孕育发展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小岗村红色文化”。
1.2 小岗村红色文化核心构成要素
2016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小岗村时强调,小岗村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实践证明,唯有改革才有出路,改革要常讲常新。习总书记同时充分肯定了“大包干”精神和“沈浩”精神[6]。
1.2.1 “大包干”精神
“大包干”是小岗村红色文化缘起的核心要素,它反映出农民发展生产力的需求同与之不相适应的旧的上层建筑、规章制度之间的矛盾,表达了我国农民当时的迫切需求及勇于突破重重禁锢进行改革探索的精神。
由最初“包干到户”到之后“大包干”的称谓转变,体现出广大群众对该种方式的支持与认可。时任安徽省委书记万里在听取陈庭元汇报时,陈庭元曾对“大包干”作出如下解释:“按照省委‘六条’规定的精神,我们把一个生产队划成若干个作业组,将队里的土地、耕牛、农具和应向国家上缴以及向集体提留的各项任务,都分配到组;年终分配时,该给国家的给国家,该给集体的给集体,剩下的就归小组分配。因为这中间不需要生产队统一管理、统一记分、统一分配,一切自主权都交给了作业组,农民就把它概括为‘大包干’”[5]。该种解释与称谓也得到了万里的认可,随后“大包干”经验被各地公开效仿。
1941年5月19日,毛泽东同志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提出“实事求是”思想。邓小平同志也曾指出,“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大包干”精神是以小岗村民为代表的我国广大农民群众在艰苦时期积极践行实事求是思想的真实写照,是一种在认清矛盾、实情基础上,敢于解放思想挺身而出,协调、应对矛盾本质内容,在恪守原则底线基础上,缓和矛盾关系,力求突破禁锢,探索新思路新方法的一种敢闯、敢干、敢为人先的改革创新精神,这也与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撸起袖子加油干”的精神内涵相一致。
1.2.2 “沈浩”精神
沈浩于2004年2月响应安徽省委号召,作为全省第2批选派赴农村任职干部,由安徽省财政厅调入小岗村,担任第1党支部书记[7]。期间不辞辛劳、夜以继日的工作,对于群众之事,不分大小,亲力亲为,深受小岗村民爱戴。2006、2008年底,沈浩任职期满后,小岗村民曾先后两次按下红手印联名挽留沈浩。沈浩在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积劳成疾,于2009年11月离开了其深爱的小岗大地与民众。
“沈浩”精神是一种紧密联系群众,以为群众办实事、解决群众疾苦为己任,深入农村及艰苦地区工作一线,心系群众,舍小家顾大家,与群众并肩奋斗,以群众为中心,与群众共谋农村和谐、全面、科学发展新思路的敢闯、敢当、敢作为的锐意开拓进取精神,是一种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团结奉献精神。“沈浩”精神在推进小岗村红色文化当代传承与发展中,成为一种重要的示范与推进力量。
1.3 小岗村红色文化核心理念
1.3.1 坚持群众主线
坚持群众主线是小岗村红色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群众主线理念通常以密切联系群众为基础,以解决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帮助群众实现最迫切的需求、化解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为目标,广泛听取群众意见与建议,团结群众、依靠群众,实事求是,以解决现实问题为导向,创新工作思路与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在强调“枫桥经验”的重要意义时强调,要依靠群众就地化解矛盾,善于运用法治思维与方式,解决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与问题。该点在小岗村红色文化发展中得以清晰体现。沈浩同志在初入小岗村时,面对部分公共资源被个别群众私自占用的情况,征求群众意见,调查走访,依靠群众提供线索与佐证,为小岗村争取回耕地、农机工具等集体资产。
1.3.2 构建利益共同体
2015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时提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总书记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将国家、民族、个人利益紧密联系到一起,是持续、生态化发展的理念。
1978年小岗村民在按下红手印前通过的一项必须遵守的协议与总书记提出的上述理论精神一脉相承。该协议是:“小岗村之前吃的是国家的救济粮,之后生产的粮食要首先保证国家公粮与集体提留”。民众的该种理念将国家、个人命运与集体、个人利益紧紧绑在一起,以国家、集体利益为先,以构建利益共同体为基础,心系集体与国家,“大包干”才能够顺利开展,并影响到周边及全国各地。陈庭元借用被民众广泛相传的顺口溜向万里同志解释“大包干”时,称:“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是自己的”。这均体现出小岗村民众以国家、集体利益为重心,其次兼顾个人利益的大局意识、共同体意识。
1.3.3 灵活运用弹性思维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不同阶段围绕土地管理体制所制订的举措之间存在难以跨越的鸿沟,深层原因在于涉及对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理解。从当年人民公社的“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到“包产到组”,再到“包产到户”,每种方式的制定、检验与推进都步履维艰。小岗村的“包干到户”,方式更为彻底,不仅包产,而且包干,虽能极大的调动群众积极性,但当时政治形势不明朗且错综复杂,推进中着实不易,这需要运用一定的政治智慧,保持弹性思维。
如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严宏昌、严俊昌在推进“包干到户”时,本着对国家、集体、民众负责的态度,征集群众意见,召开“秘密会议”,小范围试行、试干,渐进推动,时刻保留一定的弹性思考及处理、探讨问题的空间,确保逐步开展。该方式并非“欺上瞒下”,而是时刻保守严格的底线与原则,以国家、集体利益为先,保守“初心”。在“大包干”命名时,弹性思维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因“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包产”一词在当时有一定敏感性,时任凤阳县委书记陈庭元,将小岗村民具有较强共识度与认可度的“包干”办法借用过来,再将当时安徽省委“六条”精神发展成“包干到组”,进一步延伸概括为“大包干”。在灵活运用弹性思维基础上,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促使“大包干”得以逐步推广。
1.4 小岗村红色文化要义与内涵
小岗村红色文化是以“大包干”与“沈浩”精神为主线,在不同时代背景下可持续延伸、传承、拓展,密切团结群众、广集群众智慧,善于解放思想、敢于打破常规,积极开拓进取、勇于作为担当,时刻以国家、集体利益为重心,顾全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改革创新精神与产物。
小岗村红色文化精神内涵深厚。1) 保守初心不忘本。在推进“大包干”时,民众时刻将国家、集体放在首位,大局意识强。丰衣足食后,保守初心,不忘国家集体给予的救济与帮助,向周边地区耐心传授经验,帮助外地贫苦群众。2) 勇做时代先锋。如大包干带头人严宏昌,曾先后赴涂山、管店、临淮关等地探寻新路,承接蚌埠铁路分局、凤阳县矿管局、县法院等部门工程项目,积累丰富的经验。听闻家乡民众困苦后,其返乡带领群众推行“大包干”。3) 不计个人得失,敢于担当作为。“大包干”的推广,得益于带头人及小岗村民众的担当精神。当年立字据时,社会形势复杂,严宏昌向大家表态,若出现问题由其一人承担。民众则表示,若出现问题,严家老小及农活等事宜由大伙共同承担。正是这种众志成城、团结一心、敢于担当的精神,赋予了“大包干”萌芽的沃土。
2 设计战略视阈下小岗村红色文化创意产业资源整合
2.1 历史进程中的产业发展状况
小岗村推行“大包干”,如同我国农村改革的缩影。前期开展时涉及因素较多,未有较为系统的书面分析材料,直至陈庭元委派时任县委秘书吴庭美所作的名为《一剂必不可少的补药——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包干到户的调查》的报告,于安徽省委召开的农业工作会议上公开后,众多与会者了解到“大包干”的真实情况,受到时任安徽省委书记万里同志的高度赞赏。随着邓小平同志的肯定及时任中央委员会主席胡耀邦对万里工作的支持,以及群众对“大包干”的认同,此种家庭承包责任制成为我国农业经营的主要方式。
温饱问题解决后,万里赴小岗村考察期间,曾叮嘱群众要及时将家庭副业抓上去,民众曾尝试多种方式带动产业发展。以“大包干”带头人严宏昌为例,先是欲购买大中型农机用具辅助生产,后计划创办集体企业轮窑厂,再奔赴郑州、上海、福建农村、浙江瑞安等地考察学习。通过向瑞安学习,办过塑料制品加工厂。通过到南京、合肥等地考察,与村民一起发展养殖业。通过与上海市社科院沟通合作,与民众讨论创办“小岗农工商实业总公司”。之后创办过小岗米厂、小岗食用菌厂、小岗工艺被厂。通过与张家港市长江村合作,开展“两村结对”,带动小岗村农副产业发展。严宏昌担任小岗村村长后,曾与江苏三泰集团合作讨论创办汽车制动安全器厂、汽车尾气净化厂,与长江村沟通创办电梯配件厂,希望落实小岗工业园建设。尽管计划创建的工业园最终于2000年秋季改为葡萄园,但以严宏昌、严俊昌等为代表的“大包干”带头人,为解决温饱后的小岗村产业发展劳碌奔波,其不屈不挠、开拓进取的意志,正是小岗村红色文化精神的真实写照。
2004年2月,沈浩任村第一书记,小岗村迎来发展转折点。沈浩将小岗村创新发展路径归纳为3点:1) 确立三步走发展规划;2) 改善生产生活基础设施条件;3) 外出考察汲取新观念。其在任期间,积极招商引资,落实友谊大道延伸工程、改革大道工程,引进小岗面业、GLG农产品深加工高科产业园等项目,带领民众申报4A级景区、发展小岗村旅游业。2009年后,小岗宝迪种猪科技有限公司、金小岗农林科技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小岗村创新发展有限公司、小岗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机构相继成立。近期,多家公司入驻小岗村,如2019年创泽智能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安徽耕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投资入驻小岗产业园,助力产业发展。
2.2 小岗村红色文化创意产业资源条件
1) 盘活自然资源。小岗村地处我国中部,离城市较远,区位优势不突出,缺乏自然资源储备。沈浩推动小岗村新型城镇化发展时,严岗村、石马村并入小岗村,现辖的23个村组中有1 040户,4 173人,村域面积为1 500 hm2,可耕土地面积达966.67 hm2。自大包干时期,视土地为至宝的小岗民众对发展农业饱含较高的积极性。在国家政策扶持、历届小岗村委及民众努力下,通过土地流转对部分土地资源进行整合开发,减少土地组块,增大单一组块面积,提升了土地开发利用效益。
2) 积极利用社会资源。自1978年按下“红手印”,小岗村一直是全国人民关注的焦点,为小岗村创造了广泛的人脉、市场资源。如严宏昌赴京协助推进燃灯寺水库综合治理工程;《解放日报》时任领导秦绍德、余建华为长江村和小岗村搭建桥梁,帮扶小岗村建成葡萄种植园区,促成两村结对发展;安徽省政府协调各级部门帮助小岗村修建大包干展览馆、小岗小学,完善基础设施及园林绿化建设;关友江带领村两委多方努力,于2013年11月30日举办第十三届全国村长论坛。上述项目的顺利推进,得益于小岗村对关联社会资源的积极对接,也体现出各地群众对小岗村的支持及各级政府部门对小岗村改革发展的重视。
3) 深入传承小岗红色文化精神。小岗村有着深厚的红色文化基因,“沈浩精神”和“大包干精神”作为核心基因,在物质、精神层面均推进着小岗村改革发展。从“大包干”纪念馆、沈浩同志先进事迹陈列馆、弘浩书院、小岗学校的建立,到历任小岗村第一书记带领群众借智引资,加快产业园发展,再到唐西园、张永、黄庆昶、周党之、邱建闯等“新小岗人”破除障碍迎难而上,与群众共商问题应对之策,及时化解问题,数十年如一日,撸起袖子加油干,充分发扬“小岗精神”。
2.3 小岗村红色文化产业类型
在国家大力发展“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文化创意产业为以小岗村为代表的广大农村改革发展提供了新出路。小岗村现有红色文化产业大致可分为红色文化教育产业与红色文化旅游产业2类。
红色文化教育产业主要涉及以下产业子类:1) 红色文化培训产业,该产业依托安徽小岗干部学院,对党员干部进行党性教育。通过专题教学、精品课程强化党员干部思想认识与党性修养,弘扬传承“小岗精神”文化;2) 红色文化图书出版产业,该产业主要依托温跃渊、陈桂棣、贾鸿彬、李国彬等作家,对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时任领导干部、小岗村新生代等人物走访调查,出版学术著作,梳理小岗村发展脉络,留存历史资料;3) 依托小岗学校开展基础教育事业,办学中重视红色教育主题实践活动与授课环节。通过与天津红星路小学结对,运用校际网络同步教学平台,探索“互联网+教育”新模式,获批安徽省首批信息化建设试点学校,发扬小岗红色文化精神。
红色文化旅游产业涉及以下方面:1) 红色文化主题纪念场所展览展示,依托“大包干纪念馆”、“沈浩同志先进事迹陈列馆”、1978年按下红手印旧址“当年农家”、“弘浩书院”、“档案馆”、“村文化广场”等场所,围绕小岗村历史进程中的红色主题,进行针对性宣传与推广;2) 红色文化主题餐饮,小岗村现有餐饮场所在体现红色文化方面,多采用符号直引方式融入餐馆名称,如“金昌食府”、“大包干农家菜馆”、“红手印农家菜馆”等。另有依托各界领导人考察摄影题材,进行张贴布设的直引设计方式。小岗村红色文化底蕴深厚,在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基因与文化创意产业结合方式方面有待于进一步设计规划。
3 小岗村红色文化创意产业战略设计特征与原则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和战略举措[8]”。“十三五”是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路甬祥教授提出:“我国经济已经进入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由注重增长速度向注重发展质量和效益转变的新常态[9]”。自2013年8月中国工程院启动“创新设计发展战略研究”重大咨询项目以来,已向国家提供数项成果,其中向国务院提交的《关于大力发展创新设计的建议》被纳入“中国制造2025”,成为设计战略驱动国家创新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创新设计是一种具有创意的集成创新与创造活动。迈克尔·波特认为,战略是创建有力的定位[10]。创新设计战略是在综合考虑生态、人文、科技、艺术、商业经济、先进政治理论导向6类要素,采用多视角、多方位、多模块单元、多链接体系,进行并联、协同、集成、系统化革新创造,以推进创意产业发展的一种高站位、全局规划与多层级布设策略。当下,国家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创新设计战略的应用,有助于推动与小岗村具有同类发展局限性的广大农村地区,多维度、协调、持续、生态化发展。
3.1 小岗村红色文化创意产业构成要素
3.1.1 红色革命人物创新设计要素
设计战略是一种系统性的解决方案,其引导要素在于设计思维,“人”在战略设计中处于核心战略分析要素位置[6]。小岗村红色文化组构中,涉及特定历史环境、政治背景、特定人群、特定人群中的典型人物、具备时代转折效能的革命事件、特定事件的革命效应等6类组构要素。其中,典型人物是推进改革的重要因素,也是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文化发展全过程。
小岗村红色文化中的典型人物涉及以下4类人群:1) 以严俊昌、严宏昌、关友江等为代表的“大包干”带头人;2) 原小岗村第1书记,时代先锋模范“沈浩”同志;3) 以己之力传承“小岗精神”的小岗“新生代”人物,如严家亮、崔正波、严艳、缪传家等;4) 自外地赴小岗村,与小岗民众共谋发展之路的“新小岗人”,如唐西园、张永、黄庆昶、董贵玲、彭立志、刘永旺、訾庆顺等。
人物原型在红色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中作用重大。影视文化产业中,电影、电视剧剧情角色设计、发人深省的情节设计,其核心创意源即人物原型。如电视剧《小岗纪事》、《永远的忠诚》,剧情设计源即“大包干”带头人与沈浩。除此之外,小岗“新生代”、“新小岗人”,同样可作为发扬新时代“小岗精神”的典型人物,进行影视艺术角色设计创作。此类人物是小岗“成名”后改革发展的见证者与参与者,在推动红色影视文化产业发展,传承红色革命文化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
3.1.2 红色文化事理设计要素
红色文化事理设计要素涉及历史背景、政策激发、事件关联场景、事件结果原型、事件反馈与传播、关联启发与响应等6类要素。小岗村红色文化事理原型再现与事理设计创新均需依托上述要素,以此为基础,进行小岗村红色文化理论还原、核心理念提取、概念塑造与创新、设计点拟定与推广、衍生设计补位创新。通过理、事、情3方面框架要素进行情境构建,在原始要素与新建情境要素导引下,进行文化衍生与创新,输出设计创新物。小岗村影视与文学作品所蕴含的革命精神及所激发的红色文化共鸣,均需从上述视角进行作品建构。
3.1.3 红色文化物质符号设计要素
红色文化物质符号形成需经历渐进式创新发展过程,设计源头即以典型红色人物为主线的革命事件实情,依托实情进行有关经济、政治、社会、人文等方面的理论知识体系构建,由实践向理论进转中,介入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导向的创新思维,导引核心思想与理论的形成。以核心理论为支撑,接入多元、生态、可持续的创造性设计思维,进行物质符号设计拓展与发散。
小岗村红色文化物质符号涉及3类:1) 原发性事件支撑要素,包括核心人物形象、核心人物红色指代、核心事件建构场景与场所、核心事件传播举措、导引核心事件发生的区域场所指代5类;2) 同类革命特征关联历史要素,包括核心事件发生区域传统民俗文化、典型历史事迹、典型历史文化古迹。3) 新生代先锋模范精神指涉要素,包括新生先锋人物引领事迹、直引关联代称、新生先锋人物与原发事件精神对接传承措施、新生先锋人物实体化产业与推进举措。创新设计思维的介入,有助于推进非物质红色文化要素向物质符号的创造革新,红色文化物质符号设计要素在产业创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3.2 小岗村红色文化创意产业战略设计特征
3.2.1 “小岗精神”传承性
“小岗精神”是以“大包干”、“沈浩”精神为主线,在改革发展存在困境及矛盾状况下,以大局、整体意识为主导,以国家、集体利益为中心,以群众意见为侧翼,以改革发展为目标,敢于突破思想束缚,打破层级界限,以求真、求实、求新、求理、求发展为主旨,积极开拓进取的改革创新精神,奋勇当先的大无畏精神,心系群众疾苦的亲民爱民精神,俯首为众的无私奉献精神。
小岗村红色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整体设计战略可以“小岗精神”为指导思想,以发扬小岗精神为导向,以展示新时代小岗精神为核心任务。在宣传展览场所展示主题设定、展示内容选材、展示布局规划、展示流程层次递进高度与精神发扬深度的契合性、展示内容的情感共鸣性、情境带动性方面均需以传承“小岗精神”为重心。
3.2.2 涉农产业主导性
小岗村作为中国农村改革第1村,与中西部及偏远地区农村在产业发展背景方面有一定共性。土地作为农村的重要生产要素,在困难时期,曾解救小岗群众于水深火热之中。自“红手印”事迹的诞生,到“大包干”获得各级政府部门及群众的广泛认可,再到沈浩主持小岗村工作期间所采取的一系列重要措施,均与土地有着密切关系。
“大包干”的推行,令小岗民众更视土地如至宝,对土地的统一管理使用、用途、可变动程度等方面存在的不同意见,均反映出群众对土地的重视。在解决温饱后的较长时间中,小岗村发展缓慢,土地是重要影响因素。改革开放后,部分地区受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影响,不惜代价发展工业,耕地受损问题突出。小岗民众此种在外界看来“过于保守”的心态,使土地保护相对完好,也为产业发展留足了后劲。在设计战略规划中,可确保小岗村涉农产业的主体地位,发挥乡村型、生态化发展优势。如小岗村与长江村结对发展的葡萄种植产业延续至今,及小岗面业、小岗大吉梨园的发展,均为小岗村涉农产业的发展起到了良好带头作用。
3.2.3 关联产业互通性
小岗群众在解决温饱后,以传统农作物种植为主业,产业相对单一。尽管严宏昌多次赴外地学习,试图建立砖窑加工厂、塑料加工厂、瓶盖厂、养殖场等,拓展小岗村产业发展空间,受多种因素影响未能坐实。在长江村的帮扶下,小岗村建立葡萄、蘑菇等种植园区,初步拓宽了主导产业发展空间。之后,伴随农作物的规模化种植、涉农企业的建立、小岗面业公司的创建,以及果蔬类种植与深加工企业的建立,村产业发展如日方升。
由上述案例纵观小岗村产业发展脉络,不难发现,前期发展产业呈现散点状态,相对较为孤立,多无纵向层面上下承接及横向层面发散延伸关系,多数隶属不同产业的创业思路消失在萌芽状态。
而依托农副产业并行发展的长江润发集团小岗葡萄示范园区、GLG农产品深加工高科产业园,呈现出聚类关联发展态势,并为小岗民众带来稳定的经济收入。另如黄庆昶的梨园公社,应四时特色优势,关联发展旅游业,涉及果类采摘直销、举办梨花节、推出民间歌舞、梨花摄影展等活动,发展下位产业,形成以农副产业为主线的关联产业互通发展循环链,确保产业发展的稳定性、流畅性、承接性,实现关联产业互通。产业互通架构见图1。
3.3 小岗村红色文化创意产业战略设计原则
3.3.1 产业创造张力激发
“大包干”精神是小岗村红色文化的精髓,体现了小岗群众立足现实,革故鼎新,勇于开拓的先锋精神,引领小岗人从靠国家救济粮维持生活,到实现丰衣足食。民众在解决温饱后,一度固守传统农作物种植,发展曾停滞不前。在严宏昌、严俊昌、沈浩等引领者的不断带动下,逐步走出困境,建起各类农副产品加工厂,产业创造张力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小岗村在地理位置、人力资源方面与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类似。作为农村改革第1村,小岗村肩负着引领乡村振兴的重要使命,因此产业创造张力的发挥尤为重要,即充分施展产业创造的主动性、发散性、递进性。小岗村产业创造张力发挥的动力源,即激发措施,可综合运用交叉融合、包容设计、协同创新3项措施,催生产业发展新象。产业创造张力激发联动架构如图2所示。小岗村农业开发条件优越,但缺乏必要的技术与先进农业管理经验,其通过采用上述措施与恒大高科农业集团合作,借助恒大高科的先进设备、技术与管理经验,发展小岗现代农业。小岗村同样注重与高校结对发展,其驻安徽科技学院创新创业创意服务中心的创建,以包容、开放的现代乡村发展理念,催生创意设计产业发展新思路。
3.3.2 模块化战略设计思维推动
按日本产业经济学者青木昌彦定义,模块是指半自律性的子系统,通过和其他同样的子系统按照一定规则相互联系而构成根据复杂的系统或过程[11]。设计学中,模块化设计理念,常用于实现产品功能拓展、造型演变、非功能叠加性的产品纵向能力延伸及横向性能同调衍生过程。模块化设计涉及2种思维:1) 各模块单元具有相对独立特性,彼此间保持一定功能差异,在整体系统中各属其位,围绕实现上级系统功能协同运作,也即异质同功思维。2) 各模块单元具有相似要素特性,功能契合性较强,通过要素单元多维组合,实现系统功能多层位、立体式拓展,该方式也是战略创新的重要途径,即同质异功思维。
小岗村红色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可灵活运用上述2种模块化设计思维。如小岗村涉农产业发展中,其所涉及的农产品种植业、深加工产业、农业园区观光旅游产业、乡村农家餐饮产业、农耕文化互动文娱产业等,均以原生态、乡村脉、田园风为核心发展线。对于此类在功能、定位方面具有较高相似性的子产业,可以调动五感、强化体验、提升服务设计观为导向,运用同质异功思维带动产业集成创新。在大数据、人工智能、万物互联技术推广与发展背景下,此类具有数字化、高技术、信息富集特性的产业与小岗村常规产业均具有独立特性。产业发展中,可以具有突出领先特性的产业为核心组块,采用异质同功思维进行组合、链接与结对叠加创新。如小岗村于2019年4月引进创泽机器人研发中心,后期可与常规涉农产业团组对接,依托人工智能组块典型优势,借助异质同功思维,进一步提升小岗村产业集聚力及产业纵向发展深度与高度,推动颠覆式创新。
3.3.3 红色文化发展生态化导引动态跟进
生态环境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生态环境问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能否得到人民认可的一个关键[12]。小岗村红色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需围绕国家生态化发展战略主线,深化新时代红色文化要义解读,推进理念传承与动态创新。大包干精神是在特殊历史时期,小岗民众结合时事,实事求是,敢于冲破禁锢,探寻农村改革发展之路的先锋精神,其核心是以人民为中心,以国家、集体利益为重心的克己奉公意识。小岗村红色文化发展中,可把握核心精神要义,推动文化生态化动态传承。“沈浩”精神是“大包干”精神的传承与发展,沈浩在任期间,修建友谊大道,整治村容村貌,提升了小岗村生态环境指数。“包二代”严余山,结合地方文化元素,以“大包干精神”、“沈浩”精神为主旨,设计制作文化创意产品,从文化生态化发展视角推动红色文化传承。小岗村“新村民”温跃渊以撰写调查访谈著作及文学作品方式,传递小岗村红色文化精髓。黄庆昶通过旅游带动式田园综合体梨园公社的创建,推进小岗村循环、创意、体验式生态农业发展。
小岗村红色文化生态化动态发展中,可确立包容性设计观、跨界融合发展观、归雁经济生态发展观三重战略设计观念。产业发展中,通过包容性设计观推动文化多元发展、产业协同运作、新兴科技层展对接。通过跨界融合观,增强小岗村红色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可塑性、自适应性、联动架构性。通过归雁经济生态发展观,推进人才聚拢与回流,强化红色人文生态根基,提升小岗村红色文化辐射效应,引领红色文化创意产业动态循环发展。
4 红色文化创意产业设计战略模式
4.1 生态位动态跃迁
生态位法则又名格乌司原理,在生态学中用以表述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每个物种分别占据特定空间,且具有独特角色与地位,各自发挥其特殊功能,互不干扰,彼此依存共生。生态位弱化了要素间的竞争关系,强化了要素在各自不同段位的差异化优势特性发挥,讲究要素间的对话、协作、交互、共生。当前,各地产业发展存在明显趋同现象情况下,小岗村红色文化创意产业可引入生态位法则,精准化自身角色定位,建立与周边省份、城市的协同共生战略发展关系。
传统生态位法则多趋向于静态理念,当前产业发展瞬息万变,受技术、市场、经济、观念等变量因素驱使,各要素并非均以原始角色固守本位。由此,设计战略观可由被动变位向主动变位转换,引入生态位动态跃迁策略,确保产业持续发展。生态位动态跃迁战略强调,小岗村红色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可依次构建“大包干红色文化生态位”、“小岗观念生态位”、“小岗范式生态位”3种生态位,实现三级架构,2次跃迁。
“大包干红色文化生态位”可构建涉农产业衍生拓展、集体与家国意识强化提升、“大包干”精神继承与发展、“沈浩”精神发扬与传承4层下位角色功能。“小岗观念生态位”可构建改革先锋导引、持续创新推进、坚持农业立本、生态化涉农产业拓展4层功能。“小岗范式生态位”可构建红色文化产业共生、产业推进信息共享、乡村振兴战略引领、生态战略思维推进、产业创新观念动态跟进五层下位功能。产业发展中,可通过发挥上述三级生态位特定功能,实现各级生态位的动态跃迁,保持产业发展稳定性。
4.2 网络型产业关系架构
网络型产业关系可改变传统产业发展中的单向线性连接关系,促成上下游产业链多位节点对接,推进产业价值互通共用,最大化发挥各级产业效能。其强调产业关系的立体性、多元性、高效性,强化了产业发展的抗风险性、协作性、共通性。小岗村红色文化创意产业关系,应具备产业特异性、产业关系交叉嵌接性、子产业与主产业及各级主产业与产业整体的相互依存性、全空间段位互利共生与互补性。
小岗村红色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其网络型产业关系架构可涉及以下层次:深耕型涉农产业层、复合型红色文化旅游产业层、平台型红色文化教育产业层、智慧型数字信息产业层。1) 深耕型涉农产业层,可构建小岗农作物基础生产与示范层、农作物新品培育研发层、农作物基础加工与深加工层、产地及省际多点辐射营销层、外建基地多点联动推广层5层系统脉络网;2) 复合型红色文化旅游产业层,可构建大包干文化传承历史实景展观层、红色文化核心活动场景虚拟互动对话层、大包干精神传承实景劳作体验层、小岗红色文化衍生品开发推广层四层产业关系网;3) 平台型红色文化教育产业层,可搭建小岗红色文化线上教育平台、大包干文化线下培训与素质拓展训练平台、红色文化主题教育影视研发推广平台、小岗自媒体全线教育整合运作平台,以互联网为依托,提升小岗村红色文化教育影响力;4) 智慧型数字信息产业层,可以物联网、大数据、先进科技为依托,整合前沿信息技术,以建设智慧乡村为目标,构建小岗智慧农业、智慧旅游、智慧教育、智慧生态与生活四级网络,充分挖掘小岗村红色文化改革创新特质,引领乡村振兴。
4.3 生态型产业系统构建
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推动着农村地区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开发。乡村振兴战略包含以下3个层面的发展观:1)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城乡融合发展规划理念;2) 进一步优化提升乡村地区生活、生产、生态空间整体水平;3) 满足广大群众在快节奏、高强度的生活工作状态下,对原生态田园型生活方式的追求。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心在于战略的生态性与系统性。
小岗村红色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在生态性方面,可突出小岗村自然环境的本真、朴质性,确保农业发展的系统、持续性,发挥“大包干精神”、“沈浩精神”的持久传承性,构建红色文化创意产业生态系统。产业生态系统可涉及以下4大板块:小岗文学作品创作与研习板块、小岗红色影视研发板块、小岗红色农业耕作体验板块、小岗红色文化信息产业联盟板块。1) 小岗文学作品创作与研习板块,可构建小岗红色文化历史纪实采集系统、红色文化溯源事迹遴选系统、红色文化纪实主题并联对接系统、主题创作宣传推广系统、文学创作采集系统、专题文学创作专家系统、小岗文学作品审阅论证发行系统7层子系统,以推动小岗文学创作发展;2) 小岗红色影视研发板块,可依托小岗文学创作与研习板块,建构小岗红色影视基地原始信息采集系统、红色影视基地原型数字化还原仿真系统、红色影视基地实景创设系统、主题影视创作编导与拍摄系统、小岗影视新媒体传播系统、影视场景再现互动系统6层子系统;3) 小岗红色农业耕作体验板块,借助小岗红色影视研发板块的场景拟设与情感共鸣效应,该板块可构建红色农耕原始纪实场景体验系统、主题农耕自操作租赁系统、时节性农耕影视场景再现体验系统、小岗红色影视场景现实交互系统4层子系统;4) 小岗红色文化信息产业共享互通板块,可通过构建小岗红色文化信息整合系统、信息延伸拓展系统、新媒体推广系统、产业协同运作信息共享架构系统4层子系统,进一步促成上述3层1级系统的深层对接架构,确保小岗村红色文化创意产业生态、系统、协同、持续发展。
4.4 “以用户为中心”的战略结构设计
加里·哈默和C.K.普拉哈拉德所提出的战略结构概念,指将现有核心竞争力转换为未来竞争优势的战略制定。这其中包含核心竞争力、未来核心竞争力2层要素,是实现竞争优势进化的一种组织架构方式,体现了设计战略制定的前瞻性、灵活性、全局性。传统产业战略结构设计,通常以产业、企业自身为中心,整合其内部或外部同类产业关联优势竞争要素,进行“产业-企业-客户”的内环优势整合。当前,产业发展趋同现象突出,传统结构设计不利于小岗村产业发展。“大包干”、“小岗”品牌符号作为小岗村现有核心竞争力,在后期战略结构设计中,需突破“制造-营销”内环结构,创设“产业-企业-客户-用户”类型的“制造-使用”外环结构,即采用以“用户为中心”的双向互动型战略结构设计。
小岗村红色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以用户为中心”的战略结构,可构建4层模块:思维模块、行为模块、知觉模块、意感模块。思维模块用以强化游客对“大包干精神”、“沈浩精神”等小岗核心红色文化精神内涵的理解,激发爱国、集体、团结、进取意识,可构建实景带动、讲演传递、访谈导引、文艺创作激励4层模块系统。行为模块,可通过构建红色文化活动引导、红色文化场景互动、小岗民俗活动体验、民间工艺制作参与4层模块系统,引导群众树立正向行为观。知觉模块,可通过强化对小岗村红色文化创意产业视觉、听觉要素的美学、声学设计,提升红色文化整体体验,构建小岗村视觉创意设计、田园环境声学创意设计、小岗数字媒体研发中心以及小岗展览展示与新媒体推广设计中心4层模块系统。意觉模块,主要通过对嗅觉、味觉因子的设计,引发用户对小岗村红色文化的情感共鸣,可构建乡村环境嗅觉设计体验、小岗传统饮食体验、实体及虚拟场景综合体验3层模块系统,提升多维感知体验,推动产业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