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乘用车位置灯和近光灯配光设计的讨论

2021-06-28刘洋杨红桥张涛

汽车零部件 2021年6期
关键词:棱镜照度花纹

刘洋,杨红桥,张涛

(1.华晨汽车工程研究院电器部,辽宁沈阳 110141;2.北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吉林吉林 132021;3.辽宁广播电视大学汽车工程学院,辽宁沈阳 110161)

0 引言

通常情况下,前组合灯具包含远光灯、近光灯、前位置灯和前转向灯等功能。各功能的相互排列、组合,因光源规格多样、衬框造型千差万别、部件拆分各异、表面处理工艺又因厂家而不同,形成了层出不穷的灯具造型。在整车项目中,造型输入是前组合灯具开发设计的开端。其输入策略经过工程可行性校核后,针对其详细的结构布置及尺寸要求,需要几轮的调整及修正,最终形成工程可行、造型美观的灯具方案。

随着自由曲面加工及计算机辅助设计能力的不断提升,在反射式的组合灯具设计中,反射镜不仅要实现光线反射,还应确保反射后的出射光线扩散一定的角度,在满足功能灯具不同可视角规定的同时,还应满足各规定点的照度要求[1]。特别对于近光灯,因其存在光型的要求,左右两侧的灯具结构是不对称的,设计中必须考虑满足其明暗截止线的特殊要求。所以,在反射镜式组合灯具的整体造型布置中,为尽量避免对近光灯的光型及配光产生影响,位置灯多集成在远光区域。但文中讨论的恰恰是位置灯安装在近光区域时,配光设计中诸多要素的调整。

1 前组合灯具造型方案可行性分析

1.1 造型方案描述

如图1所示,灯具造型采用了双反射式,包括近光灯和远光灯,近光灯光源为H7。在图中的空间内,近光灯的配光性能可以满足ECE法规要求。但造型输入、位置灯布置在近光反射镜的右上方,两个功能共用同一反射单元。

图1 造型的输入效果图

1.2 位置灯及近光灯模拟

位置灯的光源选用了W5W,加入反射镜、衬框、光源等所有数据进行模拟,配光报告如图2所示[1]。

图2 位置灯配光报告

等照度曲线如图3所示。

图3 位置灯的等照度曲线

图中黑色矩形标识内,内侧45°方向几乎没有光线输出,而外侧80°方向输出不足。同时,位置灯与近光灯共用反射单元,并固定在近光灯反射镜的内侧,其安装孔破坏了该区域的反射面。

从图4和图5近光灯的配光报告和等照度曲线中看到,其明暗截止线不满足法规的要求。所以,这个造型方案,不但位置灯无法满足法规,即使原本合格的近光灯也受到位置灯布置方案的影响,配光由合格变成不合格。

图4 近光灯的配光报告

图5 近光灯的等照度曲线

2 设计要素分析

2.1 位置灯的安装位置

安装位置灯的反射镜区域,在25 m测试屏上,对应的照明区域是近光灯的明暗截止线,左侧灯具是水平线,右侧灯具是15°线部分[5]。如图4所示,考虑其对于近光灯明暗截止线及某些区域照度的影响,在取得造型同意的前提下,修改位置灯泡W5W的安装位置,如图6所示。在CATIA里,将调整后的3D数据调入LUCIDSHAPE里,设置模拟数据,结果如图7所示。黑色框线区域(外侧80°和内侧45°),光线分布不均匀,光强也并不充足。

图6 位置灯的修改

2.2 配光花纹的设计

根据费马原理,光从空间一点传播到另一点是沿着光程为极值的路径传播的。具体地说就是把光传播的实际路径与其邻近的其他路径相比较,光的实际路径的光程为极小、极大或者稳定值。根据费马原理可以导出几何光学的三条基本定律:直线传播定律、反射定律、折射定律。光在均匀介质里沿直线传播,即直线传播定律。在两种介质界面时,将发生反射和折射,即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6。因此,可以简单地认为,光束是由无数条光线构成的,而光线就是直线。在车灯光学设计中,光线数量越多,计算就越精确。如图8所示,光线在传播过程中,如果遇到不同的介质,如玻璃、水等透明介质时,在分界面上发生反射和折射3。反射光线遵循反射定律,折射光线遵循折射定律,公式如下:

图8 光线的传播

i1=i2

(1)

n21=n2/n1=sini1/sini2

(2)

式中:n21为第二种介质对第一种介质的相对折射率;n1,n2为介质对于真空的折射率,又称为该介质的绝对折射率,简称折射率。

光,本质上是电磁波,是一种能量[6]。作为位置灯的光源,W5W,光通量是50 lm。也就是说,针对实现位置灯的配光性能,可以使用的光的总能量是50 lm。如果把光线理解成带着能量的直线,可以用于配光的只有50 lm这一束直线。使用光源有限的光输出,保证位置灯整个的配光区域,如图2所示,上下15°,左(内)侧45°,右(外)侧80°的矩形分布范围内,每个测试点满足标准的需求。而对于其外侧80°和内侧45°照度不足的光分布情况,根据能量守恒定律,不可能存在额外的光能来补充它们的不足。只能利用光源现有的光线,通过反射和折射的方式,控制一部分光线来补偿缺失的区域,同时还要保证原有的区域合格。

2.2.1 反射镜区域花纹的设计

对于80°方向的补足光线需要调整的角度比较大,再观察灯具反射镜的结构,如图9所示,发现近光反射镜侧壁为镀铝的光板面。W5W调整到新的位置后,其输出的光线在该反射面将发生镜面反射,光线追踪如图10所示。该区域反射光的形成是由灯具造型结构所致,不在反射镜的设计范围内 ,但其存在又确实影响配光性能,所以必须考虑它的结构形式。由光线追踪可知,该部分的反射光线在25 m屏上的对应区域是外侧可视角方向。但通过上述模拟,该部分的反射光并未到达80°的区域。如果利用这部分反射光用于补充80°角区域,即不影响反射镜曲面的主体设计,也不会对近光的配光性能存在太大的影响。按照现在的对应关系,需要对该区域的反射光再修正一个角度,才可以反射到需要的区域。根据上述的反射原理,在入射光线不变的情况下,如果修改侧壁反射面的倾斜度,出射光线的方向就会自然发生改变,原理如图11所示。如果对反射面进行圆弧处理,如图12所示,依然根据反射定律,出射光线不仅会被改变方向还会发生角度的扩散。

图9 近光反射镜侧壁

图10 侧壁反射光的光线追踪

图11 反射面倾斜 图12 光线的扩散

在图7的仿真结果中,针对外侧80°方向光线不均匀的问题,如果反射光线在改变出射角度的前提下,还有角度的扩散,更利于光线的均匀分布。根据公式(1),假设反射光线是在现有基础上偏15°。由于入射光线不变,相当于入射光线与原反射光线夹角减小了15°,那么两条角分线的夹角应为7.5°。根据调整后的角分线可以求出在该入射点切平面,即新的反射面,如图13所示的实线l。

图13 反射光的调整

每间隔1.5 mm使用上述方法求得一个小的棱镜反射面。之后把这些棱镜通过圆弧过渡。在CATIA里,宏命令可以对于该类循环操作进行编程处理,程序如下,制作侧壁花纹,如图14所示。把数据调入到LUCIDSHAPE里,模拟结果如图15所示。从配光结果可以看到,光线已经被扩散开,只是有些区域并不理想。此次模拟并没有加外面罩数据,其材料为PC,料厚为2.5~ 3.0 mm。光线通过其内表面和外表面时,会发生两次折射。由于其弧面设计,对入射光线也有散射的作用,考虑其对80°方向光线的影响,暂时先保持侧壁花纹的现有状态不动,待全部数据调整完成后再统一模拟。

图14 侧壁花

图15 加花纹后位置灯的等照度曲线

花纹的程序如下:

Language="VBSCRIPT"

Sub CATMain()

for i=1 to 80

Set partDocument1=CATIA.ActiveDocument

Set part1=partDocument1.Part

Set hybridShapeFactory1=part1.HybridShapeFactory

Set bodies1=part1.Bodies

Set body1=bodies1.Item("pattern")

Set hybridShapes1=body1.HybridShapes

Set hybridShapeExtract1=hybridShapes1.Item("split line")

Set reference1=part1.CreateReferenceFromObject(hybridShapeExtract1)

Set orderedGeometricalSets1=body1.OrderedGeometricalSets

Set orderedGeometricalSet1=orderedGeometricalSets1.Item("points assemble")

Set hybridShapes2=orderedGeometricalSet1.HybridShapes

Set hybridShapePointOnCurve1=hybridShapes2.Item("Point."&

cstr(i))

Set reference2=part1.CreateReferenceFromObject(hybridShapePointOnCurve1)

Set hybridShapePlaneNormal1=hybridShapeFactory1.

AddNewPlaneNormal(reference1,reference2)

body1.InsertHybridShape hybridShapePlaneNormal1

part1.InWorkObject=hybridShapePlaneNormal1

part1.Update

Set reference3=part1.CreateReferenceFromObject(hybridShapeExtract1)

Set hybridShapePointOnCurve2=hybridShapes2.Item("Point."&

cstr(i+1))

Set reference4=part1.CreateReferenceFromObject(hybridShapePointOnCurve2)

Set hybridShapePlaneNormal2=hybridShapeFactory1.

AddNewPlaneNormal(reference3,reference4)

body1.InsertHybridShape hybridShapePlaneNormal2

part1.InWorkObject=hybridShapePlaneNormal2

part1.Update

Set reference5=part1.CreateReferenceFromObject(hybridShapePlaneNormal1)

Set parameters1=part1.Parameters

Set hybridShapeSurfaceExplicit1=parameters1.Item("support sur")

Set reference6=part1.CreateReferenceFromObject(hybridShapeSurfaceExplicit1)

Set hybridShapeIntersection1=hybridShapeFactory1.

AddNewIntersection(reference5,reference6)

hybridShapeIntersection1.PointType=0

body1.InsertHybridShape hybridShapeIntersection1

part1.InWorkObject=hybridShapeIntersection1

part1.Update

Set reference7=part1.CreateReferenceFromObject(hybridShapeSurfaceExplicit1)

Set reference8=part1.CreateReferenceFromObject(hybridShapePlaneNormal2)

Set hybridShapeIntersection2=hybridShapeFactory1.

AddNewIntersection(reference7,reference8)

hybridShapeIntersection2.PointType=0

body1.InsertHybridShape hybridShapeIntersection2

part1.InWorkObject=hybridShapeIntersection2

part1.Update

Set reference9=part1.CreateReferenceFromObject(hybridShapeIntersection1)

Set hybridShapeSweepCircle1=hybridShapeFactory1.

AddNewSweepCircle(reference9)

Set reference10=part1.CreateReferenceFromObject(hybridShapeIntersection2)

hybridShapeSweepCircle1.SecondGuideCrv=reference10

hybridShapeSweepCircle1.Mode=3

hybridShapeSweepCircle1.SmoothActivity=False

hybridShapeSweepCircle1.GuideDeviationActivity=False

hybridShapeSweepCircle1.SetRadius 1,1.500000

hybridShapeSweepCircle1.ChoiceNo=2

hybridShapeSweepCircle1.SetbackValue=0.020000

hybridShapeSweepCircle1.FillTwistedAreas=1

body1.InsertHybridShape hybridShapeSweepCircle1

part1.InWorkObject=hybridShapeSweepCircle1

next

part1.Update

part1.Update

End Sub

2.2.2 外面罩区域花纹的设计

根据折射定律,光线在两种媒体的界面传播时会发生折射。当经过反射镜反射的光束到达面罩的内表面时,就会发生折射。根据折射原理,如图16所示。如果折射光线经过棱镜表面,出射光线会被平移。为了追踪光线的路径,在LUCIDSHAPE里,对于平板面与棱镜面进行光线对比,如图17和图18所示,屏幕上光斑确实发生了平移。

图16 折射光线的平移

图17 平板面光线的折射

图18 棱镜折射光线的平移

光线经过棱镜的折射后发生了平移,由能量守恒原则可知,原方向的亮度必然会降低,这并不是配光希望看到的现象。文中目标是把光补到不足的区域,同时还需保证整个区域光线的均匀分布。所以,需要尝试花纹变形。如果棱镜做成对称形状,光线会发生如图19的两个对称方向的平移。进一步把对称棱镜的顶端做倒圆处理,光线追踪的结果如图20所示。

图19 对称棱镜折射光线的平移

图20 鱼眼纹的折射光线

光线被均匀地扩散开,光斑很理想,只是光强有所降低。这一点也可以理解,当光线聚集到一个相对小的范围,每个点就会更亮。同样的光束,扩散照射到更大的区域,每个点的光强就会有所降低,这也是能量守恒的必然结果。

针对组合灯具内侧45°方向光线不足的问题,解决方案应该在保证照明区域的光分布均匀的基础上,使部分光斑平移并发生扩散,补充区域光线的不足。基于需求,经过上述3种花纹的对比分析,图20的鱼眼花纹是比较合适的解决方案。为此,在外面罩的内侧,使用CATIA设计该花纹。关于花纹尺寸,如图21所示。

图21 鱼眼纹的尺寸

假如光线需扩散30°,也就是α=15°。花纹的宽度预设是1.5 mm,即L=1.5 mm。那么,可以通过三角函数和折射定律推导出三者的对应关系[3]为:

式中:R为花纹半径;

L为花纹宽度;

α为扩散角;

n为面罩折射率。

赋值α=15°,n=1.586,L=1.5 mm, 代入公式后,求得:

R=1.5 mm

使用CATIA的宏命令,在面罩的内表面制作R=1.5 mm、L=1.5 mm的花纹,如图22所示。

图22 灯具外面罩的花纹

2.3 数据仿真

把制作完成的所有数据,包括反射镜、光源、衬框和面罩全部加载到LUCIDSHAPE里,仿真结果如图23所示[1,5]。

图23 外面罩加花纹后的等照度曲线及配光报告

从等照度曲线可以看到,45°和80°的方向光线都得到了充分的扩散和补充。详细比对配光报告里的各点数据,可以看到,位置灯的配光经过一系列的调整后,满足了法规的要求。

2.4 近光灯的仿真

经过上述一系列的理论分析、设计优化和模拟仿真,对影响位置灯配光的设计要素逐一进行了调整和验证,结果证明有效。然而,无论位置灯安装在反射镜的哪个位置,因其都与近光灯共用一个反射单元,位置灯灯泡的安装孔都破坏了近光灯的反射面。对于有下限照度值要求的近光灯的部分测试点来讲,存在减弱的趋势。另外法规规定,近光灯点亮时,位置灯依然是点亮的。两个功能灯具在点亮逻辑上存在重合部分,在配光屏的照明区域也同时存在叠加的区域。对于有上限照度值要求的近光灯的部分测试点来讲,又同时存在增强的可能性。外面罩花纹和侧壁花纹扩散了位置灯光线的可视角,但同时也会使近光灯的光型散射。近光的许多测试点,如B50L/75L/50L,法规对其最大值是有限定的,需要再次进行模拟确保不超出标准的规定。根据ECE法规,近光点亮时,位置灯也是点亮的;按照法规规定,为了保护驾驶人员的安全,防止眩目,Ⅲ区是暗区,其主要的照射区域是各种道路标识、标牌[1-2,4]。其区域内的测试点像B50L/75L/50L一样,最大照度值是受限的,甚至某些点的最小值也有规定。在这个狭小的照度控制区间,点亮状态的位置灯配光对于近光Ⅲ区的8点照度是有影响的[1-2,4]。所以,需要加载所有数据,检验近光的各点照度。仿真结果如图24所示[1,5],验证结果近光也满足要求。

图24 近光的等照度曲线及配光报告

3 结论

在保证组合灯具造型方式不变的前提下,通过结构优化和模拟仿真,详细论证了近光灯和位置灯两个功能同时达标的解决方案。研究结果得到以下结论:

(1)灯具配光设计中,涉及可视角问题时,可考虑光线传播三定律,通过反射和折射的方法,利用棱镜等花纹结构来控制光线的出射方向,以实现光线的散射和平移,最终达到标准的要求;

(2)当布置组合灯具的各个功能时,应首先考虑功能需求。由于近光灯光型的非对称性特征,其左右反射镜的上半部分是其实现配光及明暗截止线的区域,原则上不应该考虑布置其他功能;

(3)在一个配光单元集成各功能时,每一个功能应根据法规的真实点亮逻辑进行检查,确保整灯满足ECE法规的要求。

猜你喜欢

棱镜照度花纹
通过法律、机器人和社会的棱镜与人工智能共生
地铁车辆照度试验方法和均匀性分析
轮胎花纹学问多
大棱镜温泉
按属性分类
水晶棱镜
垣内彩未
这不是万花筒 Fragment
汽车的轮胎上为什么要有花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