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岭隧道非爆开挖工法研究

2021-06-27张云德

运输经理世界 2021年33期
关键词:出渣工法滑坡体

张云德

(青海省交通建设管理有限公司,青海西宁 810003)

1 工程概况

1.1 工程简介

某一级公路某隧道,位于青海省尖扎县坎布拉镇境内,距离坎布拉镇约2km,位于赛什扎村西南侧,唐色村北侧,隧道进口端顶部有乡村公路,为路线穿越山岭地带而建设。隧道轴线走向方位角为280o,进、出口均位于曲线上。路线采用分离式隧道,隧道右线起讫里程桩号:YK11+280~YK14+055,长L=2775m,隧道最大埋深约300m;隧道左线起讫里程桩号:ZK11+180~ZK14+070,长L=2890m,隧道最大埋深约310m。隧道设计速度80km/ h,建筑限界(宽× 高):10.25m× 5m。

1.2 地质条件

1.2.1 地形地貌

拟建隧道宏观上属于高中山峡谷地貌,次级地貌单元属于构造侵蚀中山地貌,隧道穿越山岭,地形起伏,坡面冲沟发育,地形破碎,海拔2180m~2540m,相对高差360m;山坡自然坡度在20~35o,局部地段可达40~50o,坡面植被覆盖差。

1.2.2 地质构造

工程区大地构造位置属亚级构造单元的祁连加里东褶皱系东南部、松潘—甘孜褶皱系,横跨青海南山冒地槽褶皱带,次一级构造单元属于扎马山隆起,主要断裂有俄家台—赛什扎断裂。俄家台—赛什扎断裂呈北西—南东向延伸,全长仅1.75km,为一断面倾向50o,倾角70o左右的逆断层;断层上盘地层自下而上有化隆群、中新统、晚更新世砂砾石层;下盘下部为中新统,上部为晚更新世砂砾石层。

1.2.3 地质岩性

钻探和地质调绘成果显示,隧址区出露地层主要有第四系全新统坡积碎石土、滑坡堆积层、上更新统冲洪积黄土状粉土、卵石土,下伏基岩为新近系上新统西宁组(N2x)砾岩、泥岩、砂岩,前震旦系尕让群下亚组(AnZgr1)片麻岩夹片岩。

1.3 不良地质

隧道通过区分布滑坡,位于李家峡水电站下游1km 处的黄河南岸、赛什扎村西南侧,拟建公路在YK11+520~YK13+000(ZK11+520~ZK13+000)段以隧道形式通过滑坡。该滑坡坡顶海拔2920m,坡底海拔2130m。原始斜坡高度790m,坡度48o,滑坡长约2000m,宽约1500m,面积3× 106m2,体积1.2× 108m3,滑动方向N40oE,滑体地层岩性以砾岩、砂砾石、黄土为主,滑坡属于岩质牵引式巨型滑坡。滑坡体上冲沟发育,规模较大的落水洞随处可见。目前滑坡体被一大冲沟分成两块,隧道主要从西块穿过,隧道从滑坡西侧的中下部进入滑坡,从滑坡的东侧穿出[1]。

滑坡体冲沟较发育,下部冲沟为季节性流水冲沟,沟壁陡立,局部发育小型崩塌,目前滑坡处于基本稳定状态。在暴雨、地震工况下均处于欠稳定状态,因此隧道修建过程中若支护不当造成顶板垮塌、冒落,开挖后洞体的变形等,将引起地表变形,对滑坡体上的岩土体进行扰动,势必会引起滑坡体再次滑动,进而引起拟建隧道变形、坍塌,危及滑坡下部村庄的安全,因此滑坡对工程有一定影响。

2 非爆开挖工法

受地质条件差,隧道需穿越滑坡体底部,洞口附近为村庄等条件影响,隧道采取非爆破开挖工法施工,根据隧道围岩地质情况主要采用了挖掘机直接开挖、挖掘机带破碎锤开挖、悬臂掘进机开挖三种非爆破开挖工法。

2.1 挖掘机直接开挖(如图1所示)

图1 挖掘机直接开挖

隧道开挖宽度为12.86m,开挖高度9.73m,洞口段设计为V 级围岩,围岩为卵石土、砾岩,泥质胶结,成岩作用较差,强风化。根据隧道断面尺寸、围岩情况,选择220 型挖掘机进行施工,挖掘机自身宽度3m,加上旋转宽度,最小宽度不小于5.5m,铲斗最大挖掘力17500kgf,最大挖掘深度6.92m,隧道开挖工法采用单侧壁导坑法时,单侧壁宽度在6m 左右,上台阶长度3~5m,能够满足挖掘机工作空间需求,隧道开挖工法还可以采用三台阶法及环形开挖预留核心土法。挖掘机开到掌子面,链轮在后侧,先采用挖斗自上而下,沿开挖轮廓线环形开挖,一次开挖深度约30cm,逐步开挖至一榀拱架间距60cm,开挖后换为鹰勾对周边局部未开挖到位的进行修整。出渣时,将渣体扒至中台阶或下台阶进行出渣。开挖时间受围岩软弱程度及挖掘机司机水平影响,开挖一个循环大约需要

2~4h。

2.2 挖掘机带破碎锤开挖

当掌子面围岩强度稍高,节理裂隙发育时,采用挖掘机挖斗无法直接开挖时,采用挖掘机带破碎锤进行破碎开挖(挖掘机带破碎锤开挖,如图2所示),由于侧壁导坑法断面较小,而破碎头需要一定的角度,周边无法开挖到位,因此隧道开挖工法采用三台阶法及环形开挖预留核心土法,挖掘机开到掌子面,链轮在后侧,破碎锤与掌子面呈60~80o角,自下而上沿开挖轮廓线环形开挖,一次开挖深度约20cm,逐步开挖至一榀拱架间距60cm,开挖后换为鹰勾对周边局部未开挖到位的进行修整。开挖时间受围岩软弱程度及挖掘机司机水平影响,开挖一个循环约需5~7h。

图2 挖掘机带破碎锤开挖

2.3 悬臂掘进机开挖

当掌子面为强中风化砾岩、泥质粉砂岩围岩,强度高、节理裂隙较发育或不发育,整体稳定性好时,采用悬臂式隧道掘进机开挖(悬臂掘进机开挖,如图3所示),选用徐工XTR6/ 320 悬臂式隧道掘进机。为适应掘进机施工,开挖工法调整为上下台阶法进行开挖,根据隧道断面大小、围岩情况,结合掘进机外形(长度17m,宽度3.8m,高度3.7m)、装载机(高度3.8m)、湿喷机(高度3.6m)、混凝土罐车(进料口高度4.0m)(喷射混凝土采用湿喷工艺)尺寸及支护作业空间,因此上台阶开挖高度宜为6.2m。

图3 悬臂掘进机开挖

隧道掘进机截割头长度为1.2m,故每循环进尺宜控制在1.8~2.4m,每循环开挖需预留1.0m 作为下一开挖循环截割头安全作业空间,作业空间太小不利于上循环拱架成品保护。

为能更好控制超欠挖,测量组将开挖轮廓线在掌子面画出。悬臂掘进机的切割方式是从扫底开始切割,再按S 形或Z 形左右循环切割路线逐级切割以上部分。悬臂掘进机就位后,先从掌子面底部水平切削出一条槽,向前移动掘进机再一次就位,就位后切割头高速采取自上而下,左右循环切削。在切削的同时,铲板支撑固定整机,铲板上的星盘将渣土刮至出渣系统,由出渣系统将渣土运至掘进机尾部,由侧翻式装载机装至自卸车箱内,再由自卸车运至洞外弃渣场。从底部开挖到拱部完成后,再用低速进行第二次修整到准确设计断面,从而控制超欠挖。

2.4 悬臂掘进机施工特点

2.4.1 高适应性

设备最大截割岩石单向抗压强度≤60MPa,采用大功率截割电机,最大限度满足各种地质结构施工,可一次性开挖8m× 7m 尺寸断面,能够适应4500m 以下高原地区的隧道施工作业。

2.4.2 高稳定性

整机重量125t,通过整机稳定性分析软件,对整机参数评估、合理布置部件位置,调整部件质量分布以获得高硬度岩石截割工况下的最优整机稳定性。

2.4.3 高效率、低消耗

通过数字化的截割头设计软件,设计的大直径、多截齿截割头,具备高效、少尘、低磨损、低功耗等特点,对比同类截割头,截割效率提高20%、截割消耗大大降低。

2.4.4 高可靠性

针对不同隧道施工特点,整机采用国内先进的电气系统及液压系统,最大限度提升设备隧道施工的可靠性,其中液压系统采用水冷却设计,单独的自冷却系统,满足设备长时间连续截割作业。

2.4.5 高效除尘

掘进机截割头后部设有环形喷雾装置,集中覆盖产尘点。

2.4.6 缺点

一是掘进机二运输送带高度不能调节,出渣时二运输送带不能直接伸至出渣车箱内,还需由装载机配合进行装渣;二是因悬臂式掘进机自身重量高达125t,仰拱栈桥无法承受掘进机重量,导致掘进机无法退出至洞口。

3 各种开挖工法适用的条件分析

经过现场实践,各种开挖工法适用条件如表1。

表1 开挖工法适用条件

从以上开挖工法及对比表可以看出,挖掘机直接开挖适用土质或围岩强度低的地质,对开挖工法适应性相对多,挖掘机带破碎锤开挖适用于强度较低的围岩,但受作业空间限制,不能采用侧壁导坑法施工,悬臂掘进机适用于围岩强度在60MPa 以下整体稳定性较好的地质,但是工法需要采用上下台阶法[2]。

4 各种非爆开挖工法工效分析

在各自的适用地质条件下,各种非爆开挖工效为:

第一,挖掘机直接开挖每循环进尺按0.6m 计算,开挖时间:侧壁导坑法时在2h 内,环形开挖预留核心土法在3h 内。

第二,挖掘机带破碎锤开挖每循环进尺按0.6m计算,根据围岩硬度和结构不同,围岩硬度低、结构相对松散时,开挖时间:环形开挖预留核心土法在5h内,随着围岩硬度的增加,结构紧密度增加而开挖时间增加。

第三,悬臂掘进机开挖每循环进尺在1.8m,围岩硬度低于20MPa 时,开挖时间在6h 内;20~30MPa时,开挖时间在10h 内;30~40MPa 时,开挖时间在16h 内[3]。

5 成本分析

220 型挖掘机满负荷工作情况下耗油在30L/ h 左右,设备维护费用较低。徐工XTR6/ 320 悬臂掘进机装机总功率550kW,截割电机功率320/ 240kW,设备租赁费用较高,截齿损耗率随围岩强度提高而增加。

6 结语

当地形、地质条件要求隧道采用非爆开挖工法时,应根据围岩情况,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进行对比分析,选择合适的开挖工法,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猜你喜欢

出渣工法滑坡体
沉井压沉工法施工技术
勘 误
广西乐滩引水工程TBM隧洞出渣方案比选
大型钛渣电炉出渣口炉衬侵蚀研究
MJS工法与冻结法结合加固区温度场研究
秦巴山区牟牛沟滑坡体治理施工技术
下水库进出水口预留岩坎爆破水下出渣设计
浅谈鹦鸽嘴水库右岸滑坡体除险加固设计
强震下紫坪铺坝前大型古滑坡体变形破坏效应
自动进料及出渣生物质颗粒燃烧机的结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