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运输管理中行车组织质量提升策略探讨
2021-06-27张志强
张志强
(国能朔黄铁路肃宁分公司神港站,天津 300450)
0 引言
铁路运输管理是保障铁路运输质量的重要工作内容,为保障行车组织质量,需要在实际铁路运输管理中,优化行车组织结构。以往的管理模式对铁路交通运输效率提升会产生阻碍。新时期,为了保障铁路运输管理中行车组织质量,需要创新管理模式,实现既定的工作目标。
1 铁路运输管理中行车组织结构和主要模式
1.1 铁路运输管理中行车组织结构
在铁路运输管理工作中,行车组织结构有不同的类型。了解行车组织结构,对提升管理工作质量有着积极意义。
铁路行车组织是结合列车运行图构建的,组织运行要和具体调度机制配合,从而应对各类扰动,保障列车组织以及运行安全稳定[1]。行车组织过程是比较大的系统控制过程,要通过多层次以及递阶控制方式指挥行车。
根据任务烦琐的程度以及功能难易度,把大系统分成不同层次。通常高层次的功能以及任务比较复杂,概括性也更强;低层次功能以及任务简单,细致具体。对于频率小以及扰动缓慢的状况,高层次系统处理,对于扰动快以及频率大,变化比较大的状况,由低层次系统处理[2]。不同层次的分工不同,信息传递有双向的趋势。上层领导向下层员工发送指令,低层需要向高层反馈信息。在运行中,铁路行车组织结构包括客货流状况、技术设备、外来环境导致的扰动的改变。
行车组织结构由基本的类型组成,结合分层递阶行车组织控制结构,比较典型的组织结构是调度主导型以及计划主导型。扰动水平和装备自动化水平是关键的影响因素,体现出不同的铁路运输特征[3]。我国铁路设备的扰动频率比较高,扰动的深度也比较深,设备自动化程度相对比较低,铁路系统调度主导型为主要的行车组织方式。了解铁路运输管理中行车组织的结构,有助于在后续的管理中,针对性设计相应的管理方案,有效提升行车组织质量。
1.2 主要模式
在铁路运输管理工作中,行车组织的模式是多样的。当前列车实现网络化的目标,密度比较高,速度也进一步加快,可靠性在不断增强。行车组织在不同节点范围以及环节的关联性比较强,对各环节间配合的要求比较高,需要在具体设计中保证设计的合理科学性。对于高速铁路的行车组织模式,主要对各环节配合度要求高,需要保证速度以及可靠性。而对于普通铁路行车组织模式而言,传统人工调度向着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方向发展,实现了自动化管理,传统的管理模式也在向着信息化模式转变,组织模式中指挥滞后以及缺乏计划性的问题大大改善,保障了铁路行车组织效率。
铁路运输管理水平在不断提高,行车组织质量得到有效控制。铁路行车组织模式有客货混跑模式、客货分线模式、分时段行车及按照行车量分时段模式。不同的模式在应用中有着鲜明的特征,如客车运行优先,货车次之,混线运行,是客货混跑模式。随着社会发展,铁路行车组织模式也在发生变化,传统的模式难以适应新的工作需要。
同一驶向客车以及货车分轨道行驶,独立运行的方式不会造成干扰,结合运行的需要设计线路,保障时速的模式为客货分线的行车模式[4]。选择不同的行车模式,提升设备运用的效率,有助于将线路通过能力最大化体现出来。
2 铁路行车组织管理的要求及质量提升
2.1 铁路行车组织管理的要求
在铁路运输管理中,行车组织管理是比较关键的内容。为了提升行车组织质量,需要严格按照相应的要求执行,保障各项管理工作顺利推进。
2.1.1 合理要求
为了提升铁路运输管理的质量,在行车组织管理环节要严格按照合理化的要求,提高行车组织的管理质量[5]。在管理中,避免行车高峰以及低谷集中化,路段超负荷和应用不足问题发生,保证路段行车的合理性,时段行车均匀,合理地加强组织管理,有助于实现管理目标。
2.1.2 安全要求
在铁路运输管理中,行车组织质量保障是比较关键的内容。在管理工作中,要注重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设计管理方案,提升行车组织的管理质量,有助于实现既定的管理目标。规范管理制度,行车组织管理严格按照安全要求执行。安全是任何部门和单位都需要重视的问题,工作人员要定期做好设备必要的检查维护[6]。线路变更需要依照原有设计标准,结合安全预案,对未知风险防范从安全管理的角度出发设计相应的管理方案,有助于保证各项管理工作顺利进行。
2.1.3 高效要求
为保证铁路运输管理质量的有效提升,在行车组织管理环节依照高效的要求开展相应管理工作,有助于管理工作的顺利落实。行车组织的重要作用是保障行车高效开展,加强对各类影响因素的判断预测,提前调度,提升行车运行管理的效率。加快检票和进站以及出站的速度,是保证铁路高效运行的重要举措,只有在实践管理中,明确工作的要求以及方向,才能实现既定的管理目标[7]。
2.1.4 经济要求
为保障铁路运输管理工作的顺利推进,对行车组织质量的控制需符合经济要求,是所有企业单位追求的发展目标。行车组织质量管理也要注重有效提升经济效益,通过多样化的方式保障行车速度合理设置,经济载重合理科学,只有重视各项经济要求,才能保障各项管理工作顺利开展。
2.2 铁路行车组织质量提升措施
在铁路运输管理工作中,行车组织质量提升需要采取多样措施,重视管理措施的实施。
2.2.1 提高货车周转的效率
在行车组织质量管理工作中,为了提升行车组织质量管理水平,需要及时转变车流集结的方式,有效加快货车的周转效率。某方向列车车流集结数量没有达到要求的长度及重量时,列车不会正点发车。列车编组计划对列车的长度以及重量要求严格,对行车计划的实行产生很大影响,也不利于规范行车组织体制[8]。所以为行车组织管理工作顺利开展,需要对以往的不足进行改善,注重组织平衡,及时兑现计划行车。转变车流集结的方式,运用定点集结的方式保障列车组织能按照运行图规定的时刻集结,加速货车周转,缓解发车不正点现象,有助于提升行车组织管理效率。
2.2.2 规范日常管理
在铁路运输管理工作中,为了提升行车组织质量,要在日常管理中,落实各项管理措施,有效改善铁路运输的质量。铁路运输中的问题比较多样,如客运量大,技术设备先进性不足,存在客货混跑的状况,相关工作人员自身素质有待提升,货运列车没有满足以及适应规划性行车组织体系,缺乏完善的体系支撑,都会影响行车组织质量提升效果。所以做好日常的管理规范工作,有助于改善铁路运输的质量。在货物接收过程中,需要根据客户要求和货物状况完善运输计划,注重货物装车方法以及时间控制,科学选择列车运行时间和路径,合理规范安排,是提升行车组织质量效果的重要举措[9]。为了提升运输的效率,收到分接站接入列车计划通知,要及时向分局以及路局传递信息,合理制订运输计划,保障行车计划科学合理。对于确定的行车计划,相应单位以及部门需要严格执行,不能随意更改,对原计划造成影响。有特殊原因发生延误时,管理人员要结合具体的工作状况及时处理,提高铁路运输的质量和效率。
2.2.3 提高行车组织管理的质量
在铁路运输管理工作中,为有效保障管理的质量,做好严密的组织管理工作是比较关键的内容。在具体的组织管理工作中,注重运用先进整备装备,组织整备作业,将货车编组工作顺利落实,依照编组计划开展工作,避免对列车运输程序造成不利影响。出现机车质量问题时,需要及时进行处理,增强车辆货运工作的检查力度,避免风雪天气对车内货物造成危害。注重编制以及实行列车运行图,按照要求执行特殊地区的线路检查工作,方便行车中应急。对机车的使用要结合实际的需要,保证科学组织调度,缩短中间站的停留时间。
除此之外,不断提高编组水平,增加列车的总体载重量等,有助于提升列车速度。在行车组织管理中,通过严密的组织管理方式,对管理中的关键节点加强控制,有助于提升行车组织质量。
2.2.4 完善考核制度体系
在铁路运输管理工作中,为了有效提升行车组织质量,需要构建完善的考核制度体系。加强日常管理,发挥考核制度体系的作用,从客观、科学和全面的角度出发,制定完善的考核制度体系,保障铁路行车和运输组织管理工作高效推进。将列车到达以及出发和正点运行的指标,纳入考核制度体系,以全面化的考核方式提高工作的质量以及效率[10]。运输管理部门以及相应部门应将考核指标作为指导,按照要求执行列车运输工作考核,保障列车运输工作的质量。拟定合理化的考核目标,结合行车的状况进行考核。有了完善的考核机制作为保障,发挥考核的优势,调动工作人员参与工作的动力。为了保障考核制度在实践中能顺利和高效执行,保障考核的真实性以及公正性,需要保证考核部门的独立性,有助于行车组织工作顺利开展。
2.2.5 注重区域协调工作落实
在铁路运输管理工作中,为了提升行车组织质量,要充分重视区域协调的工作。在落实区域协调工作中,工作人员以及班组人员加强沟通,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定期开展工作会议、调度会议。在会议中分享行车运输的经验,分区域讨论以及交流,提出铁路运输以及工作调度等过程中的问题,协商解决问题的方案。充分重视区域协调工作的落实,增设自动分拣体系,在专门运输列车机制上,需要和地方铁路集团调整系统相结合,选择适合货物类型的车辆,将物流第一时间关联车辆信息,结合需求完成相应运输目标,提高车辆利用的价值,有助于提高行车组织管理的质量。为了有效保障货场的通畅,需要装卸公司负责人召开协调会,阐明货装间的关系,寻找共同点,商讨分歧解决的方案,避免矛盾扩大化。从区域协调的环节加强质量控制,提升行车组织管理的效果,从而有效实现既定的工作目标。
3 结语
为了有效提升行车组织质量,要结合具体的工作现状,保证在实际工作中有明确的目标方向,提升管理工作的效果。根据铁路运输管理工作的需要,从多元的角度设计相应的管理举措,涉及制度的建设,相关人员的管理等各个方面,保障行车组织管理工作高效开展,有效提升行车组织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