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塑新生:南京电影放映业的接收与改造(1949-1956)

2021-06-26睢人源

电影新作 2021年3期
关键词:电影业南京市南京

睢人源

新中国成立前夕,南京电影放映业的发展因受到政治动荡、经济紊乱、社会变革的多重困境而面临着挑战。1949年4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千里长驱,以锐不可当之势突破长江,解放了南京。4月28日,南京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宣告成立,下设的接管组织系统“文化教育接管委员会”为奉行中国共产党所制定的城市政策,接管了“国民党所属的电影机构及官僚资本经营的电影院:南京的电影公司(中国电影企业公司、农民教育电影公司、中国电影制片厂、中国教育电影制片厂);各大剧场电影院(世界、大光明、中央、国民、新都、首都、大华、文化会堂、南京、新亚、明星)”。在此之前,南京的影剧院大多都是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主体的私营经济,通过市场订货,参与宣传、发行、放映等各个环节,股东们自负盈亏。被接管的南京电影业在短短数月后,身份迅速发生转变,成为人民大众的“教育馆”。南京在面临新生政权的更替与转变过程中,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电影放映业的发展。从1951年12月开始,中国共产党制定了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南京市私营影剧院纷纷开始响应号召进行公私合营的改造,南京民国时期四大影院:国民大戏院、首都大戏院、新都大戏院、大华大戏院分别改名为人民电影院、解放电影院、胜利电影院以及军人电影院。而后,陆续有“大光明”“世界”“中华”等私营影戏院被军事管理委员会文艺处所接管,改为公私合营或者公营的电影院。特殊的历史时期,政府制定政策后对电影业又有何影响?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改造阶段南京电影放映业的复杂性和独特性?鉴于南京独特的政治环境,中国共产党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一律实行‘包下来’的政策,实现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实践证明,该政策的确实现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但公私双方难免会发生上下龃龉。

一、全国解放前夕的南京电影放映业

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解放南京的前夕,南京电影放映业正值内外交困之际。各大影院经营不景气,恰巧又碰上大量“黄牛”炒卖电影票更是让电影院的营业雪上加霜,影院股东们怨声载道:“戏票都在黄牛手里!”此外,影院票价随着通货膨胀率的上升被黄牛党炒得忽高忽低,让南京普通百姓难以接受。随着市场每日物价的持续暴涨导致电影票价难以与时实物价相匹配,较之1936年1月法币元物价信息“每石大米为7.36元,截止1948年7月每石大米竟卖到27000000元,高达3538662倍”。在这种情况下,无论富贾还是贫民都是“腰缠万贯”地去购买影票,如此场景实在是令人啼笑皆非。

(一)影院的“票价乱象”与“外部冲突”

自1948年改革币制后,国民党政府所发行的金圆券在市面上逐渐催生出病体经济,尤其是限额开放后甚至出现了“钞荒”的窘态,“各地方需要券料,虽经竭力设法运济,仍患绠短汲深,无以解决困难”。南京多数影院“因为市上现钞关系,营业顿受影响。新片上映,卖座三成还不到,本来电影院对不满五成的片子,一律辍映,然而现在是特殊情形,所谓‘天亡我也’。”为了解除营业清淡,电影院不得不开始收受本票。当然,对于新中国成立前夕的普通工薪阶层来说,看一场电影还是颇为奢侈的。“电影院现在的票价,已不是一般薪水阶级所能负担,至于公务员自然更不必说了。”在此,该条新闻的编辑者讲述了一件趣闻,内容如下:

“有几个下级干部般的知识军人,在影院门口读着价目信息,这些价目与他们的收入是不能对等的,他们也料不到电影院票价会涨的如此之快,廉价票早已卖完,高价票他们又支付不起,于是低着头,冒着濛濛的细雨黯然归去。”

通过同年8月19日国民党政府颁布的《财政经济紧急处分令》来换算:白银每两兑3元金圆券,1银元可兑换2元金圆券。电影票价从“楼上6角金圆券、楼下4角5分金圆券、3角金圆券”涨为“楼上6元金圆券、楼下4元、2元”。那么,看一场电影的票价确实是相当昂贵的。1949年2月份的票价更是达到原定票价的20倍以上,“楼上150元、楼下100元、60元”。让人嗔目的是,到1949年的4月21日票价竟涨到“楼上20000元、楼下15000元、10000元”。从1948年8月19日的币制改革到1949年4月21日,短短数月南京物价暴涨了10万倍以上。较之更甚的是还有报纸刊文公然教授百姓如何用电影票套取现金。“钞荒愈来愈甚,电影院里已通用本票,就是不肯找现,买了一张价值七千元的花楼票,不能付给一万元的本票。有人发明一个‘电影院套现法’,是以七万元本票,预备花楼券十张,然在放映前半小时兜售,原价转让。”而关于电影票的售卖问题,在1948年9月13日南京市民众自卫司令部就已经下达过训令:“为整顿南京市电影戏剧秩序及取缔无票馆观剧办法,派遣各电影戏院之纠察人员对电影戏院及观剧军民有左列情形之一者,应纠正或取缔之”,内容包括:

“1、对非法售票者;

2、售票员及影剧场服务人员对顾客傲慢者;

3、不照章购票者;

4、不按规定排队购票,争先恐后破坏秩序者;

5、强行购票滋生事端者;

6、无票入场观剧者;

7、非治安机关执行任务之人员擅带武器入场观剧者;”

从表面上来看,彼时南京卫戍部此次下达的训令的确是为了控制电影业其无序状态而做出的回应,可是事与愿违,随着全国各地爆发反对英美侵犯主权的学生爱国运动,该条训令的实施未过几日就形同虚设。9月21日,南京电影戏剧同业公会代电:“本会会员明星大戏院遭数百流亡学生捣毁其破坏之彻底,几为前所罕观,损失惨重一时尚难统计。”经济凋敝与内战的加剧导致南京城内社会运动频繁发生,“混乱”与“冲突”在不断地蚕食着社会秩序。此时南京电影戏剧同业公会各会员之间的权益与安全难以得到自上而下的保障,电影放映业一方面不仅要根据经济形势审慎地调整经营策略;一方面还要应对因政局动荡所带来的突发事件。“最近因局势关系到京流亡学生愈多,而自前线退回之荣军亦络续增加,秩序愈形紊乱各娱乐场所卖座均见减色……本院各同人仍须努力,勿使秩序更形恶化,实所深望。”种种障碍挤压着南京电影放映业的生存空间,各大影院只得选择报团取暖,以求转机。

(二)放映业的劳资矛盾

1948年11月9日,南京城内出现“抢米饥民二三百人或数十人一伙不等,抢米群中男、女、老、幼、士、农、工、商各色俱全”。11日,《大刚报》反映抢米风潮事态进一步升级:“抢米饥民约有万余人,并有三个人被挤倒踩死,多人受伤”,这让人们无暇兼顾电影放映业,于是其向四大影院联合办事处转达饬文:“今后由同业公会自行议价呈社会局核准执行。”嗣后,南京各大影院开始根据市场的风向自行调整票价。不过该饬文仅保障了影院股东的权益,物价暴涨的同时,职工的薪金却始终没有得到提升。1948年11月25日,《铁报》南京通讯报道了这样一则新闻:“南京电影院劳资有纠纷”,电影票价一涨再涨,各大影院的收入和劳方的工资却不见涨,即使要求“贴食米5斗,但资方未与予许,职工待遇仍照旧”,故而激化了四大影院内部矛盾,职工要求罢工,上街游行。为了平息事件或是担心内部矛盾进一步升级,南京电影戏剧业商业同业公会协同首都大戏院首先向资方发放了生活补助费,“即日起派发第十一次股东生活补助费,每股金圆券15元”。之后,再由资方转发给劳方。这场影院内部的劳资纷争虽然以“一地鸡毛”的结局而收场,但还是可以看出南京“电影戏剧同业公会”在调节内部矛盾时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即便在经济崩溃的形式下,其依然能够出面与政府和劳方进行协商,保证了各大影院的正常运转。1948年12月,国共内战进入白热化,国民经济已逐步陷入僵局。国民党政府战局的急转直下使南京城内人心浮动,惶恐不安。时任国民党国防部参谋总长的顾祝同12月15日向蒋介石拟具了《澄清当前局势工作方案》发布,其中内容颇为严苛“实行全国戒严,车站、码头、茶坊、酒肆以及娱乐场所均须管制监视;用广播、传单、标语、幻灯片、电影、广告等方式警告潜伏分子,如不立即自首,即予严厉处置”。南京各大影院被严格管控,为了维护正常放映和经营秩序,经营者们只好马首是瞻,附逆居危。1949年3月初,“500、1000元大钞随之出笼,南京物价一日数涨,上熟米每石1.5万元,袁头币每枚3000元。到3月26日上午银圆暴涨至9300元,下午破万元关。当月的《南京日报》更是以‘各物得讯齐上涨,贫民闻声肝胆裂’,为标题。”经济危机让当局陷入混乱和瘫痪的状态。为了敛取更多资金,南京国民党政府利用多处电影院作为宣传工具,以“整理税收”为噱头,欺骗南京私营工商企业进行所谓的“财政捐税”并且颁布训令“为将南京市整理税捐实施暂行摘要,利用电影院幻灯广为宣传”。为了免去“税收”的压力,南京市电影戏剧商业同业公会继续与当局协商,以3月29日为革命先烈纪念日为由,为青年观众加开一场并半价优待,“各电影院上午十二时平剧院日场加映(演)一场,以当天票价半价优待青年观众,兹经本会第十次理监事会议决议呈请社会局交涉免去捐税”。

(三)新中国成立前夕的放映情况

新中国成立前夕的南京电影放映业,面对的是一个经济崩盘、社会散乱、政治撕扯的复杂局面。但由于现实原因“多种国际国内政治力量与党派集团博弈,其电影业的政治教化和意识形态控制的企图多数情况下被‘悬置’”,放映影片的内容相对宽松。

以1948年9月份检查影片及番查剧本信息为参考,“本月检查影片共伍拾贰部,本国片贰拾叁部,美国片拾陆部,英国片拾贰部,禁演片壹部,番查剧本捌部均准摄制。”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南京四大影院放映的内容基本上是以“娱乐人生”的美国好莱坞影片、英国影片及国产故事片为主。

1949年6月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管理委员会文艺处(以下称“军管处”)进驻并直接管理和经营以“南京四院联合办事处”为主的电影管理机构,美国好莱坞影片与国民党统治时期所拍摄的“反共”“戡乱”影片同时被定义为“反动影片”遭到清除,“南京军管会接收代管四影院,将利用它们建设人民的电影。平时经常映‘反共’‘戡乱’及宣扬美帝国主义侵略影片幻灯,其负责人大部已于解放前潜逃”。对于四大影戏院中“少数私人者,经番查属实后,发给正式股票,成为有权有利的股东,并欢迎他们参加人民电影的建设事业”。经历了漫长的战乱与动荡,在即将跨入20世纪50年代前夕,中国共产党基本控制了中国领土。自此,南京电影放映业翻开了新的篇章,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

图1.《大公报》刊登“南京军管会接收代管四大影院”新闻㉙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南京电影院的改造

南京解放初期,南京电影放映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重新进行整合。与国民党政府时期有所不同的是,在此期间大多私营电影院被军管处所接管,影院资方在很大程度上配合了政府的要求,与公方协同经营。进入社会主义改造阶段,南京文化处根据中央文化部的指令对各区域电影院进行了等级划分,进一步健全了影院管理制度。

(一)影院公私合营的序幕

1949年7月19日,在抗战前就已经成立的“南京戏剧电影业同业公会”应南京市人民政府与工商局的要求,对所发给许可证的影剧院进行清册,同业公会在国民党政府时期作为民间组织,主要承担着协同政府监督与引导各大影院内部运营与外部沟通的职能。此次名册详尽到负责人姓名、地点、资本、创设年月、许可证字号及债务状况。南京各大小影院在这次清册中被记录在案,“全市专业电影院共计7处,其中新都大戏院、首都大戏院、国民大戏院、大华大戏院、4家为国民党政府公营影院,其余3家大光明大戏院、世界大戏院、新亚大戏院均为独资或合资创办”。此次清册任务是按照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的指令进行的,不但是对南京影院全面的清册与登记,也有助于之后全市电影院的社会主义改造。1949年7月30日,文化剧院改名为文化电影院后开幕,成为南京市第一家正式的公私合营电影院,专为“工人、战士、干部、学生服务,专映政治教育性的文艺性影片”。1949年12月7日,中央电影局为发展“人民电影”,将军管处改属华东影片公司南京办事处“为发展人民电影和广大南京区影片发行业务,特设立南京办事处,业务范围为管理原南京市电影戏剧管理处所辖五大影院及接收的各制片厂业务,并经理国营制片厂,民营制片厂的影片出品,和苏联影片在南京区(包括徐州、蚌埠、合肥、芜湖、安庆等地)的发行及宣传业务,该办事处今日成立。”1950年4月,南京市戏剧电影业同业公会将登记工作转交给华东影片经理公司南京办事处后,逐渐走向消亡。8月14日,华东影片经理公司南京办事处对私营电影院大华大戏院进行股额收购。“关于钧处收购南京大华大戏院股额八万股须向华东影片经理公司办理登记,附呈大华大戏院私股登记表请加盖原印。”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显示关于大华大戏院将股额转移公方的信息,资方响应了国家资本的形式,即“高级的形式是公私合营,企业中有公股参加,公私共同管理,公方处于领导地位”,影院其私人所有制是被承认的,但显然已经受到限制。在此期间,民国时期其他三大影院“首都”“新都”“国民”也以“院名失去意义”为由,更换为“解放电影院”“胜利电影院”“人民电影院”(如图2)。1950年9月1日,华东影片经理公司南京办事处发布启示:“本处所属大华电影院自九月一日起停止对外营业”,直接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文化部租借为军人专用”。而后为保障影院的正常收支,大华电影院可以继续“适量”地对外经营。

1951年3月12日,第一次全国文化行政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通过了《关于同意经营管理全国公营电影院和剧院的建议》,“除中国影片经理公司经营之电影院及部队、公会、青年团所经营之电影院和剧场外,其他机关团体所经营之电影院和剧场,应一律移交省、市人民政府文教(文化)主管机关统一经营管理”,这明确了全国各省市影院的主管单位,进而为南京电影院全面开展“公私合营”的政策奠定了基础。民国时期柳宗浩、柳宗元兄弟合资创办的世界大戏院于1950年底歇业,1951年5月经南京市文化事业管理处审批代管,萧亦五负责将业务交由内部职工组织经营,自负盈亏。同年7月14日,在中山北路工人大厦设立的“下关电影站”收归国有,成立了南京市第一家国营电影院—下关电影院。其前身是以演京剧为主的“明星大舞台”,业主赵万和因债务缠身,并且在“‘三反’‘五反’运动中被捕”,并以旧币1亿2900多万元出售给南京市人民政府,“建立一个设备完善的电影院,就明星大舞台原地,进行改建,七月十四日‘下关电影院’举行了一个隆重而简单的开幕仪式,赖少其部长执行剪彩,并放映上影出品的《团结起来到明天》”。位于洪武路26号的工人文化宫,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扩大了院内面积,翻新重建可容纳800个座位的砖木结构二层楼影院,1951年6月12日改名为“工人电影院”。“工人电影院开幕上映《新儿女英雄传》,凡工人凭会员证购票,一律六折优待。”影院隶属于南京市工人文化宫。此外,南京市文化事业管理处在江浦县浦园路1号,“投资5万元建成国营的两浦电影院”于1953年2月14日起开幕,“开幕影片为《难忘的一九一九年》”。建于20世纪20年代,坐落在夫子庙平江路111号的大光明大戏院也同时更名为“大光明影剧院”。

图2.《南京人报》刊登“为三院更换院名”启事㊺

为保护正当电影业利益,发展人民电影事业,华东影片经理公司南京办事处奉“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第九十二号令称:本部公布‘电影业登记暂行办法’,凡经营电影业,不论其为公营、私营、公私合营、外侨经营或中外合营之电影制片业,电影院业及放映队、影片输出入及影片贸易业、电影器材制造业等,其有固定场所及设备者,均应依该项办法之规定,向本部电影局申请登记。”该条规定下发后,一些私营影院股东不愿接受登记。1951年9月19日,“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向华东影片经理公司南京办事处下达命令:“有少数电影业延未申请登记,影响电影业务之推行。兹特规定各地已成立之电影业,统限于1951年10月底前办竣此项手续,逾期限办理电影业登记暂行办法第五条之规定,由所在地主管机构吊销其工商业登记证,以示处分。”命令发布后,南京各处大小影剧院在既定日期内完成了登记,可谓是吹糠见米,立竿见影。1952年10月,在电影业登记办法实施一年后,“南京的电影院交由南京市人民政府文化事业管理处电影科直接领导”。在此,笔者探析南京文化管理部门为何迫切需要对电影院下达登记通知,主要原因有三点:

其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电影院承担着宣传新思想与新制度的功能,军管处接收和重组南京电影院,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意识形态的领导权,为接下来普及全国性的“人民电影”打造“人民的教育馆”做铺垫。

其二,为影院税收、管理和改造工作打下良好基础。不过对于条件特殊的影院则不征收任何娱乐税,如被勒令“征收”的大华大戏院和专供军人观影的八一电影院。“关于本市之‘大华’及‘八一’两电影院,既系由华东军区宣教部领导,专做招待驻宁部队而设,如所售票价仅为工本费用,确无营利行为,所有应缴娱乐税,同意免于征收。”

其三,帮助身处逆境的私营电影院摆脱经济困难,特别是南京解放后一些私营电影院的股东资金拮据,清册工作为之后有计划、有步骤地实行影院的“公私合营”和推进“国营”提供了便利。

经过南京市文化管理处、工商局及中国影片经理公司华东区公司南京办事处对南京电影院的社会主义改造,到1953年全市影院在组织形式上基本完成了公私合营,并且创建了两浦、下关两所公营电影院(如图3)。

图3.1952年10月南京市电影院概括调查表㊿

(二)影院的“等级划分”与“管理模式”

表1.1954年南京市电影院划分等级、调整票价的修正方案表(单位:人民币旧币元)

自1949年6月2日军管处接管南京私营电影院以来,南京市人民政府采取了清册登记、统一管理、重组影院机构、清除“反动消极”影片、普及人民电影、划分影院等级等措施,逐步确立了其政治身份与地位。南京私营电影院经过一系列的民主改革运动和私营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陆续实现了“公私合营”以及“国有化”,到1956年7月,其全部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

三、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南京电影放映生态

图4.1955年公私合营和平电影院协议书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南京电影放映业无论是在题材选择还是影片内容上,基本是以“苏联”或“国营厂”的进步影片为放映标准。放映的影片内容呈现出了“一边倒”的局面。另一方面,经过改造后的南京影院不再以追逐资本为主,转而成为服务群众、教育人民、宣传政策的场所。此外,人民币新币在南京发行后,政府重新划定了市场物价的标准,这对革新后的影院票价、税收、职工工资,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一边倒”的放映格局

(二)电影放映的“多样化”与“政治宣传”

(三)影院革新后的经营状况

表2.中国电影发行公司江苏省公司改变工资明细表(单位:元)

结语

新中国成立后,原来破败不堪的国民经济得到了基本的恢复,尽管南京的私营电影业已经自觉地跟随中国的社会而演变,并且不断地在适应和发展,但是随着1956年社会主义工商业的全面改造,文化管理机构对电影放映业公私合营的推进已经成为无法规避的趋势。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江苏省文化局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下继续调动南京电影放映业的积极性,促进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全面建设。特殊的历史时期,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南京电影文化事业构建出了新的发展态势。

【注释】

猜你喜欢

电影业南京市南京
“南京不会忘记”
刘辉
电影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研究
挖藕
南京大闯关
去芜存菁
南京市长
南京:诚实书店开张
南京、南京
俄要加强扶持国产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