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民宿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2021-06-25沈文祖
沈文祖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近年来,南京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全域美丽乡村加快建设,赋予以民宿为要素的乡村旅游强大动能。市委、市政府围绕都市型现代农业定位,顺应农民群众新期待,把推进乡村民宿产业发展作为乡村振兴突破口,推动民宿资源与职工疗休养活动相结合,全力做好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这篇大文章。
发展乡村民宿产业一举多得
南京立足自身实际,创新发展思维、强化政策赋能、厚植文化内涵,紧锣密鼓推进民宿提档升级,着力推动乡村民宿实现历史性变革。
各涉农板块抢抓机遇、因地制宜,着力打造具备一流标准、具有示范意义,产业互融、功能一体、主客共享的乡村民宿集聚区(民宿村)。其中,溧水山凹、高淳石墙围、栖霞桦墅、浦口黎家营、江宁龙尚、六合大泉等一批民宿村建设加快推进。全市民宿工作多点开花,质效齐升。一是建设高标准。邀请专业设计团队对村民房屋进行全面勘察,在最大限度保留乡村肌理、体现“农”味的基础上,按照高档星级民宿标准进行总体设计,全面提升客房空间的档次标准。二是推进系统化。统筹考虑、同步启动民宿村相关配套设施功能,对游客中心进行整体打造,丰富周边景区、文史馆、体育场、商业街等相关业态,统筹“吃、购、健、史、游、会”等资源,全方位提升民宿村品质。三是管理协同式。强化村社统筹功能,加强村党组织在发展民宿经济中的党建引领作用,在服务标准、工作规范、环境打造等方面进行统一规范和管理,不断提升民宿经营管理“软件”水平。
实践表明,对于南京现代大都市来说,大力发展乡村民宿产业可谓适逢其时、一举多得。
一是拓宽了就业创业增收路径。推动农民收入高位增长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难点之一。鼓励和支持农民自办民宿,不但为农民提供创业机遇,增加就近就业岗位,带动当地农副产品销售,而且有效提升了农民就业创业质量。首批改造提升的山凹村“野香”民宿,其改造一新的9间客房成了“抢手货”。平日每个房间收入400元,周末更高,开业第一个月纯收入超过5万元,比以往翻了好几番,初步测算到明年上半年即可收回投入。
二是满足了市民农民现实需求。南京作为省会城市、东部地区重要中心城市、长三角特大城市,正聚力建设常住人口突破千万、经济总量突破2万亿元的超大城市。越来越多的市民开始拥抱乡村,向往短暂的田园生活,乡村民宿市场前景广阔、空间巨大。乡村民宿一头连着农村,一头对接城市,既是城市居民追求乡愁的寄托,也是促进农民追逐城市生活的载体。
三是联通了文化文明传递纽带。通过民宿发展,一方面把城市的观念、理念、信息带到乡村,另一方面提升了农村消费层次、丰富了农业农村消费市场,让农村诸多元素融入国内消费大循环。同时,发展民宿产业有利于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功能城乡关系,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以系统思维抓好乡村民宿发展
当前推动南京乡村民宿提档升级,几个关键要素不可或缺。
一是资源要有集聚性。推进乡村民宿建设,特色的资源禀赋尤为重要。不仅要求生态本底良好,周边可导入资源丰富,而且民宿要有一定数量的规模集聚。山凹、石墙围、桦墅等村都是把全村作為一个景点设计,把每个民宿作为一个小品精心打造,村容村貌和民宿设施一体推进。以自然村落为单位集中发展乡村民宿,有利于总体环境品质提升,配套公共设施建设;有利于乡村民宿和其他业态经营户之间沟通交流,资源共享,差异化发展;有利于游客拥有更多的选择权,得到不一样的感受;有利于全面宣传、整体营销和品牌打造。
二是农民要有参与度。发展乡村民宿最根本的出发点就是富裕农民,民宿绝不是把宾馆开到农村,关键是要让农民自愿自办,最大限度地参与其中,最大程度地把收益留在农村、留给农民。必须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帮助他们不断提升自主经营的能力和水平。通过部分思想解放、有一定经验的农户先行先试,带动更多的农户自建、自管、自营,在单点突破的基础上,实现抱团发展提升。
三是集体要有组织力。村党组织、村委会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心骨”。首批民宿村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村党组织战斗力凝聚力强。如傅家边村书记龚志敬,长期在村里工作,想干事、能干事,威望高、号召力强。在乡村民宿发展中,必须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按照“整村就是一个大宾馆”的理念,探索完善客源分配机制,探索实现统一管理模式、统一服务标准、统一价格水平,提升乡村民宿服务水平。特别是必须有一个好的带头人,村党组织书记要有为民情怀,在群众中威望高,有胆识和魄力,动员群众能力强,能够快速统筹各方资源,推进各项工作落地落实。
具体工作中要把握四个重点,做到“1234”。
“1”是强化一个结合。落细落实市总工会联合财政局、农业农村局、文旅局等八部门制定《关于2021年度职工疗休养工作的若干意见(试行)》,指导帮助一批乡村民宿按照职工疗休养基地要求进行提升改造,选择一批民宿集聚区挂牌命名为职工疗休养基地,把市场送到农村、把收益留给农民。
“2”是聚力两个同步。一方面,农村村容村貌和农民精神面貌同步提升。在民宿户提升改造的同时,对村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及乡村旅游设施进行提档升级,不断增加农民福祉,增强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另一方面,村集体收入和农民收入同步增长。健全民宿运营管理机制,充分发挥村集体作用,拓宽村集体增收途径,实现村强民富。
“3”是坚持“三自”原则。按照自建、自管、自营原则,力争把民宿发展的最大收益留在农村、留给农民。做好宣传动员、政策扶持和示范引导,让农民自愿出资对民宿进行提档升级,不断提升民宿品味品质。规范服务标准和服务流程,做好从业人员技能培训,提升农民自办民宿综合服务水平。简化完善民宿证照办理流程,做好安全生产指导,开发精品路线和个性服务,加大行业推介和集中宣传推广力度,提升农民民宿自营的市场竞争力。
“4”是汇聚四方合力。加大政府引导力。市级指导、区级统筹、街镇落实,形成纵向立体推进态势。增加部门协同力。农业农村、文化旅游、总工会、人社、市场监管、卫健、交通、住建、旅游集团、消防等多部门,既各尽其职又密切配合,形成横向水平推进合力。强化集体组织力。村集体必须发挥党组织核心作用,村书记牵头总负责,调配力量、凝聚人心、化解矛盾,建立健全统筹管理机制。激发农户创造力。全面加强宣传动员,持续加强培训指导,让农民增强积极融入市场、敢于竞争的意识,充分发挥农民主观能动性。
发力推动乡村民宿提档升级
发展乡村民宿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环境整治、生产安全、设施配套、活动组织等方方面面,需要进一步明確新思路、抓住着力点,凝聚共识、协力推进。
一是在示范带动上发力,推动面上开展。在深入开展试点的基础上,对精品案例大力推广,注重以点带面,推出一批产品建设好、服务质量好、市场评价好、带动作用好和示范意义好的民宿精品,推动民宿从零星发展到星火燎原,从摸索前进到理性发展。通过示范引领,打通乡村民宿业发展的“毛细血管”,辐射带动周边发展,推动乡村民宿布局从零星分散向精品项目连线成片转变,最终形成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各具特色的乡村民宿片区化、集群式展现。同时,鼓励优秀乡村民宿业主发挥带头作用和示范效应,传授设计技术、发展理念和管理经验,有效提升区域内乡村民宿整体水平。
二是在开发功能上发力,突出主题特色。不断增强乡村民宿的体验性,从突出地域特点、个性特色等方面进行策划设计,运用城乡体验的差异性逻辑来指导乡村民宿差异化发展,充分挖掘怀旧、乡愁与乡恋元素,通过传承乡村民居文化、拓展乡村器物文化、创新乡村传统手工艺文化,将传统民宿与现代时尚结合。遵循乡村民宿的产业发展脉络,拓展采摘农业、手工制作、森林康养、休闲体育等综合业态,探寻“民宿+民风民俗”“民宿+教育研学”“民宿+运动度假旅居”“民宿+养生养老”等跨产业融合发展路径,延长民宿产业链,提升民宿价值链。
三是在集聚发展上发力,形成规模效益。集聚政府、村(社区)、民宿协会、民宿集群主体、民宿业主个体、村民等资源力量,共同推动乡村民宿由单体民宿向民宿集群的转变,以品牌民宿抱团组合的基本形态进入消费需求日益多元的文旅市场,以集群化能量密度带动区域旅游市场,提升整个集群及其成员的商业价值,实现销售联动、客源共享、配套业态共享,提高区域旅游整合能力和接待能力,促使乡村民宿业的稳步成长。
四是在规范管理上发力,提升服务水平。乡村民宿经营者的能力和整体服务水平直接决定了民宿后期的发展方向。一方面,鼓励外出打工青年和大学生回乡发展,在项目上给予支持,在流程中提供便利,用真切可见的优惠政策吸引经营管理人才、营销策划人才;定期举办各类专题培训班,加强乡村民宿从业人员在经营管理、服务礼仪、营销策划、烹饪技术、食品卫生、安全防范、环境保护等方面知识的培训。另一方面,支持成立民宿行业协会或相关组织,建立规范的服务管理及相关评定标准,加快制定民宿经营户服务管理规范,形成民宿行业自我管理的约束机制,保证民宿的服务品质,推动民宿行业的稳定发展。
五是在扶持政策上发力,营造良好氛围。给予更多政策,通过财政贴息、贷款担保和补助等方式引导和支持乡村民宿产业的发展;加大公共财政的投入,重点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休闲农业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等非营利性项目建设,优化民宿产业外部环境。优化服务手段,建立完善的旅游民宿投诉管理制度和民宿安全制度,工商、税务、公安、消防、卫生等部门在民宿开设过程中适度宽容。搭建宣传平台,通过在官方微信平台或者政务微博上增设民宿文化宣传栏目等方式提升本地区民宿的知名度与美誉度。
(作者系中共南京市委副书记、南京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组长) 责任编辑:包咏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