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枢纽经济发展助力都市圈建设

2021-06-25索超徐海贤

群众 2021年10期
关键词:枢纽都市要素

索超 徐海贤

枢纽经济充分利用大型综合运输枢纽的优良区位、强大的中转功能、巨大的空间容量和高效的配套设施,通过要素流动、重组、整合,吸引相关制造业和服务业集聚并带动广域空间的产业发展,是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先导条件和重要抓手。推动都市圈建设,有必要对枢纽经济的内涵、价值和提升路径进行再审视。

枢纽经济发展,有助于进一步增强都市圈核心竞争力。随着全球步入信息化时代,资本、技术、信息、数据等成为与人流、物流同等重要的生产要素,其生产、交易和流通也在具有比较优势的地区集聚,这些地区不仅具备高水平的硬件设施条件,也包括新经济活动高度集聚所需的人才、制度等软性环境因素。枢纽经济的内涵也逐步从实体交通枢纽发展为虚拟组织枢纽,枢纽经济集聚的要素、辐射的范围和具体形式都发生了变化,本质上成为集聚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以现代技术为支撑的高效率、低成本、全产业链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可以说,枢纽经济的发展,能促进都市圈产业能级、组织能力、要素水平的全面提升。

枢纽城市升级,有助于提升都市圈的全球经济地位。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心城市必须依托现代化都市圈建设形成完整的区域产业链群,以此接入全球经济网络体系参与全球化竞争。因此,现代化都市圈的中心城市建设,应当具备全球视野、立足国家战略,以都市圈腹地为依托,重点提升资源要素的汇聚、统筹、协调能力,借助枢纽经济、推动枢纽城市发展。在“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等多重国家战略叠加下,南京、徐州等中心城市应充分利用城市枢纽地位重塑机遇,全面提升枢纽经济的国际化功能,增强对都市圈腹地的辐射带动能力;苏州、无锡、南通应结合上海这一亚太枢纽中心建设,与上海实现差异化协同发展,强化上海大都市圈的国际经济能级。

枢纽网络建设,有助于都市圈内各类要素合理优化重组。1小时通勤圈是现代化都市圈的基本空间范围,直接决定了都市圈的空间形态、职住格局和发展效能。根据《交通强国江苏方案》,我省都市圈交通并不是单一枢纽主导的“核心—放射”格局,而是“轨道网+枢纽群”的网络状互联互通交通体系。在这一新的交通格局下,都市圈内部要素将加快流动重组,凭借大平台、大通道、大网络进行再组织,围绕各级各类枢纽形成新的功能分布格局。

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江苏应加快枢纽经济发展,推动都市圈中心城市由“综合交通枢纽”向“虚拟组织枢纽”升级,推动都市圈功能格局由“单核心”向“一主多专”转变。

强化平台建设,提升交通资源统筹调配能力。在交通资源分配上,不能简单套用发达国家经验,而应结合江苏发达的“轨道网络+空港节点”这一基本交通网络框架,借助铁路、港口、机场三大集团的管理机制优势,促进交通资源向枢纽城市进一步倾斜,支撑省内重点都市圈建设以及上海大都市圈协作发展。在航空资源方面,提升南京空港枢纽能级,以打造长三角城市群主要国际机场、江苏空中门户为目标,由东部机场集团进行高位统筹,深化与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型网络化航空公司合作,为禄口机场争取更多的国际国内航线,提升全球联通、洲际直达能力。在港口资源方面,重点打造南京港、苏州港为支撑的江海联运新出海口和南京港为核心的长江中转联运枢纽,支持南京、苏州、南通在内陆地区设立“无水港”和内陆货运网点。在铁路资源方面,强化南京、徐州铁路枢纽地位,注重枢纽城市“一城多站”之间的联通与协作。支持南京禄口机场综合枢纽、徐州观音机场综合枢纽率先试点建立交通枢纽一体化运营平台,构建完善的空铁公联运体系,推动城市航站楼扩建、空铁安检互认与空铁行李直挂,提升空铁联运效率。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交通枢纽的智能化运行。

加快网络建设,提升全要素快速流动能力。加快推进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市域市郊铁路、城市轨道“四网”融合发展,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圈。优先构建南京都市圈、徐州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1小时通勤圈”,强化轨道网络与城市公共交通之间的零距离换乘和一体化运营能力建设,提升换乘效率与便捷度。结合南京、徐州、无锡的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定位,加快打造一批国家级物流枢纽,大力发展多式联运,推进物流货运枢纽与开发区、物流园区的通道建设,提升衔接效率。加快城市物流枢纽建设,注重干线运输与末端配送的无缝衔接,大力发展共同配送、集中配送,城市间物流功能形成互补支撑。加快以5G通信系统为代表的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优先推动省内三大都市圈与基础电信运营商签署5G 网络建设与应用战略合作协议,加速在工业互联网、先进制造、车联网、智慧城市、轨道交通、智慧物流等领域形成广泛运用。

注重人才建设,提升创新研发与信息服务能力。通过人才集聚,促进总部、创新、信息等要素集聚,打造组织中枢,形成都市圈“大脑”,引导都市圈要素优化重组和再分配。利用枢纽城市在公共服务、科教水平、产业金融方面的优势,大力引进“塔尖”人才,提升枢纽经济服务能力与区域创新研发能力。在此基础上打造国际化一流创新平台,建设各种创新要素集聚、辐射乃至孵化的中心和基地,成为高科技创新活动枢纽。将“流集聚”上升到“要素集聚”,强化科技信息、金融信息、商务信息、文化信息、学术信息向枢纽城市汇聚,推动实体交通枢纽向虚拟组织枢纽进一步升级。利用枢纽经济的信息和资源集聚效应,重点强化管理决策、资金管理、研发设计、采购与销售结算、运营管理、人力资源、认证检测、物流分拨等功能汇聚,重点引入跨国公司、国内大企业集团、长三角大中型民营企业区域性总部或第二总部,以及研发总部、检测总部、物流总部、销售总部、资金管理中心、采购中心、结算中心和投融资中心等职能总部,进一步强化枢纽城市的资源引领能力以及对都市圈各类要素的统筹调配能力。

优化载体建设,提升产业功能承载能力。理顺枢纽经济区与所在行政区的合作机制,防止建设标准不一、资源分散、产业同质化、跨区审批手续繁复等问题。在都市圈层面成立跨市(跨区)联合工作组,建立精简、统一、高效的行政管理机制,枢纽经济区统筹负责规划落实、招商引资、项目推进等经济发展工作,所在行政区负责征地拆迁、公共服务设施配套、辖区居民管理等城市和社会管理工作,在此基础上建立枢纽经济区发展成果共享机制。通过贸易便利化水平提升,争取自由贸易区、保税区、综保区等,与枢纽经济区发展形成协同效应。南京禄口机场枢纽争取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徐州国际陆港则积极争创国家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国家多式联运综合试点,通过落实实施细则,推动贸易自由化、投資便利化,实现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合作。统筹枢纽经济区内生产生活空间布局,推动产城融合发展,加快完善枢纽经济区内教育、医疗、公园、酒店、商贸等功能设施,加大公共服务供给,提升枢纽经济区内居民生活便利化水平,提高枢纽经济区对高端人群的吸引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规划设计集团)

责任编辑:李佳婧

猜你喜欢

枢纽都市要素
潜行水下 畅游都市
枢纽的力量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淮安的高铁枢纽梦
枢纽经济的“三维构建”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穿越水上都市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威尼斯:水上都市
都市通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