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活苏宿共建园区“一盘棋”
2021-06-25冯建林
冯建林
2001年,省委、省政府实施南北挂钩战略,采取干部交流、对口帮扶等一系列重大举措,进一步加快苏北振兴。2006年,全省区域共同发展迈入以共建园区为主要抓手的新阶段,苏南五市与苏北五市分别结对共建工业园区,苏州宿迁两市率先建设全省首个共建园区——苏宿工业园区。14年来,苏宿工业园区始终坚持“艰苦创业、务实创新、圆融共赢、不辱使命”工作要求,埋头苦干,只争朝夕,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在全省45家共建园区历年考核中始终位居第一,2020年实现“十一连冠”,成为宿迁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先后获评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创新实践案例,走在了全省南北共建園区高质量发展最前列,被人们称作“苏北好江南”。
以构建特色产业链为抓手,着力打造产业升级集聚区
发展是第一要务,产业是发展根基。苏宿工业园区始终把培育特色产业链放在“头版头条”,聚焦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升园区核心竞争力。
精准定位产业方向。借鉴苏州工业园区产业发展经验,坚持特色发展、错位发展,保持定力、精耕细作,不断做大核心产业、做强核心企业,逐步形成以电子信息、精密机械、新能源新材料等为主导的“1+1+1+N”特色产业体系。
严把标准择商选资。强化环保底线、严守安全红线,既不是“捡到篮里就是菜”,更不是把苏南落后项目转移到苏北,而是瞄准高科技项目、外资项目、新兴项目和税源项目进行“择商选资”。近年来,仅不符合环保安全要求被拒绝的项目就有15个、共50多亿元。
创新联动招商机制。发挥苏州宿迁联动优势,构建以苏州为主导的招商网络。苏州工业园区定期召开支持苏宿工业园区招商引资联席会议,毫无保留共享招商资源,对外转移的项目优先推荐到宿迁。14年来,累计吸引投资超过700亿元,工业项目投资占70%,来自苏南地区的投资占70%。
以推进新型城市化为支撑,着力打造产城融合示范区
以新型城市化标准要求,科学布局发展空间,坚持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统一”协同并进,实现产业、城市、居民之间活力迸发、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坚持规划引领。秉承“无规划不开发”“违规划必追究”原则,以高质量规划引领高质量发展。园区开发建设之初,就委托国际顶尖公司编制形成以总体规划为发展基础、16个专项规划为实施依据的科学全面的城市规划体系,实现工业区商住区有机区隔、科学配比,通过精心设计明确每一寸土地的最佳效益功能。
坚持基础先行。完成全区13.6平方公里范围内“九通一平”基础设施的开发,园区公舍、污水处理厂、苏宿工业坊和生产力中心等一批功能配套设施建成投用。
坚持品牌带动。引入全国房地产前三名品牌开发商,打造380多万平方米中高端品质住宅。借鉴新加坡经验引进邻里中心“洋品牌”,先后建成明日、阳澄两个邻里中心,引领宿迁“一站式”品质生活新时尚。
坚持特色打造。精心营造西楚文化与东吴古韵相交融的城市气质,编制《苏州元素设计导则》。采用苏州传统建筑风格,占地1.4万平方米的苏州街获评省级高品位步行街区;占地10万平方米的首个生态公园——苏州公园,成为市民青睐的网红打卡地。
坚持绿色发展。响应宿迁“生态大公园”定位要求,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在全省共建园区中首家获批“国家健康社区”“省级生态工业园区”,率先创建“省级绿色生态城区高品质建设示范区”。提升发展“含绿量”,单位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废水排放量、固体废弃物排放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等反映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相关指标,仅占全省平均水平的1/4、1/2、1/5和1/118。
以实施信息化赋能为突破,着力打造创新发展引领区
坚定不移加快信息化进程,推动信息化与产业发展相融合、与科技创新相融合、与城市建设相融合,不断激发释放创新发展的动力动能。
推动“两化”融合。支持引导企业实施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工程,有效促进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成功获批省级“两化融合试验区”,创成省“两化深度融合创新试点”企业2家、省“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2家。
强化创新驱动。做强创新载体,依托西交大苏州研究院等苏州科教创新资源,创成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省级众创空间等载体平台;做大创新主体,长电科技等企业获批省级示范智能车间、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惠升管业等企业获批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创新发展能力不断提升,园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年均增幅35%,2020年高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市46.5%。
建设智慧园区。持续加大投入,运用信息化技术,先后建成政务服务一张网平台、三维地理信息系统、“互联网+不动产”智慧应用平台、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平台、大数据信息管理系统等一批信息化项目,使园区城市管理、政务服务更加智慧、更加高效、更加便捷。
以践行先进管理理念为牵引,着力打造体制机制试验区
发挥苏宿联动优势,在发展理念、开发模式、营商环境等方面全面接轨苏州工业园区,打造宿迁高质量发展的“试验田”。
践行先进管理理念。选派苏州工业园区优秀管理团队和招商团队,带来先进的管理理念。在开发时序上,始终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先工业后商住”;在运行管理上,始终坚持“精简高效”,管委会仅设置局办5个,机关工作人员仅有67人;在共建合作上,始终坚持“圆融共赢”,苏州拓展发展空间,宿迁引进优质项目、增加就业岗位、提升城市品质,切实形成了先进发展理念引领率先发展的示范窗口效应。
探索发展模式创新。创新运用“管理机构+开发机构”模式,建立园区联合协调理事会、双边工作委员会和党工委管委会三个管理层级,省、市国资国企共同出资组建开发公司,实行项目化运作、扁平化管理,极大地减少了行政成本,促进了资源要素的有效配置。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模式,组织中新集团、新建元集团、建屋置业、邻里中心、园区测绘等具有园区开发建设经验的苏州国资国企,深度参与基础设施开发建设,累计投资50多亿元,建设了道路、桥梁、标准厂房等多个项目。创新产业培育发展模式,充分利用苏州宿迁两市资源禀赋,引导苏瓷等5家企业把总部、研发放在苏南,生产、制造基地放在宿迁,构建了“总部+基地”“研发+制造”跨江联动产业发展格局。对符合园区主导产业发展方向的皓峰电器等3个重大产业项目,加大产业引导资金扶持,进一步延链补链强链。
打造最优营商环境。根据苏州宿迁两市对园区充分授权、封闭运作的要求,园区被赋予16个方面的设区市本级权限。建立“全天候、全过程、全方位”亲商服务体系,实行一站式服务,借鉴苏州自贸区营商环境成果,探索形成“拿地发四证,交地即开工”“交房即发证”等一批经验做法,实现高效快捷审批。强力推行项目帮办、首问负责、投诉追责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打造最优环境和政策高地。宿迁最大的台资企业10年7次增资,从3亿美元增加到24亿美元。
14年来,苏宿工业园区始终高规格推动、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在机制创新、招商引资、城市建设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苏宿工业园区的探索和实践,给我们以深刻启示。
顶层设计是园区发展的坚实支撑。省委、省政府先后制定出台若干共建园区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从财政支持、重大产业项目落户、金融支持等方面,全力推动包括苏宿工业园区在内的共建园区加快发展。特别是2019年,省委、省政府先后召开常委会、常务会研究批复苏宿工业园区拓园发展,并专门出台“十条政策”,全力支持苏宿工业园区率先启动高质量发展创新试点。
合力推进是园区发展的坚强保障。苏州、宿迁两地市委、市政府讲大局、重实效。苏州方面,不折不扣做到人员、资金、项目“三为主”,苏州工业园区“出人、出钱、出力”,累计派出“苏干”200多人参与园区开发建设,并承担了园区206人次的赴新加坡培训,累计拨付各类工作经费超过1.57亿元。宿迁方面,严格落实规划建设、社会管理、政府服务“三到位”,按照“无事不扰、有求必应”原则,协调解决园区发展遇到的难题,累计补贴6亿多元保障园区范围用地动迁。
市场化运作是园区发展的核心关键。苏宿工业园区是政府间合作项目,行政推动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具体推进中,始终遵循市场规律,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鼓励和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和社会资本参与园区建设,为园区发展注入不竭动力。同时,建立联合招商机制,政府招商平台与企业招商平台相融合,充分利用企业招商平台的灵活性,極大提高招商引资人员的积极性,逐步形成项目招引的良好态势。
做强优势产业是园区发展的最大动力。苏宿工业园区围绕“1+1+1+N”产业定位,重点面向长三角和欧美、日韩等地区开展投资推介,成功招引一大批旗舰型龙头型项目。实践表明,只有把提高产业集聚度、增强产业竞争力放在突出位置,抓住产业梯度转移和转型升级的机遇,重点引进关联度大、科技含量高、产业链长、亩均产出高的投资项目,形成特色产业链,南北合作共建才能变“输血”为“造血”,为当地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引擎。
(作者系宿迁市副市长,苏宿工业园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
责任编辑:霍宏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