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浅谈
2021-06-25李忠
李忠
摘 要: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要从娃娃抓起,随着新时代教育改革的进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要开展生活化的教学,使学生深入了解知识,提高知识的运用能力。以新课程教育改革下的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为研究对象,就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的意义和措施展开讨论。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
小学生就像早晨初升的太阳,象征着祖国光明美好的未来,就像歌词“少年自有少年狂,身似山河挺脊梁;敢将日月再丈量,今朝唯我少年郎”写的一样。歌词表达了少年强则国强的思想,对学生以后的成长和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小学正是學生思维模式形成时期,教师对小学生实施正确的引导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更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对课堂教育模式应积极进行改革,关注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提高教学效率,注重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一、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生活化的意义
把小学的道德与法治教育生活化已逐渐成为新课改要求下的课堂常态。小学生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在其性格和情感价值观发展的重要时期,对生活中事态的基本认知能力欠缺,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不能只局限于课本知识,要让道德与法治教育与生活紧密结合,把小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教育放在首位,重点关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道德与法治方面的表现,而不只是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因此,学校要提高对小学生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重视程度,制订和采取高效的教学措施进行教学。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对小学生进行引导的同时,要及时地、灵活地运用生活中的例子作为教学素材,让学生充分理解道德与法治在生活中的作用。这样既达到了新课改对小学生道德与法治教育的要求,也培养了小学生热爱生活的态度,帮助学生形成优秀的品格。为国家培养新时代的人才是教育机构的首要任务,因此,学生的全面发展既是时代的要求,又是教师肩负的使命,因此,教师应拓展教学范围,联系实际生活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培养。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要求学习内容和学习环境的生活化,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运用知识,活化学生的思维方式。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的具体措施
1.增加学生实践机会
道德与法治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育主要培养学生对事物的认知。小学生理解能力薄弱,对新鲜事物感兴趣,但又缺乏正确的判断,因此,需要教师进行正确、有效的引导,让学生体验、了解生活中的道德与法治,提高综合素质,塑造良好的性格。教师需要明确学生的想法,从学生的角度观察道德与法治与生活的关系,找到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法,将生活、教育与道德与法治相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生活中道德与法治的广泛应用,使学生更容易融入教学中。
例如,在课下作业的布置中,可以让学生对家庭成员的行为做出判断,并根据自己的判断说说这些行为对家庭成员都造成了哪些影响,这些影响对家庭成员是否有利,应不应该提倡这种做法,针对这些做法我们需要做哪些改变。以这种循序渐进的提问方式引发学生对生活细节的观察和思考,使学生能够更积极地投入到道德与法治的学习中,增强他们对生活细节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以及对细节的处理和反思能力。学生将自己对课后作业的整理在课堂上与同学进行交流,同学之间互相查漏补缺、取长补短,体会不同人对同一事件的不同理解,丰富对事物的认知。
2.利用生活中的例子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是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的最终目标。帮助学生实现这一目标不仅需要学生掌握扎实的基本功,还需要有真实的生活事件作为参照。学生通过生活事件在对所学知识进行重新认识的过程中得到求知欲的满足时,便会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从而更积极地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
例如,纪录观察类综艺节目《忘不了餐厅》,关注认知障碍(阿尔兹海默症,俗称老年痴呆)的老人。在节目中通过有认知障碍的老人与演员、客人之间的互动,让我们认识到有这样一群特殊的人需要社会的关注。教师应引导学生提取节目的意义所在,了解这个节目对社会的作用,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提醒学生多多关注社会,让学生参与到生活实践中去,感受社会实践的意义。
三、总结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不仅仅是新课改的目标要求,更是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教师不能只是对课本知识进行局限性的教学,应该把实践带入课堂,让学生带着知识走进生活,要提倡和鼓励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做到课堂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这样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学习效率,还能增强学生对社会的感知、感受能力,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品质,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参考文献:
[1]俞铁军.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生活化教学的有效途径[J].课程教育研究,2019(38):86-87.
[2]胡旭.生活化教学法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当代教研论丛,2018(7):86.
[3]李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有助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成效[J].新课程导学,2017(3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