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小学语文教学,培育学生核心素养
2021-06-25杨玲霞
杨玲霞
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目标是培育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现阶段,核心素养教学在小学课堂教学中获得全方位推进,对增强教学水平、推进德育起到了关键的促进作用。所以,为了更好地给学生营造较好的课程学习氛围,培育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就需要重视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为学生提供更优质、更深层次的语文学习氛围,推动语文教学向更广、更深方向发展。重点探究怎样以核心素养为目标进行小学语文教育。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语文;教学方法
基于新课改不断深化的实践,当前社会对学生的成长发展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在小学阶段,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需要进行相应创新。对于语文课程而言,就要注重核心素养培育这一要点,以此为目标,针对性革新语文课程教学。作为语文教师,要以塑造学生核心素养为任务,将这作为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语文老师要加强教学课堂构思和创新性探究,以核心素养教学为目标,将其和语文课程知识结合起来,对学生有效实施教学。
一、核心素养的含义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成长发展过程中需要具备的关键素养和能力,这其中既包含了外在能力,也涵盖了内在素质。目前,我们注重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适应学习活动,概括更清晰的目标,以学生核心素养推动细节内容。学生核心素养不只是从课程的视角来解析某一课程的知识,它具体涉及人在当今社会生活中所需拥有的核心水平和必需品德。从课程内容方面探究学生核心素养,将要点放到人的德、智、体、美、劳的全方面发展方面,是对国家教学目标的具体表现,也为课程内容、课程目标和课程方案的实行给予了必不可少的根据。
二、核心素养基础上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策略
(一)整合项目资源
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教师付出很大的努力,小学语文教师必须端正自身的教育态度,采用创新的语文教学模式,增强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和效率。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提高教育标准,以核心素养为导向,重新整合教学资源。从语文教材来说,其具有普遍性,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师在对语文课本做好高效选用的时候,也必须对小学语文教学做好相应的更改。此外,校本课程是小学语文教学的补充资源,高效运用校本课程能高效地推进教学。语文教师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以更加灵活的形式展开课堂教学。
比如,在针对《荷叶圆圆》展开教学的时候,教师就可以从不同渠道引入,拓展教学资源,比如,结合朱自清《荷塘月色》等描述荷叶的内容,先进行对比,再展开阅读。通过对比,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对荷叶的描述,理解课文的内容表达,以及其中包含的情感,以此培育他们的情感共鸣,培育他们合理的审美情趣,增强他们深刻的思想意识触动,自然调节,树立他们正确的审美观。
(二)对学习环境进行优化
小学语文老师要提升整体小学语文教学效率,就要给各个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具有差异性的教学计划。教学计划中主要包括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实践练习、评价考核等不同的方面,在这些方面都要体现出差异性,以便符合学生的实际语文水平。此外,教学活动的开展,还应重视小学生的主体意识培育,使其重视语文学习,促进学生不断进取,自主学习。通过别的途径辅助教学时,要兼顾多方面的考虑,既要提高学生主动性,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又要符合教学内容,可以将多媒体技术运用起来,创造音画结合的课堂学习环境,让学生从立体化的环境中产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从而实现自身核心素养的发展。
(三)增设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不能仅依靠理论学习,还需要注意实践。小学生在进行听说读写思辨等活动时,需要辅之以十分具体化的语文社会实践经历,充分促进小学生学习认知能力的提高。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要注重实践,比如针对具有故事性的课文,可以设计情境表演,还可以让学生进行才艺表演,促进学生深入研究語文课文内容,并通过表演完成实践。例如,还可以让小学生以小组的方式做好自编自演,利用演出剧的方式呈现课文内容,也可以进行演出比赛主题活动。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做好集体探讨活动,构思动作、神情,写对白,并进行练习。演出活动开始后,学生充满激情,从而影响台下“观众”的情绪。小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演绎中,应对主要人物进行立体的诠释,多方面体验,多层次地感知文本内涵。
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能力有助于学生灵活运用语文知识。在更具体的学习活动框架下,学生可以全面提升自己的文化底蕴、审美观念。在此基础上,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创造适宜的学习环境,还需要指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言学习活动,为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赵倡楼.核心素养:现代语文重建的起点与归宿[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16(4):34-35.
[2]赵荣荣.从“语文素养”看“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及特征[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6(11):154-155.
[3]龙燕辉.小学语文低年级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有效融合分析[J].家长(下半月),2020(3):44-45.
注:本文系平凉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