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小学高年级计算教学新方法研究
2021-06-25裴雪芳
裴雪芳
摘 要:创新方法和策略的运用,会使枯燥乏味的计算教学变得更有趣,使学生在了解计算的真正内涵的同时,提升计算能力,培养计算兴趣,使数学计算教学效率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计算教学;创新方法
计算是数学学习的基础,学生计算能力的提升可以为其高效学习数学打基础。但是我们知道,计算虽然是基础,但非常重要, 可是无论学习还是练习过程中的枯燥、乏味,使学生对计算学习多多少少产生抵触的情绪,影响了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同时也制约了数学教学的发展。因此,在新时代,作为数学老师,针对高年级数学中的计算进行创新,改变教学方法和策略,把计算原理準确、有效地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计算的过程中能更加细心、严谨,把握正确的计算方法,规避计算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并在不断的练习和学习中归纳、总结出一套适合自己的行之有效的计算方法。那么,如何在小学高年级计算教学中使用新方法、新策略,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增强学生的信心呢?本人有以下几点总结。
一、找到计算中的“承重墙”,为学生解困
放眼望去,计算是贯穿小学数学教学始终的,看似是加减乘除,都是一些符号、数字,其实每一个知识点中的计算都有它的原理和规则。不是每一个知识点中的计算都采用同一种方法,而是各种方法可以互相贯通,组合式地灵活运用。所以,作为小学中高年级数学老师,在各个阶段、各个知识点的计算教学中,要找到它的“承重墙”,也就是与知识点相关的计算原则。比如,在学习“米、分米、厘米”这一内容的时候,老师强调学生的不应只是计算的速度,加、减、乘、除的准确率,还有单位的统一。如果在这些单位,如时间单位小时、分、秒等,还有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等,在计算前不进行单位的换算和统一,计算结果肯定是离题万里的。每一个知识点中的计算都有学生应注意的关键点,也就是其“承重墙”,教师不但要给学生讲清楚这类知识计算的原则,还应该掌握规律,更要让学生明白每个知识点的计算核心,这样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计算效率,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能力,同时推动数学教学的
发展。
二、激活学生的计算意识,提升计算效率
计算是贯穿小学数学教学始终的,从10以内的加减法,到100以内的加减法,再到加、减、乘、除的混合计算等技能,虽然看起来简单,但是在小学中高年级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计算的意识并不高。原因可能有两方面,首先是计算的普遍存在让学生对计算习以为常,觉得脱口就能说出答案,没必要时时动笔计算,总结计算规律,有轻视、马虎的习惯。其次,学生对计算没有兴趣,能蒙就蒙,不管对错,导致在中高年级的计算中,好多学生还不能快速计算,准确率更是堪忧。其实,在教学中笔者发现,计算虽然有一定的科学性,但也有熟能生巧的过程,只要学生脑子里始终有动手算一算或者动脑算一算的意识,不要随手写出答案,久而久之,学生不但会有自己的计算方法,还能保证计算的速度与准确率。所以,作为中高年级的小学数学老师,在数学计算教学中,一定要激活学生的计算意识,要让他们看到计算题就能快速运转脑子,把各种适宜的算理运用在计算题上。比如,531÷9-7×6,像这样的混合运算,学生一看就思考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再结合自己的运算经验,快速计算。只要在平时的教学中能激活学生的计算意识,他们就会有意识地进行计算,获得举一反三的计算能力。
三、总结错题中的典型,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错题对于学生的成长,可能比一道一次性做对的题还有价值。但是由于教师在教学中对错题的忽视,使错题只成了学生作业本上一个个红色的叉号,没有发挥它的作用。对于学习比较认真、严肃的学生来说,他们会及时改正错误,并在错误中总结经验教训,巩固某一个知识点,避免以后出现同类错误。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教师一再强调的改错,他们也只会抄上正确的答案,使错题能帮助自己提升的价值得不到发挥。计算贯穿数学学习的始终,不管是小学,还是在以后所有的数学、物理、化学学习中,计算都会出现,计算能力也是基本的能力。所以,教师一定要重视学生的错题,总结、归纳学生在计算中容易出现的错题,找到出错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给学生讲解,如何规避类似的错误,进而促进学生计算能力的提升,并提升小学中高年级数学教学质量。
总之,小学中高年级计算方法和策略的创新,既能使计算教学不再枯燥、乏味,也能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在促进学生计算能力提升的同时,还能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杨英兰.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22):78.
[2]陈彩琴.提高小学高年级数学计算能力的有效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2018(29):16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