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平台的“建筑设计史”课程教学改革
2021-06-25刘亚平
[摘 要] 受疫情影响,2020年春季高校開启了一个不同寻常的新学期,主要表现为网络平台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基于此,结合高校“建筑设计史”课程,对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课程教学改革进行研究和探讨,分析现有课程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议和改革策略,进一步推动高校教学模式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建筑设计史;网络教学;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 2020年度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校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网络平台的‘建筑设计史课程混合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讨”(RHYjg2020-58)
[作者简介] 刘亚平(1982—),女,河南济源人,硕士,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创意设计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室内设计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17-0078-04 [收稿日期] 2020-10-13
一、“建筑设计史”教学现状及问题
“建筑设计史”是我校环境设计专业的必修课程,是一门关于中外建筑起源、各阶段演变过程的发展史,是研究、探讨并说明建筑空间科学和空间艺术发展过程的专门史。其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古代建筑的发展成就与近现代的建筑演变,充实学生的人文历史知识,提高学生对中外建筑文化的认识和文化素养,使学生了解各个时期中外建筑的产生、变化和衰亡的历史过程,培养其建筑历史的理论修养和素质,进而对其设计学习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以海南热带海洋学院环境设计专业“建筑设计史”为例,目前“建筑设计史”教学内容较多,教学课时仅32学时,教学时数明显偏少。所以,授课教师在紧紧围绕课程教学目的的前提下,需要深入研究教学过程各个环节,探索新的教学改革方法。
目前教学的基本流程是教师先进行课前课件设计,主要以图片配文字的形式强化对整体理论框架的系统认知和核心知识点、重点难点的把握;教师课堂授课主要以填鸭式的信息,结合图片、文字对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类型和建筑案例进行讲解,个别难点利用视频和参考读物进行讲解;听评课老师在课堂教学完成后,通过观察的情景及目标达成作出评价,反馈给任课教师,以达到课堂教学设计优化的效果。
传统的教学方式提高了上课的效率,省去了板书图画的时间[1],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针对重要知识点进行理解掌握,同时结合教材、课件、视频资料等进行理解和把握,并以笔记、作图等方式加深理解和记忆[2]。但由于课堂内容信息量过大,仅凭教师结合图片演示的结果,对于学生来说很难记住不同时期的建筑图例,也无法掌握建筑的特征,更理解不了建筑的精髓,难以把握知识的重难点。
传统教学的不足有以下几点:一是教师仍然是教学主体,通过对客观知识的总结与提炼制作成课件,学生不参与知识提炼的过程,导致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掌握起来有偏差。二是缺乏有效的教学设计资源。本门课程涉及内容很多,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知识点混淆,例如,西方建筑史中古希腊和古罗马、巴洛克和洛可可的相关内容,以及近现代工艺美术运动和新艺术运动时期出现的艺术流派等。由于各流派风格特征不同、代表人物也较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概念混淆的情况。三是教学方法单一,教学针对性和教师参与度不高。“建筑设计史”一般都是合班上课,学生人数较多,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几乎没有交流,缺少互动性,缺乏有效的讨论,课后老师并不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四是教学过程不留痕迹,无法形成有效积累。五是纯理论知识授课,教学方式单一。“建筑设计史”通常以讲授建筑发展的历史过程为主体,教学方式多以课堂讲授为主,这种单一的按时间脉络讲授各个时期建筑发展进程的方式容易让学生产生单调感,也无法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六是教学实践环节欠缺。如中国古建筑木构架体系的构件梁、柱、椽、斗拱的构造,以及西方古建筑的拱券、飞扶壁、穹顶等的做法,如果没有实践环节的配合,仅仅通过PPT图片演示与讲解,学生很难理解其精妙之处。
二、“建筑设计史”网络教学整合
互联网覆盖面广、信息量大和传播快,已经广泛渗透到人们学习和生活当中,尤其在知识传播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020年春季学期师生虽然不能如期返回校园,但教与学跨越空间与距离,通过网络的连接得以继续。对于“建筑设计史”这样的理论课,网络教学无疑提供了教学改革的契机。
(一)课堂观察评价系统介入
“建筑设计史”课程教学过程中,引入互“联网+”课堂教学观察评价系统,此系统包括PC端教学、手机教学和手机直播三部分,通过信息技术手段观察教学评价与统计课堂数据,并得出分析报告,及时发现教师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以及学生的需求,真正实现教研模式的改革,促进教研成果的交流与发展。
(二)利用互联网优势,多种教学手段并用
“互联网+”时代,人人能够共享知识,知识来源不再是单一的教师和教材。人们能够随时随地获取到所需的知识,速度更快,幅度也更广。在这种趋势下,“建筑设计史”课程更需要在学生和教师间建立课程群,及时传授交流知识,并全面了解学生的想法。
(三)虚拟现实技术应用
“建筑设计史”课程非常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生需要学习的是客观的建筑发展历程,并不是基于教材、教师个人等总结提炼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教材的某些理念呈现的是相对理性的建筑历史观点,而并非可观的、可感的建筑;因此在讲授过程中,应该尽可能地还原建筑本身。但由于条件不足,一般高校无法做到让学生有实践的机会,学生无法感悟到中国木构架体系的精髓,也无法体会优秀建筑师作品的精妙绝伦,只能从图片上欣赏,这种没有亲身体会和亲身触碰的建筑史教学,对学生的创作很难有灵感启发。
基于此,课程教学过程中可结合虚拟仿真技术适当增加教学实践环节对其进行弥补,以便学生通过对历史建筑的所观、所触、所思,了解各阶段建筑的发展与变化,建立起自己对于某时期建筑的印象、主观感受进而形成建筑设计理论和思想。
三、基于网络平台的“建筑设计史”教学改革设计
网络教学与传统课堂授课比较,最大的优点在于不受时空限制,只要有网络,师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教与学,同时加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
(一)教师教学改革
教学过程主导变引导。在课程教学前,不指定教材,约定相关参考书目,大量查阅个案的相关文献,围绕教学主线进行知识点的收集、知识的预加工进行备课,尽可能呈现客观的建筑历史,还原建筑史本貌。在课程教学中,围绕学生的学习过程,围绕客观题材,选取适当案例,激发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研读,还原现状,通过个别问题,进行章节性的总结汇报。章节结束时,通过章节汇报等形式进行充分研讨,教师同时讲授主流建筑观点,与各组同学形成的报告进行分析比对,修正意见,更新各组论点。
以海南热带海洋学院环境设计专业2019—2020年第二学期“建筑设计史”为例,其线上教学借助腾讯会议、学习通和微信等平台进行授课。例如,学习中国古代建筑——斗拱内容时,学生可以通过网站或手机App找到相对应的课程,点击课程然后找到教学课件、电子教案、课后作业、视频资源等内容。其中,视频资源中,借助虚拟技术分解再还原斗拱的结构(图1),再结合教材了解和掌握此章节的内容。可以利用影视视频资料,充分利用现代传媒手段,教师收集相关的建筑题材视频等方面的资料作为教师教学、学生课后学习的辅助手段,如“筑梦天下”节目涉及代表性建筑的讲解,生动的讲解和丰富的画面相结合,使学生对特定时期建筑的产生、发展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最后,学生再通过学习通或腾讯会议,在线观看教师讲授的课程内容,并可以随时提问疑点(图2)。
(二)学生学习改革
“建筑设计史”学习过程中,客观理性部分的掌握和学习相对较容易,但是感性部分的学习,主观的认知与建筑价值观的建立则需要学生通过对建筑空间、建筑环境等的感知和体验来获得。
在知觉体验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过程从之前通过教材和老师讲授的脉络获得理论框架,逐步过渡到案例分析学习,并进行总结和提升。利用网络平台,通过线上小组讨论、模型制作、方案设计与线上案例汇报等多种途径[3],激发学生的学习源动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对知识的总结归纳能力。
(三)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设计
教学方法和模式的改变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而计算机辅助教学设计具有教学信息载体的多样性、教学信息处理的数字性、教学信息组织的超文本性、教学信息表现的交互性、教学过程的可诊断性等特点,它可以从认知理论出发,分析学习活动的各种形式,针对不同类型知识内容激发学习者的热情和兴趣,减轻教师繁重的重复劳动,是从教与学两方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好途径。
基于此,教授“建筑设计史”的老师可设计适合本课程的CAI课件,其方案框架设想如下:点击“课件列表”,会出现中国古代建筑、中国近现代建筑、外国古代建筑、外国近现代建筑文件夹,依次点开各文件夹会出现第二层列表,如中国近现代建筑列表内容为近代建筑的发展和演变、现代时期的建筑发展,点开相应内容即可进行查看[4]。
简言之,“建筑设计史”CAI课件设计包含一个平台、N个子系统。该课件系统优点如下:一是能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二是有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三是能培养学生多维化的思维方式;四是可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五是能给学生创造多层次的学习目标。
总之,建立“建筑设计史”CAI课件平台,学生可以随时随地依据需要查找适合的学习资料,并在计算机上及时完成作业。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及疑问和体会都可以由网络输送给任课教师,老师和学生还可以在不同的时间内,就一个内容或疑点展开讨论,形成一种交互式学习状态。这种教学形式使学生在学习内容、分量、时间、地点和进度安排上具有一定的主动性,不会因压力而放弃学习。同时,采用动态交互网页技术,教师也可以对其课件进行更新和重组,引导学生学习,从而提高學生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改革课程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学习终归是自己的。于学生而言,过多的理论知识背诵记忆并不能体现学生真正学到了多少。以往的考核方式以期末卷面分为主,这样易导致负面效果,比如某些同学平时学习不努力、课后作业拖欠、上课迟到早退,但期末考试前进行突击,靠死记硬背仍能过关。虽然死记硬背在短期内有一定记忆效果,但是在考试之后留在学生脑中的知识必然所剩无几,所以从实践角度出发,只有真正掌握和理解建筑的发展才能领悟建筑的结构特点。
由此,现将考核内容分为平时考核成绩、期中考核成绩、期末考核成绩三部分,平时成绩以理解知识和实践动手为考核内容,占30%;期中成绩以实践设计为考核内容,占30%;期终成绩占40%。
四、总结
本文结合海南热带海洋学院环境设计专业“建筑设计史”课程教学现状,从网络资源、教学改革设计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指出目前的教学偏重理论和框架的把握,学生学习依托书本,机械式吸收框架知识和建筑个案,使得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辨环节大大弱化,影响了建筑史教学价值的实现。教学改革尝试通过教师引导与调整学生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的建筑思辨能力。同时,结合“建筑设计史”的特点和属性,对其教学改革做出总结。
首先,建筑不属于即时消费的媒介,它是以时间为媒介代表特定的一个时期,在课程教研过程中,着重加强教学实践环节,这样有助于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可通过手绘效果图绘制代表性的古建筑,以加强实践能力。如讲授文艺复兴时期建筑时,可以布置手绘佛罗伦萨主教堂的穹顶表现图,这样可以加深对这一时期建筑样式的认知。
其次,“建筑设计史”重难点知识中,发展时间从公元前三千纪一直到近现代,其中古代建筑特点、风格流派、代表人物、典型实例等都极为庞杂,如何能够避免学生产生混淆和错乱是重要任务。比如,在讲授古希腊、古罗马建筑史过程中,要先把此时期柱式的特点、拱的结构等重点内容详细讲解清楚,这样在分析代表性建筑时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最后,加強综合能力培养。教授知识只是一个过程,最终的结果还是希望学生能将知识加以应用,所以,“建筑设计史”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加入实践能力的培养,比如让学生运用Sketch Up还原某时期代表性的建筑模型,然后讲授建模过程的心得体会和想法,或者可以根据课堂内容做一些小设计,这些都有助于将生硬的知识变成学生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宁玲.“中外国建筑史”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四川建筑,2011,31(2):53-55.
[2]玄峰,蔡军.中国建筑史教学方法漫谈——中国建筑史教育系列之六[J].华中建筑,2009,27(12):199.
[3]张文瑞.新媒体环境下建筑史课程教学改革思考[J].中国报业,2019(8):96-97.
[4]刘先觉.外国建筑史教学之道——跨文化教学与研究的思考[J].南方建筑,2008(1):28-29.
Teaching Reform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History Course Based on Network Platform
LIU Ya-ping
(Hainan Tropical Ocean Institute, Sanya, Hainan 572000, China)
Abstract: In the spring of 2020, affected by the epidemic,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xperienced an unusual semester, which was mainly manifested in the application of network platforms in the teaching. Based on this, and combined with the course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History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studies and discusses the course teaching reform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Internet era, analyzes the problems in the existing course teaching model, and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and reform strategies to further promote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the teaching model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 Architectural Design History; network teaching; teaching refo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