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及对策探讨

2021-06-25阿不都热西提·阿不都热依木刘剑

教育教学论坛 2021年17期
关键词:人际交往高校大学生对策

阿不都热西提·阿不都热依木 刘剑

[摘 要] 21世纪的今天,人际交往能力被列为人才应该具备的五项核心能力之一,包括我国在内的各国教育领域对此达成了共识。大学生作為我国人才主要的后备力量,进行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和掌握变得越来越重要。无论是为了有效地获取自身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信息资源,还是为了形成健康而稳定的人际关系圈,人际交往能力始终有其重要性。

[关键词] 高校大学生;人际交往;对策

[作者简介] 阿不都热西提·阿不都热依木(1983—),男,维吾尔族,新疆乌鲁木齐人,硕士,新疆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刘 剑(1966—),男,山东禹城人,博士,新疆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生命伦理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17-0009-05    [收稿日期] 2020-05-14

大学生人际交往作为校园人际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为了满足学习、生活、交流、合作等方面的需求而进行的各种关系,是为了达到自我发展和完善而通过语言或非语言媒介与其他人进行的信息交换、思想交流、情感表达、行为协调的过程。大学生人际交往关系主要包括同学关系、师生关系、社会关系等,其中同学关系为学生时期最频繁和最重要的人际关系。

但是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当中,因为各种原因,部分大学生没能很好地进行人际交往,但只要找准了问题的根源就能够找到解决方法,帮助大学生克服交往中所遇到的困惑。任何现象的出现都是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分析大学生人际中存在的问题也需要兼顾内外因素。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存在问题

(一)自身问题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是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1.人际交往能力欠缺。个人交往能力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自我教育等很多因素有关。人际交往能力在个人不同发展阶段需要按不同的教育形式进行培养和发展。然而,在我国,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性到了大学教育阶段甚至更晚才被重视。其次,人际交往能力主要在某些特定行业或者特定人群中得到重视;因此,到目前为止尚未形成针对学生不同教育阶段的人际交往能力测评框架、应用研究和培养基础。但是到了高等教育阶段再去进行人际交往的能力培养很难弥补基础教育在这方面的缺失。大学生也不可能在这几年的时间里就能把人际交往能力提升到最理想的水平。

2.缺乏良好的人际交往心理。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人际交往过程也是一个心理交往过程,所以拥有健康的交往心理是进行良好人际交往的必要条件。但是部分学生因为缺乏健康的人际交往心理,在交往中表现得不尽人意。

因为成长环境、家庭教育、教育背景的不同,不同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也不一样,交往心理健康水平也参差不齐。一些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出现交往焦虑感甚至交往恐惧感,只有当他们独处或与人隔离时才会感到舒服;因此,他们尽可能地回避交流。在日常人际交往中似乎每一个人都会体验到不同程度的交际恐惧感,交际恐惧感在不同人的身上也会产生不同形式的反应。

有些学生自我为中心之心理倾向比较严重。张世英先生曾指出,“我们的时代,过多地被自我中心论所控制。每个人都把自我看成是主体,其他都是客体,自我的活动就是使他人、他物对象化,亦即把他人他物看成是我的对象,或者是我的认识的对象,或者是我实践的对象,而最终是占有他人他物”。因此,新一代大学生个性张扬,自我意识强。

3.缺乏积极的人际交往态度。对大部分大学生来说,上大学的主要目的是学习专业知识,培养专业技能和提高专业素养。他们把时间和精力主要投入到学习专业课程上,掌握专业知识,提升学术能力是其大学学习的核心目的,但是,培养其他辅助能力同样重要。包括人际交往能力在内的其他辅助能力对个人专业能力的提升有辅助作用,它们彼此间不是互相排斥的关系而是互相促进和推动的关系。无论是师生之间知识的传输和接受,还是同学之间的学术合作或学科讨论都是一种交往过程。

老师和学生是大学的两大主体,以教育与被教育关系为主的师生关系是大学最为普遍和最为重要的关系。但是调查发现,师生之间的交往现状不是很理想,学生一般只是简单地从教与学的角度看待师生交往关系。一方面,这是由大学教学性质所决定的。在日常学习中,老师和学生的交往空间和时间很有限,沟通的机会也少,交际内容和交往模式也单一,除了专业话题,往往缺乏更深层次的情感交流。另一方面,学生本身的交往意识很薄弱,大部分学生以非常被动的交往心态与老师进行交往,没能创造出更多、更深的师生交往机会,很难进一步获得自身所需的知识资源。

同学间的人际关系是校园人际关系中最频繁、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交往关系。从学习到生活,从教室到宿舍,从情感层面到行为层面,同学间人际关系以不同的形式在不同的层面存在于学生日常生活中,对学生整个大学生活产生深刻的影响。因为在年龄、知识储备、认知水平、兴趣爱好等方面的相似性,同学之间更容易实现交流和沟通,但是也有部分学生对人际交往缺乏积极性。他们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不愿意交新朋友,甚至厌倦人际交往,觉得人际交往的用处不大。这里面有客观的原因,也有主观的原因。客观层面来说,大学教学的性质要求学生以更加主动的学习态度和更加严格的行为标准进行自我管理,这种紧张的学习气氛迫使他们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放到学习当中。

4.相关知识储备不足。一直以来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在我国大部分高校教育中只被看成辅助的内容。虽然学生对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性表示了一定程度的认可,但还是单纯根据自己的兴趣来决定是否进行学习。在这样一种氛围下,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始终没能成为一门学科。系统的理论知识体系和实践知识框架的欠缺导致学生对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没能上升为正规学科知识层面。认识上的不足让学生更多只是从语言交流的角度来解释人际交往,认为交往能力是可学可不学的随意性选项,导致学生交往能力严重不足。

(二)学校问题

1.人际交往教育效果不理想。近年来我国高校加强了对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关注,教学内容中人际交往教育的內容也开始增加,大学生也开始重视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大学生发现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所遇到的很多问题需要依靠其他相关知识和技能来解决,他们越来越意识到诸如人际关系出现矛盾、心理状态出现失衡学习方法失效等问题需要参考相应的知识来化解,人际交往知识正是其中之一。

但是大学人际交往教育效果不理想。第一,教学内容过于理论化,重复性的课程内容很难把学生的注意力持续性地吸引过来,有时还会产生反感情绪,降低课堂教学效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抬头率不高,人到了心没到,原因在于内容不适应他们的需求。主要是‘配方比较陈旧,‘工艺比较粗糙,‘包装没那么时尚,所以亲和力就差了,抬头率就低了。”[1]第二,交往教育在人际交往实践活动的重要性被忽视,教学目标与现实需求出现脱节,没有把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真正贯彻到教育实践当中。“获得感是思想教育对象在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因实实在在地收获体验而产生的持续的正向的主观感受,主要有心理层面的获得感、思想层面的获得感和行为层面的获得感。”[2]所以说,思想政治教育在人际交往教育方面应该让学生实实在在地学会人际交往能力,让学生产生真正的获得感。

2.缺乏人际交往能力评价机制。人才概念内涵的不断扩充使得把学生学业表现视为唯一人才标准的评价机制显得过时。现代教育除了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外,必须让学生培养其他能力。交往能力作为当代人才核心素养之一,除了学生主动去掌握其相关知识,学校必须建立相关的考核机制来助推学生学习。

3.心理健康宣传工作有待加强。调查发现,当人际交往心理出现问题时,大部分同学都不知所措,不知道该怎么处理。学生在人际交往中遇到矛盾或者危机时,往往以被动的态度逃避现实,或者感情用事,使矛盾更加激化。这两种极端的处事方式和非理性的处理方法在暴露出学生不健康的交往心理。如果这种状况发生的频率增多、持续时间延长,不仅对学生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而且对周围的交往环境带来消极影响。调查显示,虽然学校设立了心理健康中心,做了大量的心理健康宣传,但大多数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识还是停留在最浅的层面。很多学生缺乏自我心理诊断能力和主动干预修复能力,当心理出现问题时不知所措,只能自己被动地应对。他们没有基本的心理学常识,不能对所发生的现象进行心理学诊断,也没有去学校心理中心寻求心理指导的意识。

二、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21世纪,人际交往能力越来越成为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成为社会生活、职业生活和家庭生活成功的必备能力。因此,大学生上大学的目的不仅是积累专业知识和提高专业素养,而且是培养当代人才所要具备的包括创新、合作、沟通、批判思维等能力,力求成为新时代意义上的人才。在笔者看来,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人际交往能力。因为任何一个人通过人际交往活动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新性,通过人际交往活动才能获取所需知识资源,扩大视野,提升个人品位和个人层次,让自己的社会关系更宽广、更丰富。

(一)个人层面

作为21世纪大学生核心素养之一的人际交往在国际上已经形成了系统的知识体系。传统意义上的人际交往概念已经无法解释快速演变、不断发展的人类交往现象。不掌握人际交往能力相关的理论和实践知识,仅靠自身感性的认识和有限的经验无法有效地解决和处理生活中所遇到的人际交往问题。所以每个大学生要充分认识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性,认真对待人际交往能力知识的学习。

1.遵循人际交往道德准则。人在交往中感受自己价值的同时,也让别人感受到自己的价值。符合社会道德诉求的健康交往关系,能引导个体积极交往行为的实施。引导学生形成以友善和互助为导向的关系是形成其他一切道德交往关系,培养良好交往品质的基础[3]。所以我们要以平等、友善、真诚的道德原则对待一切人际交往行为。从一个人的交往态度可以看出他的人格品质和道德素养。每一个人的生活经历、思维模式、心理特点、处事方式都不尽相同,所以在日常交往中难免遇到具有不同思想观念和不同性格特点的人,甚至有时会发生一些争论和矛盾。在不违背原则的前提下,尽量以宽广的胸怀去接受不同的声音,以平和的心态去包容别人的过错。善于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尝试从其他人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尊重其他人的人格和价值观。

2.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语言交流是人际交往最重要、最直接、最广泛、最有效的形式,是一个人建立、保持和发展人际关系的保障;因此,加强语言表达能力对大学生来说至关重要。所谓语言表达能力是以适当的和有效的表达方式来实现表达目的,把自己的想法和观念清晰而准确地描述出来,以此来达到预期的交往目标的能力。此外,语言表达除了口头表达还包括书面表达。网络交往形式的普及,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微信、QQ、邮箱等交往工具的快速发展,大学生的交往开始更多地以网络交往形式进行。无论是同学之间的普通聊天还是通过邮箱与老师进行学术沟通,都对学生语言能力有一定要求。为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我们首先要掌握足够的词汇量,丰富的词汇量会帮助我们准确而清晰地表达出复杂的情感、微妙的感受,让对方更好地了解自己。

3.塑造健康的人际交往心理。人际交往是一个复杂的现象,人际交往能力则是一个复合的能力,其中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在人际交往中所扮演的角色非常重要。所以大学生要多学习人际交往心理相关知识,善于发现导致交往困境的心理因素。当出现交往心理失常,导致人际交往出现问题时,要通过查阅相关的学科知识和科学方法来调整心态,敢于直面矛盾,理性处理问题,尽快摆脱交往困境,主动向老师或者同学寻求帮助,或者及时向大学生心理指导中心寻求心理疏导。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要学会保持平和的心态去面对人际交往。通情达理和情感感知能够实现良好的人际交往效果。要想确保交往的有效性、舒畅性和长期性就要提高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与对方交往的动机和情感的捕捉能力,尽量在掌握对方的性格特点和心理状态的基础上展开交往。同时能够根据具体情境来调整自己的情绪,使得自身情感和行为最终达到比较理想的交往效果。

4.正确利用网络资源。随着互联网的出现和普及,人际交往某种程度上已经从现实走向了网络。互联网的出现与使用已经成为客观存在的事实,网络技术的发展已经对人类交际行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网络在维持和发展人际关系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网上交往既是线下交往的延续和补充,又是新的线下交往的起点。在人际关系的建立、发展和维系中互联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学校层面

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认为,学习是人所特有的高级心理活动与技能,这种技能不会自发产生,而是产生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之中。只有在与教师和其他学习者之间的有效互动过程中,学习才真正发生并产生预期的结果。此外,大学生的心理满足感更多的是从良好的人际关系中得到的,因为良好的人际交往使大学生具有归属感、安全感、幸福感。可以看出,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学术发展,还有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

1.完善人际交往教学内容。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学校教育,错误和不成熟的思想观念是影响人际交往的主要因素。因此,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当前迫切需要重视的问题。学校应该把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纳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要明确教学目标,围绕教学目标制定出具体的理论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可借鉴国外和国内的研究成果,在细节上做出一些调整,使其更适合本地区和本校实际。采用有特色的课堂教学方法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际交往认识,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不断掌握大学生交往意识、交往态度、交往心理等方面的特点,及时把握交往中所出现的问题,准确判断问题出现的根源以及影响因素,制定出科学有效的解决方案。把科学研究成果用在拓展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上。利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科学有效地整合各类教学资源打造人际交往教育实践课堂。组织各教学单位和教学资源设计实践教学方案,制定实践考评机制。推动教学创新,通过丰富人际交往能力实践教学形式和内容,提高其实效性和吸引力。

把人际交往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引领学生人际交往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引领作用是很重要的。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应保持积极、正向、稳定的情绪,正视教学实践过程中情感交往的合理表达,重视交往情感的育人价值[4]。

2.提供社会实践机会。一方面,人们在协调自己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中产生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又为人们自由全面发展、实现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服务[5]。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体验自我价值和检验自身人际交往能力的平台,创造更多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亲自体会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性。

3.制定人际交往能力评价体系。通过制定科学有效的学生人际交往评价机制,对学生的交往能力进行客观的评价。建立完整的考核体系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实践知识的引用进行全面考核,确保考核结果的有效性和权威性,充分体现考核结果的参考价值,把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作为各种评优甚至毕业标准的主要参考项目。

4.完善学生心理疏导机制。精神交往的任何形式,都是交往各方面同时的或跨时空的一种精神上的联系,而任何一种心理障碍都可能造成联系中断、扭曲或松弛[6]。大学生要顺利完成学业需要扎实的专业素养和健康的心理素质。但是大学生正处于心理成长期,心理自我调整机制还没有成熟,对自身所出现的一些心理现象及产生原因不能进行准确的认识和理解,当人际交往中遇到挫折时容易出现心理失衡。因此,学校首先要加强学生心理健康中心建设,让心理健康中心充分发挥自身功能。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顺畅心理咨询渠道。

5.营造健康的校园网络环境。加强网络安全监督。学校要高度重视校园网络环境的建设与治理,通过优化网络环境引导学生文明上网、合法上网。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保障学校网络环境安全。不断提高网络技术水平和网络管理能力,加强网络犯罪惩治力度,確保学生免遭网络犯罪的侵害。学校要充分认识到舆论所带来的影响并把握舆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支撑,运用主流媒体的影响力对舆论进行正确引导,弘扬正确的价值观[7]。做好网络安全宣传,引导学生文明上网。

完善网络技术。推动校园智能化建设,创建以大数据为基础的学校管理智能化机制。不断完善校内网络环境,扩展网络功能,加强网络技术,为学生生活、学习和交往提供便利。通过研发出适合本校特点和条件的新型网络交流平台开展学生间的学生文化、学术交流活动。通过网络加强学生间的互动,弥补因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所造成的线下人际交往缺口。创造网络教育窗口,利用新媒体技术,充分发挥虚拟技术在教学中的优势,促进师生之间的学术交流和课题讨论。利用网络扩大师生间的交往,加强彼此间的理解。如果条件允许设立网络远程交流平台,帮助学生进行跨学校、跨地区交流[8]。

6.定期举办各类学生交流活动。研究显示,实体空间中的人际交往比虚拟空间中的人际交往更能增强人的公共意识、交往意识。面对面的交往能够让人际交往能力提升得更快、交往技巧掌握得好。在实体空间中,人不仅通过语言符号来进行交流,而且还利用肢体语言、面部表情来进行互动,让学生对整个交往过程形成更加直接的体验感和真实参与感。但是随着学习强度的提升,学生可支配时间开始减少,加上对网络技术的依赖,学生实体空间中的交往机会也开始减少,因此学校应该重视各类校园活动的开展。

参考文献

[1]教育如何改革和发展——教育部部长陈宝生答记者问[N].光明日报,2017-03-03.

[2]黄冬霞,吴满意.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内涵、构成和形成机理[J].思想教育研究,2017(6):28-32.

[3]冯光.道德教育:人的道德关系的呈现与构建活动——对道德教育本性的一种理解和思考[J].教育学术月刊,201

2(1):30-32.

[4]朱小曼,王坤.“情感-交往”型課堂:课程育人的一种人文主义探索路径[J].课程·教材·教法,2018,32(5):17-25.

[5]詹鹏,邵献平.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四个维度[J].长春理工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16-20.

[6]陈丽丹.精神交往论: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播观[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405.

[7]喻国明,李彪,王斌主编.中国社会舆情年度报告

(2016—2017)[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2.

[8]孙其昂.政治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本质[J].政治学研究,2006(3):56.

Research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ollege Students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bdurixiti Abdurijimu, LIU Jian

(College of Marxism, Xinjiang Medical University, Urumqi, Xinjiang 830018, China)

Abstract: In the 21st century,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skills are listed as one of the five core competencies that talents should possess, which is a consensus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 including our country. As the main reserve force of talents in our country, it is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for college students to cultivate and master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skills. Whether to effectively acquire th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information resources they need, or to form a healthy and stable circle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skills are always important for college students.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countermeasures

猜你喜欢

人际交往高校大学生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被人情绑架的乡村酒席——记忆乡村文化
高校大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