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发展视域下区域家校共育的行动研究
2021-06-25李静冯丽
李静 冯丽
摘 要:家校共育的行动宗旨是实现家长与孩子共同成长,要求家长不应仅局限于孩子的生活中,还要参与到孩子的学习中来。通過课题研究的方式,提高家校共育在校方与家长中的重视程度,在校本课程的背景下提高家长与学校教育的配合。
关键词:初中发展;家校共育;行动研究
初中阶段是学生极其重要的阶段,无论是学生的身心还是思想,都具有不成熟,但又极为自我的问题。所以在现阶段采取家校共育不仅是对学生学习的关注,也是对学生生活中的重视,从家长与学习两个角度展开行动研究,可以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学习共同进步。
一、以课题研究为主,行动支持为辅
朱永新的新教育追求中,提上“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说法,所以在初中发展阶段对学校与家长开展家校共育是一种紧跟时代潮流的行动,也是落实教学目标与教学理念的教育措施。随着教学制度的推进,校方与家长合作共同进行教育已经是家长与学校的共识,并且受到社会与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教育”的本质就是生活,孩子在学校学习知识,将来都会汇报于孩子的工作与生活中去,所以接受教育应当是一件幸福的事。这种幸福的生活状态所包含的必然有家长这一角色,所以在初中阶段的倡导新教育家校共育的理念,既可以让家长参与到孩子的学习生活中来,也可以促进家长与学生共同成长。早在2015年就有家庭教育相关文件提出加强家校共育的教育理念与工作指导,构建家校共育知识网络,充分发挥校方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推进家庭与校方的紧密配合。
相关部门要求各阶段学校对家校教育在工作落实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探讨、总结,通过专特研究来加大家校共育的行动范围与力度,从而为不同阶段学生提供更完善的受教环境。为了提升课题研究的质量,校方可以采取专家指导团的建立,以及邀请教育方面专家一起进行探讨,定时设立讲座等途径为初中生家校活动专题行动提供指导。并且,在行动落实期间需要经费的投入,顺利推进家校合作行动的落实。
二、积极邀请家长参与到校本行动中来
朱永新教授曾经表达国这样一段思想,教室在教育过程中就好比河道,而课程就是河道中的水流。想要达到教育的有效性,就需要二者结合。缺一不可。课程丰富与否对学生人生理念丰富与否的影响是极大地,课程的优劣程度也极大影响着学生个人的优劣程度。结合当前情况来看,校本课程在各阶段校园中的实施力度与范围都已得到具体落实,并小有成效。校本课程也逐渐成为一个学校彰显特色的品牌。在新的家校共育理念下,无论是校本课程还是学校发展都有了新的特色道路。
在家校教育的校本课程开展时,区域初中学校要不断积极的邀请家长参与到行动中来,校方要不断深究家长教育资源,根据所在区域结合校方实际情况来开展校本课程的研发,逐渐深入引导家长参与学校教育,促进亲自共同成长。比如学校可以根据当地区域情况、特色生产、民风、区域特色建筑等内容开展家校共育的校本课程。因为区域特色产物、建筑都具有一定的历史,并且当地人民主要靠特色产物发展经济,所以对于特色产物具有详细的了解,无论是历史、环境、背景等条件,还是产物的优势、独特性等都能抓住重点,所以校本课程可以围绕当地特色展开家校共育行动,从而促进课程在大力的推动下有突破性的进展。
三、通过活动促进家校共育行动的深入开展
通过校方在校本课程中积极邀请家长参与后,家长可以增加对校方的了解程度并建立共识。从而提高家长对校方的认可程度,促进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区域教育部门提倡家长与校方的深度合作,在“新教育十大行动”的基础上开展家庭与校园结合的活动,可以引导更多的家长主动参与到校方的教育中来。
通过区域教育部门的大力支出与倡导,可以创建不同的板块来开展初中阶段的校本活动。可以把校本活动分为三种板块,既“校园、生活、特色产物”四种不同的板块。校园板块可以有校方组织家长与学生参加以“共同学习”为主题的活动,把家长带进校园中,和学生一起接受教育,提高在家庭中的教育观念;社会板块可以由校方邀请家长带领学生走进社会体验生活,以“社会见闻”为题,由校方组织、家长领导,帮助学生增加在社会中的见闻,促进学生面向社会接受文化、知识的教育,并为学生将来的发展提供经验;特色产物板块只要目的是帮助初中生认识自己学校所在的特产、独有建筑物、风土人情等,接受区域学校的特色文化熏陶,并接触我国的传统工艺与文化遗产,从而对学生们进行人文方面的教育。以“民俗文化”为主题开展活动,让家长与初中生一起见证民俗文化的特点、历史。经过丰富的活动组织,不仅可以促进家校教育行动的落实,还能提高家长对初中阶段学生的关注度,并且可以从人文、素养、文化、知识等角度培养学生,让家长和学生共同进步。
学生还可以组织家长自愿参加“志愿者”活动,邀请家长担任每日安全秩序员,维护学生上学、放学时间内的安全秩序,不仅能促进家校教育的实施,还可以增加亲子互动,让学生体会到家长有责任感的一面,从而增加初中生的自信心,实现活动目标。
四、结束语
区域校本家校共育在初中阶段是教育发展的趋势,不仅能彰显学校特色,还能实现家长与学生一同受育,促进校园活动开展的同时可以培养初中生与家长之间的亲密关系,所以校方要在家校共育的行动中加大投入、扩大范围,通过开展多样式的具体活动来落实家校共育的教育理念,从而提升校方水平与学生发展质量。
参考文献:
[1]单志艳.少子化时代家校共育的制度设计[J].教育研究,2021,42(01):22-26.
[2]孙云晓,刘海颖. 家校共育:家庭教育发展趋势之新之要[N].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21-01-22(010).
[3]李静. 区域推进家校共育 建立常态化工作机制[N]. 岳阳日报,2021-01-24(004).
作者简介:李静(1989年1月)女,民族:汉,江苏省南京市,当前职务:中学教师,当前职称:中级职称,学历:硕士,研究方向:中学生物教学/班主任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