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终身教育背景下学分银行建设的内涵、现状和发展研究*

2021-06-25王竹青

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 2021年5期
关键词:学分银行终身教育互联网

王竹青

摘   要:学分银行是实现终身教育“立交桥”的重要抓手,对推进终身学习理念的落实有重要意义。文章分析了学分银行的内涵及功能、建设模式和现状,并就广州市学历提升项目进行了实践与思考,提出应加强落实学分银行体系的顶层设计和实证研究,立足从对学分银行进行立法、建立学习成果认证标准、建立功能完善的服务支持平台、积极参与国际教育框架合作等方面加强和推进学分银行建设。

关键词:终身教育;学分银行;“互联网+”;学历提升

中文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21)09-0006-06

一、研究背景

1.关于终身教育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指出要加强各级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努力发展继续教育,推进全民学习、终身学习进程,建设学习型社会。[1]《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教育学分认定和转换工作的意见》提出,提高开放大学的办学质量和水平,利用开放教育的学习优势,给更多学习者提供受教育的机会,推行开放教育学分认可制度。通过搭建科学的学习中心网络,调整布局办学模式,提升服务社会的功能,推进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社会形态事项。[2]十九大强调,全社会要重视高等教育內涵提升,完善学生资助体系,为不同阶层的劳动者提供继续教育、再学习机会,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大力提高国民素质。上述内容可以充分看出,国家加强职业终身教育,推动全社会所有职业劳动者与国家终身教育事业协同协调发展,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2.关于学分银行

《纲要》提出,要推进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横向沟通和纵向衔接,建立继续教育学分的认定、积累和转换制度,实行学习成果在不同类型状态下的互认,搭建起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立交桥”[1]。中共中央、国务院2018年印发《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要求建立学分银行培训体系,实行自主选学培训制度,推行培训学分管理,推进教育培训和学历教育“立交桥”的衔接互通。[3]《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加快推进在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机构中学分制的实行,打通各级各类教育的互通衔接,建立学习者个人学习账户和终身电子学习档案,用于记录、保存、登记学习成果。建设国家学分银行制度和体系,对学习者不同类型的学习成果进行标准化认证管理,使得学习者通过各级各类教育获得的学分可以积累和转换。[4]《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建立职业教育个人学习账号,探索学习成果可追溯、可查询、可转换渠道,逐步推进各级学历证书与各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认证标准,实现学习成果认定和转换,建设好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体系,拓展各类技术技能人才成长发展的通道。[5]《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提出,要加快建立完善国家学分银行制度,健全学习成果认证制度,构建现代教育教学体系,服务全社会的终身学习。[6]

二、关于学分银行的内涵及功能

1.学分银行的内涵

学分银行概念来自于终身教育的理念,是指对人们各类学习成果进行认可认证的一种载体,或一种管理制度。学分银行是银行概念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和延伸,其概念发展借鉴国际教育的相关经验。现代意义上学分银行的概念源于韩国学分银行制度,旨在推动国内教育体系顺应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的客观需要及趋势,实现学习成果的学分认定、积累与转换,支撑学习者终身学习。[7]

《纲要》中把学分银行界定为各类学习成果的认证体系,沟通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的体制机制,终身学习的支撑服务平台。[1]综合分析学分银行各类文本,本质上是指学习成果的认证体系,主要在于将先前或既有的学习成果进行认定、认证及储存。遵循终身教育理念,学分银行被认为是推进终身教育“立交桥”的抓手和着力点,目的为搭建起各级各类教育形式的桥梁和纽带。

由此,就学分银行的概念而言,目前的研究基本采取这一内在逻辑:学分银行是指要借鉴或模拟银行的储蓄功能或特点,对学习者学习成果进行鉴定和管理的制度;是一种对学习者学习成果认证、转换和积累,并将积累结果“兑换”成各种受社会认可的学习成果证明(学历、学位、职业证书或岗位证书等)的管理模式。[7]它既是一种制度,也是一种载体。

2.学分银行的功能定位

分析学分银行的概念,对学习成果的认证以及学习者学分的登记、积累和转换是其最基础的功能。由此,应设置学习成果的认证管理机构、学分转换的服务中心和学分银行监管平台。银行本身具有存储和兑换功能,学分银行下的学分概念理应把存储和兑换作为其主要功能。也就是说,不管学习者在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接受的不同类型、层次的学习、教育、培训,都可以或应当通过学习成果认证管理机构进行认证,并按照一定标准获得相应等级的学分或学习记录,通过认证的学分或学习记录可以终身存储于个人学习账户中。个人学习账户中的各类学习成果可随时提取或转换,学习者根据自身的学习目的、学习需要、工作需要等,通过学分转换服务中心或监管平台兑换成相应的课程、学分或证书。学分银行的建设目标与终身教育“立交桥”的搭建相辅相成、殊途同归。

《纲要》中对学分银行的功能进行了说明。一是建立健全学分认证与转换制度,促进继续教育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搭建学分“立交桥”,实现各级各类教育的衔接沟通,推进终身学习社会形成。二是推行终身教育试点建设工程,大力发展非学历教育,稳定学历继续教育,从而加快继续教育发展步伐;在试点区域成立跨部门、跨区域、跨行业的继续教育协调机构,健全继续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并列入教育发展规划中。[1]

综上所述,学分银行的核心功能主要体现为:

(1)本质功能:学习成果的认证、积累和转换。主要指学习者无论在何时何地接受了何种类型、层次的学习、教育、培训,只要该学习经历经过评估与认可,都可将学习记录和学分存储到个人的学习账户中,以便进行积累和转换,并且可以根据需要兑换成相应的证书或学习资历。先前的学习经历既可以是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非正式学习,也可以是个人学习经验、工作技能或技艺等。

(2)基础功能:终身教育“立交桥”的搭建。主要是各级、各类、各层次教育形式和机构之间标准、模式、体系的搭建,推进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建立。

(3)目标功能:终身学习的服务与实现。主要指为学习者建立清晰、完整的学习指南,提供方便、自由、通用的学习平台,共享优质学习资源,最终出具具有高标准、高质量、高信度的学习成果证明或学习资历证明,从而实现“人人处处时时想学可学能学”。

三、学分银行实行的主要模式

1.国际上学分银行的建设模式

学分银行在发达国家的建设发展相对较早和成熟。很多国家和地区逐步建立了学分银行制度、体系,实施学分转换系统,开展学分的互认、转换和积累,建立资格框架和标准体系,为推进终身学习型社会建设提供经验和价值。[8]

(1)欧洲:基于学分系统的学分银行建设

欧洲的学分系统建立较早,体制运行也比较完备,主要包括学分转换系统和学分系统。学分转换系统旨在开展学分认证、学分互换。欧洲曾制定一系列制度、政策来保证学分认证和学分互换的质量及效果,比如建立资格框架体系、制定质量保障管理制度等。学分系统的功能主要是学分积累,旨在提供便捷、可控的学习渠道和学习氛围,注重提供连续的终身服务和支持,注重学习成果的鉴定和认证(主要对和工作相关的知识、经历、技能进行认证)。该学分系统一定程度上化解了欧洲社会文化进程中不同教育在衔接过程产生的难题、矛盾,基本解决了职业教育的关联性和互通性,实现学习资源的一体化、共享化,有助于终身学习和社会文化发展进程的融合。[8]

(2)澳大利亚:基于国家资格框架系统的学分银行建设

澳大利亚成立了资格框架委员会,对学分银行建设进行统一管理,建立了资格框架和国家培训框架系统。其资格框架(AQF)把中等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以及资格证书等整合归入一个系统中,从而连通了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分界,让学校、企业、行业、个人可以根据需要自由选择不同的教育和培训,有效搭建起不同类型教育之间的内外沟通、衔接和互认,可实现课程到学分、资格证书到学位证书的融通。国家培训框架包括培训质量体系和培训学习包,最大程度上促进了职业学院和大学之间学分的积累和转换,也可打通跨州跨区学分转换的屏障。

(3)英国:基于个体学习者中心的学分框架体系建设

英国长期以来倡导和践行终身学习的理念,实行基于学习者学分的资格框架体系(QCF),秉持各类学习成果理应被合理认可认证的观念。其资格框架体系具有灵活性和全纳性,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资格框架数据库和信息服务平台,内在信息有统一规范的命名,内在学习单元为最小的基本单位。学习者根据自身需求,自由、灵活地选择学习单元,并通过学习积累相对应的学分。学习单元可以单独评估,存储的学分经过认证可以置换相对应的资历和证书,信息服务平台可以提供有效的电子化资格证明。总体而言,以个体学习者为中心的资格框架体系提供了灵活自由的学习环境和平台,推进了英国终身学习理念的实践进程。

(4)韩国:基于国家立法层面的学分银行建设

1995 年,韩国把学分银行建设纳入到终身教育构建的体系中,先后颁布了《关于学分银行的认证法律》及实施令,[9]是第一个对学分银行进行立法的国家。韩国的学分银行在建设过程中规定了实施细则、制定了标准化的课程和教学大纲、建立了教育机构提供项目资格认证的流程、推行了学位授予制度。通过实践,韩国的教育和民生问题得以缓解,民众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教育资源利用率大大提高,非正式教育和学习体系得到认可,取得斐然成绩,推进了终身学习型社会的建立。

(5)美国:基于教育认证制度的学分银行建设

美国学分银行建设的最主要特点是制定了完善的教育认证制度。美国的学分银行主要在高等教育领域实行,制定了高等教育法案、高等教育法案修正案,由美国国会和教育机构进行实施,教育部等关联部门或委员会履行认证职能,各认证机构建立了学科专业目录及学术认证标准,各州政府按照州法律具体实施执行。美国的高等教育认证制度包含国家立法、权利组织系统、认证标准系统和操作执行系统等,是比较完善的组织系统。

2.我国学分银行的建设和实践

(1)国家开放大学

通过借鉴国际经验并分析国情,基于终身教育的学分银行建设被列为教育部试点项目。国家开放大学制定了以资格框架为引领的制度模式和“框架+标准”的技术路径。具体内容见表1。

(2)上海市

上海市的学分银行建设属于政府主导业务,教育主要部门履行主办和管理职能,上海开放大学负责具体实施。具体内容见表2。

(3)广东省

广东省的学分银行建设是由省政府批准并同意实施,采用政府主导,省教育厅为主办单位和管理机构,[11]面向广东全体社会成员,重视发挥政府、高校、行业、专业机构联合共建优势的建设模式。广东省组建学分银行管理委员会和专家委员会,执行决策功能和咨询功能,还组建学分银行管理中心作为管理执行机构。該学分银行采用与国际接轨的标准,建立了组织、制度、服务、标准框架体系,遵循有序统筹、循序渐进的原则,注重公正公平、质量为上,引领广东省教育教学改革。

(4)江苏省

江苏省2013年先后制定了终身教育学分银行管理试行办法及实施细则等,还建立了学分银行管理委员会,这为江苏省学分银行建设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依托江苏开放大学的现代网络技术优势,搭建网络学习服务平台,进行学习成果认定、记录、转换,提供学习和服务的咨询和答疑,提供学习成果报告单等。江苏省建立了学分银行合作联盟,利用专家委员会研究评估机制、等级标准、转换途径,探索高中及以上同等学力的认证模式。

四、学分银行在广州市乡村教师学历提升项目中的实践

1.项目实践的背景

十九大全面部署了乡村振兴战略,我国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广东省委省政府也出台了相应的教师隊伍建设实施方案,要求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打造一支适应新形势发展和要求的师资队伍。乡村教育的创新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支撑保障,而教师发展是乡村教育的关键。教师是教育的灵魂,乡村教师的使命担当和素质提升极大地影响着乡村教育的发展,理应把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提到优先发展的日程上来,要开展乡村振兴的扶贫扶智工程。教育部印发的《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指出,要鼓励和支持乡村教师在职学习深造,提高学历层次。

2.项目实践的目标和意义

广东省提出要重视教师队伍结构性紧缺状况,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教师培训体系和管理体制机制,稳步提高教师待遇,健全保障机制,为教师的职业发展提供通道。预计到2022年,全省教师学历状况明显提升,幼儿园、小学、初中专任教师按学历提升要求标准分别达到90%、80%和95%,教师队伍在规模、结构、素质、能力等方面基本满足教育现代化发展需要。”[12]基于此,广州市计划在2019—2022年期间,组织实施“广州市乡村教师学历提升计划”项目。

广州市教育局等相关政府部门对项目进行管理、指导、督导工作,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对项目进行具体实施和开展。各区教育局和市广播电视大学各有关分校具体实施,市、区两级联动,充分利用“互联网+教育”及大数据管理手段,开展学历计划课程及教师培训项目定制等专项工作,为广大乡村教师提升学历和技能提供咨询、培训、教学、考试等全方位、精准的支持服务,打通非学历教育与学历教育的桥梁,解决学历提升“最后一公里”的实际困难。

3.学分银行的实践

项目的主要目的在于探索教师培训与学历教育的融通途径,通过建立学分银行中心,搭建学历教育专业学分与教师继续教育专业学时的衔接平台,实现课程置换、学分替换。

广州市教育局在制定年度市级专项培训计划时,考虑将符合广州本地特色及政策需求的课程,如师德师风建设、法制教育、传统文化传承以及职业能力训练等列入培训项目,由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考虑纳入相关教学实施计划,与省开课程、实践学习、培训证书等实现学时学分置换。

(1)按照广州市教育局指定的广州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管理办法等,“羊城乡村振兴教师学历提升计划”中的教师,在学历教育学制年限内,经过广州市教师发展中心的审核认定后,可以计入当年的继续教育学时,打通了学历提升和继续教育的渠道。

(2)参加“广州市乡村教师学历提升计划”项目的教师,每年度在广州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选学与报读学历专业设置相一致的课程,最高可以在省开课程、实践环节、证书学分等范围内申报免修不高于毕业学分40%的课程。免修申报经广州市教师远程培训中心查询、汇总并核准后,报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录入学分管理系统。流程如图1所示。

(3)项目通过设计学分制度内核、理顺运行机制、优化运行平台、丰富教学资源等方法,建立学分银行登记制度,通过教师个人课程超市和学分档案,实现学分的积累、储存。项目修订了学历提升所开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了专业实施细则,商定了学分置换方案,支持参训学员进行非学历与学历教育学分替换、学分互换。项目打通了学历与非学历“立交桥”体系,解决了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与开放大学学历课程学分互换互认的问题,解决了学历提升和学历达标的问题,实现了教师培训和学历教育的衔接。

(4)项目借助“互联网+”教育手段的创新,实现了新技术和智慧师训赋能乡村教师学习的教学模式。项目以广州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作为唯一的学习入口,以用户名和密码作为唯一通行凭证,优化平台操作流程,提供便捷服务。项目采取网络学习和面授辅导相结合的混合学习模式,共享国家开放大学和广州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课程资源,利用新技术实现市、区、校三级联动,提供远程教学平台、移动学习平台和考试平台,结合智慧师训等组织实施教学。项目结合所开专业,建立了课程重难点讲解资源,建立录播课程和播出列表平台,形成具有完整广州特色的全远程教学体系,实现新技术赋能乡村教师学习的生态建设。

4.乡村教师学历提升中学分银行建设的思考

乡村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基础,没有终身学习型的乡村教育,就不能实现真正意义的学习型社会。乡村教育关键在于乡村教师。乡村教师的终身学习建设可以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通过为乡村教师提供线上远程服务的“家门口”教育,搭建社区学习等公共平台,共享有价值的、学习者需求高的、形式丰富的个性化学习资源,为乡村建设提供人力、智力、科技支撑。通过“互联网+”、社区教育、产学研合作等形式,实现了职前和职后教育培训的一体化,提供了不同类型教育之间的融通,促进了学历和非学历教育的衔接,提高了乡村教师的专业化素质,促进了乡村教育教学水平,同时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以及终身学习教育理念最终的“落地生根”。

五、学分银行建设的思考与实现途径

从其他国家和地区学分银行的建设过程来看,学分银行的建设发展涉及认证标准、资格框架、制度建设、协议签订、质量认证等多方面问题,需要分阶段、分步骤、分思路实施。[8]

1.学分银行建设的思考

(1)国家需进一步从教育治理体系方面进行顶层设计

国内学分银行目前主要实行试点先行的建设策略,还没有形成国家层面的立法,国家层面的治理体系建设需要提上日程。同时,学分银行建设不仅仅是制度的建设,也是实体的运行,其中会涉及各方利益相关者,多元利益的协调和体制机制非一体化制约了共同利益的整合。在学分银行建设的探索中,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跨组织的机制协同和标准制定十分困难。因此,随着教育现代化的推进,从国家层面的教育治理体系上对学分银行进行顶层设计和规划,能够提升学分银行建设的成效性和发展性,有利于打破体制机制障碍。

(2)“互联网+”对学分银行建设提供了新的技术要求

“互联网+”时代,互通、互享、共建、共生的新理念对学分银行建设提出新要求。学分银行的建设及运行是数千万学习成果的认证单元组合,其实现需要互联网信息平台的服务和支持。随着开放教育的优势越来越凸显,线上教育成为教育主导模式之一,加之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以及与教育的融合,学分银行的未来建设需要融合“互联网+”思维模式。利用“互联网+”技术为个体搭建学习空间、服务和平台支持,借助“互联网+”思维开展学分银行建设,是新时代提出的新要求,需要认真思考和研判。

(3)学分银行建设还需要实践检验和实证研究

学分银行建设目前虽已取得很多成果,但也存在建设的瓶颈,比如立法制度、标准体系、资格框架等方面,特别是在学分的认证、积累和转换上标准不统一,没有达成共识,需要继续创新与实践。尽管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但最终需要考虑我国的国情民情,建立符合自身发展并能够贯彻终身教育学习理念的学习成果管理制度、学分认证管理体系、学分银行标准体系和质量保障体系等,这需要进行实践检验和实证研究,以及“宏观+微观”的双层论述,以检验学分银行建设的有效性和实效性,引领学分银行制度的发展。

2.学分银行建设的实现途径

(1)对学分银行进行立法,提高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教育立法的本质是运用法律法规的普遍约束力将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得以实施执行,让教育工作遵循统一的意志和领导,保障和推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在目前的学分银行实践过程中,没有国家层面法律的保障和约束,通常是在各级地方政府的委托中进行试点,由此可能使得学分银行建设出现缺乏法律机制保障、机构重叠、资源浪费、公信力欠缺、标准不统一等困境。学分银行是落实终身教育理念的重要“抓手”,学分银行是建设学习型社会进程中的必然产物,有利于国家终身学习“立交桥”的推进和实施,这需要国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制度保障。通过教育立法手段、行政命令来组织、推动不同教育类型和机构的积极参与,明确定位和职责,分清权益,科学分工,发挥各方资源优势并加强合作,全纳到学分银行建设中,达到既定要求。最终目标是对教育体制进行改革创新,共同推进国家立法框架下终身教育理念和学习型社会的贯彻落实。

(2)建立学习成果认证标准,打通教育体系壁垒

我国教育体系主要分为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两大类不同层阶,不同教育类型之间没有建立和形成统一的学习结果描述,基本上各自建立壁垒。学分银行的主要功能是提供不同类型学习成果之间的互认平台,这就需要建立相对统一的衡量标准或认证标准。因此,从发展建设的角度看,学分银行的建设需要在各级各类教育类型之间制定课程认定标准,建立学习成果的层级标准和转换指标,进一步形成相对统一、认可度高、标准一致的认证框架和转换模式,打通学历和非学历教育之间的互通互认和衔接。经过统一认证或认可的学习证明和学习成果,可以作为入学、继续教育、求职、晋升、竞聘以及评聘职称职务的有效依据,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个体的学习自主性、自觉性和积极性。

学分互认方面还需要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如中职和高职的衔接制度、高职与本科的互认制度、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教育证书的双证制度、1+X证书的融通制度,还有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继续教育之间的课程及学分互换制度,学习者学习档案和账户制度等。

(3)利用区块链技术,建立功能完善的服务支持平台

建立相应的学习成果管理中心、学分管理转换服务平台等,对接学分银行的功能实现。通过“互联网+”优势,搭建功能强大、服务齐全、操作方便的学分银行平台,实现学习成果的认证、学分的积累与转换。平台管理者可以通过区块链技术,利用信息服务平台发布各类学习信息、管理信息、平台规则、操作手册等,也能够开展管理职能。个体学习者通过认证开通学分账户,建立终身学习档案,通过课程超市的学习,完成和提交学习成果,进行学习成果的储存、学分积累与认定,实现学分互认、转换与兑取等任务。学分银行建设是系统性、服务性、操作性强的工程,同时涉及政策主导、利益关聯,这一项庞大的工程需要社会各界各方通力共建、协力合作。在“互联网+”时代,区块链技术可以推进全民性质、全民范围的终身学习。

(4)积极参与国际教育框架合作

需要积极参与国际教育框架合作,开展继续教育,促进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的形成。教育部印发的《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指出,积极参与世界范围内建立的学历互认机制,开展学历学位的标准认证和模式识别,试行区域内学历学位证书的双边关联和多边互认。[13]呼吁加快学分银行教育资格框架的开发,建立和完善机制认证,健全质量监管保障机制,便于区域内个体学习者的学习成果进行跨国界、跨区域、跨层级的认证和转换。

在当前全球化、国际化、信息化的背景下,学分银行建设需要更开阔的视野。世界范围内,有大约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经把学习成果本位思想作为通用话语和行为,主要做法就是开展学习成果的标准认定和层次划分,建立符合各国教育实际的资历框架标准、认证评价体系、职业发展标准、课程改革模式、质量保障机制、人才培养模式等。在终身学习型社会的建设进程中,学习成果的运用、国家标准的制定、教学改革方案的研究将直接关联其中。

六、结语

学分银行建设是新时代教育体制改革的任务。从学分银行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状况出发,要加强教育立法,提高治理体系水平,同时建立学习成果标准,打通教育壁垒。还要利用区块链技术提供服务支持平台,积极参与国际教育框架合作,运用“互联网+”、区块链等新技术,发挥开放教育的优势,大力发展继续教育,建立现代教育服务体系,调整系统性教育改革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学分“立交桥”和学习型社会建设,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77/201008/93785.html.

[2]教改[2016]3号.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教育学分认定和转换工作的意见[Z].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EB/OL].http://www.scio.gov.cn/xwfbh/xwbfbh/wqfbh/37601/38090/xgzc38096/Document/1625530/1625530.htm.

[4]教技[2018]6号.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Z].

[5]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2/13/content_5365341.htm?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

[6]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9-02/23/content_5367987.htm.

[7]国卉男,赵华.多模式下我国学分银行发展的理性反思[J].教育发展研究,2016(1):52-57.

[8]李培学,何刚,冯燕等.国际视阈下我国“学分银行”建设路径探析[J].中国经贸导刊,2016(12):122-124.

[9]王立科.从理念到实践:我国学分银行制度建设的模式与策略选择[J].中国高教研究,2013(11):26-30.

[10]张伟远.推进终身学习和建立学分认证制度的最新发展与实践探索[J].终身教育研究,2017(2):11-16.

[11]佚名.广东终身教育学分银行[EB/OL].https://baike.baidu.com/item/%E5%B9%BF%E4%B8%9C%E7%BB%88%E8%BA%AB%E6%95%99%E8%82%B2%E5%AD%A6%E5%88%86%E9%93%B6%E8%A1%8C/22884055?fr=aladdin.

[12]中共廣东省委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zt/moe_357/jyzt_2018n/2018_ zt03/zt1803_ls/201810/t20181018_351997.html.

[13]教外[2016]46号.教育部关于印发《推进共建“一带一路” 教育行动》的通知[Z].

(编辑:王晓明)

猜你喜欢

学分银行终身教育互联网
终身教育学院(老年大学)
慕课让终身教育变为一种现实
双证制嵌入学分银行社会服务体系策略研究*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国外终身教育模式借鉴
保罗·朗格朗:终身教育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