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怡筠:父母要做孩子的情商教练
2021-06-25小单
小单
【人物名片】
张怡筠,心理学家、情商教育专家,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家庭教育工作专家委员会专家。研究情商25年,曾担任央视《开学第一课》栏目心理专家,央视《心理访谈》、湖南卫视《变形计》、上海电视台《心灵花园》等节目心理嘉宾。
学前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新三好”学生:礼貌好、情商好、习惯好
多年来,张博士专注于儿童情商教育,针对青少年创办的青少年情商夏令营广受欢迎,为家长和老师研发的“儿童情商教育指导师”软件备受好评。日前,笔者采访了她。
笔者:请问张博士,您认为家庭教育的目标是什么?
张怡筠:一言以蔽之,就是培养完整的人。
笔者:怎样才算是完整的人?
张怡筠:所谓完整的人,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人格健全,心理成熟。
比如上学以后学习成绩不佳,嫉妒学习好的同学是正常的,但实施报复就是人格不健全的表现。
第二,生活能独立,有追求幸福的能力。
家长养育孩子,目标是希望他将来可以独立,有追求幸福的能力,不管生活发生什么,都不会离快乐太远。经过2020年的疫情,我们都知道世事难料。如果有一天您要和孩子永别,孩子能否自己在世界上生活?能否快乐?如果这个答案是肯定的,那么说明您的家庭教育成功了,孩子可以独立,可以快乐。
第三,自我实现,活出精彩的自我。
一个人要活得幸福,自我实现很重要。父母帮助孩子设定目标,引导他一步一步去实现,孩子就不会迷茫,就不容易失落。这应该是教育的终极目标。
笔者:要把孩子培养成完整的人,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
张怡筠:心理学研究发现,一个人一辈子要快乐成功,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情商。
笔者:情商听起来很抽象,尤其对幼儿来说。请问,情商就是情绪管理吗?
张怡筠:情商是一个人成功、快乐以及幸福的最重要的預测能力。过去的研究发现,一个人的职场成功是20%的智商加上80%的情商。父母都希望孩子将来是快乐而幸福的人,而对于孩子来说,他会不会快乐,会不会幸福,几乎100%与情商有关。
对于学龄前的幼儿来说,情商就是能够表达自己的情绪,具备适合他年龄的情绪管理和自我控制的能力。简单地说,情商就是一个人运用情绪的能力,也是在生活中让自己更快乐、更积极、更幸福的能力。比如:情绪理解力、愤怒管理、自信、自制力(延迟满足)、乐观、冲突管理、共情(即同理心),这些都是学龄前儿童应该初步具备的情商能力。
笔者:许多父母认为,让孩子多学知识,掌握更多技能才是家庭教育的重点。
张怡筠:我不同意这个说法。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中,情商教育被严重忽略了。孩子上学之前,父母往往关注孩子学到了多少知识,数数、认字、背唐诗等,其实在发达国家,这些都被认为不是最重要的。德国立法禁止孩子在学龄前接受智能方面的教育,因为孩子只要心理素质良好,进小学以后随着认知能力的发展,自然而然就会有该有的表现。我个人认为,学龄前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新“三好学生”:礼貌好、情商好、习惯好。培养良好的习惯和情商,让孩子有相对成熟的心理基础,才是不输在起跑线上的关键。就好像盖房子要把地基打牢,将来建造的房子才稳固。我们看到不少学习成绩好却活得不开心的孩子,有些甚至因压力大而得抑郁症、自杀,教训何其深刻!所以,我认为家庭教育要从情商教育开始。
2~6岁是情商启蒙的关键期。其中不同阶段又各有重点
笔者:培养情商应该从孩子多大开始?有人说五六岁这个阶段最为关键,因为这个阶段孩子开始懂事了。这个说法有道理吗?
张怡筠:心理学研究认为,2~6岁是孩子情商启蒙的关键期。其中不同阶段又各有重点:
2岁以前,孩子的成长任务是培养安全感,与父母形成安全的依恋关系。孩子在1岁半之前没有语言能力,情绪是最重要的沟通方式,比如哭、笑、闹等。父母如果能够关注孩子的情绪,并且给予适当而稳定的回应、关照、安抚,让孩子感到很安全,与孩子形成安全的依恋关系,对孩子培养安全感有莫大的益处:未来的人际关系会有很好的基础,不会过度焦虑,也比较容易相信他人。所以,在孩子2岁以前,父母一定要“有哭必应”,不要担心这样会宠坏孩子。
孩子2~3岁的时候,父母要重点培养孩子处理分离焦虑的能力。如果孩子在2岁以前培养出了安全感,这时候就不会过度依恋父母,当父母不在身边的时候,他不至于哭闹不休。父母可以通过一些训练,培养孩子独立做事的能力,比如父母不在的时候专心吃饭,自己玩玩具,等等。
对3~4岁的孩子,父母要注意培养他的自信心和设身处地考虑别人感受的能力。这是基础情商能力,对孩子未来的人际关系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4~5岁的时候,孩子的认知能力大幅增强,对情绪的控制能力也更强,所以,父母可以开始培养其许多重要的情商能力,比如抗挫力、冲突解决能力、愤怒管理能力等。同时,这个年龄的孩子已经有能力表现出亲社会行为。这些情商能力,都与孩子的人际关系息息相关,非常值得爸爸妈妈关注。
而到了5岁,因为宝宝认知能力的进一步发展,爸爸妈妈就要开始培养宝宝乐观、诚实、责任心等情商能力。
到了6岁,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迅速增强,父母需要锻炼其冲突管理能力,要诚实、合作、乐观。让孩子勇于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并对未来抱有积极期待。
情商基础打好了,孩子就能表现得自信、乐观、积极,因为他不怕压力,不怕挫折
笔者:培养孩子的情商,父母第一步需要做什么?
张怡筠:培养孩子的情商需要从引导孩子管理情绪入手,第一步是说出情绪,即用一个词汇来描述自己的感受。
笔者:为什么要这样做?
张怡筠:因为学龄前儿童的情商教育,基础是能够识别自己的情绪。这个重担其实是落在了父母的肩上。比如,孩子摔倒了,父母首先要察看孩子是否受伤,然后要开始引导:“宝贝儿摔倒了,摔疼了吧?很难过是吗?”或者:“宝贝儿很伤心,对吗?”
如果孩子因为跟小朋友抢玩具而哇哇大哭,父母可以说:“宝宝和小朋友发生不愉快了,所以你很生气,是吗?”
“难过”“伤心”“生气”,这些都是识别情绪的词汇,孩子一旦给自己的情绪命名,下次遇到同样的事情,他就会说:“我生气了,因为东东抢我的玩具。”“我伤心了,因为我摔了一个跟头,膝盖好疼。”孩子只有先理解自己的情绪,才谈得上下一步的情绪自我管理。
笔者:在孩子哭闹、伤心,甚至无理取闹的时候,父母采取什么措施才能让事态平息,帮助孩子摆脱负面情绪的困扰?
张怡筠:孩子有负面情绪,家长要做的首先是用身体表达关怀;其次是用语言指认情绪,帮助孩子理解情绪;最后是接纳孩子的情绪,陪伴他感受情绪。
笔者:请您以孩子摔倒为例,教父母具体的操作步骤。
张怡筠:好的。如果孩子只有两三岁,摔倒了肯定又疼又气恼,多半要大哭大闹。此时,父母一定要先抱住他,用身体接触的方式传达温暖与关怀。要对孩子说:“宝宝摔倒了,很难过对不对?”告诉他:“爸爸妈妈也好心疼。”要允许孩子哭一会儿,让他完全宣泄情绪。这个时候孩子哭,一方面是真的疼,另一方面是希望引起关注。所以,父母此时的陪伴非常重要。
等孩子的情绪稳定一点,父母可以与孩子沟通:“宝宝好勇敢哦,哭一会儿就好了。宝宝好棒,宝宝长大了!”这样的沟通很重要,孩子会明白:“我可以哭,但哭一会儿就可以恢复正常了。”这是父母接纳孩子的情绪,然后引导孩子接纳自己的情绪。
如果是4岁以上的孩子,爸爸妈妈除了接纳他的情绪之外,还可以让宝宝想一想,下一次怎么做才会更好。
笔者:生活中经常见到当众撒泼的孩子,也会见到懂事的孩子。请问,懂事的孩子是不是情商更高一些?
张怡筠:可以这样说。所谓“懂事”,其实是情商高的外在表现。比如在超市看到一款喜歡的玩具,不懂事的孩子会说:“我要!必须买!你有没有钱我不管!”懂事的孩子会说:“我喜欢这个玩具,我很想要。”妈妈拒绝。懂事的孩子坚持:“可是我真的很想要。”妈妈劝慰:“那这样好了,你今天可以在这里先看看,我们下次来的时候再买,好不好?”懂事的孩子会积极地回应:“好,我愿意等,下次再买。”孩子呈现的能力就是情商的能力,能延迟满足,愿意理解别人的想法,有同理心,同时还可以找到冲突解决的办法。这是情商教育得好的结果,基础打好了,孩子就能表现得自信、乐观、积极,因为他不怕压力,不怕挫折。所以,父母都应该乐意做孩子的情商教练。
笔者:作为孩子的情商教练,父母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
张怡筠:首先,父母要有足够的耐心。父母要愿意花时间去感受孩子的情绪,愿意花时间去引导孩子理解、管理自己的情绪,愿意花时间等待,等待孩子犯错后自己修正错误。
其次,父母要具备关于情商的基础知识。父母要知道每个年龄段孩子适合学习什么情商能力,能够找到合适的情商教育机会。比如,当孩子间因为抢玩具发生冲突时,父母要知道:哦,这是我教孩子解决冲突的机会。可以先说:“宝宝刚才怎么了,是小朋友要玩你的玩具让你不开心了,是吗?”然后引导:“宝宝以前是不是也想玩别人的玩具?如果别人不给你,你是不是很难过?”让孩子尝试理解自己,也理解别人。最后是启发:“两个人一起玩是不是更开心?下次他也可以拿好玩的玩具与你分享。如果你不想一起玩,可以和小朋友说:我现在想一个人玩,等下我玩好了,再给你玩好不好?”这是在教孩子如何处理冲突。
再次,父母要有很强的抗挫能力。每个孩子都不一样,认知能力的发展有早有晚,父母要克服攀比心理,给自家孩子成长的机会。
最后,父母要保持积极的心态。不管你的生活境遇如何,都应该在孩子面前展现最佳的状态,让孩子觉得生活是开心的,未来是值得期待的。
【编辑:陈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