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今秋试点“幼小科学衔接”,您准备好了吗?
2021-06-25赵凯
赵凯
近日,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第一次提出“科学衔接”理念,试点工作从今年秋天入学季开始。这是教育部规范学前教育市场,纠正幼儿园“小学化”行为的重要举措,在教育界和家长圈引发热议。
幼儿园提前教授小学课程不是“赢在起跑线”而是“抢跑”,不仅破坏教育生态,而且危害儿童身心健康
为深入贯彻落实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要求,2021年3月30日,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部署推进幼儿园与小学衔接工作。
北京教育观察家董献忠先生接受采访时指出,《指导意见》的出台与此前的政策一脉相承:“近年来,教育部发布了一系列重要文件,比如《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部署开展对幼儿园‘小学化的专项治理行动,要求小学起始年级必须按国家课程标准坚持零起点教学;再比如《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明确要求小学一年级设置过渡性活动课程,注重做好幼小衔接。此外,国务院领导同志高度重视,多次要求深入做好幼儿园和小学的衔接工作。”
董献忠认为,长期以来,受传统文化和学制影响,我国幼儿园和小学分属不同学段,在课程内容、教学方式上存在较大差异,两个学段相互分离、互不衔接,很多儿童入学适应面临不同程度的困难,成为基础教育的痛点、难点问题。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必须加强统筹协调,切实解决好幼小衔接问题。
西安市学前教育研究员蔡永军认为,教育部出台《指导意见》是规范办学行为的迫切需要:“由于社会竞争的加剧,家长普遍感到焦虑,对孩子怀有过高期望。校外培训机构开展超前培训,推波助澜,一些幼儿园提前教授小学课程以迎合家长。这些不规范行为严重扰乱了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破坏了教育生态,必须加强规范引导,确保儿童身心健康。”
接受采访时,河南省郑州市小葵花幼儿园园长杨蔚然语重心长地说:“幼儿园提前教授小学课程不是‘赢在起跑线上,而是‘抢跑,是明显的犯规行为,不仅破坏教育生态,而且危害儿童身心健康。我们园不会提前教小学课程,也不会办学前班,但我们管不了园外的事。”
杨园长告诉笔者:“每年小学入学前的整整一个学期,我们园大班里的孩子就所剩无几了,都忙着去上园外的学前辅导班,提前学小学一年级的知识。尽管国家下发了多份文件,要求小学严格执行‘零起点教学,注重幼小衔接,但‘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心理、市场机构贩卖焦虑等因素,依然促使家长们催着孩子‘抢跑。这不仅破坏了幼儿自然生长的原生态,也影响着幼儿的身心健康。现在教育部出臺了《指导意见》,回应社会关切,首次提出了幼儿园与小学‘双向衔接,为小学和幼儿园科学平稳过渡提供了更为明晰的指南,我举双手赞成!”
南京市小学语文老师冯晨星赞同杨蔚然的看法:“幼儿提前学习小学课程,看上去是给孩子帮忙,其实是在帮倒忙。我和学校的同事们一致认为,孩子在幼儿园阶段提前学习小学知识,是典型的拔苗助长,不仅不会让孩子在小学阶段成绩领先,反而会带来许多问题,对‘教和‘学都没有好处,是‘双输的结果,只有培训机构赚得盆满钵满。”
先飞的鸟一定能占到便宜吗?否!来看看科学家所做的“双生子爬楼梯实验”吧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长期以来,一些幼儿园开设了语文、数学、英语等文化课,抢先对孩子们进行小学化教育。有些幼儿园和社会上的培训机构开办了绘画、书法、钢琴、舞蹈等形形色色的幼儿艺术培训班,强制对孩子们进行所谓的素质教育。更有甚者,一些培训机构偷换概念,以“幼小衔接”的名义开办以应试为内容的强化补课班。家长们趋之若鹜,甚至有家长把3岁多的孩子送进培训班,补起“幼小衔接”“思维训练”之类的课程。
徐州市家长樊先生说:“中国有句谚语:赶早不赶晚。意思是凡事都要早做准备,晚了就来不及了。幼儿提前学习小学知识,也是在为入学后的学习做准备,有什么不好呢?教育部为什么要明令禁止?”
对此,脑科学博士、神经生物学教授韩友泽给出了权威的解释:“童年期是进化赐予人类的礼物。这是生物学家、人类学家达成的共识。与其他哺乳动物相比,灵长类动物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即非成熟期显著延长。生物学家提出了充分的理由证实,童年期,即2~7岁,是个体生长和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额外阶段,是人类独有的,这使得人类的儿童有足够的时间来接受社会文化的影响而达到成熟。生物学家同时提出,对灵长类动物而言,游戏会形成最佳的神经传导路径,不同类型的游戏出现峰值的时间与大脑发展最具可塑性的时间是一致的,童年期也就是游戏期。对自然的、创造性的游戏的剥夺,可能导致儿童发展和行为的异常或不良。”
韩教授认为,儿童的成长具有自然规律,这种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童年期有着独立存在的价值,不能简单地被视为是成人期的准备。学前教育小学化,恰恰是站在了童年自然规律的对立面,在儿童身心还没有做好准备的情况下进行超前的教学,因而是一种逆时的教育,必须禁止。
广东省江门市幼儿园教师许文莉认为,禁止学前教育小学化,大道理不难理解,但多年来屡禁不止,关键是家长不支持禁止:“现在的家长都太焦虑了,唯恐自家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总是想方设法给孩子报各种培训班,我们幼儿园老师根本拦不住。家长一致认为,不管自家的孩子是不是笨鸟,先飞了一定不会错。”
先飞的鸟一定能占到便宜吗?许文莉告诉笔者,科学家早就给出了否定的答案。1929年,美国心理学家和儿科医生阿诺德·格塞尔博士做了一个“双生子爬楼梯实验”。他选择了一对同卵双胞胎男孩,让其中一个从出生的第48周开始练习爬楼梯,每天练习10分钟,另一个在出生后的第53周开始接受同样的训练。到第54周结束时,一个孩子练习了7周,另一个孩子练习了2周,哪个爬楼梯老练些?实验结果出人意料:只练了2周的孩子获胜!他用10秒钟爬上了五级楼梯,而练习了7周的孩子用了20秒钟才完成。之后,格赛尔又找了几对双胞胎进行了类似的实验,结果都一样,提前练习爬楼梯的孩子并没有比自己的兄弟快到哪里,后学的孩子并没有被先学的孩子落下,反而完成得更好。
格塞尔博士的解释是,其实从出生后第48周就开始练习爬楼梯为时尚早,孩子的身体和心理都没有发育成熟,所以训练只能取得事倍功半的效果。从第53周开始爬楼梯,这个时间就非常恰当,孩子做好了相应的准备,所以训练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希望90多年前的科学结论能让家长们觉醒,不要再被培训机构蛊惑,花那些冤枉钱了。
家长引导孩子幼小衔接,需要从三方面着手,即习惯的培养、能力的塑造、知识和技能的储备
既然不允许幼儿园提前教授小学知识,小学也在推行“零基础教学”,那么幼小衔接需要做些什么呢?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表示,在孩子成长发展方面,家长要把眼光放长远,尽量多陪孩子玩游戏:“游戏玩得多,孩子的天性就能得到充分的展示、充分的发展,进入小学后,他的学习动机、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相对来讲会比较好。”
北京儿童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培训师余伟认为,对孩子的幼小衔接,家长需要从三个方面着手,即习惯的调整、能力的培养以及知识和技能的储备。
其中,习惯包括生活习惯和自理能力。由于幼儿园的生活习惯跟小学完全不同,为了让孩子顺利过渡到小学生活,家长要帮助他在一年前开始调整自己的生活作息和饮食规律。
能力的培养包括对孩子注意力、阅读能力以及交往能力的加强。
“注意力是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余伟强调,“进入小学后,学校活动以课堂学习为主,不再是幼儿园的互动游戏。学习形式的不同使很多孩子不能够集中注意力,无法安静下来学习知識,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培养注意力的目的就是,从视觉和听觉角度调动孩子,使其在上课时关注老师,听懂老师的话。”
在余伟看来,阅读能力体现了孩子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进入小学后,学习方式变得单一。课堂上,老师说,孩子听,老师讲,孩子记。孩子在听懂授课内容的同时还要将其表达出来,这一过程对孩子语言理解能力要求非常高。
“交往能力包括寻求老师帮助、解决同学间的冲突和学会自我调节的能力。”余伟说,“幼儿园阶段,老师和保育员对孩子生活的照料是全方位的,而在小学每个班只配备一名班主任,所以要求孩子能够主动与身边同学进行沟通,有问题寻求老师的帮助,避免冲突并且学会自我调节。”
余伟告诉笔者,知识和技能的准备包括前书写、前运算以及识字拼音的准备:“事实上,相比于能力和习惯,知识储备显得不那么重要。通过观察发现,当孩子具备了良好的能力和习惯后,很快就能学会知识,然而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和相应的能力,则会使其进入小学后遇到诸多问题。”
复旦大学博士、知名亲子教育专家付小平认为,在孩子幼小衔接这个关键阶段,家长的准备工作主要是两个方面:
第一,需要清楚认识自己的角色。家长应该不断提醒自己即将成为一名小学生的家长,从而让自己的言谈举止发生一些变化。比如从过来人那里获得相关的信息和经验教训等,了解小学生家长的角色定位和心理感受,获得各类教育问题的处理经验等。
第二,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根据学校的作息时间,制订家庭作息时间表。最重要的是,家长要以身作则,带头按新的作息时间安排生活,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编后:
您知道“三年级现象”吗?
采访中,许多小学教师提到了“三年级现象”。在幼儿园阶段提前学小学课程的孩子,入学后在学习上可能会有领先的感觉,但到了三年级,这种优势就消失了,反倒是没有提前学小学知识的孩子后来居上,而且优秀的成绩比较稳定。所以,让孩子提前学小学课程的家长该醒醒了。【编辑:陈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