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究生招生计划动态调整指标探析

2021-06-25王森林樊传浩

文教资料 2021年5期
关键词:动态调整双一流指标

王森林 樊传浩

摘   要: 研究生招生计划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科建设及高素质研究生的培养。 对研究生招生计划的分配研究,对高校发展有重要意义。目前“双一流”高校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建立健全研究生招生计划的动态调整机制对高校提升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优化学科结构的专业分布、形成研究生教育生态系统和完善招生计划评估机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 “双一流”建设   研究生招生计划   动态调整   指标

“双一流”建设是国家继“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后高校发展建设的又一重大战略转型和升华。在此重大战略下,国家出台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等系列重要文件。文件明确要求“建立健全高等教育招生计划动态调整机制,实施国家急需学科高层次培养支持计划,探索研究生招生计划与国家重大科研任务、重点科技创新基地等相衔接的新路径”[1](27-35)。教育部门一直以来都注重完善我国的研究生招生计划。教育部下达总计划后,校内各专业分配由学校自主决定。在“双一流”实施背景下,探讨并建立符合新时代新要求的研究生招生计划政策刻不容缓。讨论更加符合科学规律及更加合乎理性的研究生招生计划动态调整指标,充分展现研究生招生计划的效用[2](73-77)。对发挥教育资源效益最大化、健全学科生态体系、推进学科建设进程,都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价值。

一、当前研究生招生计划分配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1.研究生招生计划影响因素多、范围广

研究生招生计划的优化配置直接影响高质量研究生的培养、高质量科研成果的获得及“双一流”高校的建设。但在现实中制订科学合理、与时俱进的研究生招生计划却有很大的难度。研究生招生计划不仅受到导师的科研水平及行事作风的影响,还与招生质量、招生来源、各个院系差异、学科布局及当前社会和行业的需求等相关。什么样的研究生招生计划能够平衡各方面的需求,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另外,在目前高校中普遍存在计划分配过程中历史沿革的计划分配模式,即每年招生计划与上一年度基本保持不变。当前“双一流”高校建设正处于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深度融合的阶段,讨论研究生招生计划动态调整指标是解决该问题较理想的新方向,不但影响高校战略不断更新前进的方向,而且能引导整个高等教育体系的前进方向。

2.研究生招生微观分配尚有弊端

研究生招生计划由国家统一制定并下达,各高校对国家教育主管部门下达的招生计划必须依据本校办学规模、专业设置的合理性、教学设施的完备性、师资力量的雄厚程度、学科发展的现状等方面进行本校的再分配。与教育部对研究生招生计划的分配相比,每个学校的分配更细致,更符合该校的发展战略,这也是教育部宏观分配招生计划最后得以实现的立足点。根据相关文件,招生单位可以适当倾向于“热门”专业,同时高校在招收研究生时以该生所填报的第一志愿为参考,可能导致某些炙手可热的专业供过于求,而有发展潜力的专业却门可罗雀。长此以往,这种情况必定会造成人才的浪费,不能充分人才的作用,阻碍社会的进步。要想解决高校二次分配过程中带来的弊端,很有必要在“双一流”建设如火如荼展开的环境下进行研究生招生计划动态调整模型的研究,通过对研究生招生计划的动态调整,最大限度地协调各方,使其有意愿、有时间参加到研究生招生中,推动学校整体的发展。

二、研究生招生计划动态调整指标分析

1.国家政策和学校规划并重

国家政策和学校规划的要求是指导并拟订研究生招生计划的总方向标。国家于2015年和2017年相继出台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和《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3](87-94)。2018年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这些新的国家政策的出台对研究招生计划的变革意味着新的挑战和机遇。文件中明确要求建立符合新时代、新要求的研究生招生计划模型。在拟订研究生招生计划时必须考虑国家政策的宏观需求。除此以外,需要考虑学校制定的总体规划等,比如加强一流学科建设、鼓励多学科交叉、扶持新兴学科等。学校在制订所有招生计划时要打破一些惯用的方法,有所改革。第一个指标设置为国家政策和学校规划,是起龙头作用的一个指标,分配指标的比重是最大的一个参考点。

2.学科布局统筹规划

以学科与学校发展的关系为出发点,理清各类学科对学校发展的不同贡献。在计划动态调整进程中,必须全面把握各类学科发展情况。学科在研究生培养中发挥着最基础、最直接的作用,学院的招生规模应考虑各学科的数量和质量。一流学科相较于其他学科而言具备更好的教育和科研条件,对优质生源更具有吸引力,编制计划理应适当偏向于一流学科。由于某些学科本身的一些特质导致很少有人报考,因此在制订计划过程中,需兼顾不同学科的招生规模及整体结构的协调一致性。通常各校是以各学科学位点、重点学科和各学科评估来核算的,但由于各校分类指标不同,该权重系数会有所不同。如中国地质大学把学科规模划分为国家重点学科、国家重点二级学科、省级重点学科、C类学科和D类学科;南京财经大学等高校只设立了学位点这个学科测量指标。大多数高校会根据各学科的发展现状,全面评估各学科的发展要求,保障基础学科和艰难学科的发展需要,支持新兴学科的发展;加大对薄弱学科的支持力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基础学科和薄弱学科的配置系数,从根本上保障基础学科和薄弱学科的基本招生数量,适当向重点学科、传统学科、交叉学科和国家建设学科等倾斜。在学校发展中,学科发展是重中之重,所以分配指标的比重仅次于国家政策和学校规划。

3.师资状况

各院教師整体的综合能力和结构体现着本学院学科的胜任能力。目前国内各个高校各个院系在分配研究生招生指标时,几乎都将导师人数认定为关键的衡量因素。除了观测导师数量外,学校还会评估研究生导师的培养质量,通常依据导师的职称等级判定。根据多所高校的招生指标分配方法资料显示,师资力量一般包括两个方面:导师队伍和优秀人才。导师队伍包括享有招生资格的教授、副教授和青年教师;优秀人才包括院士、长江学者、杰青、千人计划等。有研究显示,当前的招生指标分配管理办法非常看重教师整体的综合能力,特别部分开设博士点的院校,重视程度更高。此外,导师职称等级越高,招生指标也会越多。例如,人文社科相关的院系将享有招生资格的导师的人数与职称等级纳入研究生招生指标分配的考评指标中,并规定每位享有招生资格的导师至少获得一名招生指标,避免招生指标分配过于集中的现象。

4.科研产出

科学研究的水平与实力是锻炼和发展研究生的主要条件,科研条件对研究生培养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科研经费和成果直接反映了该学科科研水平,通常以近3年—5年的平均科研经费和成果来权衡。科研经费包括横向和纵向课题经费。科研成果主要包括顶级刊物论文数或者检索论文数、专利和专著数、高水平科研获奖等。学校科研水平最直观的表现就是教师的科研成果,包括优秀学术论文的发表、科研项目奖项等。科研绩效的评价内容多元复杂,各个学校的评价和测量项目都有不同的侧重点,如自然科学类学科看中实验成果和论文获奖方面的考核,人文社科类侧重于论文发表的数量和质量。在研究生培养体系改革中,除了科研创新外,教学改革也是重要组成部分,教学改革成果同样需要在指标分配体系中体现。

5.生源质量和培养质量

研究生入学前的生源质量和研究生入学后的培养质量是学校考核的两大指标。生源情况分析主要是分析学科报考情况及录用情况。通常来说,如果某学科相对热门,那么报考人数或上线人数明显多于其他学科,学校可以考虑在合理范围内增加该学科招生计划。学科报考情况涉及参与报名考试的人数和学校公布的拟招生计划两个指标。以往年的报名考试和录取数量作为对照,2020年的报名考试人数在后续招生计划实施过程中做相应的动态安排。生源质量是研究生培养的前提,在硕士研究生指标分配体系中,学校会着重考察各学院优质生源的报考率、录取率、推免生接受率。学校在考察实际情况后,会进行政策引导和扶持,对于在这方面表现突出的学院在指标配置中予以适当倾斜,同时设定专项指标用于吸引优质生源。除此以外,研究生招生指标分配中不仅要突出需要,还要突出质量,重点考核历届学生的“毕业率”“授位率”“论文发表情况”和“论文获奖情况”等完成情况。通过对“毕业率”等指标的考核,促进院系严格把关研究生培养质量;通过“论文发表情况”和“论文获奖情况”的考核,促进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三、研究生招生计划动态调整指标模型建立

对研究生招生计划动态调整影响的指标研究,本文初步梳理了五大指标体系,对国家政策和学校规划、学科布局、师资、科研、生源质量和培养质量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总结。在实际工作中,各高校五大指标体系的权重可根据校情进一步探讨,并进一步梳理符合本校校情的二级指标,在参考五大指标体系情况下设置更符合校情的二级指标体系及权重。建立起研究生招生计划的动态调整模型,加强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優化学科结构的专业分布,形成符合校情的研究生教招生计划分配机制。

其中F为评估对象总得分;λ为各项指标权重,可根据各高校实际情况制定;A为国家政策和学校规划这个一级指标中被评估对象得分,B为学科布局这个一级指标中被评估对象得分,C为师资这个一级指标中被评估对象得分,D为科研这个一级指标中被评估对象得分,E为生源和培养质量这个一级指标中被评估对象得分。

在对所有评估对象进行同一个尺度计算后,每一个对象将对应一个F值,我们建设有N个对象,招生计划为M,那么最后得到的每一个对象招生计划为m,公式将为:

该研究生招生计划动态调整指标模型建立起来简单有效,在各单位招生计划分配中将有很好的实用价值且可变性及适应性较强,其中评估对象个数及评估指标权重可依据学校类型进行适应性调整。

经过我校多年的使用及检验,该套计划动态调整模型可以更公平、公正、公开地在指标分配过程中发挥作用。

四、结语

新型冠状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硕士研究生招生面临前所未有的新形势和新挑战,国家在2020年对研究生招生计划进行了适度的增加。面对越来越大的招生规模,通过对硕士研究生招生指标分配体系的研究,让研究生招生指标分配更加公平、公开、公正,这成为研招战线的迫切需求。为适应新形势,迎接新挑战,发挥指标分配体系的调节与导向作用,促进学校科研技术和学科的进一步发展,以形成研究生招生计划分配的生态系统,本文建立了招生计划动态调整指标模型。为充分发挥并利用现有的招生资源,拉动各高校招生单位的师资条件、学科布局、科研平台等进行全方位互动,最终提高国家研究生教育质量,研究生招生计划分配的研究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王碧云,陈晓会.首届“双一流”建设与评价论坛综述[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7(4).

[2]吴瑞华.“双一流”背景下博士招生指标动态调整模型研究[J].高教探索,2019(8).

[3]段梦涵,柯佑祥,黄彧.封闭嵌套与开放交叉:一流学科建设行动结构探究[J].现代大学教育,2019(2).

基金项目:河海大学科技基础性专项(2018B51114)、河海大学研究生教改课题建设项目(B200191966)资助。

猜你喜欢

动态调整双一流指标
一类带临界指标的非自治Kirchhoff型方程非平凡解的存在性
最新引用指标
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动态调整的初步研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Double图的Kirchhoff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