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Solumbra技术用于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机械取栓的效果及对患者血清PON-1、BDNF水平的影响

2021-06-25肖文潘宁郭铮

海南医学 2021年11期
关键词:神经功能导管血栓

肖文,潘宁,郭铮

宝鸡市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内科,陕西 宝鸡 721000

急性脑梗死致死率、致残率均较高,临床上可采取动静脉溶栓、机械取栓等治疗措施,以达到恢复梗死区血流的目的,进而缓解临床症状[1]。近年来研究表明,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予以单纯的溶栓治疗难以取得理想的结果,而机械取栓通过迅速开通血管可及时恢复缺血区域的血流,90 d预后良好[2]。临床上发现部分患者存在血栓负荷量过大、血管严重迂曲等特殊情况,单纯的支架机械取栓能够达到的效果不佳[3]。Solumbra技术将支架取栓与中间导管抽吸进行有机的结合,因其可一定程度上提高取栓效率,近年来在国内推广较多[4]。本研究旨在探讨Solumbra技术用于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机械取栓的效果和安全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3月宝鸡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且符合以下纳入和排除标准的72例接受机械取栓治疗的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1)符合血管内介入治疗标准[5];(2)性别不限,年龄40~80岁;(3)机械取栓使用Solitaire AB支架。排除标准:(1)仅进行球囊扩张或支架植入者;(2)伴颅内肿瘤、动静脉畸形、活动性颅内出血者;(3)合并严重脏器疾病或精神异常者;(4)临床资料不完整者。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应用中间导管的Solumbra技术组(观察组,39例)和单纯支架机械取栓无中间导管组(对照组,33例)。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本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表1 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

1.2 治疗方法

1.2.1 观察组 取栓装置包括导中间导管、引导管、微导管和微导丝等。操作过程:①患者予以全身麻醉,将指引导管置入病变血管近端平直处;②采用同轴技术将微导管或微导丝在中间导管辅助下超选至病灶远端,然后造影确认病变部位以及邻近血管解剖形态;③在病灶远端释放Solitaire AB支架并引导中间导管至病灶附近,静置3~5 min后开始负压吸引回收支架;④负压回抽中间导管,缓慢回拉支架和微导管,继续回抽中间导管至抽出血液为止;⑤检查中间导管、支架、抽吸血液内有无血栓组织。

1.2.2 对照组 无中间导管,其余装置与观察组相同。手术操作:①在0.035超滑导丝引导下将导引导管置于病变血管闭塞处近端,微导丝辅助微导管超选,穿过闭塞部位后撤出微导丝;②造影了解远端血管情况后释放支架,留置3~5 min观察血管通畅情况;③将微导管向前推送至稍微超出血栓近端,同时回收部分支架至微导管内,以此卡住血栓;④向外拉出微导管和支架,采用50 mL注射器在引导管尾端持续抽吸血液直至发现血栓组织为止。

1.3 观察指标与评价方法

1.3.1 手术相关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一次取栓再通率、血管再通率、取栓次数、从穿刺到再通时间(PRT)、从发病至再通时间(ORT)等指标。

1.3.2 神经功能 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3周用NIHSS评分[6]对患者神经功能进行评估,内容包括意识水平、视野、语言等11个评分项目,评分范围0~42分,得分越高表示神经缺损越严重。

1.3.3 实验室指标 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3周采集患者静脉血3 mL,离心并取上清液,采用乙酸苯酯法检测对氧磷酶(PON-1)浓度,用ELISA法检测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

1.3.4 预后 术后随访90 d,根据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进行评估,其中完全无症状为0分,伴轻微症状但仍可完成以前所有经常从事的活动为1分,轻度残障但对日常生活无明显影响为2分,中度残障且生活无法完全自理为3分,重度残障且需要他人协助完成所有日常活动为4分,严重残障,需要他人持续照顾和护理为5分,死亡为6分,以得分≤2分为预后良好,>2分为预后不良。

1.3.5 不良事件 记录手术过程中血栓脱落导致的二次栓塞、颅内出血、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等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计数数据组间采取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数据以中位数(四分位间距)[Μ(P25,P75)]表示,组间比较采取Μann-WhitneyU秩和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同组手术前后比较采取配对样本t检验,组间比较采取独立样本t检验。检验水平α=0.05,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两组患者血管再通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一次取栓再通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取栓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RT、ORT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例(%),±s,M(P25,P75)]

表2 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例(%),±s,M(P25,P75)]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χ2/Z/t值P值例数39 33血管再通36(92.31)27(81.82)1.798 0.180一次取栓再通21(53.85)10(30.30)4.041 0.044取栓次数(次)1(1,2)2(1,3)2.248 0.025 PRT(min)75.63±21.28 96.54±25.87 3.764 0.001 ORT(min)261.41±66.57 345.67±70.92 5.194 0.00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比较 治疗后3周,两组患者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的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s,分)

表3 两组患者的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s,分)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t值P值例数39 33治疗前24.15±4.53 23.29±4.84 0.778 0.439治疗后3周12.81±3.01 15.93±3.22 4.245 0.001 t值18.785 10.491 P值0.001 0.001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PON-1、BDNF水平比较 治疗后3周,两组患者血清PON-1、BDNF水平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的治疗前后的血清PON-1、BDNF水平比较(±s)

表4 两组患者的治疗前后的血清PON-1、BDNF水平比较(±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a P<0.05。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t值P值例数39 33治疗前106.37±16.85 109.22±19.43 0.667 0.507治疗后206.51±30.45a 190.13±28.24a 2.351 0.022治疗前2.10±0.41 2.15±0.36 0.545 0.588治疗后3.96±0.67a 3.21±0.55a 5.131 0.001 PON-1(U/L) BDNF(μg/L)

2.4 两组患者的预后比较 术后90 d,观察组患者预后良好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55,P=0.039<0.05),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的预后比较[例(%)]

2.5 两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二次栓塞、颅内出血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6。

表6 两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例(%)]

3 讨论

脑卒中常见于50~60岁以上中老年人群,其中约80%为急性脑梗死,文献报道我国发病率93/10万,患病率459/10万,每年新增患者数量约为200万,且近年来发病率逐渐升高并趋于年轻化,成为威胁我国居民生命安全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7-9]。

早期溶栓、取栓有利于促进病变脑血管再通,从而缩小梗死灶并改善患者预后,随着医学水平发展和血管内介入广泛应用,以抽吸取栓和支架取栓联合应用的Solumbra技术对提升抢救成功率具有积极作用[10]。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取栓次数和二次栓塞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表明应用Solumbra技术可提高取栓效率。支架取栓过程中栓子逃逸导致的二次栓塞是导致预后不佳的常见不良事件,主要原因有拉栓过程中血栓受到前向血流冲击而脱落;栓子与支架黏连不牢固;新鲜血栓在手术操作时易碎裂脱落[11-12]。Solumbra技术用于脑梗死机械取栓具有较多优势,如中间导管的应用缩短了血栓抽吸的距离,减少了血管壁对血栓的刮擦;中间导管管腔较大,可避免动脉血管中高速的正向血流对血栓造成冲击;中间导管持续负压抽吸丰富了取栓手段;近距离抽吸血栓形成的局部逆向血流,可避免碎裂的血栓组织形成二次栓塞等[13-15]。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PRT和ORT均明显低于对照组,除与取栓次数减少有关外,中间导管较柔软,术中可推送较高位置,在超选过程中提供充分、有效的支撑,从而有利于明显降低操作难度并缩短取栓所需时间。本研究观察两种取栓方法疗效显示观察组血管再通率为92.31%,略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原因可能与纳入病例数较少,导致结果存在一定偏倚,因此还需要后续更多研究进行证实。同时本研究中观察组一次取栓再通率更高,治疗3周后NIHSS评分改善情况和治疗后90 d预后良好率较对照组优势显著,证实Solumbra技术可提高机械取栓的成功率,对改善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和预后具有积极作用。

PON-1是一种钙离子依赖型酶蛋白,通过与高密度脂蛋白连接抑制其氧化修饰,阻止巨噬细胞转化为泡沫细胞,达到抵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16]。BDNF是一种神经细胞保护性因子,具有促进神经细胞再生、轴突生长的作用,可增强神经功能[17]。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3周时观察组血清PON-1和BDNF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表明Solumbra技术应用于脑梗死患者机械取栓有利于减轻氧化应激和炎症损伤,促进神经细胞修复,因此可有效改善患者预后和神经功能。颅内出血是机械取栓术中与术后较为严重的不良事件,中间导管通过减少支架在血管内拖拽距离,减少其对血管内膜的机械性损伤,进而减少颅内出血[18]。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未发生sICH,可认为未发生血管的机械损伤,但两组患者颅内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可能与患者颅脑大核心坏死区密切相关。但本研究术前未对核心坏死区进行严格的影像学评估,存在一定的不足和缺陷,因此有待于日后进一步完善研究。

综上所述,Solumbra技术可有效提高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机械取栓效率,改善患者血清PON-1、BDNF水平和神经功能,减少二次栓塞等不良事件发生,从而改善临床预后,适宜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神经功能导管血栓
心肌缺血预适应在紫杉醇释放冠脉球囊导管扩张术中的应用
防栓八段操 让你远离深静脉血栓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逐瘀祛痰法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脑梗塞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
中线导管应用于ICU患者中的效果观察
早期康复锻炼模式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三种血栓各有堵点
阿司匹林对“红血栓”无效
三种血栓各有堵点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complicated by rhabdomyolysis: A clinical analysis of 11 ca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