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320排CT低剂量扫描在小儿颅脑检查中的应用

2021-06-25许云龙谢尚煌陈翠芬高观宏胡卫东

海南医学 2021年11期
关键词:低剂量颅脑病灶

许云龙,谢尚煌,陈翠芬,高观宏,胡卫东

深圳市龙岗中心医院影像科,广东 深圳 518116

小儿颅脑病变主要包括颅内肿瘤、脑血管疾病、神经功能性疾病,临床检查主要依靠CT计算机成像技术、ΜRI磁共振等,其中颅脑CT是判断颅脑病变的首选筛查方法。近几年,320排CT作为一种可获得全脑灌注成像的新型CT技术,多项报道证实其探测器经一圈扫描可获取全脑灌注与4-D血管成像的影像数据,与传统螺旋CT灌注成像比较,能有效缩短扫描时间,同时相采集全脑灌注数据,实现病灶或器官在任意方向、所有时相的切割观察,获取可视化动态血流及灌注成像,在小儿脑膜瘤、脑动静脉畸形等疾病诊断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1-3]。但320排CT检查也存在潜在的辐射损伤,尤其是针对小儿,因其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体型偏小,细胞分裂更新速度较成人快,颅骨及脑组织发育尚不成熟,对应的组织密度低于成人,体内X射线衰减程度偏小,故对射线的敏感性高于成人,且同样扫描参数下接受的辐射剂量明显高于成人[4-5]。而目前关于320排CT低剂量扫描用于小儿颅脑病变检查中的报道较少,故本文展开初步研究,旨在为该病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深圳市龙岗中心医院收治的120例临床高度怀疑颅脑病变患儿为研究对象,均拟接受320排CT全脑扫描。纳入标准:①均因高热惊厥、头痛、头晕等原因入院,结合临床症状及体征,被高度怀疑颅脑病变;②患儿年龄4个月~6岁;③首次接受320排CT全脑扫描,无相关检查禁忌证;④获患儿家属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严重心、肾等原发性疾病;②碘过敏;③既往有颅脑损伤病史。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A组(60例,常规剂量,250 mAs)和B组(60例,低剂量,90 mAs),其中A组男性40例,女性20例;年龄4个月~6岁,平均(3.74±1.01)岁。B组男性38例,女性22例;年龄5个月~6岁,平均(3.50±1.05)岁。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1.2.1 320排CT检查 采用Aquilion One 320排动态容积CT(日本东芝医疗器械公司)行全脑容积扫描。患者体位选择头先进、仰卧位,分别扫描正侧卧定位图像,自下颌开始扫描,直至颅顶部结束。扫描前穿刺肘正中静脉,18G留置针管置入后经导管连接双筒高压注射器,注射碘普罗胺370(国药准字H10970166,广州先灵药业有限公司,剂量50 mL,速率4~6 mL/s),后以同样流速注射生理盐水20 mL。A组扫描参数:250 mAs,120 kV,螺距1.0,准直器宽度320 mm×0.5 mm,层厚0.5 mm,旋转时间1.0 s/r,重建层厚、层距均为5 mm。B组扫描参数:90 mAs,120 kV,其他扫描条件与A组保持一致。扫描完成后将获取的所有图像先于东芝工作站上进行重建,后采用适当脑窗及骨窗显示并拍摄图片,上传至医学影像存档与通讯系统(picture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s,PACS),由两位从事诊断工作的副主任医师采用双盲法读片。

1.2.2 辐射剂量 应用标准重建算法,由系统自动计算辐射剂量参数,包括有效剂量(effective dose,E)、容积CT剂量加权指数(CT dose index volume,CTDIv)、全头颅扫描剂量长度乘积(dose length product,DLP)。

1.2.3 噪声检测 于检查床上水平置于标准检测水模(圆柱形CT校准专用水模,模体壁为透明有机玻璃制成,模体内注满蒸馏水,排尽空气,由美国GE公司提供),确保检查床长轴与模体长轴一致,分别采用不同的扫描剂量(250 mAs、90 mAs),以容积扫描模式,对水模进行扫描,于相同部位随机测量直径9.8 mm、20个感兴趣区的CT值,获取CT值标准差。

1.2.4 图像质量评价 由两名经验丰富的放射科医师采用双盲法评估图像。采用5分制行质量图像评价[6]:1分,图像质量极差,影像层次及解剖结构显示模糊,噪声多;2分,图像质量较差,影像层次及解剖结构显示欠清晰,噪声相对较多;3分,图像质量一般,影像层次及解剖结构显示尚可,噪声可接受;4分,图像质量良好,影像层次及解剖结构显示良好,噪声较少;5分,图像质量优,影像层次及解剖结构显示非常清晰,噪声显著减少。其中,5分表示优,3~4分表示良,1~2分表示差。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采用Shapiro-Wilk方法验证正态性,均呈正态分布,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采用χ2检验,理论频数<5取校正χ2值。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的辐射剂量及噪声比较 A组患儿的CTDIv、DLP、E明显高于B组,CT值明显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和图1。

表1 两组患儿的辐射剂量及噪声比较(±s)

表1 两组患儿的辐射剂量及噪声比较(±s)

组别A组B组t值P值例数60 60 CTDIv(mGy)46.20±2.56 16.87±1.20 80.356 0.001 DLP(mGy·cm)650.00±28.54 230.00±14.20 102.057 0.001 E(mSv)1.36±0.20 0.50±0.10 29.791 0.001 CT值3.65±0.42 5.72±0.71 19.437 0.001

图1 320排CT低剂量和常规剂量扫描下辐射剂量变化

2.2 两组患儿的图像质量比较 A组患儿的图像质量优良率为96.67%,与B组的93.3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75(取校正检验χ2值),P=0.675>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的图像质量比较(例)

2.3 两组患儿的病灶诊断情况比较 A组患儿发现颅内病灶44个,B组发现颅内病灶43个。两组患儿的单个高密度灶、弥散性高密度灶、局限性低密度灶、脑沟脑回改变显示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两组患儿的病灶形态显示情况比较 两组病灶形态显示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儿的病灶形态显示情况比较[例(%)]

2.5 两组患儿的定性诊断结果比较 两组颅内出血、外伤性腔梗、缺血缺氧性脑病、肿瘤定性诊断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患儿的定性诊断结果比较[例(%)]

3 讨论

目前颅脑CT是颅脑病变的首选筛查手段,但传统螺旋CT灌注成像在诊断颅脑病变方面临床应用受限,多因其探测器对脑组织的覆盖面积受限,尤其针对动静脉畸形、脑慢性缺血性疾病、血管痉挛等病灶弥漫性分布或存在多个病灶的疾病,其弊端更为明显[7]。近年来,以日本东芝Aquilion ONE为代表的320排CT被广泛用于临床,在冠状动脉病变、颅脑病变等诊断及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8-9]。与静态CT血管成像比较,320排CT的优势如下:(1)探测视野16 cm宽,旋转一周可完全覆盖整个颅内血管网;(2)时间分辨率独特,以最小时间间隔(2 s)于一次团注造影剂过程中多次扫描,可获取动静脉早期、动静脉期、毛细血管期全过程三维图像;(3)无需选择移动的螺旋扫描模式,能大幅度减少患者移动所致伪影影响;(4)图像后处理技术卓越,有容积再现、多平面重建等多种图像观察方法;(5)可探得如颅内血肿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无法发现的伴随病变[10]。但有报道发现,CT检查虽仅占所有放射检查的2%~6%,但患者所获辐射剂量约占整个医疗放射剂量的27%~40%;而扫描剂量越高,患者接受的剂量越大,其辐射损伤风险越高[11]。另有报道认为,接受同等的放射剂量辐射,儿童患癌风险较成人高,且年龄越小,患癌风险越大;尤其针对10岁以内患儿,其患癌风险显著增加[12]。而目前关于320排CT低剂量扫描用于小儿颅脑病变检查中的报道较少,故笔者针对此方面展开深入探讨。

本研究结果显示,A组患儿的CTDIv、DLP、E较B组高,而CT值较B组低,提示小儿颅脑检查中行320排CT低剂量扫描虽能减少辐射,但会引起图像噪声增加。谢尚煌等[13]通过探讨婴幼儿颅脑320排CT低剂量扫描的临床应用意义,提示低剂量①组(110 mAs)和低剂量②组(90 mAs)CTDIv、DLP、E均较常规剂量组(250 mAs)低,CT值较常规剂量组高,证实320排CT低剂量扫描一方面能有效减少婴幼儿颅脑检查辐射,另一方面虽会增加图像噪声,但基本满足临床诊断需要。另外,本研究发现两组图像质量评分优良率并无明显变化,提示小儿颅脑检查中行320排CT低剂量扫描,基本能满足临床诊断要求,与既往报道相符[14-15]。在临床实际放射诊疗工作中,应遵从X线检查辐射防护三原则(实践正当性、辐射防护最优化、个人剂量限制值)和合理使用低剂量原则,尽可能以最低剂量满足临床诊断需要,故本研究中选择常规剂量(250 mAs)和低剂量(90 mAs)进行研究。通常320排CT检查时X线穿透受检部位后按照人体不同厚度与密度形成图像,一般器官厚度越厚,密度越大,X线衰减越大,扫描条件要求越高。而小儿颅骨、脑组织发育并未成熟,对应组织密度较成人低,颅骨、脑组织与脑室系统三者的自然对比度较好,故利于320排CT低剂量扫描。但适当降低扫描剂量会导致图像噪声增加,致使图像质量下降,故基于确保图像质量前提下需有效降低扫描剂量,允许图像中一定噪声存在。本研究中维持管电压不变,通过降低管电流,实现低剂量(90 mAs)扫描,临床易于操作,可行性良好。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儿的单个高密度灶、局限性低密度灶、脑沟脑回改变显示情况并无明显改变,其中B组仅1处蛛网膜下腔出血所致弥散性高密度灶未显示出来,可能与低剂量扫描时信噪比下降致使密度分辨率降低有关。而本研究中两组患儿的病灶形态显示情况、定性诊断结果亦无明显差异,提示小儿颅脑检查中行320排CT低剂量扫描可行性良好,与既往报道相似[16]。320排CT低剂量扫描时1例弥散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因未清晰显示而出现漏诊,故扫描剂量可适当增加,以提高图像信噪比及密度分辨率。

综上所述,320排CT低剂量扫描在小儿颅脑检查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虽会增加图像噪声,降低图像质量,但基本能满足临床诊断要求,降低小儿颅脑检查辐射,临床应引起足够重视。但本研究样本量偏小,研究对象仅选择6岁以内的婴幼儿,临床广泛适用性受限,故今后需进一步深入探讨。

猜你喜欢

低剂量颅脑病灶
320排CT低剂量容积体部灌注成像强化峰值时间对孤立性周围肺病变诊断价值
优化急诊护理在重症颅脑损伤中的应用
肺部疾病应用螺旋CT低剂量扫描技术检查的分析
多脑池沟通技术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进展
数字化断层融合(DBT)与全视野数字X线摄影(FFDM)引导乳腺病灶定位对比
一体化急救护理新模式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
能谱CT 成像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分析
AP—4、EZH2基因表达量与子宫内膜癌病灶中细胞凋亡、上皮间质转化的相关性研究
自适应加权全变分的低剂量CT统计迭代算法
大孔径3T低剂量下肢动脉MRA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