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名堂”的由来
2021-06-24
“搞名堂”的由来
人們用“搞名堂”形容那些让人不明不白甚至有神秘色彩的行动。这个词的由来还得从“明堂”说起。明堂是上古时代帝王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建筑一般都宏伟壮观。汉武帝刘彻有一次巡游泰山时,见到一处古代明堂遗址,忽然引发了思古幽情,决定在这个遗址上建造一座新的明堂。但是,因当时明堂建筑不流行了,文武百官们都没见过明堂是什么样子,更不知道怎样去建造。这时候有个善于投机的人叫公玉带,他利用汉武帝急于建造明堂的心理,伪造了一幅富丽堂皇的黄帝时的明堂图。其他人也凭着自己的推测,提出了一些方案。于是,围绕明堂该怎么建造的问题,展开了一场争论。虽然最后汉武帝采纳了公玉带的图样,但搞“明堂”的问题却仍一直争论不休。无独有偶,到了唐代,武则天也动了造“明堂”的念头,后因大臣刘允沦写了《明堂赋》讽喻这一劳民伤财的举动,武则天看了,认为言之有理,才取消了造明堂的念头。但“搞明堂”却成为一个俗语流传下来了。后来,人们又将“搞明堂”改为“搞名堂”。
古人为什么在名之外还要取“字”
《礼记·檀弓》曰:“幼名,冠字。”人一生下来就得由父母起个名,这个名称为“小名”或“乳名”。等长到20岁,可以挽起头发戴上帽子成人了,还得由父母郑重其事地为其举行“冠礼”,再给他起个名,也叫“表字”―这表示他“有为人父之道,朋友等人不可复称其名,故冠而加字”。因而,古代平辈之间甚至一般关系的尊长对晚辈都应该以“字”来称呼对方,以示尊重,自称则必须用“名”。因此,“字”虽然是自己的,但却是为外人称呼自己的时候准备的,自己从来不去使用。例如,刘备、关羽、张飞都可以称诸葛亮为“孔明”,但诸葛亮本人却只能自称为“亮”。此外,名与字有不同功能:“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婴儿出生伊始,父母和长辈显然无法断定其将来的德行如何,因此,为孩子取“名”一般都选用意思比较宽泛的字。待孩子长大,至弱冠之年,其个性、禀赋包括缺点已为外界所了解,此时,长辈再为其加冠表“字”就有了表扬、劝诱、敦促之意。
“抓周”已有1500年历史
千百年来,我国广泛流行一种“抓周”的习俗,就是在孩子周岁这天,在他(她)面前摆上各种玩具和生活用品,任其随意抓取,以此来占卜、预测孩子将来的志趣、性情和前途。由于抓周是以叫孩子抓物的方式来测试小孩子的未来,所以在古代又叫“试儿”。试儿的风俗十分古老,据史料记载,可上溯到1500年前的南北朝时期。到了唐宋时代,抓周的习俗则更为流行。当时,富贵人家将抓周搞得十分隆重,不仅要铺锦席于中堂,还要烧香秉烛,席上放各种物件,将小儿放在这些东西中间坐着,然后看他先取什么。这天还要设宴款待亲朋,同时接受亲朋的礼物,有的还要演戏助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