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中日词语的词义演变

2021-06-24魏佳

理论与创新 2021年2期
关键词:中日

魏佳

【摘  要】中日两国同属于汉文化圈,汉语在历史上对日语的词汇构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中日词语的词义也在不断地发生改变。笔者在观看《编舟记》的过程中深感中日词语在词义演变方面存在着相似之处,因此在参考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其中出现的词语和一些具体词语为例简要探析中日词语的词义演变类型和成因。

【关键词】中日;词义演变类型;词义演变成因

引言

语言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这种变化反映在语言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等各个方面,其中,最明显的是词汇方面的改变。为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新词语不断产生、旧词语逐渐被淘汰,有些词语即使没有被淘汰,但其意义也与最初的意義相差甚远。汉语词义的演变早在古代就有,而在经历了五四“白话文运动”“国语运动”“文化大革命”以后,更多的词语为了适应现代白话文简单明了、利于记忆和推广使用的需求在意义上发生了改变。日语在经历了19世纪60年的“明治维新”改革运动以后再未发生过大型的语言文化改革,词义的演变似乎更趋于平和,但实际上日语由于词汇类型丰富,其词义演变相较于汉语反而更为激烈,也更符合词语演变的自然规律。本文拟通过结合影片中一些具体的词语简单分析中日词语的词义演变类型及词义演变成因。

1.中日词语的词义演变类型

词义演变是语义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它的研究,国内外的学者都有比较系统且深入的研究。本文在参考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具体词语为例简单探析中日词语的词义演变类型。

1.1词义扩大

词义扩大就是指在该词原有意义的基础上扩大其所概括的对象范围。

汉语“收获”一词原有意义为“农业的收成”,例如:力耕数芸,收获如寇盗之至。后来其意义扩大为“一切行为的所得”,包括农业、学习等等方面。例如:况杀伤既重,收获颇多。

影片《编舟记》中的日语“憮然”一词原义为:失望し、がっかりするさま。意外なことに驚くさま。(失望、失落、沮丧、因惊讶而愕然的样子。)后来在日本文化厅实施的“平成19年度国语舆论调查”中发现,70.8%的日本人更倾向于用该词表达“生气”、“不高兴”的情绪。因此,「腹立たしげなさま」「不機嫌そうなさま」(形容不愉快的样子)的意思也逐渐加入了该词的常用意义之中。

1.2词义缩小

词义缩小就是指词义的一部分消失或者词义范围特殊化从而缩小其所概括的对象范围。

汉语“勾当”一词,原有意义有3种,具体如下:

(1)营生、行当、事情。这是万古千年不朽的勾当,有甚么做不得!(2)办事、处理事情。荷生那日回营,勾当些公事,天已不早。(3)做事、谋生。只得母子二人逃上延安府去,投托老种经略相公处勾当。

日语的汉字词中词义缩小最具有代表性的例子之一是“先生”(せんせい)一词。“先生”原本含有4种基本意义:①自分より先に生まれた人·年長者(比自己先出生的人、年长者);②学問や技芸に長じた人の敬称(对学问大或者技艺精的人的尊称);③師事する人の敬称(对拜师之人的尊称);④医師、弁護士などの敬称(医生、律师等人的尊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第①种意义已逐渐被“先輩”这类词所代替,“先生”一词更常用的意义集中在第②种和第④种。

1.3词义转移

词义转移就是指表示A类对象的词转用指称与之有关的B类对象。词义转移一般包括词汇理性意义的转移和色彩意义的转移两种形式。

理性意义的转移一般是由词的最初的意义引申而来。汉语“事情”一词最初的意义为“事物的真相、实情、事物的情理”。例如:

“足下旧知吾潦倒粗疏,不切事情,自惟亦皆不如今日之贤能也。”

如今的“事情”意义已转移为3个方面的意义,具体如下:

(1)人类生活中的一切活动和所遇到的一切社会现象。陈列事情,昭然可见也。做少许事情而做得很好,胜于做许多事情而做得很糟。(2)工作、职业。小王让赵阿姨帮他在社区找个事情。(3)事故、差错。在招标过程中,你可千万不能马虎,出了事情就麻烦了。

色彩意义的转移,即褒义转为贬义或贬义转为褒义。影片《编舟记》中的日语“やばい”一词原本意义为:危険または不都合な様子。状況·具合が良くないさま。(危险或不便的样子,表示糟糕的状况)。后来由于日本年轻人的误用且随着这种误用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这个词的词义逐渐由贬义转向褒义,表示非常に興味をひくさま。大変面白いと感じる様子。(表示听话人对说话人所提话题非常有兴趣的样子)

2.中日词语的词义演变成因探析

词义演变的主要因素可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大类。

2.1内部因素:即语言本身的原因

语言本身的不断发展会导致词义的自然演变。现代汉语白话文的兴起导致了大量省略语的产生,这些省略语保持着词义总量的不变而把具体表现形式精简化。例如:“茅台”一词就是“茅台酒”的省略形式。“茅台”本无“酒”这个意义,它在与“酒”的搭配使用中逐渐被人们约定俗成的赋予“酒”的意义,因而后来说话人一提“茅台”,听话人便能知晓说话人指的是“茅台酒”的意思。“酒”成为了“茅台”一词新的义项。

日语中的省略现象也很多,例如“携帯電話”(手机)一词在日常生活的使用中为了方便而直接用“携帯”来代替,“携帯”本义是“身につけたり、手に持ったりして持ち運ぶこと”(随身或随手携带的东西),在代替“携帯電話”的过程中增加了“電話”的新义项。

2.2外部因素:包括社会因素和人们的心理因素

(1)社会因素。社会制度、文化、风俗习惯等现实方面的变化必然会带来词义的演变。词义反映客观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客观事物发生变化,词义自然也会发生变化。例如:。影片《编舟记》中提到的的日语“やばい”“憮然”等词也随着日本社会年轻人对误用日语的逐渐接受和认可,词义或转移或扩大。

(2)心理因素。心理因素主要是指因联想、忌讳、愿望等心理方面的原因使词义发生变化。语言是由人们约定俗成的,因此必然受到使用它的群体的影响。现代汉语中“狐狸”一词本义并无“狡猾”“奸诈”“阴险”等意义,但自古以来便因人们心理方面的原因被赋予这些贬义色彩,因此在日常使用当中其原本的概念意义使用频率远不如其引申意义使用频率高。例如:在生意场上他可是只老狐狸。影片《编舟记》中提到的日语新词“BL ”原本并无实际意义,但可以通过人们的联想发现“BL”=“Boys Love”,从而使“BL”具备“耽美”“男性同性恋”这些新义项。

3.结语

词义的演变本身是一种复杂的语言现象,关于词义演变类型和成因,中日学界有着许多不尽相同的研究和分析。本文仅从微观的视角以一些具体词语为例进行了简要探析,未来还需要从更宏观的角度对词义的演变作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赵宏.日语的词义变化[J].日语知识,2006(10):8-10.

[3]逄燕.日语词义的变化——词义的扩大[J].日语知识,2009(06):11.

[4]陆姗娜.汉日韩异义汉字同形词的词义演变规律[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6(02):137-141.

[5]郭伏良,白云霜.词义构成视角下的当代汉语词义演变类型研究[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28(03):11-15.

[6]石静. 词义发展演变的系统性研究[D].山东大学,2007.

[7]李行健.词义演变漫议[J].语文建设,1994(07):2-5.

四川大学    四川成都     610207

猜你喜欢

中日
从垃圾的处理方式分析中日国民的环保意识
中日广告人才培养目标的对比研究
浅析中日账务处理中的异同
中日影视文化博弈观
中日冷链物流发展状况对比研究
从现实生活和文学角度浅谈中日传统审美文化的差异
中日早期社会主义运动特征的比较
中日动漫对比下探析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空间
中日两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比较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