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约瑟夫·博伊斯和他的创作理念

2021-06-24曹蔚然

理论与创新 2021年2期
关键词:约瑟夫

【摘  要】约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德国著名艺术家,被认为是的20世纪70、80年代欧洲前卫艺术最有影响的领导人。①

【关键词】约瑟夫·博伊斯;创作理念

博伊斯于1921年出生,于1940年参军,1943年,博伊斯驾驶的飞机在轰炸苏联时被敌方击落,博伊斯则幸运的在四肢全部折断的情况下被当地人救了回来,并靠动物油脂、奶制品和毛毯恢复了健康。1945年,带着切除了脾脏的身体和一枚金质伤员勋章,博伊斯在库克斯港被英军俘虏,从此结束了他的军人生涯。战争的经历和与死亡擦肩而过的心理对博伊斯日后的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此后他相当多的艺术作品都为毛毡和油脂、奶制品作为材料。 1947年春天,博伊斯进入杜塞尔多夫美术学院学习,并在与同学艾尔温·黑里希的共同工作中培养了他对特殊材料特性的准确把握和敏感。 1954年博伊斯从大学毕业,大学毕业前后的这段时间,凡·格林腾兄弟资助他进行了一些小规模的展览,并且颇受成效。但人们对于博伊斯的态度依然是怀疑、不予以肯定的。事业上的不稳定使得博伊斯陷入了严重的自闭症深渊。荒唐、残酷又懦弱的状态在维持了将近两年后,他被格林腾兄弟送到了他们母亲的凡·德·格林腾农场进行调整治疗。用两年的时间博伊斯离开了农场,并且开始大刀阔斧的、具有规模的进行他的艺术尝试。1959年,离开农场后的博伊斯又回到了学校,并且开始有规模的逐步进行艺术上的探索。② 这期间他在国内外进行了一系列的作品展览,得到了世界性的声望。这些声望直到今天依然显赫。

约翰凯奇描述了一场黑山艺术学院表演的状况,《Infiltration Homogen für Konzertflügel》③呈现了一个复杂的语意问题,钢琴成为隐喻中的声音储藏仓库。经由毛毡的过滤,使得能够进入到钢琴力的外能量同质化(如声音高频首先被过滤掉,而手指无法解除到琴键)。无缝的毛毡阻挡了外界能量释放出存在于钢琴结构中的声音,人们没办法打开钢琴弹奏,借此截断正常的演奏操作,整体关系在此得以展露。毛毡的物理系在语义上同时存在以下几个概念,阻隔(阻止声音穿越)、吸收(能量消耗)、过滤(保留一部分,通过一部分)、渗透(缓慢流通)。经由毛毡造成的内外阻断,四个矛盾概念在钢琴中结合起来,由于其拒绝被弹奏,点到了钢琴师与钢琴的主客关系,却又不完全断绝与外界的关系,毛毡钢琴这个符号不在是一个驯服被动的“物体”,而成了一个与外界可以沟通的媒介。④ 博伊斯最受欢迎的唱片可能是他1982年与德国新浪潮乐队合作的反战单曲《Sonne Statt Reagan》这段抗议美国前总统访问德国武器销售强劲的音乐视频中,主唱贝伊斯躲在管弦乐队后面,走上麦克风线学习牛仔的旋转动作套圈,同时在一个调子唱:“他想在东部挑起那些不使用原子的麻袋,但是你的战争是为了那些不使用里根的烧毁的目标,我们有很多!放弃你的核战略,这部电影来自带火箭回家!因为我们想生活在阳光下而不是里根。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的冷战战士,都是瘟疫!我们要的是太阳而不是里根。”⑤《Sonne Statt Reagan》是贝伊斯生前出版的五张专辑之一,另外四部包括一部限量版的激浪派夜场录音。《克拉维耶杜埃特》、《松嫩施赖比》、与音乐家亨宁·克里斯蒂安森合作的《尼雅尼雅》、与苏格兰交响乐团合作的《艺术安魂曲》《Ja Ja Ja Nee Nee Nee》在不同的语调、速度和情绪中,持续了一个多小时。这部作品不断地在听众的脑海中转换各种各样的单词“Ja”和“Nee”。人生境遇,如肯定、怀疑、敷衍等。最后,在听完疲劳之后,“是”和“否”只是无聊和毫无意义。后者是两人在英国爱丁堡凯尔特文化表演的现场录音。博伊斯与1985年的另一件作品《Plight》是以寂静为主题,当观众步入摆满竖起毛毡卷的房间,参观者的脚步声与交谈的声音都被房间的毛毡所吞噬吸收。在声学上,毛毡是可以吸收声波的作用;就耳朵而言,能量较低而明显的高音会比能量较高但不明显的低音容易过滤,因而造成一种安静的感觉。我们听觉中习以为常,用于辨识身体所在空间的反射音被毛毡吸收了,只能听到未经反射、短促的一次音,特属于此展厅的原油材质(水泥、木材、石料)的声学特性被取消了;我的身体在感受到温暖、安全的同时也感受到一种难言的窒息感。“能量”是博伊斯不断强调的作品的功能,他痴迷于科技和精神世界观念之间的密切关系,对材料的使用都是基于他对材质的认知和理解物理性的把控。博伊斯在1986年结束了生命。

纵观博伊斯的一生,和他的作品,充满了坎坷与不易,其中有他对社会、文化、政治得强调和介入,这似乎是人生对于伟大艺术家的的磨难,种种磨难也成就了他伟大的创作理念,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博伊斯至今还对现代艺术还产生着不可磨灭的影响。博伊斯的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人人都是艺术家。”对于博伊斯来说是,这是对艺术概念延伸,他进而提出的“社会雕塑”理论的口号。相对于建立在形式美的艺术而言,他所宣传的艺术理念则是涵盖了日常人们行为在内,借此影响达到社会的目的。艺术家作为艺术品的创作者的关系被打破,而延伸到了每一个人的行为活动中去,一同塑造社会,文化,政治以及生态, 以此作为艺术手段来“雕刻艺术品”。在他眼里创作“社会雕塑”所该具备的条件,不再是传统作为艺术家的素质。而是人人都具备的条件,而人们只要取了解和开发自己这些与生俱来的素质。

经历过战争和死亡的博伊斯更愿意运用自身的行动表现战争的残酷和对温暖的向往。他用蜂蜡、黄油和毛毡作成标示,济以文辞,呼吁人们建立有机社会,以寻求未来的温暖。1967年,在建立学生党的过程中博伊斯完成了一件重要的作品《给死兔子讲解艺术》。这里面 之所以选择兔子,除了博伊斯在战争中培养出的动物情怀以外,他始终认为动物和人之间有着某种渊远相传、割舍不断的东西,他认为动物是人类进化中的催化剂, 说“动物,牺牲了自己,使人得以成为人。”而兔子生活的状态与降生和土地有着密切的关系,似乎更接近于人。于是他利用这个行为,完成了与神、与人、与魂魄 之间的灵性的、意象的平衡。1974年,他在美国紐约完成了他一生中影响最大的作品——行为艺术《荒原狼:美国爱我,我爱美国》。他用毛毯裹着自己,与狼在笼子里一起不吃不喝的相处了5天。⑥这个作品虽然没有他后期那些作品的观众可参 与性,却是博伊斯影响最大的一件作品。在这件作品中,博伊斯高度集中运用了符号的力量和宗教活动的魅力,使得在与传统概念中的神圣动物相接触中找到崇拜、 动物和人的相通点和交融的可能。这件作品完成后,他激动的说自己能够活下来完全是神的作用。

在博伊斯看来,暴力是一切罪恶的根源,他反对以暴力去争取和平。而艺术则被他认为具有革命潜力,艺术创新是促进社会复兴的无害的乌托邦。博伊斯正是这样试图用艺术去重建一种信仰,重建人与人,人与物以及人与自然的亲和关系。他他认为人类最大的灾难是人间的冷酷。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使个体变得更加精明,同时也更为经常地为他人的精明所冷遇。

由于博伊斯善于宣道讲理,并使人蒙受启发。因此也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力,用观念艺术的方法履行艺术世界也开阔了一片新的天地。他曾说过:“我在哪里,哪里就是美院。”这句话很简明的说明了在博伊斯的意识中,对于艺术观念的贯彻至关重要,而至于硬件的设施,都应该位于意识之后。因为其作品构成的特殊性,博伊斯大多数的作品无法以实物的形式保留,比如一些行为艺术以及布置在展览中的装置这些只能瞬时保留的作品使得博伊斯在人们之间的流传和讨论更存在于语言和文字的记录之中,对于观念艺术,互动和参与无疑是 其最大的生命力,于是语言和文字的极易流通性就使得博伊斯的作品得以最大范围的传播其想法。至今保留下来的资料每一件作品都显得弥足珍贵,不论是事件、影响或是文字资料都是当时观念艺术家社会影响力的证明。

博伊斯在德国现代艺术中占有一席之地。他独特的生活经历,出众的创作理念,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以及积极的创作理念都是后辈艺术家艺术创作的有益养料。博伊斯的艺术实践当之不让他所有应得的头衔。

注释

①【德国】Stefan Fricke,《Musikalisches bei Beuys》,Mainz:Schott Music ,1997,P23.

②【美国】Douglas Kahn ,《Wireless Imagination: Sound, Radio, and the Avant-Garde》,MIT Press,1994, P13.

③【德国】Stefan Fricke,《Musikalisches bei Beuys》,Mainz:Schott Music ,1997,P103.

④【美国】Laura Kuhn,《The Selected Letters of John Cage》,Wesleyan University Press,2016,P96.

⑤《Sonne Statt Reagan》Video URL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Q1_ALxGbGk

⑥【英国】Mariellen R. Sandford ed,《happenings and other Acts》,Routledge,1995,P53

作者简介:曹蔚然(1989.10-),女 ,漢族,浙江人,研究方向为新媒体艺术。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    浙江杭州    310000

猜你喜欢

约瑟夫
特殊的抵抗
收起笑声
偷懒发明的铁栅栏
三个幸福的约定
医学术语
医学术语
童话
拒绝背后的礼物
会“飞”的猪
日安,白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