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牙耳机那么多,我为什么会选择AirPods?
2021-06-24
忘了自己戴着耳机
知乎上有个关于AirPods的问题引发了六千多个回答和讨论:为什么有人天天耳朵上戴着AirPods我注意到点赞较多的回答中,很多人说明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忘了自己戴着耳机。
我认为,这是对一款耳机最大的褒奖。
在AirPods诞生之前,大多数蓝牙耳机都是累赘臃肿的机身,糟糕的音质和续航,单就首次连接配对这么一个操作,都需要打开蓝牙、搜索设备、配对设备、连接设备这四个步骤。并且我相信,每一个使用过蓝牙设备的人都曾经被无缘无故的连接失败困扰过。
而AirPods呢?你需要做的仅仅是将充电盒打开而已。
初代AirPods诞生的时候,很多人就将其看作是剪了线的EarPods。二者在工艺设计上的特征让人产生这样的联想本无可厚非,但这个看似简单的产品逻辑之后需要解决的是一系列让人头疼的问题:如何将复杂的电子元器件塞进普通耳机大小的空间内?如何解决耳机的续航问题?如何在满足这些功能需求的前提下,兼顾人体工学?如何解决干扰性的问题,保证耳机的连接稳定性?
AirPods显然拿出了一套“标杆级”的设计,半入耳式的机身和不到4g的机身重量,让耳机获得了良好的佩戴舒适性,大多数时候你会忽视掉自己正戴着耳机。但这种轻若无物的舒适性并不会让你时刻提心吊胆,担心耳机脱落。良好的人体工学设计和精心调配的重量分布,让AirPods在大多数运动的时候也能够稳固地停留在你的耳朵上。
小巧轻盈,并不意味着粗糙和简陋。AirPods Pro 5.4g的机身内,苹果塞进了双波束成形麦克风、内向式麦克风、双光学传感器、运动加速感应器、语音加速感应器、力度感应器等一系列精密且复杂的传感器和元器件。
而采用了头戴式设计的AirPods Max就更夸张了:在加入了更大的动圈式驱动单元、双H1芯片的基础上,其各种內置的麦克风都集成了9个之多。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AirPods系列配备的H1芯片性能其实已经跟当年的iPhone 4相当了。将这样的强大性能“封印”到几乎可以忽略掉的机身中,本身就是AirPods强大能力的体现。
好的体验就是“无感”
和佩戴感受一样,苹果在AirPods的使用体验上似乎在追求一种“无感”的效果。即便是AirPods Max或者AirPods Pro这样的降噪耳机也是如此。最能体现这一点的就是“通透模式”,大多数同类型降噪耳机的软硬件都是为了服务于“降噪”而来。硬件层面更好的封闭性和贴合感无疑更有利于降噪。
然而用户在降噪场景的需求其实是复杂多变的。苹果找到了介于降噪模式的开和关之间的第三种可能性——通透。通透模式下,耳机能够通过麦克风让外界声音进入,这样当你在戴上耳机的情况下与身边的人交谈时,一切听起来都会很自然。
这样一来,无论是你在使用AirPods Pro这样的入耳式耳机,还是AirPods Max这样的头戴式耳机,开启通透模式之后,你依然能够获得“没有戴耳机”的感觉。这也是为什么即便是AirPods Pro这样的入耳式耳机,很多人平时用的时候依然会“忘了摘”的主要原因。
这种“无感”式体验,很大程度上是AirPods系列,乃至整个苹果软硬件生态体验的特征。
使用AirPods的时候,你会发现它们在很多交互上是非常智能且便利的:摘下耳机,音乐自动暂停;戴上耳机,音乐自动播放。AirPods Max放进耳机保护套,就会自动进入超低能耗模式。这些交互实际上还是通过耳机上遍布的各种光学、运动加速传感器,并配合相应的算法来实现的,它简化了很多原本蓝牙耳机的交互和操作,让耳机变得智能且易用。
AirPods同样也是融入了整个苹果生态的。解决多设备之间的无缝衔接问题,AirPods在当前是无敌于天下的存在。在升级了iOS14等新系统版本之后,AirPods能够实现在多个苹果设备之间的无缝切换。当你戴着耳机在iPad上看电影时,iPhone通知来电,这时你无须暂停播放或者是摘下耳机,直接拿起iPhone进行接听,AirPods就会自动接入iPhone的来电声音信号。
这种顺畅、丝滑的体验,是在其他任何同类型的设备上无法感受到的。大多数的蓝牙耳机产品解决同样的问题时,都需要通过一个异常繁琐的过程:你往往要先与A设备断联,然后再切换B设备。只有AirPods才能做到清楚了解当前你需要接入哪款设备,并且这切换的过程不需要用户的主动干预和操作,完全是无缝的。
这其实就是AirPods在体验上最大的优势:隐秘、无感且强大。
剪掉无形的线
AirPods系列是我心目中最值得购买的苹果设备之一。如果你是iPhone用户,相信我,它就是你唯一的选择。
这里谈谈购买建议:AirPods是值得推荐给绝大多数朋友的产品,它体积小巧,轻便,佩戴舒适。它是目前佩戴最舒适的AirPods,价格也最亲民,用教育优惠购买iPad或者MacBook,還能免费免费获得一个。
AirPods Pro是我个人觉得三款产品中最接近“完美”的存在。简单说就是:比它小的降噪没它好,比它降噪好的不如它易用。即便是现在,它依然是市面上最优秀的降噪耳机之一。无数次的差旅、通勤场景,它都给我营造了一个安静的私人空间。从这一点来看,1999元我觉得还是挺值的。目前AirPods Pro的各个渠道的价格已经非常优惠,千元出头就能买到。它适合的是一些对降噪有一定需求的人群,但需要注意,由于是入耳式的设计,它的佩戴舒适性稍弱于AirPods 。
AirPods Max作为最年轻的成员,身上有很多光环。这款耳机相较于前面AirPods和AirPods Pro来说,牺牲了一定的便携性。但却带来了更好的音质和更强的降噪效果。另外其出色的外观和工艺设计,也让其具备很多潮品的属性。4399元的价格的确不便宜,但如果你对于降噪有较高的需求,它应该是非常适合高端用户的。
回到一开始我们讨论的那个话题:为什么有人天天耳朵上戴着AirPods?它的出现,仅仅是“剪掉”耳机线那么简单吗?
AirPods的优势并非单纯是让人摆脱了线缆的牵绊,更多的还是带来了一些基于无线场景的交互和体验层面的创新。
蓝牙耳机并不是什么新鲜产物,“有形的线”其实很早就有同行“剪断”了。但真正影响用户体验的还是长期以来蓝牙耳机产品身上的那些冗杂的交互、糟糕的音质、令人着急的稳定性等等,这些“无形的线”才是蓝牙耳机一直最受用户诟病的痛点。
AirPods是一款真正思考了消费者需要的无线音频场景的核心需求,并且率先拿出了一整套完善易用的软硬件方案的设备。
剪掉这些“无形的线”,才是AirPods真正具备变革意义的地方。而从目前来看,在这个领域AirPods依然还是独孤求败一般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