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劳动教育的步子走得更稳健
2021-06-24李明新
李明新
劳动教育是当下教育改革的热词。虽然它不是什么新词,但是给许多教育者久违的感觉。自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之后,许多学校都积极行动起来,贯彻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尤其重视劳动教育的落实。我校也一样,通过深入调查和研究,制定了《北京小学劳动教育行动纲要》。我们一边研究探索,一边改革实践。
正因为关注劳动教育,所以我也特别留意不同学校的做法,以期从中学习提高。在不断的交流中,我确实学到了许多好观点、好方法,不过也发现了一些值得深思的地方。比如:有的校长说,劳动教育很好办,增加一节劳动课或一些劳动活动就行了,而且可以在几天之内搞出一套学校劳动教育的课程来;有的校長认为,劳动教育很重要,但再重要也不能冲击了主科学习,让学生回家搞些家务劳动、学校增加一次扫除就可以了;还有的校长认为,劳动教育是个时髦的研究内容,可以让学校特色更加鲜明,所以要突出这方面工作,把劳动教育作为办学的“拳头产品”……这些说法、做法,如果不深究,那么也无可厚非,毕竟猛一听都有些道理。然而,这些表面看来在积极落实劳动教育的做法,其实很可能、也必然地会“落”而不“实”,进而将劳动教育简单化、形式化甚至功利化了。
其实,劳动教育无论从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有诸多需要深入研究的地方,特别是面对新时代的育人要求,校长必须静心思考,潜心探索,不盲动,不招摇,不功利,不折腾,把劳动教育的实践建立在理性、系统、深入的思考与认识上。只有这样,才能够清楚五育之间的关系,才能把握劳动教育的内涵,才能把劳动教育的步子走得更稳健。
那么,我们应该形成哪些劳动教育的认识呢?
首先,劳动教育的行动不是匆忙劳动。劳动教育当然要劳动,但劳动教育不等同于劳动,更不等同于活动。如果只有“劳动”而没有“教育”,只有“活动”而没有“效果”,我们就忽视了学校最重要的作用,即价值的引导;我们也忽视了劳动教育最重要的功能,即价值观的教育;我们也更容易使劳动失去“人”的“劳动”的真正意义,甚至出现“异化”的劳动。
因此,劳动教育在“行动”的时候不能简单化为学校“规定”“要求”学生做家务,或者是组织一两次学校劳动、上一两节动手实践课装点门面。而应该让包括校长在内的所有教育者首先站在教育的立场认识劳动教育,认清它的意义、价值、功能、实施路径,让劳动实践充满教育性。不能只有劳动没有教育,只有“数量”上的劳动没有“价值”上的劳动。教育者要认识到劳动教育不是劳动实践中才有,学科知识教育中也有;不只是劳动课程里面有,其他学科课程中也有;不只是劳动技能和习惯的培养,更有劳动精神、感情、品质的价值观培养。所以,我们要防止有劳动没教育,或者有教育没劳动。
其次,劳动教育入心的关键是让人体验劳动之乐。为什么不说劳动教育入脑而说入心?因为说到入脑往往就是强化记忆、强调知识和技能的意思。劳动教育要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其中最关键的是情、意,解决入心的关键是体验劳动之乐。在《北京小学劳动教育行动纲要》里写到,学生的行动理念是“劳动伴我成长,劳动享受快乐”。对“享受快乐”的解读是,一定要防止把劳动教育的快乐娱乐化。劳动之乐应该是正确劳动价值观的动机化。我们要重视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鼓励学生克服劳动中的艰难险阻,体味、回味劳动和劳动成果带来的乐趣。这些“入心”的措施实际上是要解决人在劳动中的主体性问题。如果简单地使用强硬的、强迫的方式让学生必须要有一个劳动岗,或从事一些劳动,那就是消极、被动的劳动。应该说,一切“被劳动”的劳动都不是好的劳动教育。
最后,劳动教育的推进需要对教师和家长都进行劳动价值观教育。面对劳动教育,我们要追问:教师对劳动和劳动教育的认识问题解决了吗?家长对这些问题的认识解决了吗?他们爱劳动吗?他们脑子里有没有鄙视体力劳动?他们有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吗?……育人者本身没有解决这些问题,能教育好学生(或孩子)吗?我们会发现非劳动课程的教师往往认为劳动教育就是班主任和劳动课教师的任务;更有一些教师和家长经常采取使劳动教育被异化的行为。所以,要让劳动教育真正落地,必须提高所有教育者的相关素质。
总之,劳动教育的实施不可能一蹴而就。学校办学,搞劳动教育研究,需要系统思考、整体构建。现在大家常说“教育家办学”,我想,作为一名校长,要办好学校,要落实好教育改革的方针政策,还真得有点“教育家”的责任感、定力和专业思维,这样才能把教育的步子走得更加稳健!
(编辑 孙金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