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育实验”的课堂、教室与课程
2021-06-24朱永新
朱永新
中国教育存在一些弊端,但“怒目金刚”式的斥责和鞭挞,虽痛快但无济于事。对于中国教育而言,最需要的是行动与建设。只有行动与建设,才是真正深刻而富有颠覆性的批判与重构。新世纪以来,“新教育实验”坚持以执着坚守的理想主义、深入现场的田野意识、共同生活的合作态度和悲天悯人的公益情怀为价值准则,以教师成长为逻辑起点,以营造书香校园等“十大行动”和相关课程为路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标,进行了20年的田野实践探索。我们希望通过完善课程体系、探索教师专业发展体系以及开展未来学习中心试点等途径,持续进行教育改革探索。
2013年起,针对当下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学校教育面临的困境,新教育实验精心设计并提出了“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筑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育”的“十大行动”。以上这十大行动不是一个严格的理论体系,而是一个行动的逻辑,旨在为学校提供一个可行的改革方向,其行动和发展路径也在持续完善中。
课堂层面,我们提出的“构筑理想课堂”,是指本着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理念,在课堂上建立人类文化知识和学生生活体验之间的有机联系,实现课堂的个性化和高效性,让师生产生与知识、生活和生命的深刻共鸣。从2002年开始,新教育实验明确提出理想课堂“六度”:参与度、亲和度、自由度、整合度、练习度、延展度,分别从主体、情感、生态、知识、实践、生活和生命的不同角度,对学生的课堂学习过程与水平进行了分析。2008年,新教育实验提炼出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是落实有效教学的框架,注重讲效率、保底线,更多是围绕着教材进行;第二重境界是发掘知识这一伟大事物的内在魅力,注重讲对话、重品质,更多围绕着文本进行;第三重境界是引发知识、社会生活与师生生命的深刻共鸣,注重讲个性、求境界,知识不再是一个死的体系,而是内化为师生的生活、生命的一部分。六维度和三境界,如经线和纬线,编织出新教育充满活力、情趣与智慧的理想课堂。
学习环境层面,我们希望能够“缔造完美教室”:在新教育生命叙事和道德人格发展理论的指导下,以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为目标,师生通过“晨诵、午读、暮省”共同建构知识和编织生活,形成有个性特质的教室文化,书写一间教室的成长故事。首先,完美教室应该成为汇聚美好事物的地方。学校应该成为汇聚伟大事物的中心,而教室应该让学生在这里与人类最美好的东西相遇。其次,完美教室应该呵护每个生命的成长。新教育开展的生日诵诗、生命叙事剧、生命颁奖等,就是围绕生命展开的。再次,完美教室应该擦亮每个日子。孩子和日子,是新教育完美教室的重要概念。新教育的完美教室里有独特的庆典,有特别的节日,要让孩子们和老师们每一天都过得幸福、充实,每个日子都让学生值得期待,每个日子都成為师生生命中重要的日子,完美教室让每一个生命都绽放出美丽的花朵。
课程层面,“研发卓越课程”,是指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基础上,鼓励教师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和整合创造,通过课程创新引领学生进行认知体验、合作探究,建立知识与世界的内在联系。新教育实验基于20年的研究提出了以生命的幸福完整为终极目的,以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及相关学科理论为潜在的理论工具,以人为中心的未来课程体系。这个体系以新生命教育课程为基础,以新智识教育课程(真)、新德育课程(善)和新艺术教育课程(美)作为主干,以“特色课程”(个性)作为必要补充。
新教育实验20年来的发展,是从一个人的念想到一群人的梦想,再到一个团队的理想的发展过程;是从一所学校的探索到五千多所学校加盟的过程。在新教育实验的造血机制逐步形成、人力资源逐步充沛、研究机构逐步健全、专业团队逐步壮大的情况下,我们更要不断回头,对新教育实验的课程、行动进行深化细化,完善理论体系,落实操作方法,为实现新教育的愿景而继续努力。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未来仍有许多新的挑战等待着我们,在全国教育大会提出的推进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九个坚持”原则引领下,新教育实验将继续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教育模式。我们坚信,只要上路就会遇到庆典,新教育定会继续向着明亮的那方前行。这是一个宏大的愿景,需要我们继续努力。
(编辑 杨晓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