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面公交无障碍系统化建设现状调研及要点简述

2021-06-24

城市公共交通 2021年5期
关键词:公交站点盲道公共交通

赵 林 胡 松

(1.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 100044;2.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北京 100082)

引言

无障碍环境指为保障残疾人、老年人、孕妇、儿童及其他行动不便者在居住、出行、工作、休闲娱乐和参加其他社会活动时,能够自主、安全、方便地通行和使用所建设的物质环境[1]。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思想意识的提高,无障碍环境建设引起了越来越多的重视。根据不同人群的需求特征,将障碍群体分为肢体障碍者、视觉障碍者和语言障碍者三大类[2]。肢体障碍者主要包括肢体残疾者、行动不便的老人、行走困难的病人、小孩以及携带物体者等群体;视觉障碍者主要包括盲人和弱视力者,以及视线高度较低的乘轮椅者和小孩等群体;语言障碍者主要包括聋哑人群,以及语言不通者等群体。无障碍环境是保障障碍群体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条件,同时也为其他社会成员提供便利。

公共交通作为社会公益性事业,决定了其服务的公共性,它是人们参与社会活动的基础条件,体现交通发展的公平性。地面公交无障碍环境建设是适应公共交通发展趋势而提出的,通过地面公共交通无障碍设施的建设,对地面公共交通系统功能进行优化,减少障碍群体采用地面公共交通方式出行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障碍,满足各类服务对象的公共交通出行需求,创造一个平等使用公共交通的社会环境[3],成为目前地面公共交通无障碍环境建设亟需解决的问题。

1 地面公交无障碍现状调研分析

为更好地分析地面公交无障碍环境现状问题,了解各类需求群体对地面公交无障碍环境建设现状的看法及改善建议,2017年底于北京市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开展了地面公交无障碍环境建设调查。结合本次调查,共计发放调查问卷2000份,回收有效问卷1707份,有效问卷中肢体障碍者约占51%,视觉障碍者约占23%,听觉障碍者约占16%;身体状况良好者约占10%(图1)。

问卷调查显示,有超过半数的调查对象对地面公交无障碍设施现状给出“一般”和“差”的评价,“好”和“较好”的评价占比不足50%(图2)。

通过问卷调查统计,有超过半数以上的调查对象认为公交车辆、公交站点以及公交站点周边环境的无障碍设施建设不足。其中认为站点无障碍设施建设不足的比例高达58%,55%的调查对象认为站点周围环境无障碍建设不足,52%的调查对象认为车辆无障碍建设不足,45%的调查对象认为地面公交无障碍设施管理不到位(图3)。

结合问卷调查分析,公交车辆无障碍设施建设主要面临以下问题:弱势群体上下车困难、公交车辆无障碍标志建设不足、公交车辆信息无障碍设施缺失、公交车辆内缺乏轮椅停靠区等(图4),上述问题严重影响了障碍群体的出行质量,甚至造成障碍群体无法出行的状况。公交站点无障碍设施建设主要面临以下问题:公交站点无障碍设施建设不足、公交车辆与公交站点衔接不畅、公交站点道路狭窄及候车空间不足、公交站点与周边环境无障碍衔接不畅等(图5)。上述问题给障碍群体的出行带来了诸多不便。

2 公交车辆无障碍建设要点

无障碍公交车是指所有使用者都能无障碍使用的公共汽车,尤其要满足老年人、残疾人、伤病人、孕妇、儿童及其他行动不便者的特定乘车要求。无障碍公共汽车的每一处细节设计都要体现无障碍通用设计理念。

2.1 车门

车辆应至少有一个车门能让轮椅使用者通过,轮椅进出车厢应与符合国标要求的车身升降系统、轮椅导板配合使用。所有供轮椅进出的车门最小宽度需满足乘轮椅者及婴儿车、拄拐杖者通行。

图1 调查对象身体状况占比分析

图2 地面公交无障碍现状评价

图3 地面公交无障碍建设的主要问题

图4 公交车辆无障碍建设的主要问题

图5 公交站点无障碍建设的主要问题

2.2 低地板结构

无障碍公交车采用的是配备有无障碍设施的低地板城市客车。低地板城市客车指城市客车车厢内从前至后的主要通道区地板形成一个无踏步的单一区域,到达此区域的每个乘客门都是一级踏步。

2.3 上下车辅助装置

上下车辅助装置主要包括车身升降系统、轮椅导板等。车身升降系统是使车辆车身相对行驶时的正常位置能部分和全部降低或上升的装置。车身整体或部分的上升和下降,均应由驾驶员操作开关控制。轮椅导板是在地面(或路肩)与乘客区地板之间间隙搭桥的装置,导板只能在车辆静止时使用,车辆行驶时,导板不得自动伸出,导板外边缘应标有反光的警示标志。

2.4 优先座位

优先座位是为行动不便乘客提供特殊乘坐空间并有相应标记的座位。优先座位宜设计为前向或后向,并靠近乘客门处,邻近优先座位处应安装扶手或把手,并方便乘客抓握。

2.5 轮椅区域

车辆内部至少设置一处轮椅区域,轮椅放置方向通常使轮椅使用者面向车尾。轮椅区域处地板应防滑,并配置轮椅与其使用者的约束装置,以保证轮椅在车内的稳定性与使用轮椅乘客的安全。此区域可设置折叠座椅,其折叠后不得占用轮椅空间。车侧或内壁上应安装轮椅使用者易于抓握的扶手或把手。

2.6 扶手

无障碍公交车的扶手和把手主要包括站立乘客的扶手和把手、优先座椅及轮椅区域的扶手、乘客门的扶手和把手等。

2.7 信息和交流设备

信息和交流设备主要包括电子通讯装置及无障碍标志等。公交车厢内应尽可能提供多种标志和信息源如电子报站显示器、车内语音报站系统、车外语音报站系统,以适应各类弱势群体需求;设有轮椅区域和优先座位的车辆,除在车辆右侧前部和邻近乘客门处设有从车外可见的无障碍标志,还应在车内邻近轮椅区域和优先座位处设有标志。

3 公交站点无障碍建设要点

公交站点无障碍建设要点主要包括乘车候车区、车辆停靠区、盲道及坡道设置、信息设施等方面的无障碍要求。

3.1 乘车候车区

(1)乘车候车区有充足的站立等候空间,街道家具不得干扰乘客上下车。

(2)乘车候车区应有足够的无障碍空间放置轮椅导板,并保证轮椅回转空间。

(3)乘车候车区人行道上需设置黄色警戒线,提醒候车乘客远离路缘石边缘,并给公交司机停靠车辆提供参照点。

(4)候车亭应安全、实用、通透、美观、简洁、节能,具有标识性,设置应满足乘客需求,不应影响乘客等候和集散。

(5)站牌、信息查询设备应布置在候车亭的下游端,不应影响乘客等候及上下车的行动流线。

3.2 车辆停靠区

车辆停靠区是公交站台附近道路上设置的供公交车辆停靠的区域,该区域由进站区、上下客区、出站区等三个部分组成。车辆停靠区应有足够的长度以供车辆进出站,并确保该区域不被其他机动车路侧停车等侵占。

无障碍公交站台可以单独设置,也可以同普通公交站台结合起来设置。在同普通公交站台结合起来设置时,考虑到无障碍公交车上使用轮椅等乘客上下车所花时间要大于普通公交车乘客上下车所花时间,故应把下游第一个站台设置为无障碍公交站台。当无障碍公交车停靠站时,其后的普通公交车只需与其保持适当的距离,即可将车辆驶出站台先行离开。

3.3 盲道及坡道

(1)公交车站乘车候车区应设提示盲道,提示盲道应设置在站台警戒线外侧,距路缘石400~500mm处。

(2)利用外侧分隔带设置公交站台时,应在辅路或非机动车道上设置人行横道,人行横道两端必须设置缘石坡道,消除两端未设置缘石坡道或仅一端设置缘石坡道造成弱势群体的通行困难,并避免其他相关设施对缘石坡道的影响。

(3)利用外侧分隔带设置公交站台时,在人行横道两端缘石坡道处应设置提示盲道;当公交车站周边人行道设置行进盲道时,行进盲道应引至缘石坡道提示盲道、公交站台提示盲道处,形成盲道系统,满足视觉障碍者的需求。

(4)利用路侧带设置公交站台时,当人行道设置行进盲道时,应将行进盲道引至公交站台提示盲道处,同时还需保持公交车站外侧行进盲道的设置,形成盲道系统,满足候车及通行两类弱势群体的不同需求。

3.4 无障碍标志

(1)公交车站乘车候车区的轮椅候车区应设有无障碍标志。

(2)应在无障碍公交站台的显著位置设置无障碍标志,方便需求群体发现和使用。

(3)公交站牌可同时设置盲文站牌,采用盲文标识以告知视觉障碍者公交站台名称、公交线路号及终点站名等公交线路信息。

3.5 信息无障碍

公共交通无障碍的信息化有助于人们理解和使用公共交通,减少出行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实现合理的公共交通组织及出行信息的获取,让出行变得更舒适。

(1)无障碍公交站台应结合站牌或单独设置电子站牌,电子站牌应向乘客显示下一班车到达本站的时间。

(2)在公交站台增设音响设备,预报来往车辆线路信息。

(3)加快智能公交导盲系统建设,通过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技术与传统智能公交系统的结合,打造人、车、路相互感知、相互协同的环境,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公交导盲系统。

4 结语

城市交通无障碍化作为残障者日常生活中的基本出行保障,在城市无障碍环境建设中是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4]。作为大众运输及公用交通方式,公共交通方式的社会公平性应为不同收入和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群,或者不同需要和能力的出行目的,对于公共交通系统应具有相同的可达性,即公共交通服务均等化和无障碍化[5]。本文从地面公交无障碍现状调研入手,结合调研发现的典型问题,从公交车辆无障碍建设及公交站点无障碍建设等方面总结分析地面公交无障碍系统化设置要点,为地面公交无障碍环境的建设提供依据,为各类群体自主便捷的乘坐地面公共交通出行提供基础。

猜你喜欢

公交站点盲道公共交通
合肥市高铁南站公交线路优化研究
基于GIS的哈尔滨市118路公交站点选址优化
盲道
基于NB-IOT技术的公共交通显示牌设计
城市公交站点选址评价分析
基于计算实验的公共交通需求预测方法
公共交通一卡通TSM平台研究
盲道上的思考
对十堰市城区公交站点命名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请为盲人留出一条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