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技达人 春生水起

2021-06-24陆晓如孟盼龙张甲康

中国石油石化 2021年11期
关键词:春生长庆油田微球

文/本刊记者 陆晓如/孟盼龙 张甲康

长庆油田采油十厂采油工艺研究所副所长吴春生,以科技践行“我为祖国献石油”的誓言。

●吴春生把青春年华化作了一场场“我为祖国献石油”的生动实践。 供图/方 丹

长庆油田采油十厂技术带头人、长庆油田优秀科技(管理)工作者、长庆油田第十届十大杰出青年、甘肃省劳动模范、中国石油特等劳模……

2008年参加工作以来,长庆油田采油十厂采油工艺研究所副所长吴春生获得了诸多荣誉。2020年,他更是获得了代表着我国劳动工作者的最高荣誉——全国劳动模范。

荣誉从何而来?吴春生用13年平凡岗位上的接续奋斗回答:来自“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的坚定信念,来自扎根一线的责任担当,来自一场场把青春年华化作“我为祖国献石油”的生动实践!

来自一线服务一线

与石油结缘,对吴春生来说是一个意外。

生于山西运城,18岁之前的他对石油茫然无知。只因高考志愿被调剂为石油工程专业,便与石油结下了不解之缘。

2008年大学毕业后,他进入长庆油田工作,被分配到了第二采油技术服务处(采油十厂前身)第一修井大队,当上了一名实习技术员。

虽说是技术员,他每天的工作主要是拉油管、挖地锚坑。“一根油管将近200斤重。半天检修1口井,我就要拉200多根油管,累得两手肿胀,双腿直打颤,感觉浑身都散了架。”那种感觉,吴春生至今记忆犹新。

那段日子里,他吃过沾着沙土和原油的馒头,喝过井场上的雨水,穿过冻成冰块的工衣;曾经铺张毛毡就睡在露天井场,曾经忍着火辣辣的刺痛用洗衣粉清洗身上的原油……

当母亲看到他晒得脱皮的工作照,心疼得直掉眼泪,劝他离开油田到城里重新找份工作。

“我只有一个想法,那就是要干一行爱一行。”吴春生说,“后来我又干了一段时间采油工。虽然工作强度小一些,但荒凉孤寂的驻井生活同样令我终身难忘。”

艰难困苦,酝酿不平凡的人生。修井队与采油队的锻炼,吴春生熟悉了一线生产流程、设备、工艺,对“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含义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因此,我暗下决心,要用技术革新改变一线落后的工作方式。”吴春生说。

机会来了!2009年底,他调入第二采油技术服务处生产技术科,成为华庆油田稳产技术研究团队中的一员。从此,他把“用技术让师傅们轻松起来,用技术让油田发展得更好”化作了工作指南。

2019年,采油工艺研究所在注水站集中加药,开展聚合物微球调驱降递减试验。加药成了驻站师傅的巨大挑战——他们必须24小时不间断加药,每天肩扛50斤的药桶加80桶共4000斤药,“可要把老汉们熬坏了!”

吴春生坐不住了,决心设计一套自动加药装置,减轻师傅们的工作强度。但这其中的风险巨大——新装置万一出问题,水逆流进药桶,就会导致价值高昂的聚合物微球变质报废。

他没有顾虑那么多,直接拿上铺盖住到注水站。十多天熬夜加班,查参数、做图纸、改工艺,完成了自动加药装置,不仅避免了人工加药,而且十分安全可靠。

师傅们竖起大拇指止不住地点赞,说:“搞技术的就是牛,真是解决了我们的大难题!”

“十多年来,吴所出的每一份生产方案,都是在深入现场,全面考虑生产一线现实情况的前提下做出的。他还经常告诫我们,做技术方案不能想当然拍脑袋,要考虑一线工人是不是好操作、好实施。”采油十厂采油工艺研究所注水工艺室主任孙爽说。

在采油十厂元城作业区技术员周海啸的记忆里,吴春生经常到他们作业区。“每次吴所安排工作都是井井有条的,而且会主动为我们着想,一点架子都没有。”

着力做好“水”文章

采油十厂管理的华庆油田,是典型的超低渗透油田,具有岩性更致密、孔喉更细微等特点。面对“井井有油,井井不流”,注水是增加地层能量,提高超低渗透油田产量的灵魂。

注够水、注好水,是采油十厂采油工艺研究所孜孜以求的目标。吴春生作为主管注水的技术负责人,深知分注是改善水驱、稳产上产的核心抓手,而精细注水、有效注水,稳步提升分注率和分注合格率,是必须要实现的目标。

“在近10年的精细分层注水技术升级试验攻关过程中,吴所带领大家深入沟通、仔细研究,逐一突破了华庆油田小套管、小卡距井、多层、大斜度等分注难题,桥式偏心、桥式同心技术全部成熟应用。”孙爽说,“近年来,公司推广波码通讯数字式分注技术,吴所又带领我们展开攻关,研究适合华庆油田地层特点的精细分层注水技术。”

目前,华庆油田的分注率达到74.5%,分注合格率达到78.7%,走在了长庆油田的前列,成为了采油十厂的一张名片。不止油田内部兄弟单位纷纷来学习,还吸引了辽河油田、大庆油田、中海油等前来取经。

华庆油田长6油藏进入中高含水阶段后,常规堵水调剖在重复见水井中实施效果逐次变差。控制含水上升率、降低老区油藏递减、提高最终采收率成了一道急需攻克的难题。

“2017年,长庆油田油气工艺研究院提出了水井加聚合物微球调驱的工艺思路,并研发了可行的聚合物。但在华庆油田的应用中,因为采用单井或阀组注入聚合物,增加了很多设备和维护人员,风险点、成本随之陡升。”采油十厂采油工艺研究所技术专家肖彦英回忆说。

能不能改变这种现状?吴春生翻阅了大量提高采收率的相关资料和文献,查阅了微球相关试验数据,同时请教专家,提出了聚合物微球站点集中注入这一创新“妙招”,开创了长庆聚合物微球“集中注入、降本增效”的先河。

2018年底,长庆将“低浓度、小粒径、站点注入”的聚合物微球注入方案向全油田推广。在同等注入井数的条件下,降低员工劳动强度的同时每年可节约运行成本240万元,实施区块平均年递减率下降了2%。

“随着华庆油田开发规模的扩大,环保要求的日益提高,如何将油田开发与环境保护有机结合,吴所带着我们继续攻关。”肖彦英说。

陇东采出水有效回注治理、陇东采出水环评符合性治理等工程,都有吴春生的身影。他更是力主推行“两沉两滤”采出水处理新工艺,实现了每年180余万立方米的采出水有效、达标回用,节约了大量清水资源。

同时,针对注水井常规洗井过程复杂、成本高、污水外排难度大等困难,他大力推行活动车密闭洗井技术,平均每口井减少污水排放60立方米,年节约清水15万立方米。

涓涓不壅,终为江河。12年来,吴春生共牵头开展了重点技术研究30余项,获得科研成果18项,科技成果转化率达92%,创造经济效益6000余万元。“水”这篇文章,在吴春生带领的团队的笔下,无比精彩。

●吴春生始终不离一线。 供图/方 丹

好领导更是好兄弟

在吴春生的办公室里,与他面对面坐着办公的是90后小伙何吉波。

3年前,刚从作业区调到采油工艺研究所的何吉波,还是一名注水井堵水调驱业务的门外汉;3年后的今天,他已经是这方面的专家。“我能有今天的成绩,吴所既是我的伯乐,也是带领我成长的师傅。”何吉波说。

研究生毕业的何吉波,原是采油十厂基层作业区的技术员。虽然各方面都很优秀,但苦于没有机会到更大的平台上去施展。2017年采油工艺研究所扩招,吴春生向他伸出了橄榄枝。从此,何吉波的命运被改写。

“我一到所里,吴所就跟我说,技术这一路的工作比较枯燥辛苦,一定要沉下心来干。还告诉我要把学到的理论知识付诸油田实践,就必须扎根一线,在干中练技术,在干中长本领。”何吉波说。

言传之外还有身教。“吴所的成绩都是加班加点干出来的。他认真负责、踏实肯干、任劳任怨的一点一滴,我们都看在眼里感佩在心里。这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何吉波说。

2018年,吴春生负责攻关白409区双层系注水井数字式分注任务。时间紧,任务重,他在试验现场整整两周,可注水井的井下工具就是没有一点反应。

带着压力和不甘,他吃住在井上,查资料,找原因,脸和脖子被晒得红肿脱皮。晚上实在困得不行,就效仿前辈们三块石头支口锅,把三张椅子拼成一张床,棉工裤折叠当枕头,棉工衣盖上当被子。

功夫不负苦心人!经过20多天的奋战,井下终于接收到信号。后来,这项技术成为中国石油第四代分注主体技术,整体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在孙爽眼里,吴春生对自己是能够拿100分绝不拿99分的人,而对他们却是严格里透着温情。“他对我们的工作要求很高,但一旦我们遇到了困难,他一定是第一个站出来给予鼓励并尽全力分担的人。”

“好领导,更是好同事、好兄弟。”这是采油工艺研究所里的技术员对吴春生的一致评价。获得这样的评价,吴春生很满足,但对家人他充满着愧疚:“陪伴他们的时间太少了,需要我的时候我还常常不在……”

2015年冬天,他刚出生不足三个月的孩子因感冒引起肺部重度感染,住进了重症监护室。

妻子哭着给他打电话,让他立刻赶回来。而现场的工作离不开他,他只能忍住焦虑向同事求助。

当处理完现场工作赶到医院,看到孩子幼小的身体上插满了各种管子和不断抽泣的妻子,这个魁梧的西北汉子几近崩溃,而能做的除了安慰还是安慰……

回首过去,苦熬的坚持,苦钻的创新,苦心的培养……在吴春生身上归结为了“我为祖国献石油”的无悔选择。石油精神早已融入了他的血脉。

面对未来,他依然热爱,依然执着:“石油难,石油人苦,但这份工作总得有人去干,总要有人去坚持。我愿意做那坚持的一份子,继续扎根生产一线,向技术要产量要效益,坚守‘我为祖国献石油’的誓言!”

猜你喜欢

春生长庆油田微球
长庆油田节能技术研究
悬浮聚合法制备窄尺寸分布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高分子微球
曹春生作品
长庆油田设备再制造又创三个国内第一
曹春生
TiO2/PPy复合导电微球的制备
长庆油田的环保之争
可吸收止血微球在肝脏部分切除术中的应用
我国产量最高的油气田长庆油田
不认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