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测量逼尿肌厚度诊断良性前列腺增生的价值分析
2021-06-24王雯晶
王雯晶
甘肃省天水市中医医院超声医学科,甘肃天水741000
良性前列腺增生在临床上作为一种泌尿系疾病极为常见,常发人群为中老年人。近些年来,良性前列腺增生的发生率呈现逐年持续增长的趋势,主要与生活习惯发生变化有直接的关系,临床症状主要为充盈性尿失禁、通过增加腹压排尿、尿潴留、尿不尽感、排尿时间延长、排尿等待等,对中老年人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1]。良性前列腺增生必须保证尽早诊断,以尽早实施干预,避免导致各种并发症发生[2]。而良性前列腺增生在临床上有很多诊断方法主要包括尿流率检查、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检查、超声检查等,而在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检查中,由于很多疾病会导致该指标提升,比如良性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癌、前列腺癌等,因此,此结果仅能作为一种危险因素,无法准确鉴别疾病[1]。而尿流率检查则有很多影响因素,对诊断效果造成影响。而超声检查可对前列腺大小和形态进行有效观察,可对占位病变、结石、扩张、肾积水等进行检测,诊断价值较高。尤其是对逼尿肌厚度进行测量,可有效判断病变程度,该次研究选择于2019年1月—2020年7月就诊于该院的100例下尿路症状前列腺患者作为分析对象,对超声测量所呈现出的诊断价值进行分析和评价。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分析对象选择就诊于该院的100例下尿路症状前列腺患者,所选患者均与良性前列腺增生诊断标准相符。以IPSS评分为依据实施分组,即7分、8~19分、20~35分,共分为3组,即轻度组(n=34)、中度组(n=33)、重度组(n=33)。轻度组患者年龄45~85岁,平均(70.25±2.45)岁。中度组年龄45~85岁,平均(71.05±2.30)岁。重度组年龄45~85岁,平均(70.88±2.46)岁。3组患者年龄方面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排除标准:下尿路手术史患者;外伤史患者;内分泌系统疾病患者;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该次研究患者和家属均对研究知情,并签订知情同意书,该次研究已经通过该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利用超声测定逼尿肌厚度,测定方法:置患者于平卧位体位,线阵探头设置为)8~13 Hz,探头方向垂直于所测膀胱壁方向;以黏膜下层、膀胱壁黏膜层、膀胱周围组织为依据实施超声检查,呈现白色高回声图像,而逼尿肌图像则呈现黑色低回声图像,对膀胱壁外膜、逼尿肌、膀胱壁内膜进行区分。当膀胱壁外模和内膜呈现光滑、细、连续性高信号时,对图像进行冻结,并将ZOOM窗口打开,放大超声数字图像5倍,对逼尿肌厚度进行辨别和测量;对3个膀胱前壁不同位置进行选取,对逼尿肌厚度进行测定,对平均值进行计算。
测定前列腺体积方法:在正中纵切面利用彩色超声对厚径和长径进行测量,正中横切面对宽径进行测量,计算公式为:前列腺体积=长径×厚径×宽径×0.52。
测定膀胱残余尿量的方法:在患者排尿之后,对膀胱前后径,竖径、横径进行测量,残余尿量=横径×竖径×前后径×0.52。
1.3 观察指标
膀胱残余尿量、前列腺体积、逼尿肌厚度、前列腺分度(周缘区和内先区不清楚的界限,结节感,回声增高稍微,不均分布为Ⅰ度;内腺区变圆、体积增大,发展趋势为球体样,内部回声略显提升,结节感,不均匀为Ⅱ度;内腺区呈球样,体积增大明显,内部回声呈现增高的情况,不规则强回声存在于内外腺区,明显结节感,而周缘区则呈现包膜样,且变薄显著为Ⅲ度)、肾积水发生率、最大尿流量。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的表达方式为(±s),组间比较采用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表达方式为频数和百分比(%),组间比较采用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3组患者逼尿肌厚度、前列腺体积、膀胱残余尿量及最大尿流量对比
与轻度组相比,中度组和重度组患者逼尿肌厚度、前列腺体积、膀胱残余尿量均提升明显,最大尿流量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相对比于中度组,重度组患者逼尿肌厚度、前列腺体积、膀胱残余尿量提升明显,最大尿流量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3组患者逼尿肌厚度、前列腺体积、膀胱残余尿量及最大尿流量对比(±s)Table 1 Comparison of detrusor thickness,prostate volume,bladder residual urine volume and the maximum urine flow of patients in the three groups(±s)
表1 3组患者逼尿肌厚度、前列腺体积、膀胱残余尿量及最大尿流量对比(±s)Table 1 Comparison of detrusor thickness,prostate volume,bladder residual urine volume and the maximum urine flow of patients in the three groups(±s)
组别 逼尿肌厚度(mm)前列腺体积(mL)膀胱残余尿量(mL)最大尿流量(mL/s)轻度组(n=34)中度组(n=33)重度组(n=33)1.65±0.25 1.85±0.45 3.58±0.35 35.05±14.50 43.26±18.30 50.25±6.58 10.54±4.85 41.05±13.05 78.45±26.35 20.50±5.25 16.40±7.45 7.10±4.24
2.2 3组患者前列腺分度对比
相比于轻度组,中度组和重度组Ⅰ度、Ⅱ度、Ⅲ度分度严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对比于中度组,重度组患者前列腺分度严重程度更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3组患者前列腺分度对比[n(%)]Table 2 Comparison of prostategrades of patients in3groups[n(%)]
2.3 3组患者肾积水发生率对比
轻度组和中度组患者肾积水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组和重度组肾积水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相对比于轻度组,重度组肾积水发生率提升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3组患者肾积水发生率对比Table 3 Comparison of the incidence of hydronephrosis of patients in the 3 groups
3 讨论
前列腺增生症在临床上作为常见的老年男性疾病,以膀胱出口梗阻为生理、病理基础。患者由于膀胱出口发生梗阻而改变膀胱逼尿肌厚度和功能。在该病早期阶段会导致膀胱逼尿肌增厚,增强收缩力,而发展至晚期则会导致膀胱逼尿肌变薄,下降收缩力,严重者会导致逼尿肌发生无力情况[3]。伴随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前列腺增生的发病率也呈现逐年持续增长的趋势,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4]。因此,必须对其实施有效、及时的治疗,改善排尿功能,降低护理成本,改善生活质量,因此,尽早、有效的诊断对治疗意义重大[5]。膀胱出口梗阻发生之后会明显提升膀胱逼尿肌,增厚浆膜层和黏膜层,以膀胱体积、重量则增加、膀胱壁增厚为主要表现,此结论已经在很多临床研究结果中得以证实[6]。逼尿肌厚度提升,主要是弹性纤维和胶原沉积发生退化,一旦发生膀胱出口梗阻,膀胱平滑肌呈现肥大的外形,并且发生变形扭曲,细胞间隙增明显、脱颗粒、空泡化、细胞器肿胀等方面的变化[7]。在临床诊断中以尿动力学压力流率测定为金标准,但是该诊断手段具有有创性,存在潜在并发症,因此影响诊断效果。利用超声技术,对膀胱体积、逼尿肌壁厚和膀胱壁厚度进行测量可获得满意的诊断效果[8],尤其是对逼尿肌厚度进行测量,其误差较小,方法简单。而且对膀胱壁低回声层进行测量,可对其代偿性增厚情况进行定量、客观评价,进而监测膀胱口梗阻的情况,并且可评估手术效果[9]。在临床上针对超声测量逼尿肌厚度诊断价值的临床研究相对较少,而对逼尿肌厚度进行测量的理由为下尿道梗阻会导致逼尿肌肥厚,超声对脂肪组织(膀胱壁)进行检查,高信号时,难以区分膀胱壁外膜信号,造成测量膀胱壁厚度呈现较大的误差,且膀胱壁厚度的测定也呈现负责的操作,不适感也会产生,因此,采用超声对逼尿肌厚度进行测量其优势较为明显[9-10]。应用超声技术测量的主要优势为可精准测量,利用各个轴(X轴、Y轴、Z轴)的旋转,可对膀胱逼尿肌图像进行清晰显示,且可进行放大,以实施测量;同时测量具有重复性、多部位选择,利用三维数据图可选择测量和观察膀胱各壁;另外不会受到肥胖、手术瘢痕(腹部)的影响,进而减少偏差[11]。该次研究结果表明,中度组患者膀胱残余尿量为(41.05±13.05)mL、逼尿肌厚度为(1.85±0.45)mm、前列腺体积为(43.26±18.30)mL、肾积水发生率为(15.15%),最大尿流量为(16.40±7.45)mL/s,与轻度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组和重度组患者以上指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超声对逼尿肌厚度进行测量可有效诊断良性前列腺增生,以此该指标可作为诊断的预测指标。孙莹等[12]研究中应用超声对膀胱出口梗阻患者逼尿肌厚度进行测量,并与非膀胱出口梗阻患者进行对比,从其研究结果中显示,逼尿肌厚度分别为 (2.05±0.34)、(1.37±0.32)mm,证明测量逼尿肌厚度可有效判断膀胱出口梗阻情况是否发生,与该次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在良性前列腺增生诊断中实施逼尿肌厚度超声测量可达到满意的诊断和预测目标,尤其可对膀胱出口梗阻进行预测,以此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对排尿功能障碍进行改善,促进患者生活质量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