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共育需打好“配合战”
2021-06-24张雅鑫
□张雅鑫
家校共育即家校合作,实质上是联合家庭和学校,通过家庭成员和学校教师相互支持共同努力,对学生进行教育,达到提高学生学习成效的目的。对于家校合作,“全国教育局长研究联盟”秘书长方华是这样解读的:家校合作不是家庭教育,也不仅是帮助家长做好家校配合、做好家庭教育,而是家校构建平等、互助、共担、双赢的教育“合伙人”。
作为一名班主任,笔者认为,孩子的教育离不开家长与学校的相互配合,只有双方打好“配合战”,才能最有效地实现让孩子健康成长的育人目标。
正确认识家校共育,奠定“配合战”基础
家校沟通是实现家校共育的基础,只有良好的沟通才能使家校双方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默契配合,实现教育效果的最优化。然而,在工作实践中笔者发现,对于家校沟通,有些家长往往存在着这样一个认识误区:认为只有“问题孩子”或学习成绩差的孩子才需要“请家长”,而那些听话懂事、学习成绩优异的孩子无需或用不着跟老师进行沟通与交流。正是这种认识上的误区,阻碍了有些家长与老师的良性沟通。很多孩子也因为有这种错误的认知,把老师或者家长当成自己的“敌人”,不愿意让家长与老师进行沟通,甚至不愿意让父母参加家长会。
家长经常与老师沟通非常重要,就是因为要共享信息、共同研判、共同管教,才能做到家校共育。可以说,不论是什么样的孩子,其成长过程都离不开家长与老师的配合。因此,家校合作首先要建立在老师与家长间良性沟通的基础上。老师“找家长”不是为了批评孩子,家长也不应该先入为主地认为“被老师谈话”是一件很不光彩的事。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可分割,两者自始至终只有一个共同的目的,那就是更好地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笔者班上曾有过这样一个学生,虽然才上小学二年级,但这个学生的英语水平却已经达到了初中水平。他成绩优异,一周要上7个课外辅导班。我发现这位“学霸”有一个严重的问题:自理能力极差。他一周甚至会拉一次裤子,如果家长忘记给他带水杯,他也不会向老师或同学寻求帮助,而是自己渴半天。我多次跟孩子的家长沟通这一问题,他的母亲却一笑了之,用无所谓的口吻说:“孩子大了就好了,您作为老师,监督好他的学习就行了。”然而,这个孩子到了五年级时,性格越来越孤僻,因为自理能力太差,班里的同学也没有人愿意和他交朋友,久而久之,他产生了严重的厌学心理。
这个事例告诉我们,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是不可分割的。教育不应只关注学生的成绩,更应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只有家校共育形成合力,才能更好地助力孩子身心健康地成长。
共育过程中家长要做哪些事
众所周知,学校和家庭在孩子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是平等和互补的关系。比如,孩子在学习上出现问题或考试成绩不理想,而班里的大多数孩子没有这方面的问题,那么问题就很可能出在家庭教育方面,在共育过程中往往表现为家长“被动”配合与“主动”作为不够。
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孩子来说非常重要。孩子还未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时,家长应按照老师的要求督促孩子写作业、阅读经典或名著、提前做好各学科的预习,帮助孩子进行听写、完成作业打卡等“被动”事宜。此时,作为孩子监护人的家长,就不能缺位或当“甩手掌柜”。孩子在学习效率还不高的情况下,应按照老师的要求加强练习并提高书写速度、限时完成作业、适当提高做事的紧张感等,家长也应投入更多的关注。
另外,在教育教学中笔者发现,有些家长错误的育儿理念一时难以改变,在信息共享方面还缺乏必要的沟通和交流。如有部分家长存在害怕暴露孩子不足、总认为“孩子是自己的好”等问题,导致共育过程中出现信息交流不对称的现象。
一旦发现孩子因思考问题不深入、学习不够刻苦、注意力不够专注等问题,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家长可“主动”作为,多方咨询请教,制定相应的措施,积极进行引导,以补齐孩子学习品质上的短板。比如,很多家长在孩子小时候,发现孩子好动不容易静下来(器质性疾病除外),家长应该有针对性地鼓励和引导孩子上艺术课,以此来磨磨孩子的性子,提早纠正孩子学习上可能出现的坏习惯。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家长会上班主任进行成绩分析时,有的家长会因孩子成绩差觉得睁不开眼睛、抬不起头来,面子、自尊遭到极大伤害,回到家,便对孩子一次次训斥、一次次责骂,脾气暴躁的家长甚至对孩子拳脚相加。一而再、再而三,在家长的施压下,原先聪明的孩子渐渐变得越来越愚钝,原先可爱的孩子渐渐变得可憎甚至可恶。如此恶性循环,有些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失去了定力,失去了耐心,甚至失去了理性。
建立家校联系平台,搭建沟通桥梁
班主任作为与家长沟通的第一人,不仅要向家长传递各个学生的在校表现,还要向家长传递学校的教育理念,帮助家长了解学校的教育理念,鼓励家长配合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从而更好地促进家校共育。
随着现代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学校与家庭的沟通途径不再局限于家访、家校联络册等传统形式,QQ群、微信群等信息平台逐渐成为了家校沟通的常用载体,这为家校沟通带来了很多便捷,正因为如此,老师和家长应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开展家校共育工作。
如今,手机已经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工具,笔者充分利用智能手机的优势,建立了班级沟通群,将班里学生根据不同情况划分小组,每个小组选定一位家长作为联络员,家长能及时与老师进行联络和沟通,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还促进了老师与家长之间的交流。
值得注意的是,班主任建立家校联系平台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家校共育,而不是变相将老师的工作转移给家长。在实际生活中,的确有一些老师在家校联系平台上让家长批改学生作业,把辅导孩子学习的任务一股脑地甩给家长,这种做法不但不利于家校共育,反而会让家长反感。
孩子的成长需要学校与家庭的密切结合。如果家长和老师中有一方责任边界模糊,就会阻碍家校之间的沟通,影响家校共育的实际效果。在合作共育的大背景下,老师与家长依然要明确双方的责任,摆正彼此位置,只有这样,才能达到“1+1>2”的效果,发挥家校合作的最大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