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洲四海“吃米的人”
2021-06-23王煜
王煜
印尼巴厘岛的稻谷梯田。
稻米和稻作文化起源于中国,而它在人类文明进步中的舞台却远不止于神州大地。全球有60%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吃米的人”从中国一衣带水的近邻,到大洋彼岸的异域文明,散落世界各地。稻作文化,和而不同,精彩纷呈。
“稻灵”福佑之地
相扑,是众人皆知的日本“国技”。一般的相扑都是两人对抗,但在该国历史上曾经有一种“单人相扑”,选手与想象中的对手比试,看上去如同在独舞。“稻灵”,也即水稻的神灵,就是这个想象出来的对手。这种相扑有三局,一定会让稻灵赢两局,人类只能赢一局。人们用这种方式,让神灵来保佑这一年的稻米丰收。
实际上,作为日本文化符号的相扑,本身就起源于稻作文化。相扑裁判手中的扇子,通常写着“天下泰平”“五谷丰登”之类的文字。传统的相扑比赛场地由泥土铺就而成,比赛范围是由稻草绳围成的一个圆圈,被推出了这个圆圈就输掉了比赛。这似乎意味着:在这项运动诞生之时的古代日本,离开稻作世界就会遭遇失败。
相扑的最高级别选手被称为“横纲”,只有横纲可以在腰间系上一种稻草装饰,这种装饰和遍布日本各地的神社上的“稻草注连绳”的外形相似。日本人认为,跨过稻草注连绳,就进入了神界。
“稻米已经深入日本人的精神层面,我们用稻米来祭祀神明,它的地位远远高于其他粮食。”日本国立历史民俗博物馆教授关泽真由美说。
大约2000年前,人们把稻米从中国东北经朝鲜半岛传到日本时,可能很难想象在后者这样的岛国,这种作物最终会有如此重要的影响。
日本拥有较为温和、湿润的海洋性季风气候,比大陆同纬度地区温暖、降水丰富。这种自然环境,对于水稻的生长是得天独厚的。此外,日本河流短促、水量充沛,北部和东北地区有大量积雪,融化后可用于灌溉;在平原地区,扇状地形较多,扇状的端部有地下水自喷;冲积平原的微高地之间的后背湿地,不需人为引水也能形成水田。这些条件,都有利于稻米的生长繁衍。
随着稻米成为当地人的主食,稻作文化也逐渐渗入大和民族的基因中,决定了日本人的性格和精神。
诚如前述,环境的适宜让古代日本人不用同自然条件抗争就能获得丰产的稻米。相比之下,西方文明的创始者古希腊人不得不在贫瘠的不毛之地求生存;而在日本的近邻中国,辽阔的土地带来了复杂多样的气候、地理条件,有的地方成为鱼米之乡,有的地方不适合人类生存。因此,古代日本人更多感到从自然获得的恩赐,更相信从自然中得到的感知而不太相信按照人的意志探索出的逻辑。
在稻作中,日本人也体会到:如果耕种的时机与季节变化稍有不和,稻米的收获就会受到严重影响。因此,想要仓廪充实,人们就必须在花开花落、风吹草动、鸟唱虫鸣中,掌握季节变化的每一丝微妙的预兆。
因此,他们更加崇尚自然,甚至比稻作文化源头的中国更追求“天人合一”。日本社会学者、传播学者清水几太郎曾就此论断:“日本所谓的文化,是建立在对文化和人为的根本不信任的基础上的,是建立在担心失去与自然的同质性的恐惧的基础上的。”
在稻米与稻作文化之后大约1000年,茶道也从中国传到了日本。在茶道中除了茶饮之外,稻米制品“和果子”也占据着重要地位;此外,“一期一会”的茶道精神,同样也深得温和敏感的稻作文化的精髓。
回到相扑的话题,有人可能会质疑:温和的稻作文化,为何会孕育出相扑这种激烈对抗的运动?我们不妨再看看传统的相扑在开始比赛之前要做些什么:往泥土地撒盐以去除污秽,接着把土地踩踏夯实,以此来感恩土地的恩赐。今天的学者研究认为:这种踩踏动作,应该来源于日本先民在从事稻作初期时的“踏耕”。那时的人们偶然发现,被动物践踏过的水田,能更好地让稻米生长。于是,人们开始有意地在播种前放动物进入稻田踩踏。
在稻作中,日本人也体会到:如果耕种的时机与季节变化稍有不和,稻米的收获就会受到严重影响。因此,想要仓廪充实,人们就必须在花开花落、风吹草动、鸟唱虫鸣中,掌握季节变化的每一丝微妙的预兆。
此外,在稻作文化的起源地中国,西南某些地区在遥远的古代曾有一种成人礼:到一定年龄的孩子要从稻田的一头滚到另一头,以证明他有能力可以独立地生存。“滚田”“踏耕”这些稻作文化的习俗融合在一起,逐渐催生出相扑,这种日本文化的符号。
稻作文化也深刻影响了日本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古代日本,经常是许多村落共同修建一个水利工程,确保稻米的生产,以实现族群的繁衍。这让日本人对群体有着较强的依赖性,让他们形成了常让世界上其他国家和民族惊叹的民族性格统一性、协调性。
如今,日本虽早已进入工业时代,外来的食物和文化也大量进入;但擅长吸收外界文化的日本人在日常生活中,依然对稻米的品质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在那里,依然有不少人,对稻米充满着崇敬。
数千年后的反哺
公元1011年,中国为北宋宋真宗年间,南方大旱,稻米严重歉收,国家的粮食安全受到影响。此时,人们发现在福建生长的一种不同于之前的水稻,正可解此燃眉之急:它不仅耐旱,而且适应性强,“不择地而生”;同时生长期短,自种至收仅五十余日。于是,这种名为“占城稻”的水稻被带往福建以北的长江流域,并就此繁衍开来,丰富了中国的稻米产量。
“占城”是地名,位于今天的越南。不过,占城稻并不只产于越南,而是廣泛分布在东南亚的中南半岛各地,是典型的“出口转内销”产物。数千年前,水稻从中国传到东南亚,适应当地环境并影响当地文化之后,又随着当时发达的国际贸易从航海重镇福建回到了中国,完成了反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