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爱上朋友圈里的虚伪

2021-06-23佚名

职工法律天地·上半月 2021年4期
关键词:人际鸡汤热情

佚名

微信朋友圈已变成一个扰人的虚拟空间。

前几年微信刚兴起时,我们视之为一种朋友间的“半私密”空间,经常是随时想到什么、拍到什么就随手往微信上一发。后来微信好友渐多,无论关系好不好的,都是一通猛加,故此,工作上的事情渐渐不愿意在朋友圈提及了,怕得罪人。这成为微信生活“虚伪”的起点。

随后,单位领导也加了微信,“畅所欲言”的空间更小。再往后,微信加的好友日积月累,从家里的亲属到饭桌上认识的酒肉朋友,从学生到企业家,可谓鱼龙混杂、物种丰富。发展至此,至少我已经在朋友圈中彻底放弃了“自我展示”,干脆每天就转发一些鸡汤段子,不能说大部分人喜欢,但至少谁都不得罪。

不得不说,呈现在微信圈中的自己距离真实的自己,已渐行渐远。我们日益熟练地利用网络和移动端平台来伪装自己、讨好别人、谋求人际资本……微信朋友圈真的让我们变得更“虚伪”了吗?

如果答案是一个简单的“是”,那么未免有些流俗。实际上,不妨反问,在微信出现以前,我们的生活真的要比现在“真实”,或者说“不虚伪”得多吗?这个问题是值得深入讨论的。过去,受技术所限,人与人的交流,必须“面对面”。然而,近距离交往时,我们其实也有着微信朋友圈一样的“虚伪”,比如刻意的着装、说话比平时温柔一万倍、脾气变得极好、健谈、慷慨,但说穿了,你自己明白,生活中当你独处之时,以上的“美德”你其实统统都不具备。只有当需要为了人际关系而“表演”时,你才会成为一个称职的生活的演员,一个更“好”的人。

在特定社会场景下,我们的“真人表演秀”几乎也是和微信朋友圈一样的模式化。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一书中,将我们在生活中的表演称之为“前台”,为了特定的目的,人们总是在生活中为自己涂脂抹粉,培养各种礼仪和谈话技巧,通过阅读和学习来获得谈资,凡此种种,构成了我们对外的“公共人格”。这种“公共人格”就是我们人生自我展示的一块广告牌。我们塑造自我角色形象,并透过它被周围的人知晓,从中,我们积累下了人际资本,博得了其他人的好感,为自己获得机会并维持这一形象。这便是我们每个人生活常态的一个重要方面,很难说它是不虚伪的。

在微信朋友圈的“绑架”下,我们每天早上起床微信自拍刷脸,每去一个地方都打卡签到,时而低调炫富,时而转发看似寓意深刻的鸡汤文。在这八万四千六百秒的时间内,每一秒钟几乎都贡献给了此类廉价的表演。

俗话说:人生如戏,全靠演技。移动时代,这句话更是绝对真理。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演员自我修养》里描写过一段表演者在后台的真实经历:“打开灯,端详着自己。我看见了完全不是我期待的形象。我在工作时找到的姿势和手势也并不是我想象的那样。而且,镜子暴露了我以前不知道的身上的那些不协调处和那些不美观的线条。因为这样的失望,我全身的热情一下子消失了。”在我看来,要想使这种表演的热情不至于消失,最佳的辦法莫过于让后台消失,进而让这面映照了自我的镜子消失。那样,生活的演员们将永远处于在线的状态,永远满怀热情,永远成为一个他所不是的人。

诡异之处在于,我们已经习惯甚至爱上了这样的状态,自己却浑然不知。

猜你喜欢

人际鸡汤热情
读懂“人际气泡”,避免尴尬
“人际气泡”避免尴尬
“感谢贫穷”是 毒鸡汤吗
呆雏配忠犬,鸡汤对狗粮
了解“人际气泡”,避免尴尬难堪
如何提升人际吸引力
热情的小山羊
鸡汤热线
你有没有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