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反对“强行啃老”的司法导向意义

2021-06-23张玉胜

职工法律天地·上半月 2021年4期
关键词:意愿权益儿女

张玉胜

近日,最高法发布人民法院老年人权益保护十大典型案例。其中,92岁老人被子孙带至农村信用社某营业厅对其账户进行挂失,之后取出存款24万元并存入孙女账户被作为“强行啃老”典型案例发布。最高法指出,本案体现了反对子女“强行啃老”的价值導向,并通过公布典型案例传递出“反对子女强行啃老”的价值导向,具有司法导向意义。

依法保护老年人,首先就是要保护好他们自主表达真实意愿的尊严、权利和机会。子女“强行啃老”,显然是一种罔顾老人尊严、悖逆老人意愿、剥夺老人权利、侵占老人资产的侵权行为,这是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和毫不留情反对的。诚如最高法对此的明确释义:“子女更不得以窃取、骗取、强行索取等方式侵犯父母的财产权益。”这种契合亲情伦理、彰显公正法理的清晰昭示和鲜明亮剑,既是对老人权益的有效保护,更是对热衷“啃老”者的孝道教育和法治警示。

可怜天下父母心。儿女是父母的一生牵挂,即便是其已满18周岁,亦或是参加工作、获有薪水甚至是结婚成家、娶妻生子,这份牵挂都远无绝期。只要老人有能力、有意愿,便不会对孩子工作生活压力袖手旁观。君不见,父母继续供养孩子考研读博、学习深造;抚养大学毕业还暂时没找到合适工作的宅家儿女;为成家孩子慷慨解囊、帮助其凑钱买房交首付;主动请缨代儿女抚养孙辈等。

受“养儿防老”和“父母在、不远游”传统文化影响,许多老人对晚年与儿女一起或近距离生活并不排斥。也只有让儿女经常围绕在父母身边,才方便其尽到照料起居、帮有所需、精神慰藉及养老送终的孝老义务。这种以家庭为单位、以血亲为纽带,父母抚育子女、子女赡养老人的中国模式,很难像西方国家那样将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分得特别清楚。也正是这种彼此照顾、血浓于水的亲情联结,才让陪伴、付出、孝老、啃老等多重意味杂糅交织。“新型啃老”尽管不无“啃”的意味,但也客观上纾解了老人寂寞、孤独的空巢之忧。

“反对子女强行啃老”,就是尊重了集陪伴、照顾、无奈和粘合等多样性的中国式“啃老”国情。不违背老人意愿、不强行侵占、不损害老人权利,就是这种顺其自然的“啃老”行为底线。明白了这一点,就可对“新型啃老”扬长避短、兴利除弊,最大限度地发挥好“陪伴”功能,将“啃老”压缩至最小范围和可承担程度。年轻人要尽可能帮父母做家务、购菜品、话家常、解烦忧,彰显出“老少顺”“一家亲”的和谐氛围。只有这样的“啃老”,才会让父母心甘情愿、虽“啃”犹乐、安享天伦。

猜你喜欢

意愿权益儿女
The Cost of Cute
沈阳桃仙机场 :1元停车权益银联
匆匆太匆匆
漫话权益
家有儿女欢乐多
农民工城市落户“意愿—行为”转化路径及其机理研究
An Analysis on Deep—structure Language Problems in Chinese
儿女不孝老人苦(一)
Chatterbox—Willingness意愿
你有义务,也有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