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被“机票盲盒”带入盲区
2021-06-23张配豪
张配豪
眼下,“盲盒经济”模式已经被复制到多个行业。玩具盲盒、文具盲盒、考古盲盒、奶茶盲盒、美妆盲盒……只有你想不到,没有“盲”不到。最近一段时间,一种名为“机票盲盒”的产品十分火爆,百元以内说走就走,这样的潮玩方式,受到了年轻一族的追捧。
一次“完美”的尾单机票营销
用户支付百元以下的价格就能开出一个指定出发地、随机目的地和随机出发时间的国内单程机票。因其超低价、不确定性的新奇玩法,受到不少消费者的追捧,每期一发售就被抢购一空。然而记者调查发现,“机票盲盒”也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划算,盲盒开出的机票真实成行率也成谜。
从今年3月开始,包括深圳航空、华夏航空、南方航空、山东航空在内的多家航空公司以及在线旅游平台纷纷推出“机票盲盒”产品,其中最受消费者关注的要属某旅游APP发起的98元“机票盲盒”。数据显示,该活动最终吸引了超过1000万用户参与抢购。
据了解,这款标价98元的“机票盲盒”产品的出发时间是30天内,如果消费者对航线不满意也可以放弃,进行退款。较近的日期是一周内,食宿、景点门票、返程机票都要自行购买。很多网友在各个社交平台上晒出了自己抽中的机票,有去西安的、太原的、广州的等等。目的地、航空公司、出发时间都不一样。记者搜索发现,这些“机票盲盒”大部分并不涉及热门航线,“机票盲盒”原本在各个网络售票平台的价格在几百元左右。
酷爱旅游的小梁在“五一”假期里尝试了“机票盲盒”,当时他只是想“尝个鲜”,没想到被抽中了。由于抽中的机票目的地并非自己想去的地方,小梁只能选择退款。
与小梁有类似经历的旅游达人余先生告诉记者:“‘机票盲盒这个产品未知性太大,随机抽的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也不知道目的地,我抽到的是5月19号无锡飞贵阳的机票,但是时间和地点我都觉得不是很理想,所以还是放弃了。”
某旅行社工作人员透露,为了刺激旅游消费,平台与各个航空公司通过“低价+盲盒”的组合,迎合了时下年轻人追求神秘刺激心理,但大部分机票其实是尾单机票。
记者了解到,这类被海外称作“lastminute(最后一分钟)”的尾单产品,是商家为清理库存推出的促銷活动,价格通常比同类产品便宜不少,但也大多附带有“不得退改”等限制条件。
DCCI互联网研究院院长刘兴亮表示:“盲盒开出的航班基本上都在工作日,飞行时间也大多是早晚班机。从网上看,绝大多数网友都只是晒了‘机票盲盒的结果,但真正成行的有多少?销售者并没有公布数据,不过也能够理解,就算要公布数据也需要一段时间沉淀。实际上,就是卖尾单机票,把这些机票做一个打包抽奖,最后到底有多少人去并不重要。而在抢盲盒、拆盲盒的过程中,平台已经完成了一次完美的营销。”
“机票盲盒”有哪些潜在风险
不到百元的盲盒飞行体验,很容易让人产生天上掉馅饼的错觉。但真实的花费往往被一张廉价机票所掩盖,因为除了少数幸运儿,大多数人都得承担回程机票,还有在当地游玩的住宿费等。
在北京读大学的李晨阳最后发现,三天的厦门之旅,机票和住宿最终花了3500多元。王婷花98元抽到过杭州到长春的机票,为了让老公陪同,又专门花600元给老公买了去长春的机票,最终二人往返机票就超过了2000元。
“98元盲盒随机飞,不想去全额退。”但是,“机票盲盒”不合心意,是否真如平台所表示的“说退就退”?
南都民调中心消费生活监测榜课题组在南都热线、21cn聚投诉、投诉直通车、黑猫投诉等平台消费投诉数据的基础上,汇总了2021年1月1日至4月23日共93条消费投诉,并对此展开数据分析。统计分析发现:由于近期“机票盲盒”大热,消费投诉也多集中于三四月份,消费者反映的主要问题有航班兑换难、退票迟迟未到账、售后体验差,分别占比43.01%、35.48%、27.96%。
中国消费者协会也发布消费提示,在“盲盒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商家虚假宣传、过度营销、盲盒商品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不断涌现。不少经营者将盲盒当成“清库存”的工具,把卖不出去的东西放在盲盒里销售,再利用盲盒“售出不退不换”的规则,让用户投诉无门。
清库存并不违法违规,利用“盲盒”清库存,也并不一定就是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2020年初浙江嘉兴某书店面临倒闭,书店老板利用“盲盒思维”,对盲盒进行优化,买家下单时可以备注喜欢的图书类型,尽量满足其需求。通过98元的“盲盒”把书店的库存清空,得到了网友的一致好评。
有调查显示,2019年国内盲盒行业市场规模为74亿元,预计2021年将突破百亿元。盲盒与普通商品相比,具有很强的信息不对称性,消费者只能依靠商家的广告宣传来选购,很容易被商家的夸大商品价值、虚构中奖概率、颜色款式不符等虚假宣传所误导。
中消协指出,商家利用盲盒清库存过程中,如果涉嫌虚假宣传或者商品出现质量问题,就是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扰乱市场秩序。消费者在购买盲盒时,可以把商家的宣传广告等截图留存,作为事后维权的凭证。
旅游产品营销的边界在哪
从去年各大航空公司的“随心飞”,到今年各在线旅游平台推出的“机票盲盒”,从侧面反映了航空公司、旅游企业对整个市场全面复苏的渴望。一方面是旅游业在疫情常态化防控之下持续回温;另一方面是消费者有报复性出游的心理。在这种双重叠加的背景之下,旅游产品营销的边界应该在哪里呢?
北京市律师协会消费者权益法律专业委员会主任芦云表示:“大家觉得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有非常强烈的出行和消费意愿。在这种情景下,似乎更容易被经营者一些误导性的宣传套路了。我认为,旅游产品营销一定要本着客观真实的态度,不要故意隐瞒,或者故意告知一些虚假信息,诱导消费者或者欺骗消费者。”
酒香也怕巷子深,商家通过各种营销手段,让消费者注意到自己的产品,这本身很正常。但是营销边界在哪儿?“首先,商家对自己产品的宣传必须真实、全面。真实,就是产品具有的功效,要有真凭实据,不能浮夸宣传,更不能无中生有。全面,就是不仅要宣传产品好的一面,也要把它的局限性对外公布,把选择权和决策权交给消费者。另外,商家一定不能降低服务标准、降低旅游产品的质量。否则,得不偿失。”互联网分析师王一楠说。
芦云还提醒消费者一定要看清楚签订的交易合同。“合同一旦签订,经营者和消费者都应当诚信地去履行。如果经营者在提供旅游服务过程中,没有按照合同约定履行服务,按照民法典规定,就需要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这对旅行社的声誉也不好。所以在营销的过程中,商家首先应当守法,其次应当合理,只有把持住这两条底线,才能最终赢得消费者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