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脐针治疗中风后脾肾阳虚型尿失禁临床观察

2021-06-23姚娟娟林淑芳周小炫许金森

亚太传统医药 2021年6期
关键词:肾阳虚动力学中风

姚娟娟,林淑芳,周小炫,王 舰,许金森

( 1.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康复医院,福建 福州 350003;2.福建省康复技术 重点实验室,福建 福州 350003;3.福建中医药大学 针灸学院,福建 福州 350122; 4.福建省中医药研究院 经络研究所,福建 福州 350003)

中风后尿失禁主要是指患者在发生中风之后,大脑排尿中枢及传导通路也随之发生病变,此时大脑失去了随意控制排尿的能力,以此引起尿失禁,临床上可表现出尽管存在着强烈的尿意,并能有意识地抑制排尿,但并不能有效控制尿液流出[1]。据资料显示,中风后尿失禁的发生率高达30%~80%,在发病期间患者还容易发生不同程度的尿路感染、褥疮等严重并发症,不仅影响预后,也为患者带来躯体功能上的极大负担[2]。因此,积极采取有效方法纠正尿失禁至关重要。既往常规西医治疗效果一般,我院应用中医药理论对中风后尿失禁患者采用脐针治疗,取得显著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康复医院2018年3月-2020年3月收治的中风后脾肾阳虚型尿失禁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5例。其中对照组含男24例、女21例,年龄50~76岁,平均(66.23±2.72)岁,病程2~10个月,平均(5.73 ±1.12)个月。观察组含男25例、女20例,年龄52~80岁,平均(66.18±2.67)岁,病程1~11个月,平均(5.66±1.63)个月。两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根据尿失禁程度分级:I度:无尿失禁;Ⅱ度:用力、屏气时尿失禁;Ⅲ度:行走、活动时尿失禁;Ⅳ度:直立、翻身时尿失禁[3]。

纳入标准:①西医诊断符合 2016 RCP 《英国国家临床指南:脑卒中》(第5版)相关标准[4];②符合2019年欧洲泌尿外科学会(EAU)发布的《成人尿失禁》标准[5],尿失禁程度Ⅲ度或Ⅳ度;③中医及分型标准参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6],均属于脾肾阳虚型;④经过颅脑CT及MRI检查后确诊,伴随着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症状;⑤患者在中风之后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自主控制排尿困难的症状,以尿频、尿急及间歇性尿失禁为主要表现;⑥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患者愿意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肝肾功能障碍者;②中风前合并有尿潴留及尿失禁者;③无法配合检查治疗者;④因其他原因引起的尿失禁者,包括下尿路梗阻、泌尿系统感染、前列腺疾病、脊髓疾病及脑外伤疾病等。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中药治疗,组方:党参、黄芪、龙骨、牡蛎各20 g,金樱子、石枣、白术各15 g,升麻、当归、双螵蛸各10 g,益智、肉桂各9 g,熟附子6 g。用水煎服,1剂/d,分早晚2次服用。

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脐针治疗,对操作局部进行消毒处理后,选用0.22 mm×25 mm的针灸针用平刺、捻转的手法在脐壁的上1/3部位选取坤(1~2点)、艮(7~8点)、乾(4~5点)、坎(9点)四个方位依次进针(图1),进针深度为18~20 mm,并确保进针后各针柄相接触,进针后不行手法操作,留针30 min。每隔5天停2天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4个疗程。

图1 脐针八卦全息图

1.3 疗效评价标准

1.3.1 疗效评价 痊愈:患者经过治疗后,尿失禁消失;好转:患者经过治疗后,尿失禁程度有所改善,测评结果提高1~2度;无效:患者经过治疗后,尿失禁程度无变化,经测评无提高。以治愈及好转作为总有效[7]。

1.3.2 临床症状积分 按照美国泌尿协会的尿失禁临床症状评分分别对夜尿间隔时间、夜尿次数、排尿是否急迫、有尿意是否能够忍到厕前、用力等诱因诱发排尿、24 h漏尿次数进行评价,得分越高说明临床症状越严重[8]。

1.3.3 尿动力学指标 分别于治疗前后使用加拿大产尿动力学仪对患者储尿期最大膀胱容量(MCBC)、膀胱顺应性(BC)、最大逼尿肌压力(Pdetmax)、最大膀胱压(Pvesmax)、排尿期最大尿流率(Qmax)、排尿量(Vv)、残余尿量(RUV)进行测量。

1.3.4 安全性 观察患者在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包括了局部不适感、头晕、消化道症状等。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行χ2检验,计量资料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两组临床总有效率比较,观察组比对照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有效率比较 [n(%)]

2.2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临床症状积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临床症状积分较治疗前都有降低,且观察组治疗后临床症状积分较对照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比较 分)

2.3 两组治疗前后尿动力学相关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间MCBC、BC、Pdetmax、Pvesmax、Qmax,Vv、RUV值无统计学差异。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BC、Qmax、RUV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MCBC、Vv值明显升高,Pdetmax、Pvesmax值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治疗后MCBC、Vv、Pdetmax及Pvesmax值较对照组改善效果更为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尿动力学相关指标对比

2.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4。

表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n(%)]

3 讨论

脑梗死后尿失禁属于现代中医“中风”后“遗溺”“小便不禁”等范畴,中风主要发生在老年群体,脑络瘀阻,脑失所主,肾气亏虚,肾虚失于固摄,三焦决渎无力,亦或肾阳虚衰,膀胱气化失司,出现小便不禁,故其病位在膀胱,亦与脑、三焦、脾、肾等脏腑关系密切[9-11]。西医认为,脑卒中后尿失禁的发生主要由大脑皮质、脑干部位的排尿中枢在发生脑梗死之后,无法形成有效的排尿反射或者排尿反射功能减弱甚至消失,导致膀胱功能亢进,从而引起不同程度的尿频、尿急、尿失禁等症状,对患者的生存质量造成较大影响[12]。因此,对中风后尿失禁患者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尤为重要。

在本研究中,对照组给予中药方剂治疗,药方中附子、肉桂补命门之火,能促进肾阳充足并有效维持气化水液功能及升清降浊功能的正常运行,保证肾脏开合有度,同时能够发挥暖脾的功效[13-14]。方中黄芪配白术、党参补中益气,以发挥较强的补气暖脾温肾固涩作用[15],对于中风后脾肾阳虚尿失禁的治疗可发挥显著效果。不过根据以往经验,仅给予中药方剂治疗效果较为一般,对于改善尿动力学指标无明显效果。我院为进一步提高疗效,开始在传统中医药治疗中风后脾肾阳虚型尿失禁的基础上加用脐针治疗——即在神阙上进行针刺,脐不仅与十二正经、奇经八脉有直接联系,还可通过奇经八脉与周身经络产生间接联系[16-17]。基于此,脐针才能发挥“一穴系全身”的功效。齐永教授发明的脐针疗法运用八卦之五行生克制化和脏腑对应关系来治疗疾病,该疗法是在中医基础理论上结合易医学、全息及时间医学理论发展而来[18]。在本研究中,我院对观察组患者选取坤、艮、乾、坎卦进行治疗;坤为腹,主肌肉,对应脏腑为脾,膀胱位于腹内,取坤卦能够加强膀胱括约肌功能,又能发挥健脾益气功效;艮卦属性为止,有山之象,取象比类针刺艮卦有止尿之义,对应脏腑为胃,与脾互为表里,与坤卦五行同为土,二者相配有补土之效,可健运脾胃,温化脾阳;乾卦对应督脉,主脊椎、人体组织对应大脑,乾卦为阳脉之海,具有强脊壮阳、补肾益精的作用,根据脐全息理论,针刺乾卦可改善中风患者颅内血液循环,还能起到强腰补肾的作用。坎卦五行属水,对应脏腑为肾、膀胱、三焦,主前后二阴,为治疗尿失禁的本位卦,与艮卦合用,组成“山水蒙”卦,艮为土、坎为水,土本克水,土又能储水,根据易学思维取象比类,“山水蒙”卦具有止水(止尿)之功,从而可改善尿失禁症状。坤卦与乾卦组成“地天泰”卦,乾为阳金,坤为阴土,阳刚宜降,阴柔宜升,一升一降,阴阳相交,气血和顺,内外通泰,寓身体康泰、疾病向愈。坤、乾、坎形成土生金、金生水相生格局,又达到培土生金、金水相生的功效。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相比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较高,临床症状积分较低,尿动力学指标中MCBC升高、Pdetmax降低、Pvesmax降低、Vv升高,同时不良反应发生率未有增加,证实脐针治疗中风后脾肾阳虚型尿失禁临床效果显著,可明显缓解相关症状及体征,改善尿动力学指标。分析原因可能是脐针调动了患者的先天之气以充养后天脾肾之气,通过抑制膀胱传入神经冲动与神经递质的释放,促进了尿道括约肌的收缩,从而达到抑制排尿的目的。

综上所述,脐针治疗中风后脾肾阳虚型尿失禁,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有效缓解尿动力学相关指标,临床疗效显著,且治疗期间无不良反应,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肾阳虚动力学中风
《空气动力学学报》征稿简则
小天体环的轨道动力学
具有Markov切换的非线性随机SIQS传染病模型的动力学行为
血压偏低也要警惕中风
八味肾气丸治疗肾虚型多囊卵巢综合征临床分析
“红黄绿”三色套餐查中风
利用相对运动巧解动力学问题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