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渭源县水土保持治理历程及展望

2021-06-23孙有政董彦丽高钰婷

绿色科技 2021年10期
关键词:梯田水土保持高质量

孙有政,董彦丽,高钰婷

(1.甘肃省渭源县水土保持站,甘肃 渭源 748200;2.甘肃省渭源县北寨水保站,甘肃 渭源 748212;3.甘肃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甘肃 兰州 730020)

1 引言

渭源作为黄河流域的一部分,也是渭河的发源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不可或缺的,面对这一重大课题,有水土保持责任、使命和担当。与多部门开展合作治理,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助推生态文明建设。

2 渭源县概况

渭源县位于甘肃省中部、定西市中西部,东接陇西,北靠安定,西与卓尼、临潭、康乐毗邻,南连漳县,西北与临洮相连,总面积2065.51 km2。属于黄河流域,是渭河的发源地,以中部半阴坡、鸟鼠山山脉为分水岭,岭东河流为渭河水系流域面积1204.66 km2(包括漳河支流流域面积42.2 km2),占全县总面积的58.32 %;岭西河流为洮河水系,流域面积860.85 km2,占全县总面积的41.68%。

全县地形大致是西南高,东北底,海拔在1930~3941 m之间,平均沟壑密度2.63 km/km2,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因受地理位置的制约和山地气候差异大的特点,降水量由北向南逐渐增多,年平均降水量517 mm,7、8、9三个月的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56 %左右,年平均气温5.7 ℃,平均年蒸发量(1986-2007年)为1 326.8 mm,全年无霜期142 d。

查阅甘肃省渭源县土壤志普查成果,渭源土壤地带性分明,从南到北依次为高山草甸土、亚高山草甸土、灰褐土、黑土、红土、黑垆土、黄绵土和南部零星的沼泽土等8个土类。全县土壤共分8个土类,11个亚类,21个土属,53个土种。

渭源县水土保持区划为西北黄土高原区(Ⅳ)甘宁青山地丘陵沟壑区(Ⅳ-5)青东甘南丘陵沟壑蓄水保土区(Ⅳ-5-3xt)[1]。

3 治理历程

渭源县水土保持治理主要以梯田的形式开始,为改善农业生产和提高单位参量,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梯田建设[2],1964年时水平梯田有0.57万亩[3],1985年底兴修梯田达到18.16万亩,2007年底兴修梯田达到45.18万亩,2019年底水平梯田达到70.10万亩,以2002年为分界线,2002年以前主要为人工梯田,2002年以后逐渐以机修梯田取代人工梯田。

3.1 1972年水土流失现状

根据甘肃省小流域普查成果资料汇编(表1),渭源县龙王沟等12条重点小流域水土流失面积占总流域面积的99.9%,其中线家沟等9条小流域水土流失面积占流域面积的100%,龙王沟、王家店沟、唐家河上游3条小流域水土流失面积分别占流域面积的99.8%、99.4%、99.5%,从普查的龙王沟等12条小流域成果来看,建国后全县水土流失特别严重,水土保持治理处在空白之中,开展的与水土保持治理相关的工作对保持水土贡献极小。

3.2 1981年底的水土保持现状

1972~1981年12月底,根据甘肃省小流域普查成果资料汇编,渭源县12条重点小流域治理程度15.2%,年治理率1.5%,治理面积22.10 km2,治理措施以水平梯田、荒坡人工种草、人工造林为主,淤地坝3座、涝池15个、沟头防护1处。

在此期间水土保持治理措施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以治坡为重点进行人工修建梯田,人工荒坡种草,人工造林,零星的进行沟道治理。

3.3 1991年底的水土保持现状

1991年底兴修梯田达到25.18万亩,淤地坝5座,其中骨干坝2座(1991年11月开工修建1座未完成),集体修建的淤地坝缺少集料未作统计。

表1 渭源县12条重点小流域水土流失情况及10年治理情况

3.4 2011年底的水土保持现状

2011年12月31日甘肃省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水土保持情况普查成果报告显示,渭源县水蚀面积914.36 km2,占全县总面积44.27%,其中轻度319.19 km2,中度285.48 km2,强烈208.48 km2,极强度87.29 km2,剧烈13.92 km2。

3.5 2019年底的水土保持现状

截至2019年底,全县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90.10 km2,其中新修梯田467.33 km2,造林283.58 km2,种草107.75 km2,封禁131.44 km2,小型拦蓄工程34600处,淤地坝61座(其中骨干坝22座)。

4 水土保持精细化治理

渭源水土保持历程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完善、不断借鉴,在总结经验和成就的基础上,还需不断更新理念,创新水土保持思路,立足于生态文明建设,集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

4.1 准确摸清水土流失底数

土壤侵蚀作为水土保持的依据和基础性工作,准确摸清水土流失底数才能为新时期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作奠定基础,针对性的编制水土保持规划,精细化的进行合理布设各种治理措施,优化措施结果,为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保障。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开展水流失调查,利用抽样调查、典型区调查、无人机技术[4]、三维激光扫描[5]等与“3S”技术[6]高度融合的方法,在淤地坝分布区结合淤积量反推土壤侵蚀模数,精准、系统的掌握水土流失的类型、面积、强度、分布、立地条件等,才能为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奠定关键性基础。

4.2 水土保持治理成效评价

经过多年的治理,已形成完整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体系和模式,治理措施呈现多元化发展,治理技术日臻完善,治理成效显著。对各项治理成效进行分类评价,进一步分析其优缺点,结合科技试验、推广,打造适宜于当地特色的治理新格局,促进当地经济再提升,生态环境更优美,解决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中生态保护治理的一系列关键科技问题,提升水土保持在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7]。

4.3 水土保持实施严格监管

按照“把工作重心切实转变到监管上来,在监管上强手段,在治理上补短板”的水土保持工作总思路,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狠抓责任落实,以强化人为水土流失监管为核心,以完善政策机制为重点,以严格督查问责为抓手,充分依靠先进技术手段,全面履行水土保持职责,着力提升管理能力与水平,真正做到基础扎实、监管有力、治理有效,为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8]、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加强水土保持宣传贯彻,进一步增强对水土保持的深刻思想认识,明晰水土保持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辩证关系。严格监管人为水土流失监管,大力开展水土保持监督[9],严厉打击破坏、毁坏水土保持治理成果,依法依规开展水土保持各项工作,常态化的进行执法专项行动推进依法惩治工作。

4.4 水土保持措施精准配置

落实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科学管理、注重效益的水土保持方针,从实际出发,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粮则粮、宜坝则坝、宜封则封,调整结构、科学规划、优化配置、自然修复、坡沟兼治,恢复和重建生态系统,进一步健全生态系统多样性,构建地域特色经济,促进高质量发展[10],巩固提升小康建设成果,助力乡村振兴。

5 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

5.1 水土保持科技研发支撑

渭源县在水土保持科研方面刚刚起步,研究仅在淤地坝方面,全县境内未建有径流观测小区和流域卡口站,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协同攻关,研究水土流失规律、现有的治理模式和专项治理技术,科学、合理地进行布局,综合运用水土保持技术、生态景观规划原理和小流域治综合理经验,系统治理、精准治理、科学治理、依法治理,攻克水土资源优化配置及高效利用、保护性耕作、坝地高效利用[11]、水土保持优良植物引种与栽培、研究成果推广、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等的区域特色课题,以确保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

5.2 发挥专业优势合作治理

合作治理[12]是社会治理理论不断发展壮大与公共治理范式不断发展成熟的必然结果,系统性地稳步推进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与农业、环保、国土、林草、水利等部门合作治理是密不可分的,通过相互配合与协同,共享共治共建,有效汇聚多种力量,发挥优势,扬长避短,在生态文明建设体系下积极构建由政府、企业和公民所组成的“三位一体”合作治理模式。

6 展望

水土保持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走出来一条适合渭源县县情、符合自然规律、具有区域特色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和治理理论,水土流失状况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明显好转。

水土保持始终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前提,以人民为中心为出发点,改善民生为目的,提高全民水土保持意识,依法监督遏制人为水土流失,加强水土保持监测和信息化建设,开展科学技术研究及应用推广,精准规划,自然修复与综合治理相结合的精细化治理,加快水土流失治理,进行水土资源高效利用,推进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助推生态文明建设。

猜你喜欢

梯田水土保持高质量
《水土保持通报》第七届编委会章程
《水土保持通报》第七届编委会成员名单
甘肃梯田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晨云soho》《初晨soho》《漫漫云峰》《日出梯田》
龙脊梯田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元阳梯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