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户思维下新闻短视频创优路径探析
——以短视频现场新闻《彻夜救援 台州无眠》为例

2021-06-23文_牟

传媒评论 2021年12期
关键词:台州救援用户

文_牟 毅

新闻短视频是媒体融合传播中最常见的样态之一,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相较于传统电视新闻,新闻短视频在生产模式、话语形态等方面呈现出鲜明的互联网特色。“用户思维”无疑是互联网的核心思维,在新闻短视频创优中,基于用户思维构建生产链,提升传播力,亦是媒体融合新闻创新实践的题中之义。本文以第31届中国新闻奖短视频现场新闻二等奖作品《彻夜救援 台州无眠》为例,从内容、导向、叙事、节奏四方面探析用户思维下新闻短视频创优路径。

一、内容不循规 回应用户关切

突发性事件因为具有不可预测性,影响力强、破坏性大、涉及面广,本身就是社会大众关注的焦点、热点,移动端短视频的即时性、碎片化、传播快等特征非常适合于突发性事件报道,但在新媒体竞争趋于白热化的环境下,要生产优质新闻短视频,创作者必须创新思路突破雷同,紧密研判事件态势,以超常应变能力、编辑能力、整合能力丰富短视频内容,赋予短视频作品超常的“含金量”。

《彻夜救援 台州无眠》一反短视频内容“碎片化”的特质,将十多个小时的救援过程浓缩在短短三分钟时间里,以全景呈现事故救援为内容主体,多角度多层次反映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方方面面的反应和作为。

2020年6月13日下午4点多,在沈海高速台州温岭段,一辆装满液化气的槽罐车发生爆炸事故,导致周边民房及厂房倒塌。更为严峻的是,爆炸中罐体里的液化石油气全部泄漏,汽化后悬浮在附近村庄上空,引发第二次爆炸,200多户村民和一家工厂的70多名工人受到波及。当爆炸消息传来时,台州广电融媒体中心的采编人员几乎在瞬间就作出判断,尽管是周末,融媒体中心还是迅速制定融媒报道方案,调集多组采编人员,对采访拍摄、素材收集、后期制作多个环节进行策划安排,先后派出四批记者赶赴现场,有在爆炸现场跟拍多路救援人员搜救的,有跟拍省领导指挥救援的,还有赶赴医院了解救治情况的……基于突发事件属性,来自事件现场的新闻短视频成为爆炸事件的主要传播样态。与前方救援同步,台州广电无限台州新闻客户端持续发布了上百条短视频。这些视频大多来自于现场,相对原生态,信息繁杂重复多,在互联网上形成第一阶段的传播热点。但随着救援的推进,碎片化、场景式的短视频已经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现场到底汇集了多少救援力量,动用了哪些救援手段,是不是每个人都被救出来了,用户无法窥一斑而知全豹,他们想要知道得更多。互联网用户的特点,往往并不仅仅满足于发生了什么,随着事态的延伸,他们更希望在后续的信息接收中,有更全面更深入更专业的解读。

图为温岭爆炸事故抢险现场报道画面

随着温岭爆炸事故救援进入后半场,主创人员进一步思考,突发事件在移动端的传播能否拓展新的内涵和外延?按照惯例,重大突发事件的营救告一段落之后,相关部门会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相关善后事宜。大家研判形势后认为,第二天也就是6月14日上午会有发布会通报信息,这是一个重要时机,发布会“官宣”后,可以在移动端发布全景式救援短视频,全程还原这场跟时间赛跑的生死大营救,传递权威信息,满足互联网用户对全方位了解信息的需求。于是,大家以“全景呈现”思路建构事件的逻辑链,突出主线、强化主题,使碎片化的叙事连接为一个有机整体。按照这个思路,当晚到第二天上午,前期后期通宵不眠通力合作,制作出短视频现场新闻《彻夜救援台州无眠》,于14日上午爆炸事故新闻发布会之后上线,事件还原度高,尤其在信息挖掘、深度拓展、内容真实上做足文章,及时有力回应了用户关切,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

二、导向不偏离 向用户传递正能量

融合传播背景下短视频创作如何做到既让用户及时了解到准确信息,又能保证重大突发性事件报道的调性、立意不偏离,这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短视频创作的导向,向用户传递正能量。

报道槽罐车爆炸事故时,傍晚6点多,第一批记者赶到事发地点,发现情况很不乐观。因为大批民房和厂房倒塌,很多人被压在倒塌的房子下面,但具体有多少人,被压在哪个位置都不得而知。现场有伤亡、有呼救、有救援,场面一度很混乱。所有人都忙于救援,对于下一步的方案和措施,无暇也无法给出确切回答。此时,网络上已经有部分经过放大和夸张的信息传播,如果没有正确引导将引发舆情风险。在创作新闻性短视频《彻夜救援 台州无眠》时,主创人员意识到导向是新闻传播和创优的基础和前提,创作理念应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生命至上,弘扬人间大爱。在现场十多个小时的拍摄中,从最早赶到现场救援到找到最后一批被埋群众,记者的镜头一直追逐着人,记录人的互助互救。后期剪辑时,从各个渠道流过来的视频素材非常多,很多画面视觉冲击力很强,有家破人亡的,有奔走呼号的,如果仅从流量考虑,这些镜头无疑是吸引眼球的,但主流媒体突发事件报道的立意就是实现对用户的正向引导,面对海量素材,制作人员本着信息量和正能量并重的原则精心挑选每一个画面,三分钟的视频一共使用了66个画面,集中展现了党员干部、消防官兵、全省各地的医护人员,以及从四面八方赶来的普通百姓不分彼此投入救援的场景,航拍全景和救援个案互相补充,突发处置和暖心瞬间交织呈现,作品主题鲜明,立意积极正面,注重人文关怀,在网络上汇聚起强大的正能量。

三、叙事不单一 优化用户体验

新媒体语境下突发事件的叙事主体非常多元,媒体记者摄像提供专业视频,消防、交通部门提供公共视频,网民提供手机视频。短视频创优需要利用多元化叙事主体,使PGC(专业生产内容)与UGC(用户生产内容)互相结合、互为补充,丰富充实短视频的资源和内容。具体到温岭爆炸事故救援报道,记者虽然在第一时间就抵达现场,但因为爆炸范围广,影响区域大,赶来救援的队伍多,无法一一跟拍,为最大程度呈现救援实景,记者凭借多年一线采访积累的人脉资源,迅速联络到乡镇通讯员、派出所民警、消防指战员,调取到来自高速公路、消防、武警等部门以及现场个人手机拍摄的原始视频,这些来自不同用户的视频场景丰富,具有鲜活生动的现场感,极大丰富了短视频的信息量,实现短视频内容生产层面专业媒体和用户的连接联动,提升了短视频社会化生产的能量和效率。

有了丰富的素材支撑,主创人员厘清叙事主线,沿时间轴把来自不同叙事主体、不同时间地点的救援现场串连起来,从营救人员抵达现场到调用大型设备,从表层搜救到进入核心区搜救,再到深入废墟搜救,从现场搜救到医院抢救……多个救援场景“串珠成链”,按照时间线梯次推进,多角度、多层面呈现现场。这种多元主体的叙事模式既适配突发性事件不断延展的态势,又符合当下互联网语境下用户对信息的快速接收和直观可视化的需求,实现用户体验最优化。

四、节奏不拖沓 激发用户共情

用短视频叙事,要重视节奏的把握。新闻短视频的节奏是画面切换、景别变化、组接速率、现场声以及背景音乐等不同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同类型的新闻有不同的节奏。在《彻夜救援 台州无眠》中,大量真实的现场镜头组成了整个片子紧张、凝重的基调,全片由画面、现场同期声、背景音乐和字幕组成,没有一句解说,节奏紧凑不拖沓,以最小的时间成本浓缩最有效的新闻信息。

在3分钟的视频时间里,基本上做到了每隔十几二十秒就有一个“看点”。视频一开场就是弥漫着火光和浓烟的现场,瞬间把人们带入事故的情境中,受众的心因此“提”了起来,紧接着就是一拨又一拨的消防车、救援车呼啸而至,紧迫气氛扑面而来;接下来都是不同的紧张的营救现场,在一幢快倒塌的楼房前,消防救援人员说,人员已经锁定;在一处废墟,救援人员对被压的60多岁阿婆说,不要睡过去!在倒塌的房子里,救援人员带着生命探测仪不放过任何一个角落;凌晨时分,省领导赶到现场;在医院,医护人员急促的脚步声……紧张、悬念、揪心一直持续到结束,用户的注意力自始至终被牢牢锁定。但是紧凑并不等于紧绷,全片“硬”内容抓住用户的同时,字幕、音乐等“软”元素恰到好处地使用,在舒缓节奏的同时,激发情绪,唤起用户情感共鸣。视频里救出被困群众时的欣慰、温情,八方支援时的坚强、有力,配乐都起到了良好的渲染效应。配字同样起到点睛作用,每到重要救援节点,就出现醒目的视频字幕,凸显核心信息。感人的画面、配字,背景音乐共同作用,让受众感同身受,激发共情,在短时间内建立起情感上的链接,延展了短视频内容分享的广度、传播的长度和深度。

(《彻夜救援 台州无眠》获第三十一届中国新闻奖“短视频现场新闻”二等奖)

猜你喜欢

台州救援用户
紧急救援
基于用户和电路的攻击识别方法
2021少儿出版用户触达能力指数
3D打印大救援
信用卡资深用户
Старинный приморский город
救援行动
紧急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