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报道中的人物拍摄探讨
2021-06-22翟啟山
翟啟山
摘要:“讲好中国故事是当代新闻舆论工作者最重要的责任。”讲好中国故事,就离不开人物报道。典型人物报道既是电视媒体引导功能的具体体现,也是新闻宣传唱响主旋律的需要。电视新闻现场采访拍摄就是用镜头说话,在完全尊重新闻事实的前提下,现场截取需要的画面为新闻所用。记者拍摄的镜头是不是突出反映了新闻的关键点,信息量是不是丰富,有没有潜在负效应,这个过程就包含了记者的政治立场表达,它与自身的政治素养、文化涵养和拍摄技能有关。政治素养关系到你拍摄的镜头是否符合当下时代的大背景,是否鲜明地表现出正确的政治观点;文化涵养关系到你拍摄的镜头是否表达出镜头外的深刻含义,是否符合当下的审美潮流;拍摄技能关系到你能否通过镜头正确表现新闻主题,信息量是否充分,构图是否合理,画面是否有冲击力等等。
关键词:电视新闻 人物拍摄 影像魅力
记者践行脚力、眼力、脑力和笔力,真正深入到生活中去发掘那些正在发生的新闻,充分发挥电视镜头现场表现的长处,拍摄接地气、冒热气、有朝气的新闻画面,才能感召我们的观众。面对一个立体的新闻事实,拍摄什么样的镜头,什么时候拍摄,截取怎样的画面,才能真实地、突出地、尽量完美地反映新闻事实。这里想专门探讨一下典型人物报道或者说电视新闻中人物段落的拍摄问题,也包括和时政新闻有关的领导人物新闻拍摄。
人物拍摄,是拍好电视新闻的基本要求。一般来说我们会把新闻分为时政类和民生类,人物对象也分为领导人物和新闻故事人物。先说新闻故事人物,这类报道一般都是从小切口的故事场景入手拍摄一个小故事,这个段落可以不是主题,但却是必不可少的揭示主题、佐证主题的重要部分;也可以开门见山直入主题,用最能博眼球的画面直接抓住受众的心。总之,就是通过简单明了具有说服力的画面,表现出人物自然真实的原貌,从而提炼出最能体现时代精神,最能打动人心的故事和细节。
尽量还原人物真实的工作和生活场景是前提。一个人,他在某方面做出了成绩,得到社会的认可,值得我们讴歌、宣传,通过电视新闻采访去传播正能量,比如一个扎根偏远山村的女教师,一个疫情期间用坚守和温情打动患者的小护士等等。那么接到一个人物报道的采访拍摄主题后,首先要做的就是采访前的设计。仔细做好采访前的策划和资料收集,掌握好人物独有的典型事件,与编导一起精心选择新闻角度,精心设计报道方案,避免多家媒体报道出现“千人一面”的现象;还要选好报道时机,充分考虑天气、季节的影响,或有没有正在发生的事件可以作为切入点等等。
一、掌握拍摄场境
人物在报道主题范围内的活动是拍摄的要点。想用镜头刻画出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就要选定符合报道主题的典型拍摄环境。但是,要让画面丰富起来,还需要一些相关的场面设计,比如拍摄扎根偏远山村的女教师,学校是符合报道主题的典型环境,但不能只在一间教室里就把全部拍摄完成,那样出来的报道,画面单一,人物形象单薄,不具有说服力。一个称职的摄像不仅要做到对所拍摄人物的活动环境心中有数,还需要丰富的联想力,发现和设计合理的有助于升华主题的拍摄场景,拍摄好人物在这些场景中活动片段。比如在这篇报道中需要拍摄的场景,还需要有女教师行走在通往学校泥泞的山路上,在简陋的小屋批改作业,在简易的操场上和孩子们开心嬉戏等画面。
二、刻画人物性格
典型人物的拍摄,人物是核心。人都是有性格的,如何通过镜头刻画出拍摄对象的性格,让人物形象丰满鲜活,除了人物本身活动的面目表情和肢体语言,如开心的笑脸、坚定的步伐、认真的眼神以外,还要善于发现和人物有密切关联的物体。如收集的粉笔头、整洁的旧衣物、卷角的笔记本、尘封的老相册等,通过以景衬人、以物喻人、情景相连,使观众了解到人物的另一面,联想到镜头外的活动,从而刻画出人物细腻、坚韧、善良的性格。
人物生活化是需要特别强调的,英雄其实就是我们身边的每一个凡人。把握这个基调,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为标准,善于现场捕捉人物生活和工作中的闪光细节,通过镜头中看起来平淡无奇的平凡事,来衬托人物境界的高尚和志向的伟大。我们常说镜头是有温度的,这个温度就是平民视角,这个温度可以包含亲人牵挂、邻里关爱、职业坚守、事业情怀。
三、设计镜头运用
镜头的运用,好比厨师的厨艺。有了好的新闻题材,如何通过镜头把它完美地展现出来,这就是电视新闻摄像的主要工作。一条消息是通过十几个或几十个镜头,按照一定画面语言逻辑串联起来完成的,有铺垫、有高潮、有展现、有比喻。我们要做1+1>2的镜头逻辑思考,有序展开新闻主题,通过连贯画面引导受众的思考方向,通过推拉摇移跟各种拍摄手法的表现特点,设计恰当的拍摄手法,准确传递所要表现的内容信息。比如推镜头,是突出刻画一个场景下存在的人或物的细节,把受众的发散思维收拢到一个集中点;移动拍摄可以表现复杂的场景或时间的变换;跟拍则可以引导受众跟随人物体验在不同场景中的感受。
现在新媒体短视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拍摄手法千变万化。虽然电视是传统媒体,但作为传播载体和手法来说两者基本相同。网络短视频由于是碎片化的视频信息传播,一般介于15秒至3分钟左右,某种程度上对画面的简洁和精彩程度要求更高。它和传统电视媒体的区别就是短小、快速、碎片化,不求一条就包罗万象面面俱到,但赢在更新快、渠道广、来源多,千人千面多条并发,在一段时间内通过多个短视频完善内容,形成完整的新闻事件信息。作为一名电视新闻摄像,首先要转变观念,要去研究新媒体的运镜手法,换位体验受众的感受,思考如何用你的镜头功夫,拍摄出“博眼球”画面,让中心人物活起来,让电视屏幕和受众心灵产生共鸣。
四、现场声音采集
电视是声画艺术,电视新闻的魅力也在于此,有画面,再有现场声音,就可以使得受众身临其境。在人物报道的新闻中,尤为注重现场声音的采集。如在扎根偏远乡村女教师的消息中,在俯拍學校大景中配上女教师清亮的讲课声和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就可以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在教师灯下伏案批改作业的画面中,滴答的时钟声配以远处偶尔传来的狗吠,就传递出深夜这个时间的概念。再比如,在拍摄升旗仪式时,镜头的运动节奏要跟随国歌的段落节奏同步,才能完整地调动受众情绪和现场氛围共鸣。所以,作为电视摄像记者在拍摄时,必须兼顾录制相对完整的现场声,这种“原声”可以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生动,为以后的制作增色不少,比起后期配音解说更加让人信服。
五、同期采访运用
人物报道,避不开的是报道对象的同期声采访,“不得不说”和“有话要说”是电视同期声的精髓。但工作实践中,往往一条消息的成败也在同期声的运用上,同期声用得好,可以提升人物的形象,更好地反映人物的精气神,进一步丰富报道形式、提高报道质量。撇开文稿内容设计部分不说,拍摄同期采访时,人物的语速声调、面部表情、肢体语言、周围环境,都是影响人物形象和新闻质量的因素。在实际工作中,就常常发生记者采拍回来的同期声画面中,人物表情僵硬、神情紧张,甚至衣衫不整、环境雜乱、表达吞吞吐吐等情况。要避免发生这种情况,需要记者前期就和采访对象提前做好沟通,让她讲有感而发的肺腑之言;同时再选好采访环境,通过合理构图利用好前景、背景,避免采访环境中与采访主题不相干的干扰信息入镜。
不过在实际采访中,还是存在现场文字提示的情况,被采访者语言虽然流畅不少,但目光游动、言语机械,人物的可信度和真实性打了不少折扣,所以不到非常之需,现场文字提示还是避免为好。
六、画面的截取
一个新闻事实是由多个侧面组成的。记者到达新闻现场的时间、拍摄镜头选取的角度、采访对象的选取和状态等等,都可能影响新闻的正确性和完整度。拍摄画面是为新闻内容服务的,不同形态的媒体,会根据不同的要求选取不同画面,从不同的角度来展现各自的新闻点,但这就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前期拍摄时,就应在形成拍摄方案后,能拍尽拍力求完美;同时在后期剪辑过程中,突出人物报道的“精简和情怀”。
电视新闻是线性的,“秒秒千金”使得电视新闻的人物报道不可能面面俱到,不能把人物报道做成人物传记,更不能按流水线做成人物履历。细研主题,精选素材,用逻辑完整的镜头来反映人物的一点一事,用最有新闻价值的镜头呈现最主要的事迹,用最精彩的画面展示人物形象和品格面貌。切不可随想随用,时空逻辑混乱、场景不明。
七、领导人物拍摄
主流媒体是党委政府的喉舌,要把党委政府的政治话语,通过镜头转化为媒体话语,体现出一个媒体的整体水平和政治素养。电视时政新闻的领导镜头拍摄,一直是时政新闻画面的重中之重。撇开一般的拍摄画面美学而言,究其原因,因为它涉及消息所反映的政治立场,更涉及拍摄者的政治视角。电视新闻里反映出来的领导人物形象,从某种角度来说,直接反映了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政党,小到一个团体、一个班子的精气神,这个画面是有政治色彩的,时政新闻“秒秒政治”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它不同于我们拍摄路人甲,也不同于拍摄明星人物,不能通过画面演绎,而需要扎实的基本功、敏锐的政治眼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精湛的拍摄技艺来完成,需要政治和业务“双过硬”。
会议消息基本上是由人物群像的镜头构成,根据会议主题,拍摄必须有重点、又有兼顾。这类消息场景单一、人物稳定,人物有职务大小、主次、排序的区别,虽然在画面上从技术层面来说都是人物拍摄,但在拍摄的顺序上、构图的景别上和镜头的时长上都有着严格的规定,摄像记者必须要事前熟悉领导职务和排序,把规矩牢记在心。
参会的主要领导人物必须要拍摄好,这是政治要求。在这里,摄像记者的主要任务和责任,就是把领导人物精气神最好的一面展现在屏幕上,画面表达的信息,是任何文字解说都无法替代的。
在拍摄会议氛围和场景交待的大景镜头时,画面需要传递的是展示会议主题(会标),传达会场庄严、肃穆、认真、安静等信息。要“睁着眼睛拍摄,预判镜头效果”,确保每个与会者都是最佳状态。但凡画面中出现打哈欠、看手机、交头接耳、东瞄西看的,与政治要求不符,都是不能采用的废镜头,需要重新拍摄。
同时还需谨记以下三点:第一是走位,拍摄场景是严肃安静的会场,要事先规划设计好拍摄线路,避免在会场中乱窜,影响会场纪律;第二是构图,画面中涉及主要领导人物的,一般以中心构图和对称构图为主,画面表现有主有次、有呼有应;第三是拍摄,在拍摄时,领导人物的神态是唯一评判标准,以领导抬头讲话、表情亲切、姿态自然为准,切忌埋头念稿、左顾右盼、手势过大、背景杂乱的画面出现;其他领导人物拍摄标准相同,只是在景别构图和画面时长上有严格区别,单框一人、同镜二人、同镜三人,必须对称拍摄,不可随意更改。确保每个入画的人物都是严格按照规定顺序、规定的景别、规定的时长出现在新闻中。
领导人物视察调研,也是我们经常拍摄的一类消息。除了上面谈及的要求外,摄像记者的预判走位非常重要。记者要事前了解流程,根据光线、背景、前景等环境因素,做到提前到位选好拍摄角度。这类消息重点要拍摄的就是不同场景下的互动,在构图上分清主体和客体,尽量保证主要人物在C位,捕捉人物交流时的肢体语言和现场声,通过镜头展现现场交流感,传递领导人物亲民、亲为的形象。
只要有人就会有信息传播,新闻业永远是朝阳的产业。在融媒体高歌猛进的今天,作为传媒主阵地的一员,只有认真学习领会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时俱进刻苦钻研业务技能,适应当下媒体融合转型的新要求,踏踏实实践行“四力”,借鉴好其他媒体的表现形式,充分展现电视新闻的影像魅力,才能完成好新形势下的宣传任务。
(作者单位:贵阳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