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视域下“花儿”传承的几点思考

2021-06-22滕晓天

群文天地 2021年3期
关键词:田野花儿文化

滕晓天

互联网已经大踏步地走进了人们的生活,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力度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显然,它已经走进了越来越多的领域,许多领域已经离不开它了。能不能利用其优势搞好“花儿”的传承,正在成为我们当前的一个热门话题。

什么是“互联网+”?百度告诉我们,“互联网+”是互联网思维的进一步实践成果,它代表一种先进的生产力,推动经济形态不断发生演变,为改革、创新、发展提供广阔的网络平台。现代互联网技术应用已经进入全方位、多层次、多元化、多模式、广渗透的新阶段,它已经从信息技术转为生产方式、已经从互动平台转为服务模式、已经从生产工具转为关键基础设施。

要学习网络知识。“互联网+”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的新业态,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演进及其催生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

现阶段,既然“互联网+”已经代表一种先进的生产力,推动经济形态不断的发生演变,成为了改革、创新、发展的网络平台,那么,及时利用它的先进性,大胆融合到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之中,应该是其题中之义。老实讲,笔者是“互联网+”的网盲,最多是跟在它的屁股后面人云亦云的呼叫者,而对于其本质的东西和深度的跟进,可说是一窍不通。但作为“花儿”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呼叫者、参与者,与时俱进,探索互联网视域下“花儿”的传承,引发几点思考,加速网络知识学习,一定是有些用处的,愿与同仁们共勉。

因为“互联网+”是个新时代的新事物,需要我们认真学习,从理论到实践基本把握其要领,用它的理念开启我们的思维,用它的优势提升我们的运作,用它的先进性加速传统方式的转化,用它的优越性开拓新的传承空间,这是我们应该思考并关注的。

要发挥网络优势。互联网在传播“花儿”文化方面的优势与其先进性,是空前的。持续性地发挥网络优势,应该是培训的一个重点,也是我们当前应该秉持的一项传承举措。①操作简洁,易于掌握,只要有一定的文化,加以培训和操练,就能掌握其基本要领,“铁匠没样,旋打旋像,”边实践边提高;②借助现代化优势,可以近距离接触“花儿”,多形式感知歌词,多容量聆听曲令,图文并茂,雅俗共赏;③充分利用休闲时间,拓展无限空间,最大限度地因地制宜、因人制宜,随心所欲地享受文化熏陶;④网络空间无限大,传播时速无限快,既可以囊括许多庞杂的内容,也可以第一时间将一些创作和理论探索以合适的方式进行快速传播;⑤传播成本低廉,易于形成展播优势,进行系列展示,可以将我们的一些前沿理论、取得突破的一些研究成果,如青海省内已经流行的245种曲令,100多处不同规模不同特色的民间“花儿会”及其文化内涵,等等,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连续性展播;⑥最易于将传统和现代相结合,通俗和高雅相结合,传播多方面多层次的文化知识和信息;⑦网络是扩张传播空间的最佳选择,只要举措得当,环境宽松,就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群众的聪明才智,不断更新,不断推出新成果,迅速形成一支具有时代特色的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生力军。

要改变传统理念。一是继续解放思想。这是一个长期的命题,需要持续不断地推进。切实从思想深处把“花儿”文化当作我们的传统文化和非遗对待,把做好“花儿”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作为我们一项应尽的社会职责和义务,从而从更新的层面、更深的层次理解它、热爱它、传承它,这要求全心全意而不是半心半意或三心二意。二是站在文化制高点上,深刻认识互联网在保护与传承方面的特殊作用,用互联网的新鲜理念,站在时代前沿,对用互联网做好保护与传承要有新的认识,把它当作一种生活和精神方面的切实需要,来不得半点的勉强或应付。和传统的口传心授相比较,它的优越性简直是无法比拟的,投入与成效,恐难以用事半功倍来描述,单是其中之一的传承空间,就有了无限量的拓展。这是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也是难得一见的先进手段。只有切实树立新理念,才能深入钻研;只有不断钻研,才能学有所得。三是舍得硬件投入。互联网是一种新的先进的生产力和广阔的平台,没有投入就没有工具,没有抓手。这里,在对基本生活不要造成影响的前提下,为了实现“花儿”保护与传承的目的,要进行适度的硬件投资。青海俗语说的“人快不如家私快”,就是这个道理。这也是古人说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个投资,应该是根据实际需要,各取所需,本着勤俭节约、综合利用、量力而行的原则进行。四是坚持日常训练。创造条件,依托于大学或其他的传承基地,开展有目的有成效的培训。这种培训,应该是针对性强,学以致用,尽快进入实用,尽早掌握要领的速成型培训。通过培训掌握好的技艺,还要做到“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才能很快掌握,如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再好的技能,也难以体现优势。年轻人易于掌握新技能的一个原因,就是不断地操作。我们不提倡不分场合不分时段的无序操作,但至少每天练练是必须的。应该承认,日常不断的训练和操作,的确能够加速掌握新技能。

要革新培训模式。以往的培訓,大多有流于形式之嫌。老面孔老教材老样式,脱离时代,脱离现实,脱离需要,参训人只要是爱好者,不限文化程度,只带着嘴巴、耳朵当“听长”;讲课人只沾“花边”,不懂实际,甚至听不懂和不会唱“花儿”,内容高大上,让听课人云里雾里;学员没有新要求,满足于浅层次的会听会唱,甚至为了完成任务而派人凑合。这种培训早就落后于形势,也容易时过境迁,难于持续和巩固,很难产生不断进步的实效。当下的形势可说是日新月异,“互联网+”的新形式,早已快速进入了很多领域。我们此前就关注到了,由于条件所限而没有进入实际运用。今天,“花儿”的培训必须紧跟形势,内容和形式应该依托于互联网。一是受训学校应该是“花儿”传承基地,自身就有思路有举措有条件,克服空对空;二是教学人员必须是既真正懂得“花儿”又懂得互联网的教师,必须克服那种只看头衔不看实际的弊端,必须密切结合学员的实际和需要,做到有的放矢;三是为了教学必须依托于互联网,受培训者应该是“花儿”歌手、群众认可的传承人,且初步进入互联网空间并携带运作载体(至少携带智能手机),学员必须事先在硬件方面有所投入,否则无法互动;四是学员的年龄、文化层次和掌握新技能的水平,则应成为入学的门槛,否则无法实施教与学。五是培训方式,应该有别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老师的口授理论必须结合演唱实际,实践课大部分应为电脑操作课,甚至学员也可当老师,实现能者多劳、各尽所能。

要加强田野调查。要了解保护与传承,懂得传统的“花儿”演唱,亟需田野调查。田野调查是我们搞好保护与传承的一个必需条件,也是当前利用互联网优势做好传承的一个前提,这是我们的基本功。当前,我们要利用互联网这种新技能进一步搞好保护与传承,能够在这方面大展拳脚,发挥优势,同样也离不开田野调查这个基本功。当然,这个“田野”,应该是广义的,既包括狭义的户外的大自然和农作地,也包括“花儿”文化产生、附着的各种空间,不简单等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田野。现今它在田野之外,还有另一番新天地,这些都离不开人们的现实生活,亟需我们尽快了解和掌握。如果不深入实际,不了解人们的生活现状和精神需求,不研究保护与传承的过去和现状,就没有抢占科技与文化高地的强烈意识,也缺乏采取措施的坚实基础,就會缺少利用高科技手段改变现状的思路。因此,在互联网领域,田野调查同样是一项不可或缺的基本功。我们的调查研究,应该立足于现实,立足于大众,立足于田野。保护与传承,从根本上说,离不开这三个“立足”。因为“花儿”本身是田野文化,脱离现实,“花儿”就没有生存的土壤;失去田野,它就没有立足之地。“花儿”从根本上说,是田野文化和群众文化,只有立足于田野,生长在群众之中,才有生命与活力。同样,其中的离不开田野,应该始终是“花儿”传承的出发点和立足点。通过田野调查,我们就能了解和理解“花儿”文化,就能知道群众在想什么盼什么,就能明白怎样进行保护与传承,也就能很快掌握怎样教怎么学,就能很快了解学什么如何学的问题,从而不脱离实际,不脱离群众,不脱离需要,使传统“花儿”的运行模式较快地步入并融入互联网这个时代的快车道。

要了解传承渠道。渠道是物质顺畅流通的必须,也是“花儿”利用互联网得以传承的前提。保护与传承的渠道很多,但解决好群众文化的传承问题,总是从群众最先熟悉最先掌握的渠道入手的。当下的互联网,以其受众最大、媒介最多、渠道最广、年轻人参与度最活跃等等优势,显然已成为“花儿”传承的一个最佳渠道。年轻人的参与度(其广度和深度),已然成为当下传承的瓶颈因素。我们应该看到,不少非遗项目,年轻人并不喜欢,很少参与。这种现象直接关系到传承能否顺畅、能否扎根的问题。年轻人是祖国的未来,也是非遗传承的未来。非遗项目能否真正使年轻人喜爱,真正使它们在年轻群体中入心、入脑,在他们心目中入室、入味,从而在民间深入扎根,直接关乎到传承的前景。我们同时也要看到,年轻人对于互联网的热心、关注和参与,已经达到了一个又一个高潮,甚至远远超越了老一辈,引领着网络的方向。“柳暗花明又一村”,传承的难点即瓶颈问题,在互联网面前,历史性地遇到了柳暗花明般的转折。年轻人通过喜欢和参与互联网,耳濡目染,通过互联网这个空间,客观上对一些古老的非遗项目开始有了感知,逐渐热爱。他们对“花儿”的喜爱也是如此。从这个意义上说,互联网这个渠道已经在传承方面显露端倪,进而发挥作用。传承的道路很长很远,我们应该以敏锐的目光,通过互联网渠道,及时感知这个时代的敏感点,及时梳理、疏通渠道,主动把握传承的方向。疏通渠道的方式多种多样,但让参与传承的“花儿”人很快了解、熟悉和掌握互联网,是十分重要的第一步。这一步走通了,也就达到了疏通渠道的目标。渠道疏通了,通过这个渠道,才能进而掌握更深更广的领域,“花儿”的传承,也才能不断开创崭新的局面。

要熟悉载体和媒介。互联网是个平台,运作靠载体和媒介。载体是工具,媒介是一种手段。目前,我们许多“花儿”爱好者已经在玩一些简单的载体,它们是智能手机、电脑等等。这些载体的使用,还要靠媒介的运行,没有媒介,载体活不了,也就用不了。因此,媒介主要是指互联网及网络、微信、“花儿”网站等等,都是依托于网络建立和运行的,只要掌握了媒介的性能、作用及特点,依托于互联网的渠道,媒介的作用就得到极大的发挥,就能在传承中体现价值。了解、熟悉和掌握载体与媒介,需要知识,知识需要学习,学习依靠培训。因此,及时而实用的培训,就能使我们很快地大面积地了解和掌握互联网的知识,熟悉载体和媒介的功能,进而把传承搞得更好更有成效。熟悉载体和媒介,是了解和掌握并有效进入互联网的门槛。了解、熟悉和掌握的深浅、多少和程度,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利用网络进行传承的一个关键。要使网络成为我们搞好传承的一个得心应手的工具,必须狠下功夫,必须摒弃那种浅尝辄止、半途而废的做法,使之持续化长效化,进而常态化。

要规范运作和传播。我们看到,不少“花儿”爱好者已经进入了熟悉载体和运用媒介的初始阶段,通过QQ视频、快手直播、抖音和转播等途径,已经进入了“花儿”爱好者的群体和一些喜欢“花儿”的家庭,互联网开始部分地发挥作用。就目前状况看,运作和传播,良莠并存,甚至无序,亟待规范,亟待走上正路。

一是培训工作要跟上。有关部门应该关注新形势下保护与传承的新动向、新特点,寻求最佳结合点,努力解决新问题。时代是不断进步和变化的,保护与传承既然成为了一项国策,它就应该乘着时代的列车快速前行。时代不是一成不变的,保护与传承也应该顺应形势,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步伐。这就要关注新形势、研究新问题。就要以培训手段尽快解决一些关键性问题。诸如观念、手段、技术、举措等等。

二是软件质量要跟上。好的有实效的传承,应该是硬件+软件,质量同步跟上,才是完全而健康有效的传承。有了硬件,就是传播器材、工具,加上网络,只是有了传承所需的基本前提,并不等于实现了完全的传承。软件应该包括歌词的内容、语言的清晰、动作的规范、曲令的正确、音像的健康、传播的手段、歌者的表情、煽情的言行等等直接面对收视观众的多种因素。保护也好,传承也好,应该始终讲究软件质量。它的质量直接与软件的形式、内容及传播有关。质量好了,目前会关系到传播过程中观众和听众的反映与其多寡,将来则关系到保护与传承的长远和相对永恒。可见软件质量至关重要,某种意义上说,它关系到当下互联网传承的生死存亡。我们来不得丝毫的马虎和大意,必须花大气力从各个环节上予以高度重视。

三是管理手段要跟上。互联网不仅是一种手段,也是一种竞争。竞争是一种时代特征,既有利于促进事物自身的发展,有利于传承走上新台阶,但也会产生竞争无序,无序又反过来干扰有序,影响竞争的健康发展。建立有序机制,加大规范力度,要有一支懂网络会硬件知软件且熟悉法律法规的执法队伍,从各个环节入手,尽快解决无序带来的负面影响,这是当务之急。没有一支执法队伍,光是讲道理发号召,就会缺乏管理的力度,也没有规范的实效。没有规矩就没有方圆。当前,从摸清底细,研究动向,制定规矩,施以执法入手,以清理网络,扼止无序竞争,切实加强管理,净化平台,做到健康传播,显得尤为必要。

四是創作和研究要跟上。传承,首先是继承传统,努力始终保持并不断发掘“花儿”的传统曲令、传统音乐和传统演唱,这是根本。削弱了传统,也就削弱了传承。这是做好传承的底线,也是网络传播成败的关键。其次是不断创新。这是“花儿”王朱仲禄一再强调和注重,并且身体力行的。没有创新就没有活力。“花儿”歌词和音乐,包括曲令多种形式的改编,演唱形式的革新,艺术品位的提升等方面持续性的创作,是给网络传承以源源活水的不竭源泉。时代在前进,“花儿”的歌词、音乐的曲令,以及歌唱的新人,在坚持传统的前提下,也要取得同步进位,才能避免千人一面,老歌词老曲令老唱家的老三样,有效解决听觉疲劳和视觉疲劳,给人以新鲜感、美感和吸引力,进而把互联网的功能,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和提升,使“花儿”保护与传承推向一个新阶段。这方面,发挥传统戏曲和流行歌曲不断推出新人新作新常态的做法,很值得我们思考与借鉴。“花儿”文化是一个集歌唱、创作与研究为一体的整体文化,在新形势下的传承之中,更应该注重这个特性,使其快速跟进,取得整体效应。只有借助于这个整体优势,才能使继承传统和坚持创新有机结合,产生最佳效应。既然互联网有诸多优势,我们就应该顺应形势,充分利用它的优势,在满足人们欣赏“花儿”文化的传统演唱,品味其原汁原味的同时,把不断创新作为网络传播的新常态,真正使其百花齐放,万紫千红。

要不断净化平台。这既是一个陈旧的话题,又是一个必须面对的现实。如何净化?第一,要将管理触角前伸,通过建章立制、规范平台等举措,对各种形式的所有平台和所有参与者,事先提出明确要求,使他们明白只能怎样作而不能怎样作,告知、教育和防范在先,避免参与者无知违规。第二,要应时而为,及时组建有能力懂业务会管理的网络行政管理队伍,依法依规行政,做到严肃执法,及时纠错,防患于未然,纠错于早期。第三,在国家大法未有之前,抓紧制定地方必要的易于操作的法规或规范性文件,有关方面再加以细化和精准,切实做到依法行政,有法可依,使网络管理及早步入法制轨道。这是净化平台,管好网络的根本。第四,长效治理和随机处理相结合,定期净化和日常监管相结合。当前,一些对“花儿”文化一窍不通,不知“花儿”格律和歌词曲令等基本知识为何物的人,却凭借着一张“小鲜肉”的面孔,热衷于在网络上男女挑逗,打情骂俏,散布淫秽,甚至大爆粗口,造成了对网络对“花儿”的污化。这些现象,应该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重点净化那些打着传播“花儿”文化的旗号,实则有碍文明、有伤风化的不雅行为,以正视听。应该看到,有些自小没有接触过“花儿”的受众,并不真正了解“花儿”,更不知“花儿”文化为何物。他们仅从今天的网络上看到了一些不雅的伪“花儿”,就认为“花儿”文化不值得传播和传承,等于是重拾老观念的牙惠,设置障碍,再次使“花儿”难登大雅之堂。这些东西,不仅无助于“花儿”文化的传播,实际上对“花儿”的传承带来了极大的伤害,产生了不应有的负面影响。净化网络平台,应该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也是一个必须长期坚持的长效化持续化的战略考虑。平台的净化,直接关乎到社会的文明,非遗的传承,文化的传播。管理是一门学问,我们的执法既要管住而不是管死,既要搞活而不是搞僵,这里包含了一个很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很高端的文明执法的命题,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过去有关方面管理“花儿”茶园失败的教训,值得认真反思。

要始终面对田野。“花儿”是田野文化,群众文化,老百姓文化,一句话,如果离开了田野这个根本,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的保护与传承,出发点和立足点都离不开田野,这也是我们不忘初心,砥砺奋进的一个根本。客观地讲,互联网对于广大农村的大众和已经进城的群众,还是一个新课题,他们中的大多数,还远没有接触互联网,相关知识远没有得到普及。这既是一个缺陷,也是我们利用互联网不断拓展传承空间,持续性做好保护与传承的一个用武之地。这个待开发的处女地,对于利用互联网优势做好保护与传承,的确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因为他们的根本是田野,做好保护与传承,是他们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的要求和愿望。如果通过我们的努力,以参加培训的“花儿”歌手们为骨干,促使这个庞大的人群掌握了互联网知识,进而大面积地普及“花儿”文化,提高“花儿”文化的水平,那将是怎样的一种壮观啊!利用互联网优势搞好“花儿”文化的传播,对于扎扎实实做好保护与传承,前程远大,前景广阔,前途无量,“花儿”就能实实在在地做到永远芬芳,永不枯竭!

猜你喜欢

田野花儿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田野作品选
捉迷藏的绿
秋天的田野
田野风光
谁远谁近?
春天的花儿
把“花儿”留下
《花儿与少年》的搞笑瞬间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