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神州的诗性心史
2021-06-22夏中义
陈寅恪(1890—1969),字鹤寿(未曾使用),江西修水人。1909年始就读柏林大学、巴黎大学、哈佛大学,1926年海归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1948年后历任岭南大学、中山大学教授,有《陈寅恪诗集附唐筼诗存》。20世纪90年代因陆键东《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一书,海内外宛若从地下挖掘一座纪念碑,始公认陈寅恪(以下简称“陈”)不愧为史学巨匠,更是足资标志中华学人“独立精神,自由思想”的现代人格符号。
20世纪中期前后的文学中有涉知识者的叙事,与写乡土农夫、市井百姓、红色传奇的篇幅相比,明显要少些,至于像陈寅恪那般经历清末、民国、共和国,在不同历史境遇能慎终如始,不无悲壮地践履其人生信念暨学思境界的精神英雄故事,想必一般小说家做梦也写不出来。当作家不曾想过人本可活出堪称壮烈的纯粹度,其笔下也就写不出热血澎湃之境。好在陈寅恪治史之余,其旧体诗写得令眼界甚高的钱锺书也为之感佩,客观上《陈寅恪诗集》之传世,也为后世留下了一尊“精神英雄”之诗性造型。此造型由“文化神州”→“桃花梦船”→“诗魂可招”→“一榻萧然”四环相衔而成,来应对诗人在鼎革后不得不直面的“我是谁”→“我从哪儿来”→“我能干什么”→“我将怎样”。
陈氏诗链一,是用“文化神州”来回应“我是谁”。
“我是誰”,指陈1927年便确认的角色自期,是要成为王国维后的“文化神州”第二,并在1929年撰碑铭时滤去了晚年王国维作为第一“文化神州”所含的纲纪元素,而只突出了青年王国维作为“学术逸民”所持有的“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进而将他庄严传承的学术“文化神州”落在“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这片基石上。明乎此,才可能规避陈1953年却聘中科院任命一案时,不比附于明末遗老不仕清廷新朝,否则恐有将陈的“学术遗民”名分政伦化之嫌。因为陈对南下说项的汪篯说得很明白,他所以不晋京并不是对新政权怎么了,也不是对马克思主义怎么了,他早在“宣统三年时就在瑞士读过《资本论》原文”;他仅仅坚持学术就是学术,若要做得纯粹,没有“自由—独立”便不行;故“不要先有马列主义的见解,再研究学术,也不要学政治”;陈说他对学术的这一理解,早在1929年写成清华碑文传出去了,不会淹没,其目的便是“昭示天下后世研究学问的人”。既然“文化神州”旨在使人昭然,他也就无权昏昏或苟且(时63岁)。
陈氏诗链二,是用“桃花梦船”来回应“我从哪里来”。
在《陈寅恪诗集附唐筼诗存》中,含“春水桃花梦里船”在内的桃花意象及其衍生诗语,在此前的诗人笔下,能与“桃源”相对应的意象又是什么?答案是“园林”,是诗人自1926年便深挚认同的那片尊重学识、怀柔学者的“自由—独立”且水木清芬的“园林”,这诚然是以清华国学院为原型的。当时代的洪波冲刷“园林”不在时,另个意象也就从陈的脑海冒出,此即“桃源”,此即永远也回不到武陵源的那条“桃花梦船”。“桃源”何谓?它不过是昔日“园林”维系诗人心舟永不离弃的价值泊位,它将永远提醒诗人“我从哪里来”,永远守望陈曾有的角色自期是何其美丽。
陈氏诗链三,是用“诗魂可招”来回应“我能干什么”。
“诗魂可招”,是指陈1953—1964年写了两本书《论再生缘》与《柳如是别传》,“著书唯剩颂红妆”是也。国内学界颇长时段(比如复旦朱东润)不解陈本以研究中古政制演化而驰名中外,为何63岁后突然心仪陈端生、柳如是这对明清女子,岂非荒唐?关键是须回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语境,考辨这对明清女子究竟是什么打动了史学家的沧桑忧魂?简言之,是陈已悲感国魂中最稀缺同时也是他最珍视的“自由—独立”人格因子,竟发现是在这对明清女子身上显示得最凄美,极具传奇性。诚然,端生、如是身上的“奇女气”,实指她们在直面“吾国当日奉为金科玉律之君父夫三纲”时所表现的逆天式想象暨胆魄。
“自由—独立”被端生、如是这对少女、小妇演示得最有诗意,然她俩又偏偏沦为“当时迂腐者所深诋,后世轻薄者所厚诬之人”,这就很难不让陈顿生切己之痛,因为这与三百年后的“知识分子改造”,拟形成前呼后应的“谱系对称”。也因此,陈耗十余年为这对明清佳丽写书,这与其说是史学家有感于文化史正义之召唤,毋宁说是陈更认清“艳魄诗魂若可招”,那是为国魂不再沉沦而打捞起了两把人格化的“自由—独立”的金钥匙。
陈氏诗链四,是用“一榻萧然”来回应“我将怎样”。
“我将怎样”,是指陈在“文革”前夕为其晚境所期盼的,既不离“文化神州”角色初念,又可在现实中做到、心理上能承受的生存格局。陈将它吟成“一榻萧然别有天”(时76岁)。
“一榻萧然”本事背景,是诗人1963年1月跌成骨折,原先失明,继以膑足,日常起居若无护士已没法过,但并未中断卧榻写《柳如是别传》。心境终究黯然。但到翌年元月直至1965年元夕,诗人心境又阴转多云,别有洞天。根由是在耗十年之功、篇幅达八十二万字、引证古籍六百余种的《柳如是别传》已近杀青,这对盲翁所带来的生命大欣慰究竟有多大,怕只有当事者才能体恤。于是,“一榻萧然”之萧,也就不再是冷色调的萧瑟、萧散,已分明转为因自我生命实现而荡漾雀跃不已的、暖色调的潇洒、自信、自尊,即使有人再诬其“自圣狂”,也无所谓。“我今自号过时人,一榻萧然了此身”。既然我已做了这辈子最想做的事,说了这辈子最想说的话,“我今负得盲翁鼓,说尽人间未了情”,我还有什么可忧惧呢?
陈比谁都明了,《柳如是别传》将意味着他为中华学术留下什么。或许学术史应为陈庆幸,他1927年6月曾自期成为王国维后的“文化神州”第二,至1965年七十六岁高龄,他作为一座用忧魂、悲情、卓识、博学所浇筑的、名曰“学术遗民”的人格—学思纪念碑,事实上已整体落成,这是百年国史谁也抹不去的奇迹,然一年后,“文革”让他支付了生命代价。
挽王静安先生①
敢将私谊哭斯人②,文化神州③丧一身。
越甲未应公独耻④,湘累⑤宁与俗同尘。
吾侪所学关天意,并世相知妒道真。
赢得大清干净水,年年呜咽说灵均。
(1927年)
北大学院己巳级史学系毕业生赠言⑥
其二
天赋迂儒“自圣⑦狂”,读书不肯为人忙⑧。
平生所学宁堪赠,独此区区是秘方。
(1929年)
忆故居并序⑨
寒家有先人之敝庐二,一曰崝庐,在南昌之西山,门悬先祖所撰联,曰“天恩与松菊,人境托蓬瀛”。一曰松门别墅,在庐山之牯岭,前有巨石,先君题“虎守松门”四大字。今卧病成都,慨然东望,暮境苍茫,因忆平生故居,赋此一诗,庶亲朋览之者,得知予此时之情绪也。
渺渺钟声出远方,依依林影万鸦藏。
一生负气⑩成今日,四海无人11对夕阳。
破碎山河迎胜利12,残余岁月送凄凉13。
松门松菊14何年梦,且认他乡作故乡15。
(1945年)
庚寅广州七夕16
岭树遮楼暗碧霄,柳州17今夕倍无憀。
金瓯已缺云边月18,银汉犹通海上潮19。
领略新凉20驚骨透,流传故事21总魂销。
人间自误佳期了22,更有佳期莫怨遥。
(1950年)
文章23
八股文章试帖诗24,宗朱颂圣25有成规。
白头宫女26哈哈笑,眉样如今又入时27。
(1951年)
偶观十三妹新剧戏作28
其一
涂脂抹粉厚几许,欲改衰翁成姹女29。
满堂观众笑且怜,黄花一枝秋带雨30。
(1952年)
广州赠别蒋秉南31
其一
不比平原十日游32,独来南海吊残秋33。
瘴江收骨34殊多事,骨化成灰恨未休。
(1953年)
癸巳秋夜听读清乾隆时钱唐才女陈端生35所著再生缘卷十七第六十五回中“惟是此书知者久浙江一省偏相传髫年戏笔殊堪笑反胜那沦落文章不值钱”之语及陈文述西泠闺咏卷十五绘影阁咏家□□诗“从古才人易沦谪悔教夫婿觅封侯”之句感赋二律
其一
地变天荒36总未知,独听凤纸37写相思。
高楼38秋夜灯前泪,异代春闺梦里词。
绝世才华偏命薄,戍边离恨更归迟39。
文章我自甘沦落,不觅封侯但觅诗40。
(1953年)
甲午春朱叟自杭州寄示观新排长生殿传奇诗因亦赋答绝句五首近戏撰论再生缘一文故诗语牵连及之也41
其三
艳魄诗魂42若可招,曲江波接浙江潮43。
玉环已远端生近44,暝写南词破寂寥45。
(1954年)
乙未迎春后一日作46
乍暖还寒47几换衣,今年节候与春违。
黄莺惊梦48啼空苦,白雁随阳49倦未归。
披史独悲朱墨50乱,看花51谁送紫红飞。
东坡文字52为身累,莫更寻诗累去非53。
(1956年)
丁酉七夕54
万里重关55莫问程,今生无分56待他生。
低垂粉颈57言难尽,右袒香肩58梦未曾。
原与汉皇聊戏约,那堪唐殿便要盟59。
天长地久绵绵恨60,赢得临邛说玉京61。
(1957年)
赠吴雨僧62
其一
问疾宁辞蜀道难63,相逢握手泪汍澜。
暮年一晤非容易,应作生离死别看64。
(1961年)
甲辰元旦余撰春联云“丰收南亩春前雨先放东风岭外梅”
又除夕前买花数株,故第四句、第六句述其事也65
我今自号过时人66,一榻萧然67了此身。
药裹哪知来日事,花枝犹忆去年春。
北风凄紧68逢元旦,南亩丰登69卜甲辰。
闭户高眠辞贺客70,任他嗤笑任他嗔。
(1964年)
甲辰四月赠蒋秉南教授71
其二
草间偷活72欲何为,圣籍神皋寄所思73。
拟就罪言盈百万,藏山付讬74不须辞。
(1964年)
有感75
新秋景色旧山河,七六年华一梦过。
蜗角76风云金鼓振,牛衣77涕泣病愁多。
武陵78虚说寻仙境,子夜唯闻鬼唱歌79。
纵有名山藏史稿,传人难遇80又如何。
(1965年)■
【注释】
①本篇及下列诗作,皆选自《陈寅恪诗集附唐筼诗存》,清华大学出版社,1993。诗人为1927年王国维之死而撰诗文有三:七律《挽王静安先生》,七古《王观堂先生挽词并序》《王观堂先生挽联》。
②斯人: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号观堂,1924年受聘清华国学研究院教授,与1926年受聘该院的陈寅恪亦师亦友,并世相知。王国维在1927年6月2日北伐革命军逼近北京之际自沉于颐和园昆明湖。
③文化神州:陈寅恪尊王国维为象征国族文化之峰值的人格符号。若细读陈的《王观堂先生挽词并序》,可悟陈诗中的“文化神州”之“文化”有二义:“纲纪文化”与“学术文化”。陈愿从王国维肩头接过学术“文化神州”之使命(托名之人),对王国维所肩负的纲纪“文化神州”之使命,则措辞微妙,所谓“但就贤愚判死生,未应修短论优劣”。
④越甲句:原典西汉刘向《说苑·立节》,指越国军队,兵临齐国城下。陈诗以此喻指当时国民革命军逼宫在前,北伐在后。逼宫,是指1924年11月5日,冯玉祥部迫令逊帝溥仪出宫,并修改民国成立时所订清室优待条例,废除其帝号。王国维称此史案为“皇室奇变”,并约罗振玉等共赴死约,自沉神武门外御河,后羅振玉等爽约“未应”,只剩王国维“公独耻”。王国维在1927年惊悉冯玉祥部再次兵临皇城,遂投水昆明湖。
⑤湘累:屈原投湘水,系无罪而死曰累。《楚辞·渔夫》引屈原曰:“宁赴湘流,葬身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宁赴湘流”之“宁”,跟“宁与俗同尘”之“宁”,字义相反:前者“情愿”,后者“岂愿”。此诗末句“年年呜咽说灵均”与此呼应,“灵均”,屈原字。
⑥本题含七绝两首,此选其二。
⑦自圣:自以为圣。高适诗:“兴来书自圣,醉后语尤颠”。颠,近狂(在坊间眼中)。
⑧读书句:《荀子·劝学篇》“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荀子眼中的上古学者以修身养性、人格止善为旨归,故曰“为己”。诗人却忧心现代学界颇多趋炎附势者在忙忙碌碌,故曰“为人”。注意到诗人撰《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也在1929年,这就坐实了学术“为己”之内涵,拟指《碑铭》所谓“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简称“独立精神,自由思想”。
⑨此诗七律,时诗人56岁。
⑩诗人长兄陈衡恪有四字闲章“一生负气”。诗人以此印文来自况其生命襟怀,是体认到自己无愧为王国维后的学术“文化神州”而浩气凛然地从1927年走到抗战胜利之“今日”。
11四海无人:诗人借苏轼《书丹元子所示李太白真迹》诗有“眼高四海空无人”句,来昭示世间几无人能像诗人那般清峻不阿、然病目踉跄地步向自己生命的“夕阳”。迹近“虽万千人,吾往矣”。
12破碎山河句:1945年中国赢了抗战。诗人1945年《咏成都华西坝》诗“谁知万国同欢地,却在山河破碎中。”
13残余岁月句:诗人时在成都执教燕京大学(抗战期间迁校于此)。该年早春,诗人左视网膜剥离加重而致双目失明。这与当年生活太苦、营养太差有关,恐也与诗人1944年治学拼得太猛、用目过度直接相系。据考诗人此年撰史学稿11篇,其中9篇涉元白诗研究,后皆辑入《元白诗笺证稿》一书。这就可解诗人1945年颇多诗题屡示“目疾未癒”诸字样,更毋庸说目疾重症令诗人有“天其废我”“残余岁月”之“凄凉”悲慨。
14松门松菊:是说诗人祖上有两处故居:松门,即松门别墅在庐山牯岭;松菊,即崝庐在南昌西山,门悬先祖所撰对联“天恩与松菊,人境托蓬瀛”。诗人卧病成都“慨然东望”此松门松菊,正值“暮境苍茫”之际,这也暗合了此诗首联的“渺渺钟声”“依依林影”。
15故乡:诗人祖籍江西修水,卧病他乡(成都),一时难归。
16诗人1948年12月搭飞机抵沪,1949年1月南下广州,执教岭南大学,1953年后执教中山大学。
17柳州:原系地名(今广西柳州市),此指柳宗元于唐宪宗年间被贬任柳州刺史,世号柳柳州。诗人南下广州后,屡以流放岭南的古贤自况。除此诗自况柳宗元流落广西倍感“元憀”(空闲郁闷)外,另有1951年生日诗“从今饱吃南州饭,稳和陶诗昼闭门”,以自比苏轼晚境在海南岛追和陶诗120首;及其1952年春日诗“简斋作客三春过”,以自比宋代诗人陈与义(字去非,号简斋)。简斋七律《登岳阳楼》颈联:“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中的“三年”,恰好对应陈1952年春日诗中的“三年”,即从1949年到1952年春,陈已在岭南过了1949年、1950年、1951年三个春季。
18金瓯句:金瓯喻指中华地域版图,指大陆,被海峡所隔的宝岛宛若“云边月”悬在天际,可望而难及。
19银汉句:天上的熠熠银河尚能在碧海倒映出一条月色甬道,以贯通大陆与宝岛。
20新凉,诗人置身南国,却惊愕世间气候遽然降温,那种沁人骨髓的“新凉”让人竦然。
21流传故事:即时势信息。
22佳期句:本事是傅斯年1949年诚邀诗人跨海执教台湾大学,后因故未果。对此史案,有两种解释:一是海外余英时说诗人因“未及早谋脱身”而终于去不成;二是海内胡文辉以为余英时说不确,因为1950年各式运动“仍未深入高校,更未涉及陈氏本人,故陈氏尚无非走不可的理由”。录以备考。
23本题另一录稿文字有差异:“八股文章试贴诗,宗朱颂圣有成规。白头学究心私喜,眉样当年又入时。”
24八股句:元代科举考试八股文出题仅限“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作文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根据,“代圣贤立言”也。试贴诗,指科举考试中的诗体多以古人诗句命题,冠以“赋得”二字,称赋得体。
25宗朱颂圣:朱即朱熹;颂圣,圣即孔子。有成规,指八股文与试贴诗对格式、字数皆有严格规定。
26白头宫女:典出元禛《行宫》诗“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与白居易《新乐府·上阳白发人》诗“外人不见见应笑,天宝末年时世妆”。白诗作于元和(唐宪宗年号,806—820)年间,指上阳宫白头宫女仍保持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年间的过时妆束(“眉样”)。
27诗人1944年论及白居易诗《时世妆》说:“盖元和之时世妆,实有胡妆之因素也。凡所谓摩登之妆束,多受外族之影响。此乃古今之通例,而不须详证者。又岂独元和一代为然哉?”诗人1951年“眉样如今又入时”之句,与诗人1944年所写的那段话不啻预言:以隐喻语式预言了学术研究在“立场、方法、观点”诸项,已被“全盘苏化”。
28本题含七绝两首,此选其一。
29《十三妹》系传统京戏,不无老男人“涂脂抹粉”饰花旦之行当。此诗自称“戏作”,意在借戏曲舞台的男扮女相,来形容那些被劳动改造的资深教授,滑稽得像把“衰翁”涂成“姹女”那般无奈,可笑又可怜。
30角色十三妹当属妙龄女子,扮演者也宜鲜嫩妖媚得像白居易《长恨歌》所咏叹的“梨花一枝春带雨”。然满堂观众却看穿扮演者竟是衰翁一个,这又不免难堪得“黄花一枝秋带雨”了。
31本题含七绝两首,此选其一。蒋秉南:即蒋天枢(1903—1988),字秉南,江苏丰县人,曾就读清华國学研究院,陈寅恪任该院导师。蒋天枢1943年受聘复旦大学中文系,直到逝世。撰《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
32平原十日游:典出《史记·范雎蔡泽列传》,后世以“平原十日”喻指朋友连日欢聚。1953年9月11日蒋天枢南下羊城拜谒诗人(时执教中山大学历史系),“留穗约十日”暗合“平原十日游”。
33残秋:喻指诗人南渡后“处地”及“身处”(章学诚语)皆哀若“残秋”。“处地”是说诗人与世局格格不入,“短檐高屋总违时”;“身处”则指诗人病目蹉跎,“残废何堪比古贤”。
34瘴江收骨:典出韩愈七言《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诗:“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看点有两:一曰诗人自喻韩愈也贬谪岭南;二曰瘴气,古称南粤多温热气易致病为瘴气。“骨”字,也拟两解:一是足资表征诗人学思风骨、堪称“所南心史”当代版的传世著述(诗云“平生所学供埋骨”),将含泪托付蒋珍藏,此谓“收骨”;二是诗人身后尸骨,“骨化成灰恨未休”,诗人1963年嘱咐家眷,“死后要将骨灰撒到珠江黄埔港外,以免别人利用他的死开追悼会”。
35本题含七律两首,此选其一。陈端生,清代浙江钱塘人,作弹词《再生缘》,又名《孟丽君》,写元代女子孟丽君与皇甫少华这对有情人的悲欢离合,有百万字。陈端生夫为诸生,因科场事牵累而谪戍边塞,返回时已卒。1953年夏陈寅恪卧病榻请人诵读《再生缘》,后撰《论再生缘》脱稿于1954年春。陈自述此书写作缘起:“衰年病目,废书不观,唯听读小说消日,偶至《再生缘》一书,深有感于其作者之身世,遂稍稍考评其本末,草成此文,承平豢养,无所用心,忖文章之得失,兴窈窕之哀思,聊作无益之事,以遣有涯之生云尔”。
36地变天荒:时代变化。
37凤纸:唐代文武官诰及道教青词所用纸,后泛指珍贵名纸。《再生缘》写了夫妇分离,故曰“凤纸相思”。因诗人从《再生缘》听到了那位妙龄作者不屑君父夫纲纪的惊世心跳,又故曰“独听”(三百年来几无人听懂)。
38高楼:诗人在中山大学的寓所系美国人捐资造的洋楼;秋夜之灯,枯目噙泪,可鉴诗人被《再生缘》浸润之深。
39此颈联是诗人感慨端生夫妇的人生遭际:端生中岁而逝,故“命薄”;其夫谪边塞,返回时妻已亡,故“归迟”。
40诗:在此与其指贺拉斯“诗艺”之诗,毋宁指荷尔德林“诗意”之诗,否则,“觅诗”就不会与“觅封侯”相悖,诗人也不会悲叹“晚岁为诗欠砍头”。
41本题含七绝五首,此选其三。
42艳魄诗魂:将此四字置于诗人1954年之语境,可直接坐实此序所谓名剧《长生殿》与《论再生缘》的“诗语牵连”:艳魄指《长生殿》的杨玉环;诗魂指《论再生缘》的陈端生。
43曲江句:曲江流经今陕西西安东南,因河道曲折而得名,在唐代即游赏胜地,以呼应上句“艳魄”(玉环);浙江即钱塘江,钱塘江潮即浙江潮,以响应上句“诗魂”(端生,端生故居“勾山里”濒临西湖,今杭州市南山路)。
44玉环句:实是隐喻诗人的史学研究,在1953—1954年后,已从唐代政治制度、世态演化论域转向对明清士大夫阶层心志的“以诗证史”,故曰“玉环已远端生近”。
45瞑写句:“瞑”有两解:一曰夜色昏暗,然脂瞑写;二曰目疾口述,请人笔录,诗人当年书斋即“广州河南瞑写斋”。南词,指诗人研究南方弹词的《论再生缘》。破寂寥,是借写作来慰藉诗人的精神孤寂。
46此诗七律,时诗人67岁。
47乍暖还寒:指节候气温,亦指时局氛围。1956年1月14—20日,北京召开知识分子问题的高层会议,周恩来作专题报告,称国家建设须依靠科学暨知识分子,称绝大多数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一部分,要发挥其积极性,改善其工作与生活条件。2月2日,列席此会的中山大学副校长向全校资深教授传达周恩来的报告。这是“乍暖”。主掌校政的领导中,也有左得让诗人很吃不消的粗暴者,这是“还寒”。
48黄莺惊梦:诗人南渡后的诗篇屡现“惊”字:“独卧荒林惊节物”(1949);“簾外新凉惊节换”(1949);“忽奉新诗惊病眼”(1950);“领略新凉惊骨透”(1950);“天涯节物又惊秋”(1950);“病起更惊春意尽”(1951);“照面共惊三世改”(1951);“梦惊魂断又新年”(1953);“惊梦风波万里船”(1953);“惊心节物到时端阳”(1953);“南飞乌鹊又惊秋”(1954);“看天北斗惊新象”(1958);“元旦惊闻警日躔”(1962);“遥夜惊心听急雨”(1965);“惊回残梦太平人”(1965)。
49白雁随阳:白雁是畏寒喜暖之候鸟,每年春分后往北飞,秋分后飞回南方,古称随阳鸟。诗人自喻南渡后“倦”于未必温暖,又“苦”于北归不得。陈诗云:“南渡饱看新世局,北归难觅旧巢痕。”
50独悲朱墨:古人批点书籍常用朱笔、墨笔,古代官府文书也用朱、墨二色。诗人披阅史书所以独悲朱墨已乱,是因为痛感当年教条化的史学编纂已严重曲解及至篡改了国史本真,却引不起学界警觉,故“独悲”。
51看花:“花”在现代旧体诗中常隐喻政要。
52东坡文字:诗人自注东坡诗:“平生文字为吾累。”“乌台诗案”险些令苏轼送命。
53莫更寻诗累去非:“去非”系宋代诗人陈与义的字,陈与义与寅恪同姓,后者偶尔也以“陈居士”自称,谓东坡已屡因诗文惹祸,也就不要再学他因吟诗诵文而累及自身。自嘲也。
54此诗七律,时诗人68岁。
55万里重关:要解读这四字乃至全诗情境,恐须体会诗人是以杨贵妃的口吻,在穿越了天人永隔之荒漠后,向尚在凡尘的唐玄宗诉衷肠。既然天人永隔,也就漫道雄关万里,不问归程。
56今生无分:彼此间这辈子不指望金风玉露,俟后再说,尚不知何年何月。
57低垂粉颈:杨贵妃即使可怜兮兮,仍不减玉润粉琢,又一脸委屈得苦言难尽。
58右袒香肩:原本梦想花好月圆,山盟海誓,相拥着看细水长流,不料美梦易碎,转瞬皆空。
59颈联两句:落到1957年语境,隐喻那群被打成“右派”的文化人郁闷得像辗转于马嵬坡的杨玉环。
60天长句:胎袭白居易《长恨歌》“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61玉京:天阙,指仙界。由临邛道士讲杨贵妃幽居仙界之事,隐喻文化人当以此醒悟。
62本题含七绝四首,此选其一。吴雨僧,即吴宓(1894—1978),早年留学哈佛结识陈寅恪,1921年海归南京高师(暨东南大学)主编《学衡》杂志,后履新清华国学研究院主任,与1926年任聘该院的陈寅恪重逢,鼎革后长年任西南师院教授,有《吴宓诗集》。
63宁辞蜀道难:吴宓1961年8月从重庆(位于三峡上游)的西南师院出发,途经楚天寥廓之武汉,再拐角南下探望病卧珠江畔的陈寅恪,千里波折,不亚于蜀道之难。
64生离死别:时吴宓六七垂暮,诗人逾古稀鹤龄,相逢老泪纵横,以感念彼此长达半世纪的莫逆风义。非亲历者恐难体恤。诗人后冤逝于1969年“文革”,吴宓时未悉此噩耗。
65此诗七律,时诗人75岁。
66自号过时人:那是诗人南渡后“感时忧生”之身份亲证。这与其说是诗人心性孤高、壁立千仞地“生活在别处”(兰波语),毋宁说他是比谁都质朴(或固执)地想在羊城能过他在清华园过的日子。诗人自知不是、也不屑与时俱进地做识时务之俊杰,甘愿“自号过时人”。用其诗句来说,即“花事已随浮世改,苔根犹是旧时载”,或“山河又送春归去,肠断看花旧日人”。
67一榻萧然:就本事而言,也当二解。一是诗人1962年(时73岁)跌成膑足,从此不离病榻,故此“萧然”渗有萧瑟秋风之苍凉。二是注意到1964年又是诗人82万字巨著《柳如是别传》经10年濡墨即将杀青,故其“萧然”又当蕴藉其生命因极度自信、丰满而洋溢的大欣慰、大洒脱。由此联系此诗序所引的元旦春联“丰收田亩春前雨,先放东风岭外梅”,亦可鉴诗人“一榻萧然”襟怀之旷世非凡。
68北風凄紧:这是节候气象,亦时局氛围。
69南亩丰登,南亩是泛指古代多朝南开辟,因光照有利于农作物生长。这儿指诗人内心那片学思沃土正在收割其传世名著,当弥满丰美之阳光。
70闭户高眠句:诗人1958年在学界被“拔白旗”(遭大字报围攻),与中山大学领导关系紧张,对校方绝大部分来访一概拒见。此年春节,校方及历史系行政至陈宅拜年,遭诗人拒绝。
71本题含七绝两首,此选其二。
72草间偷活:诗人以不无自渎的谦词来描绘南渡后的日常生存,意欲追述其发愤著书的内驱力何谓。
73寄所思:旨在寄托诗人既以“文化神州”自期,当有使命在肩,要以传世杰作来凝聚他对生命、家国、历史的神圣思考。诗人自信其最好的著述,就是标志国族学思的当世高度暨深度的“圣藉神皋”。皋,读音有两:(gāo,音高),指沼泽或水边高地、岸;(háo,音毫),通“嗥”,呼而告之。圣藉神皋之皋,为后者。
74藏山付托:这是诗人在落实10年前(1953)对蒋秉南“瘴江收骨”之庄严嘱托,将包括该年快脱稿的《柳如是别传》在内的诗人著述“盈百万”言转至上海珍藏。198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一并推出陈寅恪文集多卷,作者遽归道山整整11年矣。
75此诗七律,时诗人76岁。
76蜗角:在有大历史视野的哲贤眼中,世间所以顿失和平秩序,大抵是因政治而骤起风云。《庄子·则阳》云:“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时而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而五日而后反。”可见一斑。
77牛衣:类似用麻绳与草纺织的、牧牛者穿的蓑衣。牛衣涕泣,典出《汉书·王章传》,说西汉王章年轻时求学长安,生存贫寒,患病无被,蜷缩在牛衣中,哭泣着欲与妻诀别。1969年,时诗人80岁,“文革”浩劫令诗人悲恸欲绝,先为其妻唐筼(晓莹)拟《挽晓莹》一联:“涕泣对牛衣,卌载都成断肠史;废残难豹隐,九泉稍待眼枯人。”
78武陵(桃源):此类诗语或意象在南渡后的诗人吟诵中屡见不鲜,皆忧伤诗人所缅怀的、清华国学研究院为原型的、尊重知识怀柔学者的那个“仙境”已转为虚幻传说,诸如“即是仙源莫更寻”(1948);“桃源今已隔秦人”(1950);“彭泽桃源早绝缘”(1951);“结庐人境似荒村”(1952);“惆怅仙源最后身”(1955);“武陵虚说寻仙境”(1965)。
79子夜句,可鉴诗人在“文革”前夕的悲情心境,“直觉此身临末日”(1965);另有“钟君点鬼行将及”(1961),“自信此生无几日”(1963)。
80传人难遇,拟可辨诗人未将名著“传世”与师承其学思的“传人”,混为一谈。托付蒋秉南“名山藏史稿”固然了却诗人一大心事,诗人另一大心事是期盼“后世相知有别传”(1946),“后世相知倘破颜”(1962),“后世相知或有缘”(1963)。叹诗人在清华园所器重的若干弟子(汪篯、周一良、王永兴)末了皆未如其愿,成其“传人”。诗人说“我要请的人,要带的徒弟都要有自由思想、独立精神,不是这样,即不是我的学生”。诗人悲叹“人亡学废又如何”(1956),根子在此。
(夏中义,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