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承与发扬民族音乐,提升学生鉴赏水平

2021-06-22吴婷

文理导航 2021年6期
关键词:鉴赏能力民族音乐小学音乐

吴婷

【摘 要】民族音乐的历史非常悠久,扎根于劳动民族的生活,有着极强的生命力。民族音乐是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产生的,反映着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们要传承与发扬民族音乐,让民族音乐继续发扬光大,让孩子们在学习与欣赏民族音乐的过程中,提高艺术鉴赏水平,提升学生的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关键词】小学音乐;民族音乐;鉴赏能力;传承发扬

民族音乐是中国音乐的瑰宝,有着悠久的历史,民族音乐与民族文化紧紧相连,是我国民族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传承与发扬民族音乐是每一位中国人的责任与义务。近年来,流行音乐、爵士音乐等西方音乐的兴起,对民族音乐带来了不利影响,部分国人由于对民族音乐缺乏了解,有看低民族音乐的迹象。为了转变国人思想,传承与发扬民族音乐,教师要对学生从小进行民族音乐的熏陶,让他们近距离的接触民族音乐,学习民族音乐、欣赏民族音乐的的美,从而升起热爱民族音乐,积极参与传承与发扬民族音乐的队伍中来。

《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音乐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学生通过学习中国民族音乐,将会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华夏民族音乐传播所产生的强大凝聚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作为一名小学音乐教师,该如何结合音乐实际教学,努力传承与发扬民族音乐,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呢,下面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挖掘民族音乐内涵,欣赏多形式的民间音乐

我国的民族音乐具有一定的实用性,许多音乐是在劳动的过程中产生的,反映出了劳动人民的生活状态以及审美情趣,是对于劳动生活的直接表现。有的人不喜欢民族音乐,认为民族音乐总是吵吵嚷嚷,传播民族音乐的最关键的是要转变人们的观念,让他们在欣赏与学习中,逐渐从内心抵制到真心喜爱,进而积极传播,这需要教师坚持不懈的努力。我国的民族音乐分为民间歌舞音乐,民间说唱音乐,民间戏曲以及民间器乐,每种民族音乐的内容与形式都各不相同,从而形成了多元的民族音乐文化。

(一)音乐与舞蹈结合的民间歌舞音乐

舞蹈与音乐总是如影随形,音乐离不开舞蹈,因为民族音乐大都反应劳动人民的生活,舞蹈中的许多动作都是模仿人们当时的劳作。比如五年级音乐苏少版《草原藏歌》中,教师鼓励学生根据旋律有节奏的进行相应的舞蹈动作的创编,孩子们在学习中知道藏族人们日常以放牛、放羊、牧马为主,创编时孩子们积极想象,展开思维,创造出有甩鞭、挤奶、摔跤等动作,极大的丰富了民族歌舞音乐内容。

(二)音乐与说唱相结合的说唱音乐

音乐与说唱相结合,体现了音乐的音律的节奏感,在《说唱中国红》中,“太阳出来东方红,高粱熟了大地红,姑娘长大女儿红,爷爷他就爱唱夕阳红”中,有节奏感的旋律配上精彩的有韵味的说词,将老老少少喜欢中国红,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将语言艺术融入音乐会大大拓宽音乐作品的范围,说唱语言风格多变,给创作者与表现者极大的发展空间。良好的说唱技巧不仅能很好地表现思想感情,赋予音乐艺术更多的载体,极大地推动民间艺术的发展。教学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仿编歌词,鼓励学生即兴创编,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与创造能力。

(三)音乐戏曲与民间器乐

中国戏曲音乐是以地方与民族风格为特征,戏曲是在民间文化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音乐艺术,它与民间器乐紧密相连,一般来讲戏曲都有其民间乐器为其伴奏,增强艺术氛围,烘托艺术情境。五年级音乐苏少版《谁说女子不如男》中, 带有河南方言的豫剧行腔特点,让学生对豫剧有了生动感性的认识,教师教学时以欣赏为契入点,鼓励学生学唱,模仿豫剧表演挥剑等动作,模仿唱腔演唱,在尝试表演中感受中国戏曲的魅力。

二、传播与发扬民间音乐,增强民族荣誉感

中国人身上应该烙上中国印,民族音乐就是其中之一。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各个民族都有其不同的民间文化与民歌,通过口口相传,一直流传至今,这就是华夏儿女悠久历史的见证。孩子们应该从小接受民族音乐与民族风俗的熏陶,并在演唱、表演中加入对民族热爱的情感,提升民族荣誉感,使我们的民族获得持续不断的精神力量。

(一)重视民族音乐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民族音乐的教学,用精湛的教学和民族风味的嘹亮歌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比如信天游中《走西口》的儿话口音的运用,比如豫剧中《谁说女子不如男》河南方言的使用,比如《茉莉花》中表现江南女子歌声的细腻温婉。教学时重点分析民族音乐的歌曲特点、人文背景、民族风俗习惯等,将歌曲教学与民族文化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民歌的兴趣,在民歌欣赏的基础上产生学习歌唱民族歌曲的动力,积极地投身民族音乐中来。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学习积极性

学生在《牧马之歌》时,教师可以在大屏幕上展示天山美丽的风光,以及新疆人民穿着民族服装欢歌跳舞,边跳边舞的场面。学生们在正式学唱歌曲时,充分感受到了新疆人民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积极情绪,带着积极的情绪学习,使得课堂气氛活跃生动,不仅能提高课堂效率,更能让民族音乐主动扎根于孩子们心田。

(三)利用每周一歌,扩大民族音乐宣传

教师不仅需要重视民族音乐的教学活动,更要重视日常的民族音乐宣传,润物细无声,在每周一歌中,有选择性的选择孩子们感兴趣的民族歌曲《茉莉花》《草原藏歌》《谁说女子不如男》等,学过的孩子听着熟悉的旋律会不由自主的跟唱,没学过的孩子也会受其影响,在日复一日的倾听中,不由自主的学唱。在班会“民族大家庭”中播放孩子们熟悉的民族音乐,不仅能烘托主题气氛,也更利于主题活动的顺利开展,起抛砖引玉的作用。

(四)利用大型活动,促进民歌的发展

在班上,教师可以组织班级的“民歌能手”选拔赛,进行民族演唱的热潮;在学校,可以搭乘校级“音乐节”活动,鼓励学生们进行民歌演唱、说唱表演、戏曲演唱、二胡独奏、器乐合奏等,营造浓浓的民歌演唱氛围,让大家通过赛民歌活动,感受民间音乐的特征,深化思想,积极宣传民歌,从我做起,以促进民歌的发展。

三、利用民族音乐,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师不但要鼓励学生积极学习民族音乐,更要引导学生了解民族音乐的基础知识,通过多种方式的民族音乐教学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使学生们认识到民族音乐不但是民族的,更是国家的、世界的宝贵财富。同时,教师也可以适当引入一些俄罗斯民歌《红莓花儿开》《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爱尔兰民歌《夏日里的玫瑰》、朝鲜民歌《阿里郎》等等,音乐无国界,民族音乐的传播不仅可以加强国家之间艺术学术等方面的交流,也可以开拓学生视野,扩大知识面,增长见识的基础上提高鉴赏水平。

我国的民族音乐一般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因为民间音乐是在劳动的过程中产生的,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反映了人们的审美水平,是对于劳动生活的直接表现。教师要挖掘民族音乐中的正能量,对学生及时进行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教育,同时利用民族音乐的传播特性,将爱劳动、爱父母长辈、爱祖国、懂得感恩、诚实守信等核心价值观进行宣传,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促进民族音乐的传承。

总之,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视日常民族音乐的教育教学,还要注意挖掘民族音乐的内涵,对学生实施正确的引导,让孩子们在学唱民歌、表演曲剧、民歌说唱、器乐弹奏等活动中,亲身体验民歌的欢快活泼,不断积累艺术表演与创作经验,在耳濡目染中增强民族自信心與荣誉感,提升审美情趣。

【参考文献】

[1]乔冠绮.民族音乐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运用与传承措施探究[J].考试周刊,2020(75):155-156.

[2]周钰.论我国民族音乐的本土化与当代性[J].明日风尚,2020(16):134-135.

猜你喜欢

鉴赏能力民族音乐小学音乐
在高一年级音乐教学中深化民族音乐教学的实践
小学美术课堂中鉴赏能力的培养途径探究
论高校音乐教育在传统文化传承中的地位与作用
传统文化与民族音乐的重构研究
中西民族音乐在多元世界民族音乐中的地位探析
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开启学生智慧,构建快乐课堂
如何走出小学音乐教学的困境
素质教育背景下音乐欣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电脑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改革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