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南蓝山县汇源瑶族乡“还家愿”仪式音乐民族志

2021-06-22杨声军陈静茹

歌海 2021年2期

杨声军 陈静茹

[摘 要]通过对蓝山县汇源瑶族乡的田野纪实,考察湘南过山瑶“还盘王愿”中音乐形态、乐器演奏方式、仪式表征等内容;运用历史文献资料阐述瑶族仪式音乐的历史生成过程和当下语境意义;最后对蓝山县瑶族传统仪式音乐的传承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

[关键词]过山瑶;还家愿;仪式音乐

一、蓝山县文化地理概述

民国时期雷飞鹏纂修的《蓝山县图志·瑶俗》中对于蓝山的地理位置和民国时期蓝山瑶族的分布有详细的记载:“蓝之西南,崇山峻岭,左贵而右粤,林深菁密,实为瑶宅。凡在南风坳以西者曰西山瑶,东曰东山瑶,在沙子岭左右者曰平地瑶。”①从上述史料可以看出,蓝山县位于湖南的最南端,四面崇山峻岭,左边同宁远交界,右与广东毗连,瑶人的居所大多在树木多、蔓菁茂密的山地。在南风坳以西的瑶族称西山瑶,南风坳以东的瑶族称东山瑶,居住在沙子岭两边的瑶族称平地瑶。

二、仪式地点及相关概述

汇源瑶族乡位于蓝山县城西面崇山峻岭之中,南接所城镇,西与宁远九嶷瑶族乡、湾井镇交界,北与犁头瑶族乡毗邻,是湘南瑶族“过山瑶”的一个主要聚居地。全乡交通便利,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或创业。该乡包括了荆竹坪、源峰、湘兰、大源、湘源五个村。②

(一)仪式地点

仪式地点位于汇源瑶族乡荆竹坪村,距蓝山县城25公里,距乡政府8公里,全村基本已通水泥路,交通便利,平均海拔1300米。本乡瑶族以赵姓为主。大部分居民已迁出,只有几位老人常年留在村中。此次“還家愿”仪式在赵子华家的正堂中举行,房屋为农村常见水泥房,共两层,位于山坳处。

(二)仪式时间

2020年1月13日至2020年1月17日

(三)家庭成员

主家赵子华61岁,前任村支部书记,腿因残疾故有些跛脚,育有一女两男,其女丈夫为上门女婿,大儿媳出生云南,均在外务工。二儿赵子龙44岁,其妻为乡内瑶族,现任村支部书记,育有一儿一女,两个孩子都在上学。

(四)还愿目的

家中男子接受挂灯,在挂灯中分香火。③

(五)参与人员

三、还愿仪式及音乐活动实录

从2020年1月7日,笔者初步敲定考察意向开始,为了7天的田野考察,笔者进行了为期三天的考察前期准备工作。准备工作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月10日),联系蓝山汇源瑶族乡当地乡委会成员,落实考察项目及考察时间;第二个阶段(1月11日),根据落实的田野点实地情况进行文献资料收集整理工作;第三个阶段(1月12日),针对考察项目预设调查问题。

1月13日,笔者、雷弦、盘荣富主任同司机师傅驱车从蓝山出发去汇源瑶族乡荆竹坪村,村内一个山坳只住两三户人家。主家赵子龙、赵子华家,是典型的农村水泥房,共两层,厅内神台设置在厅左。步入客厅,几张年代久远的旧圆桌摆满了各式各样的瑶家菜品,谈笑声、碰杯声淹没了我们初入瑶山的不安。大家见新客到来纷纷点头示意问好,不约而同举起酒杯敬酒。

准备工作:

1月13日下午3点左右,师公和徒弟们开始为还家愿仪式做准备。徒弟们正在做仪式中需要用到的纸马,“砰砰砰”的敲击声与大家商量还愿事宜稀稀疏疏的交谈声互相应和着,冬日的暖阳铺满了大半个屋子,屋子里有些嘈杂却又异常和谐。而后,赵法明师公俯首抄写主家历代族人名单,留着旧族人名单的纸微微泛黄,书写着历史的痕迹。厅左墙角的五谷幡①静默地伫立着,盘法旺师公举起未完工的对联半眯着双眼检查了半晌,又继续起笔书写,厅堂内显得分外和谐。

(一)还家愿

1.装堂(时间:1月13日21∶00-22∶00)

厅堂内,鼓乐之声遥遥相应。除大锣鼓外,还有小锣、小镲。这种浩荡的音节都是暗示华丽、亢奋、盛大的。在近处听这种音节时,听者的心会忙着和它共鸣,无暇顾及其他事。笔者是喜静之人,故刚开始并不适应处在这种浩荡的鼓乐中。

笔者逐渐沉浸在鼓声、谈笑声、经文声中。之后,师公在锣鼓喧天中开始挂圣像,圣像共18幅,画像已经泛黄,有多处修补过的痕迹,据赵法明师公口述,18幅圣像有4幅以总堂为主,14幅山青,寓意着向家先还愿。向盘王还愿时,圣像不变,总堂改变。挂好圣像后,师公们拿“牛劲”(瑶语)将写有家族人名字的小纸条吸在圣像上。②

布置神台。共设三个神台,从左至右为众圣席、盘王席、家先席。众圣席上有四个香炉,每个香炉右边放一个水杯,香炉前放十二个酒杯、一碗贡菜,圣席脚下放有一坛净坛酒(毛巾盖面)。盘王席与宗祖家先席相同,一个香炉前五个水杯、一碗利师米。

2.献香(时间:1月14日9∶30-10∶45)

早饭前,主家女婿盘堂仔在门前和厅内挂对联,赵法明师公做关于经书的描述:“这个书是一种硬本,里面的内容有些不一样,有所改变,瑶族十二姓每一个姓的经书可能都会有些变化,做法不太一样,这本是抄本的经书,我家大概有50多本经书,有一部分是长辈留下来的,有一部分是自己手抄的。”

神堂中间的对联:

右联:盘王精神传千秋 左联:后裔子孙发万年

横联:酬良愿

主家神龛两侧的对联是:

右联:招兵进坛万年兴 左联:敬奉盘王还良愿

横联:祖德流芳

早饭后,9点半献香法事开始,由师公们颂唱经文,师公唱:“骑马转宫各归坛。”而后,三个徒弟穿衣戴帽,开始跳献香舞,他们每人手上拿着一个铜铃,发出有节奏的叮 声,三个徒弟跳得不是很熟练,常撞到对方或踩到对方的脚,显得分外滑稽,引得在一旁看热闹的主家长辈们开怀大笑,神堂内笑声、铃声、经文声,声声入耳。

3.净坛(改位)(时间:1月14日14∶00-15∶30)

下午2点开始,由盘法旺师公执行“改位”这一仪式程序。灶台旁,盘法旺师公颂唱经文,手持一瓷碗,用剑刀把里面的水撒在神堂上和周围,由盘法旺师公主持兼镲,盘华旺敲大锣。盘法旺师公对主家进行了改灶、禁门、改五方五位的秽气(“禁门是禁止不干净的东西,其他的都进不去,只有人能进去。”盘法旺师公口述。)关于“改位”也有多种说法,据赵法明师公讲,“改位”寓意着清理干净厅房的每一个角落。当笔者向赵子清厨官询问“改位”这一词时,他的解释又更加丰富,他说“改位”是代表兄弟分家要改香台位、改门位、改灶位等,也代表着不让邪祟之物进门。“改位”与盘法旗师公为四名挂灯者“许催春愿”同时进行,“许催春愿”由盘法旗师公主持,寓意着盼望耕种的迫切心情。

4.请圣(时间:1月14日15∶30-21∶45)

下午3点,三位大听意者穿衣戴帽,跳铜铃舞,师公们诵唱经书。

5.挂灯(时间:1月14日23∶00-次日1∶00)

请阴阳师为证,接待祖宗乡音。盘法旗、盘法旺两位师公拿着师公棍抬着凳子依次面向神台和大门,赵法明师公在一旁诵唱经书,而后,盘法旺师公拿着碗和剑刀净衣,师公和长者们为四名接受挂灯的男子穿戴好瑶族服饰,徒弟们将下午手工制作的凳子摆在面向神像,距神龛约两米处,接受挂灯的四名男子则坐在凳子上,脚踩两个陶瓷碗代表脚踏日月,主家用竹子搭置的支架放置了三个陶瓷杯,杯中放面条,寓意斋戒,男子挂灯后不可和女子说话,不可食用荤腥。

以下是挂灯伴奏的一段锣鼓经:

在挂灯锣鼓经中小鼓、小锣、大镲、大锣节奏序列相同,小鼓和小锣以八分音符为主,大镲和大锣则每拍一击,音乐的节奏呈现出在热烈锣鼓声中的传承。挂灯这一程序,其文化隐喻是家族的延续和传承。

(二)还催春愿(时间:1月15日2∶10)

师公们站立在灵台前诵唱经书,手里拿着一叠纸钱,为挂灯者“还催春愿”。在挂灯开始之后(后来笔者才得知,从“还催春愿”开始到度界者开斋都是不能讲瑶话的),大厅内只能讲瑶话,其他地方可讲汉话,违反者罚喝辣椒汤。①

(三)还招兵愿

1.扎五谷幡(时间:1月15日6∶00-9∶00)

主家的妇女们正在扎五谷幡,她们用竹子打三个三脚架固定住准备好的三根竹子,将纸马固定在小米串的梗上面,用小米串的梗扎在竹子的枝上。五谷幡主要包括小米串、大米等,瑶族每个姓的五谷幡材料不太一样,如赵书峰老师的博士论文中,汇源瑶族乡湘兰村大团沅组的冯姓瑶族的五谷幡材料用的就是大米和高粱。②

2.请五谷魂(时间:1月15日10∶30-17∶46)

吃过早饭后,两位大听意者抬着装满小米线的簸箕(簸箕内放一把秤、三把尺子、一把剪刀)到神台前,准备祭祀。赵法明师公诵唱经书,兼打小锣,盘进友师傅负责敲大锣,锣声都是一些简易的节奏。祭祀完后,还没等笔者反应过来,主家家中的男人们和厨官师傅们便在装小米线的容器旁围成一圈,两个徒弟将一部分小米线向空中撒开,大家一拥而上抢小米线,在一旁围观的亲戚朋友纷纷起哄,场面十分热闹隆重。此时进入到了请五谷幡的阶段,期间只有赵法明师公在主持,其余两位师公在休息。赵法明师公示意后,主家家中的男人齐心把五谷幡抬入厅内,与此同时,乐师们开始奏乐,赵法明师公带领男人们抬一根五谷幡入正厅内,由主家赵子华用长钉将其固定。午饭后,休息了半晌后,盘法旺师公开始为弟弟赵子龙家请五谷魂,大致步骤和上午一样。仪式期间,笔者曾尝试替师傅打小锣,参与到了仪式音乐的构建中,体验了一把局内人的乐趣。

待夜幕降临,用过晚饭后,我们起身準备四处转转。笔者站立在昏暗的小道上不禁想,呆在瑶山里真的可以说是一种别样的幸福、惬意,眼前是微微结霜的山谷,背后是潺潺流下的山泉,平时吃完饭跟师公们聊聊天,或跟阿姨、奶奶们唠家常,生活节奏慢了许多。

大概晚上9点,师公们开始在灵台前诵唱经书,每诵完一小段,师公便向灵台前的空地扔一垛纸钱,这是师公们第一次大规模地化纸钱。因为看热闹的人过多,笔者小心翼翼地挪到一位师公旁边,询问徒弟盘华旺原由,原来这是预示了还招兵愿的尾声“发许愿纸钱,烧纸钱(给家先和师公,以师公为主)”。由赵金仔师公化旧五谷幡与纸钱。

(四)还元盆愿(时间:1月16日12∶30-3∶20)

凌晨12点30分,主事师公盘法旺敲响大锣,徒弟赵文杰在灵台前的桌子摆上簸箕,里面装着十个盛了酒的小碗,盘法旗师公诵唱经书,还元盆愿开始。赵法明师公和盘法旗师公正在厅内的角落休息,待他们休息的差不多了,笔者开始凑过去向他们打听“元盆愿”的寓意,赵金仔师公说,“元盆愿”是祈求家庭风调雨顺、圆满之意。

主事师公赵法明诵唱经书的同时,厨官师傅们抬着主家准备好的大猪进厅内准备杀大猪。据赵法明师公说,还盘王愿时,杀的大猪是敬奉盘王用的,小猪是供挂灯者开斋用的。

(五)还盘王愿

1.喝剪花酒(时间:1月16日14∶00-14∶16)

下午1点,歌娘盘堂妹携孙女到来,吃过午饭后,大概下午两点左右,主家在厅内摆上一张方桌,三个歌女换好瑶族服饰后和歌娘、师公共同围坐在长桌旁请盘王喝酒,师公向盘王讲述主家何时请愿何时还愿以及还愿目的。

2.左右装堂(时间:1月16日15∶00)

师公们按照程序将大猪摆上灵台,猪身一分为二各放一边,猪头放在灵台中央,上放有糍粑,糍粑①上插有招兵旗(有红、黄、绿、紫四个颜色),据赵法明师公说,猪肉、糍粑和招兵旗,是模仿征伐船的形状摆的,天马象征着船帆,猪尾挂在左上角象征着征伐船用的竹篙。灵台上按照特定的顺序摆了12个碗,猪尾悬于灵台左上方,灵台中央挂天狗像,旁坠有纸马,猪头猪尾之间放有粑粑叶包竹笋壳外面写了“盘王”两个大字,起到了请师的作用。

3.点女(时间:1月16日20∶30-21∶46)

晚上8点30分,师公们开始唱盘王大歌,歌娘一人坐在炭火旁伴唱,歌娘细腻委婉的声音在这一片喧闹中显得格外动听,三个歌女穿戴好瑶族五色衣站立在师公们身后,她们腰间挂有一小串银铃,走路时发出“叮叮”的碰击声,上衣的领边、袖口和衫脚等几处均用白蓝黑三色镶边,每个歌女的手上都带有几个看起来年代已久的银镯子。

此时师公们继续诵唱经书,厨官们准备杀小猪给接受“挂灯”的四名男子开斋。

4.盘问连州郎、迎送盘王进祖庙、修山造路、架桥(时间:1月17日1:00-2:00)

1月17日凌晨1点到2点,举行了“唐王”庆贺还愿的仪式。由盘法旗师公和其两个徒弟站于门外,扮演“唐王”派来的使者——“连州郎”,仪式中盘法旗师公与其两个徒弟有许多滑稽的话语的表演,引得愿堂内笑声不断,非常热闹。然后扮演“连州郎”的两个徒弟进入愿堂,两个徒弟用筶①、铜锣、师公棍等来模仿修山、造路、架桥等动作,目的是迎接盘王进祖庙。期间,盘华旺徒弟化纸钱,盘法旗师公诵唱经书。此时,赵文杰徒弟模仿杀牛,敬奉盘王,用笛子充当一杆秤称一只牛角,牛角寓意牛的重量。他说“这头牛有三百斤肉,四百斤骨头”,惹得大家哄堂大笑。盘法旺师公在铜铃的伴奏下诵唱经书,执香师赵子清把关猪用的笼子在门口砍掉,寓意不再还愿。

5.跳瑶族长鼓舞(时间:1月17日凌晨4∶00-5∶03)

师公们伴随着热闹的锣鼓乐,屈膝微蹲舞动着手中的长鼓,节奏速度先慢后快,在跳长鼓舞期间,赵法明师公一直没有出现,笔者询问赵子清师傅才知道,赵法明师公深夜去了汇源乡的另一个村做法事,乡内近些年的传承现状一直不是很理想,年轻人觉得学做法事过于枯燥且工资低,传承人少,本地师公人手不够,只能让赵师公两边跑。据赵法旺师公讲,在法事中跳长鼓舞的人数是有讲究的,一般大赵②和其他姓氏还愿时一人跳,小赵则用双人跳。长鼓舞有七十二套,以下是笔者整理出来的两套锣鼓经的部分音乐形态:

第一套锣鼓经,小鼓以八分音符为主,小锣以八分音符和四分音符为主,音色清脆明亮,大锣通常为四分音符构成,音乐速度较慢。本段长鼓舞锣鼓经应用了节奏重复的发展手法,在保留原来音乐材料的结构基础上少数几处进行了装饰变化的变奏发展手法,呈现出规整又不失新颖的音乐风格。

第二套,大锣和大镲以均分式节奏为主,大镲在此段采用了磨击的打法,两面镲交叉碰击,使乐音自然延续。小锣主要采用了八分和四分音符,采用了节奏重复的发展手法,整段旋律体现出了一种强烈的律动感。

作为一个没看过瑶族长鼓舞的田野小白,笔者深知自己对长鼓舞的描述是非常浅显的,在写民族志之前看了一部分关于瑶族还家愿的论文,在赵书峰老师的博士论文中,有关于长鼓舞的描述,“蓝山瑶族还家愿中长鼓舞的动作特点主要以屈膝、下蹲为主,且与锣鼓经节奏的快慢配合默契。节奏速度为先快后慢。特别是在屈膝、下蹲动作时的锣鼓经速度较快,而在每段舞蹈开始部分则相对较慢”。①赵书峰老师还对长鼓舞的舞蹈动作套路以及长鼓舞伴奏的两首锣鼓经做出了详细统计和剖析,这为笔者以后的田野指明了方向,在任何一项仪式活动中一定要带有问题意识,多问、多深入思考、多记录,像这样只把仪式看了一遍,做了一些采访和记录,简单地了解了仪式,类似于走马观花式的观察是远远不够的。

6.围愿(时间:1月17日凌晨5∶05-6∶35)

大概凌晨5点,主家将炭火移至屋外,师公唱“且听师人引出娘,师人引娘外里唱”后,歌娘和歌女在屋外一排站立,歌娘唱歌,听着歌娘微弱且节奏较自由的声音笔者完全找不着拍点,与此同时师公们在厅内唱,节奏分明,声音铿锵有力。师公歌娘们合唱《盘王大歌》时笔者适应了一段時间,才摆脱自己用西方音乐的惯性思维去欣赏《盘王大歌》的倾向。待围愿结束时,天将向晓,大家回到各自休息之地,笔者踏着些许暗淡的月光回到休息的泥巴房,怀着希望酣然就睡。

7.坐歌堂(时间:1月17日13∶00)

师傅敲锣,歌堂愿继续。盘法旺师公诵唱《善果书》,在他们念经书时,笔者听他们的音调抑扬顿挫,着实有点像唱歌(也确实是在唱歌,因这次田野之前的准备工作不深入,对还盘王愿中唱的盘王大歌有误解,一直认为盘王大歌是由歌娘一人完成)。师公们单独诵唱经书时,最开始是由赵法明师公一个人诵唱,过一段时间后,盘法旺师公加入,再念几页盘法旗师公加入,三位师公一起念不同的段时,像是在合唱,听着十分有趣。师公们念经书半小时左右歌娘加入。笔者印象中旋律和发音记得最清晰的一句就是盘法旗师公唱的“飞流啊飞,飞流啊飞”,这一句出现的频率较多,旋律也好记,笔者不由自主地跟着师公哼了起来,师公们都被逗乐了。休息之余,师公们边开玩笑,边拿着各种法器教笔者讲瑶语,全屋子瑶民们都在听笔者学瑶话,时不时地会被逗笑,处在这样的环境和语境下和瑶族师公、长辈们交流,笔者感觉十分幸运,这无疑是一次非常好的学习机会了。

“还盘王愿”仪式这一环节中,师公唱的《善果书·乙本》中的“换声唱”的歌词大多以七言为主,其中杂有三言、五言,以四句歌词为单位,结尾处加有衬字“飞流飞”,旋律优美,相对于歌娘的伴唱来说,节奏比较明确。“换声唱”唱段多为运用了同头换尾的对称性平行关系乐段,没有出现转调,属于单一性乐段。瑶歌中的叠声叠韵还比较普遍,反映了瑶族早期诗歌语言运用的鲜明印迹。②如此次还家愿仪式,经书《大歌书》下册中,转兴兴、转哀哀、转游游、转双双,都以叠字形容其对“转”的动态。“白纸出来白连连”中的“连连”是以叠字形容其白的程度。《善果书·乙本》的复沓反复表现手法甚为突出,这与世界各国民歌手法非常一致。《善果书·乙本》表现为段中句的复沓:“抛兵踏上龙城庙,踏上龙城庙上行;上司高祖大王来相请,且请修山造路神。”另一种是同一章中每段起句的复沓:“师男逢蛇不开口,师男逢虎不伤人。”由此可见,复沓手法的使用是民歌传唱的口头性、群众性相关之外,与原始宗教的“声教”,道教的循环往复规律有密切联系。③

由于跟赵堂妹奶奶还不太熟,晚饭时笔者喝了点酒壮胆后鼓起勇气开始凑到赵堂妹奶奶旁边和她聊天,熟悉之后向她提出想学几句瑶歌的请求。赵堂妹奶奶正在教笔者唱瑶歌(见图8),大伙儿都围在旁边听,盘法旺师公还夸笔者学得像,声音好听。不知是被我们影响还是一时兴起,赵法明师公也开始唱起了歌娘的唱本,还加入了动作表演,只有短短的一分钟左右,遗憾的是笔者没能抓拍到这一场景。

8.送盘王(时间:1月17日21∶44-22∶00)

三位师公将招兵旗、红罗锻、纸马撤下。由赵法明师公主持诵唱经书。

9.勾愿(时间:1月17日22∶00-11∶03)

赵法明师公诵唱经书的同时化纸钱,歌娘加入,晚上11点左右整个仪式结束。第二天早上,主家将仪式贡品(猪肉、粑粑等)依照工次大小奉送,以此表示感谢。据赵法明师公讲,糍粑是按照做糍粑的人数分享,师傅是按还愿工次分享,如果东西富余的话,按人分享。猪肉的分法是,程行师要猪头,招兵师要前腿肉和小猪头,小兵师要猪后腿和猪小腿,其他厨师和帮忙的阿姨要腰方肉。

四、湖南蓝山县瑶族仪式音乐的历史与当下

(一)“还盘王愿”仪式的历史与当下

任何一个民族的传统音乐事象,都像一条奔腾不息的历史长河,它“急促或激愤,舒缓或优美,人们的歌与哭,欢乐与忧愁,血肉联系那样地交融在这条历史长河之中,如果你不知道她的流域有多宽广,河床有多深,流程有多长,你就无法理解她的丰富多彩以及这种千变万化的来源”。①作为一名民族音乐学工作者,我们应当沉浸在历史的长河中,以史为鉴,书写民族音乐学美丽的篇章。

《蓝山县图志·瑶俗》(以下简称《图志》)中详细记载了蓝山一带瑶族“还盘王愿”仪式的概况,为民族音乐学界研究湘南过山瑶瑶族仪式音乐提供了丰富的参考资料,有利于研究者置身于蓝山的历史、地理环境中去研究“还盘王愿”仪式这一异文化,进一步了解蓝山县过山瑶瑶族仪式音乐是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经过文化间的“濡化”与“涵化”形成的结果。就如涂尔干的主张一样,我们不应想当然地理解异族共同体的社会行动,而应对其加以研究从而发现在特殊类型的社会中什么是正常现象。①

《图志》中对于瑶族的“还盘王愿”仪式有比较详细的记载:“岁以冬月建醮,曰盘王醮,入坛齐戒,然必先宰一猪供坛前,以猪头心肝肚肺等件,堆列猪背,戒妄动。瑶巫三五成群,摇铃撞钲,诵咒跳舞,咒词甚俚,然大概农家盼望丰年之意也。(如云,‘春到了,哥哥牵牛,妹妹背筐,哥哥牵牛笑嘻嘻,妹妹无牛泪双流。)又有未婚嫁之三男三女,或四男四女,谓之歌娘,亦曰客姑姑,相与歌跳甚狎。凡遇醮,外人入坛,只准瑶语,不准官腔及其他方言,犯者有罚,罚以辣椒汤强灌之,必饮乃已。齐坛三日或五日,事毕,盡以猪肉与巫为谢。”②

在《图志》中详细记录了湘南瑶族以盘瓠这一图腾崇拜为主要内容的“还盘王愿”(“还家愿”)仪式过程,这为我们研究瑶族仪式音乐提供了可贵的参考文本。瑶族“还盘王愿”仪式是以族群认同为主的宗教祭祀仪式,仪式又称“盘王醮”“还盘王愿”仪式,多用猪肉作为供品,猪的五脏按一定的顺序摆放。盘王祭祀乐舞主要以徒弟跳的铜铃舞为主,伴随着师公诵唱经文。再者,歌娘游愿时通常伴有三个或四个未婚嫁的童男童女,外人进入仪式场域内只能讲瑶话,禁止说官话,违反者会被罚喝辣椒汤。仪式会持续好几天,待仪式结束后主家通常会将仪式中的供品(如猪肉、糍粑),根据师公在仪式中的身份大小奉送,表示感谢。这些仪式程序和禁忌如今在蓝山县瑶族盘王祭祀仪式中还继续保留。结合田野资料可以看出,如今的蓝山县瑶族“还家愿”仪式文化虽然保持了《图志》中记录的大致框架,但瑶民们和师公对于“还家愿”的规矩意识有所减弱。如笔者2020年1月考察湖南蓝山县汇源瑶族乡荆竹坪村赵氏家族的“还家愿”仪式时,不小心在仪式中说了一句官话,并未被惩罚喝辣椒汤,仪式中也并未见主家准备辣椒汤。在“还盘王愿”期间厅内不可讲汉话,因有师公和徒弟主动用汉话和笔者交流,引得在一旁的瑶家奶奶一直叹气。

《图志》中关于瑶族风俗的历史记载,如《图志》(卷十四)的“瑶俗”记载:“瑶祭槃瓠,其祖堂在西庭左,祈福禳病则赛之,所谓赛槃瓠也,其赛祭,巫以练帛二三尺,画诸神,竿悬之用,用乐,以木为腰鼓二,长者四尺,段二尺,击鼓鸣铙,吹角,或吹横笛,一人持长鼓,绕身而舞,二人短鼓相向舞,随口歌呼,旋舞旋蹈酒肉醉饱,连数日,费数十百金不遴。……按瑶歌词调不一,其音节,有瑶音,有五朝音,又皆有本音,有唱音,唱声靡曼动人。”③

通过文献我们可以看出,湘南瑶族在祭祀盘王时,主持师公在锣、鼓、镲、竹笛等乐器的伴奏下跳长鼓舞。结合田野材料可以发现,历史上记载的蓝山瑶族“还盘王愿”与当下的“还家愿”仪式基本一致。《图志》中描述的仪式中跳长鼓舞时吹牛角或吹横笛,在当下的表演场域中并未出现,在此次的“还家愿”仪式中,竹笛用于杀牛拜谢唐王称牛时作秤杆。其次,《图志》中记录了瑶歌歌调不一,既有五朝音(这里主要是唐、宋、元、明、清以来的汉族音乐)也有瑶族音乐,体现了瑶族盘王祭祀音乐是瑶族与汉族传统音乐文化交融构成的。当下的蓝山瑶族“还家愿”仪式是历史的场景再现,也是瑶、汉两族文化涵化和濡化的结果。

(二)瑶族仪式音乐的传承现状

随着城镇化、商业化、现代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大量瑶民改变了传统的生活方式,选择外出打工和生活,瑶族文化的原生状态被打破,形成蓝山瑶族传统音乐文化的涵化现象。从此次田野资料可以发现,蓝山汇源瑶族乡地理位置相对封闭,算是瑶文化保存相对较好的瑶族聚居地,却还是受到了汉文化的影响。在笔者进行了微信田野后发现,在瑶文化传承方面,首先蓝山县2015年5月成立了蓝山县民族宗教事务局,主要是组织开展瑶族文化保护、传承、交流和学术研讨,编辑出版瑶族文化书籍,普及瑶族文化知识等。①其次蓝山县汇源瑶族乡小学和民族中学开设了长鼓舞培训班,课间操时组织同学们跳长鼓舞,民族中学长鼓舞隊还常在学校的文艺汇演与各种比赛中展示,学员都为瑶族。②

据赵法明师公讲,一般“还家愿”仪式的筹办需要花费三四万元,如客人数量增加,所花伙食费还会增加,这对于一般的瑶族家庭来说,已经是一笔很大的开销,甚至是某些瑶族家庭几年的收入。比如,在此次的“还家愿”仪式中,主家每顿饭至少要准备三桌酒席,客人多时需要准备五六桌,仪式结束前两天还要宴请蓝山一带瑶族的其他亲朋好友、汇源瑶族乡的干部和蓝山瑶族文化研究学会干部来庆贺“还家愿”法事。“还盘王愿”期间,赵法明师公曾为盘法旗师公与赵堂妹歌娘量过血压,因为年纪越来越大,长期做仪式需要通宵熬夜的缘故,赵法明师公的血压测量器是随身携带的,空闲之时,师公歌娘们就会轮流量血压。作为执仪者的师公,在仪式中是必不可少的,但传承人的缺乏和还家愿仪式的费用高昂是一个大问题,作为瑶族后代的笔者眼看着族内文化传承日渐困难,心情十分沉重。

瑶族民间艺人在瑶族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仪式传承面临着缺少传承人的问题,大多数年轻人都认为师公这一职业工资少、作息不规律而不愿意学,或是学成之后又转行。在此次“还家愿”仪式中,赵法明师公曾因汇源瑶族乡师公的稀缺,深夜赶到汇源瑶族乡的另一个村主持仪式。

总之,当下的瑶族仪式音乐传承受到师公相继离世和多元化语境的影响,瑶族传统文化的发展、传承正面临着一道道难关。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人们思想观念发生改变,必然会导致传统文化的传承困难甚至失传。因此,政府应该着重思考,如何采取措施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

五、结语

在“还家愿”仪式中,瑶族以盘瓠信仰为核心建构起自己的族群认同,他们每当“遇到一些困难或者不顺时”就向祖先盘王许愿,在达到其目的后的“还愿”仪式体现了瑶族人民内部有一种强大的“认同的力量”,并表现在平常对盘王的虔诚供奉中。仪式中用到的锣、鼓、铜铃等汉族的乐器,以及瑶民们在穿戴、语言、生活习俗上的汉化,是汉族文化对瑶族文化不断“涵化”的结果,也是全球化视域下族群文化之间互动交流的产物,汉族音乐文化对瑶族音乐文化的不断渗透,瑶传音乐文化对汉族音乐文化的影响,最终形成了文化交织的网。在笔者看来,瑶族的“还家愿”仪式是瑶族族群起源、发展、传承以“盘瓠”为象征符号的族群内部的一种社会行为与认知心理,同时借鉴、吸收了一部分汉文化而彰显出强烈的道教色彩的文化元素,瑶族的“还家愿”仪式对瑶族传统文化和仪式音乐的传承发展起著至关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