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乡土文化于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课程开发的策略初探
2021-06-22郑声云
郑声云
摘 要:融合乡土文化于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课程开发,是实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重要途径,也是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还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机会,着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走进生活,也把生活场景引入课堂,用自主的、合作的和探究的学习方式,训练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感受能力、综合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搜集信息能力、组织策划能力、互助合作和团队精神,有利于学生形成独立的人格和生存能力。培养学生知家乡、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美好情感,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关键词:乡土文化;综合性学习;课程开发
一、 融合乡土文化于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课程开发的意义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同时还指出“语文课程担负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使命和责任。”乡土文化孕育并守护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本质就是乡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植根于乡土社会,源于乡土文化。《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在教学建议中提到“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沟通课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会等教学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机会。”因此,融合乡土文化于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课程开发,是实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重要途径,也是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还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机会,着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走进生活,也把生活场景引入课堂,用自主的、合作的和探究的学习方式,训练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感受能力、综合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搜集信息能力、组织策划能力、互助合作和团队精神,有利于学生形成独立的人格和生存能力,培养学生知家乡、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美好情感。
二、 融合乡土文化于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课程开发的策略
如何开发融合乡土文化于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课程呢?
(一)整合部编教材,补充乡土资源
“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部编版语文教材中所要求的语文实践活动,在不同地区需要融入当地的乡土文化,才能加大可操作性。教师要对不同年级,不同单元的教材加以分析、整合,开发出所需要开展的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主题。例如“舌尖上的故乡”“家乡风景画”“家乡的传统游戏”“家乡名人志士”等。不同年级,不同单元的教学目标不同,要根据教学目标补充所需要的资源。例如,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记一次游戏》的习作要求中提到可以写新型游戏,也可以写传统游戏。相比较而言,其中传统游戏对学生来说更陌生,但更具吸引力,更能激發学生的写作兴趣,同时也更具有传承的意义。因此,教师在分析教材时,要将如何写好传统游戏作为重点。这就需要师生在课前收集当地的传统游戏,针对部编版语文教材的习作资源加以补充。师生共同努力,通过访问长辈,查阅当地文献,上网查找等多种途径,查找到多种当地传统游戏。例如,“下六子棋”“端午立蛋”“瓦砾飞镖”“捡海螺壳游戏”等一系列传统游戏。还将当地游戏与其他地区类似游戏进行比较,例如,“捡海螺壳游戏”类似与“扔石子游戏”和“捡羊蝎子游戏”,这些游戏玩法几乎相同,但使用的材料不同。让学生了解这些游戏产生的地域特点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将这些资源整理归档成册并通过各种方式分享给其他教师和同学。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分析教材的能力得以提高,师生收集信息的能力都得以提高,从而也培养了师生知家乡、爱家乡的情感。
(二)转变学习方式,提高语文能力
为了增加学生语文实践体验机会,要着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的学习时间和学习空间。让学生走进生活,也可以把生活场景引入课堂,用自主的、合作的和探究的学习方式,训练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感受能力、综合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
1. 走出去,拓展语文综合实践性学习的外延,提高语文能力
(1)利用学校周边资源,拓展空间外延,提高听、说、读、写能力
本校是一所农村学校,学校周边有许多资源可供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有母亲湖——三十六脚湖,有消防队,有地震台,有名人故居,还有那独具特色的石头厝……和孩子一起有计划,有步骤地利用这些地方资源,开展各种语文综合实践性学习活动。本校在全校性开展的“珍惜水源”为主题的社会实践中,就带领学生到实地调查母亲湖,海滨沙滩等地的环境情况。还带学生到地震台去考察,不仅让学生学会地震相关的谚语,还认识了地震监测的各种设施设备,了解到许多地震相关的知识。学生实地考察后,就会写综合实践报告。2018年5月23日,六年段272位学生在教师与16个家长的陪同下,开展了“观南寨石林 爱自然风光”户外研学活动。那天,云层极厚,当大家慢悠悠地漫步在小道上,远眺山顶各种各样独特的海蚀地貌,在导游介绍与讲述传说的故事声中,学生看到了“鳄鱼峰”“仙女峰”“绵羊峰”“青蛙峰”“鹦鹉岩”;“龟兔赛跑”“八戒瞌睡”“唐僧问路”……同样一个石头,在不同的角度,看到不同的造型,且各自想象着不同的动物,可谓“景随步移,一石数景”呀!在轻松惬意的笑声中,学生感叹南寨山的“奇特与幽静”,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赞叹平潭人的奇思妙想!学生一次又一次走出校园,拓展空间外延,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性学习活动,提高听说读写能力。
(2)利用节假日时间,拓展时间外延,提高收集资料的能力
中国的传统节日中,无论是春节还是清明,无论是端午还是七夕……在不同地区习俗都略有不同,所吃的食品不同,所唱的儿歌不同,人情礼仪也不同。例如端午节,在本地又称“五日节”,有两首民谣反映出当地人过端午的热闹场景:《五日节》初一挡门青,初二去分节,初三做包子,初四做节仔,初五煎面饼;《米磨麦》米磨麦,捶粿吃,糖便宜,包好吃,多做两块伊妹吃,伊妹吃了,要乖乖。无论是民谣,煎面饼,包粽子,还是“分节”,都有着当地独特的习俗。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访问调查充分挖掘这些资源。让学生亲手实践一遍,再写相关作文,学生就非常得心应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