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提问,让语文阅读教学更精彩
2021-06-22李薇
【摘要】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通常都是以灌输式的讲授方式带领学生进行阅读学习。这种教学方式表面上看比较节省时间,能够及时完成教学任务,但实际上并没有取得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效果。而为了使语文阅读教学更具实效,以下主要围绕通过对重难点问题、具有争辩性问题、难度适中问题及深度合理的问题进行提问这四个方面展开相关的教学研究。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数学;提问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1)15-0139-02
【本文著录格式】李薇.善用提问,让语文阅读教学更精彩[J].课外语文,2021,20(15):139-140.
积极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进行提问:一是为了调动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处在学习的主体地位,从而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二是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培养学生养成自主解决实际问题的良好习惯;三是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正确的学习思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思维更具逻辑性。那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如何巧用提问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加顺利地进行语文阅读学习呢?
一、提出重难点问题,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认知
在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在面对课文的重难点问题时,为了保证教学的进度,教师通常都是以自问自答的方式来向学生展示一些重难点问题。其实这样做并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这些重难点问题,反而是剥夺了学生参与学习的权利。为了使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并且真正理解阅读文本中的重难点问题,教师需要积极采用提问的方式,并给学生充足的自主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对这些重难点问题形成更深刻的记忆。
例如在对《金色花》这篇课文进行教学时,阅读完文本内容之后,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一起寻找并总结出文本中的重难点问题。首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作者为什么要把孩子想象成一朵金色花呢?”然后学生们就会进行思考,有的学生认为:“是因为人们习惯把孩子比喻成祖国的花朵,来表现孩子可爱的形象。”有的学生则认为:“因为孩子的天性都比较爱玩,把自己想象成一朵金色花会觉得十分有意思。”学生们会思考出许多结果,当学生们的思考兴致被充分提起来之后,教师就可以帮助学生一起完善问题的答案:“大家的回答都十分有道理,把同学们的回答概括到一起的話那答案就更加完整了。在印度,金色花是圣树上的花朵,把孩子想象成是金色花,正是为了赞美孩子的可爱。而金色就像母爱的光辉一样照耀着这些像花儿一样的孩子;同时花儿也在惠及人们,就像是在回报母爱。”通过学生之前的自主思考和老师之后的总结概括,学生会对文本内容形成更加深刻的认知。接着教师还可提问:“孩子把自己变成‘金色花之后,为什么不让妈妈知道呢?”同学们会回答:“因为孩子想默默地守护着妈妈。”在学生自主思考并回答之后,教师就可以再次带领学生一起总结问题的答案。毕竟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能力是有限的,所以还是需要教师进一步地点拨,从而教导学生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不能只注重表面,要积极透过表面看本质,这样才能把作者内心深处的思想情感挖掘出来。就比如第二个问题,学生的回答是正确的,但却不够深刻。那么教师就可以进行补充:“孩子不仅仅是想默默地守护着妈妈,为她做一些事,更是因为母爱是无私的,不求回报的,所以孩子对妈妈的关爱也是单纯的,只希望能够让妈妈生活得更加温馨,并不图妈妈的夸奖,所以孩子才瞒着妈妈。”通过提问指导学生解析文章中的重难点问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并且在这种师生互动的过程中,能帮助学生对文本形成更加全面且深刻的认知。
二、提出争辩性问题,带领学生高效活跃课堂氛围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中,教师要避免课堂的氛围处于低沉状态,若是学生没有高涨的学习兴趣,那么不仅是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比较吃力,学生也会觉得学习的过程比较枯燥乏味,很容易走神,根本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师需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活跃的学习氛围,高度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使教学的过程更加顺利,教学的效果也能更加理想。
而为了提高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致,教师就可以给学生提出具有争辩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热烈的讨论。例如在九年级下册《变色龙》一文中,文章描写的警官奥楚蔑洛夫审理狗咬人的事。通过阅读文本也可以发现奥楚蔑洛夫为人龌龊,对上谄媚,对下欺压,而表面总是装出一副公平公正的样子,极其虚伪。同时他以丑遮美的心理经常暴露,往往是丑态百出。在了解了人物的性格特征之后,学生自然也就会懂得,这样的一个人在审理案件时很难会秉公守法,案件的结果会受到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这时教师就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同学们可以思考一下,如果奥楚蔑洛夫秉公执法将小狗处死或者始终选择捍卫小狗的利益,分别会产生怎样的结果?大家可以自主选择一个方向进行思考和讨论。”这时学生们就会展开热烈的讨论,使课堂氛围走向高潮。故事发生在沙俄专制统治时期,作者通过一件狗咬人的生活琐事来表现重大的社会问题,所以小说主人公性格的形成也是受到了当时社会环境的严重影响。教师还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自己是这个案件的审理警官,又会做出什么样的决判?”通过这种具有争辩性的问题不仅能提高课堂的活跃度,更能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思考,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懂得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去维持正义。
三、提出难易适中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攻破重点知识
在通过提问来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的是提出的问题的难易程度要适中。若是问题过于简单,那就没有什么必要性,不仅白白占用课堂时间,还会使学生觉得枯燥乏味;相反若是问题过于繁杂困难,那么很可能就会导致学生找不到思考的切入点,使学生产生排斥心理。所以,在提出问题之前,教师一样要充分结合教材中的重点内容,并考虑到初中生的知识认知水平,努力给学生提出难度适宜的问题,才能呈现出提问的良好的效果。
当然,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繁杂的问题,那么教师就需要帮助学生简化问题,比如教师可以把问题分成几个阶段,从易到难,逐渐给学生一定的启发,从而指导学生攻破难点问题。再或者,教师可以先提出一个简单的问题,然后再引导学生举一反三,从而延伸出难点问题并将其解决。比如在九年级上册鲁迅的《故乡》中有这样一段话:“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那么在这段话中如果让学生去直接理解,就难以体会到它真正的内在意义,所以教师可以提出分层式的问题,一步步地引导学生探索出这段话的内在含义。比如教师可以提问:“作者所描写的‘路和我们生活中每天走的‘路是一样的吗?前面说的‘希望和后面说的‘路又有什么联系?”经过思考学生就会得出答案,这里的“路”和我们日常所走的“路”并不是一样的,这段话的整体可以理解为“希望其实和路是一样的,勇敢的人就会满怀希望,脚踏实地,奋然前进,会不断开拓新生活。‘希望并不是单纯的等待,是需要在实践中争取并实现的,‘路也是一样的”。
四、提出深度合理问题,引导学生透彻理解文本内涵
在做阅读理解题的时候不难发现,很多的问题都不是仅仅通过文本的表面字义就能解答的,而是需要深入到文本内在,去挖掘它的本质,才能探寻出问题的真正答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也是一样的,教师需要带领学生学习的不仅仅是文章表面的文字含义或者是写作技巧,而且需要指导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情感。所以,在对学生进行提问时,同样要注重问题的深度,并保证它的合理性。
例如在八年级上册朱自清的《背影》一文中,作者重点描写了父亲去给自己买橘子的情景。“蹒跚、探身、攀着、向上缩”等一系列动作都表现出父亲已经年迈,经历这一段路程去买橘子实属不易。但是作者在后面的“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这句描写中,又给读者呈现出了另一番感触。在这里教师就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个具有深度的思考问题,即:“父亲是否真的感觉到轻松?”那么在这个问题中,学生就需要一层一层地解析。首先,父亲之所以表现得轻松,是为了给“我”一种安慰,不想让“我”担心他,即使身体是累的,但是也会故作轻松的状态;同时,父亲亲自把送“我”的事情都办妥了,心中自然就会感到轻松。所以,父亲身体上的轻松是假的,但是心里的轻松却是真的。在这种具有深度的问题中,学生能学会从多个角度和层面进行思考,从而更加透彻地理解文章内涵。
总而言之,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为了全面活跃课堂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動性和积极性,保证学生对文本内容和思想情感的高效把握,教师可以积极采用“提问”的教学方式,从而使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进而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高鸿.巧用课堂提问,点亮语文课堂[J].课外语文,2016(24).
[2]李安成.优化课堂提问,提高教学效率[J].中国校外教育(上旬刊),2020(2).
[3]朱国松,俞兴根.优化课堂提问,提高教学效率[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6(28).
作者简介:李薇,女,1981年生,江苏吴江人,本科,中学一级教师,主要从事初中语文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