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14年青海湖斑头雁种群动态及分布情况

2021-06-22李扎西姐

西藏科技 2021年5期
关键词:繁殖地环湖青海湖

李扎西姐

(西藏自然科学博物馆,西藏 拉萨 850000)

青海湖众多候鸟栖息和繁殖的重要场所,是中亚-印度和东亚-澳大利亚迁徙路线的重要中转点,也是青海省对外宣传、科普和旅游的重要窗口,尤其是斑头雁的重要繁殖地蛋岛闻名国内外。斑头雁(Anser indicus)是中亚特有的食草动物,其在高原的低地沼泽、湖泊和河流的各种湿地中繁殖,从西藏南部到贵州,从巴基斯坦东部到缅甸[1-2]。作为世界上海拔最高、最具标志性的迁徙物种之一,它的迁徙包括穿越喜马拉雅山脉,这是鸟类迁徙的一道巨大障碍[3]。虽然自20 世纪60 年代以来,由于全球努力保护,雁的数量普遍增加[4],但由于繁殖地区栖息地的丧失和禽流感的爆发,斑头雁可能很容易受到种群下降的影响。青海湖的候鸟中斑头雁是优势种之一,自2005 年因高致病性禽流感(Highly Pathogenic Avian Influenza,HPAI) 疫情中斑头雁大量死亡而备受关注[5],全球斑头雁种群数量约为6 万只[6]。目前,很多学者对青海湖的斑头雁研究主要涉及是水鸟群落特征和活动区[7-8]、种群潜在地分析[9-10]、繁殖习性[11]、禽流感[12-16]、气候变化的影响[17]、迁徙[18-20]等做了研究,而对青海湖斑头雁的长期种群动态和分布的研究鲜有报道。为了明确在长时间尺度上青海湖斑头雁的种群动态、分布情况及科学保护管理等问题,对青海湖斑头雁做了长期的监测和数据的梳理整理及分析,旨在更好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有效的依据。

1 研究地概况

青海湖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端(图1),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内陆咸水湖泊,海拔3193m,面积约4300km2。湖泊平均深度21m(1985 年),最大深度25.5m[21]。水库蓄水量7.16×1010m3,集水区面积约29660km2[22]。青海湖处于东亚季风、印度夏季季风和西风急流的交汇区。主要补给源是直接降水和径流,通过多条间歇性河流或小溪50 余条,5条河流(布哈河、沙柳河、哈尔盖河、泉吉河、黑马河)提供了总水量的80%。青海湖由于其独特的生态特征,于1992 年被列为国际重要湿地,1997 年被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青海湖国家级保护区主要保护高原湿地生态系统和各类珍稀鸟类,是众多水鸟的重要繁殖地,多达110000 只鸟主要在它较浅的沼泽和河口筑巢。青海湖还为成千上万的鸟类提供越冬栖息地和迁徙停歇地。

图1 青海湖环湖地区鸟类调查样点示意图

2 调查方法

本研究斑头雁数据是保护区历年环湖监测样点的结果,长期监测时间跨度是2007—2020 年每年1—2月、7—8 月(环湖综合调查)、11—12 月每两月各一次,其余3 月、4 月、5 月、6 月、9 月、10 月每月各一次环湖调查,在环湖区24个监测点(如图1)每年共9次全面的环湖调查,除了7—8月环湖综合调查持续半个月调查,其他每月环湖调查时间为一周左右。样地包括河流、河口、沼泽、岛屿和湖泊5 种典型生境。利用单筒望远镜(SWAROVSKI STS 65)和双筒望远镜(SWAROVSKI SLC 10×42WB)进行观测,使用手持GPS 进行定位并记录,对每个调查样点斑头雁的数量只局限与视野范围内,并且采用相机先拍照,在方法用网格分割进行数量统计的方法作为辅助,最终统计数量是相对数量不是绝对数量。利用每年繁殖期种群数量最大值探讨了斑头雁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利用繁殖期前(3—4月)、繁殖期中(5—6 月)、繁殖期后(7—8 月)的数量均值分析每个监测点斑头雁的分布情况。

3 结果

3.1 斑头雁种群的数量动态

近14 年在整个环青海湖斑头雁分布监测的调查中,斑头雁的繁殖种群数量为9007±1901,占全球总数量的15.01%,其中种群数量最大值在2009 年的12839 只,最小值是在2016 年的6960 只,整体呈现下降趋势。斑头雁在主要繁殖地蛋岛的种群数量是4236±1536,占全球数量的7.06%,占总调查数量的47.03%;而2017—2019 年繁殖地数量急剧减少,尤其是2018年蛋岛分布极少,而布哈河发现较多斑头雁数量比往年都多。

图2 2007—2020年青海湖斑头雁年际种群数量动态

在2007—2020 年(3—10 月)青海湖环湖地区对斑头雁的调查中(其中2007—2010 年没有3 月份调查数据)发现,每年斑头雁繁殖前期(3 月中旬至4 月下旬)从越冬地陆续迁来抵达青海湖,斑头雁种群数量陆续增加;繁殖中期(5 月上旬至6 月下旬)主要分布在繁殖地,且种群数量稳定,多年5 月下旬出现种群最大值;繁殖后期(7 月上旬至8 月中旬)离开繁殖地到周边觅食生境,积累能量准备迁徙,到9 月底基本迁徙完成,环湖地区分布的斑头雁数量急剧减少。在斑头雁整个繁殖期间,每年5—6月种群数量相对比较稳定。

图3 2007—2020年(3—10月)青海湖斑头雁种群数量动态

3.2 斑头雁种群的空间分布及生境类型

对青海湖环湖区斑头雁的种群分布情况调查显示,在24 个调查点中,繁殖前期斑头雁在蛋岛(27%)、哈达滩(16%)、黑马河(13%)、泉湾湿地(11%)、江西沟(8%)、环湖西路(3%)、那仁湿地(3%)、生河口(3%)、尕日拉湿地(3%)分布数量依次减少,占总调查数量的87%;繁殖中期斑头雁在蛋岛(33%)、三块石(14%)、黑马河(8%)、生河口(7%)、泉湾湿地(7%)、布哈河(6%)、哈达滩(5%)、泉吉河口(3%)分布数量依次减少,占总调查数量的83%;繁殖后期斑头雁在泉湾湿地(19%)、生河口(14%)、哈达滩(12%)、黑马河(11%)、布哈河(9%)、泉吉河口(8%)、沙柳河口(7%)、那仁湿地(6%)、尕日拉湿地(4%)分布数量依次减少,占总调查数量的88%;其中黑马河、哈达滩、泉湾湿地和生河口繁殖前中后期有大量斑头雁分布,对青海湖繁殖的斑头雁在各个时期起着重要作用。

蛋岛(S01)和三块石(S23)是主要繁殖地,其他分布点为觅食地;其中繁殖地(蛋岛和三块石)是保护区的核心区基本无人为和其他干扰,生境类型主要是裸露的柔软沙地,几乎无植被覆盖,为集群繁殖的斑头雁提供了优质的繁殖地;繁殖前、中、后斑头雁在繁殖地(蛋岛和三块石)的种群数量分别为为1437、3512、111,分别占总调查数量30%、48%、2%,斑头雁在繁殖后期基本分散到周边的觅食地,主要是湖周边的各类湿地,尤其是河漫滩和河口分布较多。

4 讨论

青海湖自然保护区各种生境类型给斑头雁提供了优质的繁殖地和丰富食物的觅食地,每年都有大量斑头雁来此繁殖,是众多候鸟的隐蔽和取食的最佳地方。繁殖期是斑头雁一生中繁衍后代最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食物供应对幼鸟存活起着重要作用[23]。斑头雁是青海湖集群繁殖的鸟类之一,近14年斑头雁繁殖种群为7000余只,蛋岛和三块石是斑头雁的主要繁殖地,5—6 月份是种群数量最大且稳定的时期,而近几年繁殖地数量减少,尤其是2018 年不到千只,主要是近年来气候变暖青海湖水位持续上升[24],淹没了繁殖地(蛋岛和三块石)沿岸适宜筑巢的生境,对斑头雁种群在集群营巢和繁殖地造成了一定的影响。6月下旬斑头雁带着幼鸟从繁殖地离开分散到周边生境觅食,繁殖地的数量急剧减少,8月下旬部分斑头雁个体离开青海湖,大部分群体到繁殖后期才陆续南迁[19]。

食物、水源和隐蔽性是野生动物选择生境的三大因素,会直接影响到野生动物对生境的选择[25]。相关研究表明水鸟的种群数量变化直接与水鸟对栖息地的利用情况和栖息地的质量有关系[26],而栖息地的特征(丰富的食物资源和安全的隐蔽条件)是影响鸟类群落结构的重要原因[27]。繁殖前期蓄积能量,斑头雁选择觅食生境是植物资源丰富且相对安全的草甸和河口,如哈达滩、黑马河、泉湾湿地、江西沟等地,这些河口和湿地植物的生物群落丰富,既可以满足丰富充足的食物资源,也可以得到安全的保障,较近的水域可以提供避难场所;繁殖中期主要聚集在蛋岛和三块石营巢准备繁殖,裸露柔软的沙地给斑头雁提供了集群繁殖的生境类型,开阔的地形便于观察危险和警戒,集群繁殖可以很好的抵御和发现各类天敌,其次蛋岛和三块石在核心区几乎无外界干扰,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安全性;繁殖时期是动物生存繁衍的关键时期,适宜的觅食生境不仅促进动物的繁殖成功率[28-29],此外繁殖期是决定种群数量的关键时刻[30],所以繁殖期动物对觅食地选择是至关重要。繁殖后期离开蛋岛和三块石,到周边茂盛的湿地植被中觅食和育雏,带幼崽到泉湾湿地、生河口、哈达滩、黑马河、布哈河等地觅食,这些觅食地生境质量直接影响斑头雁繁殖期的育雏,在多个活动区域中,布哈河口和泉吉河口是联系其他觅食地的重要分布点[8]。

野生动物选择栖息生境除了食物、水源和隐蔽性,干扰因素起着重要作用[25],已有研究表明干扰因素对鸟类的觅食地选择有重要影响[31,32],如丹顶鹤[33]、白枕鹤[26]、东方白鹳[34]等多种水鸟赴觅食地选择都倾向于选择远离干扰。青海湖是国家5A 级旅游景区,每年在布哈河、黑马河、仙女湾湿地、二郎剑等地附近有大量游客参观游览,不同程度的对鸟类造成影响。调查发现尤其是黑马河在整个繁殖期(前中后)均有稳定的繁殖种群,并且夏季旅游对斑头雁造成了极大影响,旅游部门和保护区应该适当采取合理措施,减少旅游对斑头雁整个繁殖期的影响。由于鸟类对环境变化的高度敏感性而被看作“指示物种”,对湿地鸟类斑头雁群落的研究可以为青海湖湿地的保护和恢复提供科学的依据。

5 保护和管理建议

青海湖是斑头雁的重要繁殖地,斑头雁是青海湖众多候鸟中的优势物种,并且被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为了分布在青海湖保护区的斑头雁更好的繁殖和种群稳定,提出以下几点保护管理建议:(1)因气候变化引起的水位上涨淹没了沿湖适宜繁殖地,在科学合理的前提下蛋岛制造人工落地,增加斑头雁繁殖的适宜生境;(2)在仙女湾湿地、二郎剑、黑马河等旅游景区,结合鸟类栖息的时间,特殊季节限制景点的开发和开放,科学开展对游客和当地牧民相关鸟类保护和环境保护的科普宣传,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更好的保护赖以生存的生境(栖息地和繁殖地);其次加强旅游景点的科学管理,使斑头雁的栖息地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

猜你喜欢

繁殖地环湖青海湖
世界最大鱼类繁殖地潜藏在南极
城市环湖区域交通规划策略与实践
那美丽的青海湖
轻轻松松聊汉语 青海湖
环湖绿道游憩机会谱构建及应用——以南京市玄武湖为例
基于AutoBank的巢湖环湖防洪治理工程堤防渗流稳定分析
《青海湖》
营巢树修枝对鹭类繁殖活动的影响
御风而行的朝圣之旅——青海湖骑行记
遗鸥鄂尔多斯亚群主体另辟繁殖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