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外语教师评价素养及提升方法的思考

2021-06-22汪运华王振环

关键词:外语测试素养

汪运华,王振环

(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 基础教学部,江苏 南京 210000)

一、外语教师评价素养的重要性

我国是教育大国,同时也是外语考试大国。针对不同外语学习群体,不同应用领域,不同学习方式以及不同学习目的,设置有学业测试、分级考试、诊断考试和水平考试等各种测试方式,还有各种其他性质的校本测试和课堂评价等检测手段。这些方式手段的设计与执行,涉及考生、教师、家长、学校、政策制定者等众多利益相关者。(1)Taylor, L., Communicating the theory, practice and principles of language testing to test stakeholders: Some reflection, Language Testing, vol.30, no.3, 2013.因此,人们对语言评价的社会性要求越来越高,考试的社会学问题也随之越来越受到重视。(2)杨惠中、桂诗春:《语言测试社会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5年,第22页。

关注外语教师的评价素养是我国的外语教育不断发展和改革的必然诉求。201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强外语能力测评体系建设,首次从国家层面对外语考试综合改革和系统化等相关建设提出了比较明确的要求。2018年,《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的制定和公布是我国外语能力测评体系建设的重要一环,是正在建设中的测评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建立终结性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的体系奠定了基础。但同时这一改革趋势,以及一系列成果的形成,对外语教师的评价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对改革目标的理解程度,对相关指标体系的掌握程度,以及对其背后测评相关理论知识的了解程度,都影响到教师是否能有效地将相关标准要求与日常教学活动相结合,有效地评价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果。

因此,外语教师只有具备较高的评价素养,才能更好地以评促学(Assessment as Learning)。教师队伍评价素养的整体提高能进一步促进语言教育教学和评价方式的改革,让我国的外语教育更好地做到“内联外接”(3)姜钢、何莲珍:《构建系统连贯的考试体系,促进英语教育教学和评价方式改革》,《中国外语》2019年第3期。,不断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化水平。

长久以来,我国虽然对外语教师的外语水平和教学水平颇为重视,但对评价素养的重视度相对不足。近年来,一方面,相关学者研究发现教师普遍缺乏应有的评价素养或者评价素养低下,(4)金艳:《外语教师评价素养发展:理论框架和路径探索》,《外语教育研究前沿》2018年第2期。以致于这些教师不能恰当地实施课堂评估;另一方面,学界对评价素养方面的探讨零散且还没有形成一定的体系,主要是集中在理论综述方面,包括其概念的界定、理论框架的构建等,而对于如何提升外语教师评价素养的研究并不多见。

因此,提升外语教师评价素养,加深对评价素养的研究和探讨是一个重要且有深远意义的课题。

二、对评价素养的研究

Sittings,R.J.最早明确提出“评价素养”的概念,他认为评价素养是指人们在评价行为的过程当中所需要用到的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5)Stiggins, R.J., Assessment Literacy, Phi Delta Kapppan, vol.71, no.7, 1991.具有评价素养的教师能够理解哪些因素可以为测试提供具有较高质量的数据成果和为测试数据提供较为复杂且深入的分析;他们也会重视审视评价可能会给学生带来的影响。Sittings,R.J.进一步提出,有较高评价素养的教师能够区分有效评估和低劣评估之间的差别,他们知道为什么评,怎样评价和如何规避风险以及怎样才能获取学生的良好表现。(6)Stiggins, R.J., Assessment Literacy for the 21st century, Phi Delta Kappan, vol.77, no.3, 1995.林敦来、高淼提出,评价素养可以分为两大类别,即与测试相关的知识和对测试的价值趋向。(7)林敦来、高淼: 《教师评估素养:理论与实践》,《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1年第4期。前者包括各种测试理论和对标准及目标的了解程度等;后者包含了教师的基本价值倾向,比如让学生参与到测试评价中来,这对传统的认为测试只是教师是执行者的观点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外语教师的评价素养是评价素养的一个分支。因此,关于评价素养的许多基础理论和实践原则都可以应用于外语教师评价素养的研究,且后者又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最主要的表现在于,在其所从事的语言教学中,语言既是被测试的对象,也是测试所使用的工具。测试和评价是外语教学的重要环节,对学习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会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外语教师应尽可能多地了解测试相关的设计、开发、实施和运用的理论,并把这些理论应用于实践,这对外语教师提升评价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Boyles,P.对语言评价素养进行定义,认为语言评价素养是指语言教师要培养的对测试、评价原则和实践的理解,并指出,具备语言评价素养的教师应该能够为不同的测试目的选定不同的测试手段,还应该能够利用一定的工具来分析和解释测试结果,并且把这种测试结果应用于教学,以促进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8)Boyles, P., Assessment literacy,In M.Rosenbusch(ed.): National Assessment Summit Papers, Ames, IA: Iowa State University, 2005, pp.11-15.

Fulcher,G.在开展教师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外语教师评价素养的定义进行拓展,构建了一个由实践(底层)、原则(中间层)和环境(顶层)构成的立体三维的语言评价素养定义模型,如图1所示。(9)Fulcher, G., Assessment literacy for the language classroom, Language Assessment Quarterly, vol.9, no.2, 2012.

图1 Fulcher语言评价素养拓展定义

Fulcher,G.不仅强调语言评价的实践,还把原则作为一个独立的层面以凸显语言评价过程中理论基础、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重要性;除此之外,Fulcher 还强调环境的重要性,把语言评价放到更广泛的历史、社会、政治和哲学框架中。该拓展定义更加全面,但没有细致区分不同利益相关者的不同素养要求,比如政策制定者、考试设计者和教师在实践、原则和环境方面所需要达到的素养是不相同的。

综合前人研究,本文作者提出,外语教师的评价素养应包含如下四个方面:熟悉测试相关的理论知识,具有科学的与测试相关的价值取向,能恰当使用评价的手段和工具,能客观分析、解释及应用评价结果。熟悉测试相关的理论知识是指外语教师应熟悉各种测试理论,熟知测试的标准及目标。科学的与测试相关的价值取向是指外语教师在评价过程中所持有的基本立场和态度等,比如具有较高评价素养的教师会认识到语言评价素养不仅包括语言测试知识,也融合了语言学习各个方面的知识,它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一个关于全局的动态体系;具有较高评价素养的教师在评价实践中也会注重学生在评价中的作用,会鼓励学生参与到评价实践中来。恰当使用评价手段和工具是指外语教师能够根据测试目的恰当地选择评价手段,如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并且能够灵活地使用评价工具等。客观分析、解释及应用评价结果则强调外语教师应让评价服务于教学,教师通过分析、理解和运用所得的数据和信息来促进学生的学习,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提升教学项目的有效性;具有良好评价素养的教师不会只提供一个评价的总分,而是提供一份丰富、相关且具有诊断性的多维度评价报告,这才会为教学提供积极反馈,促进测试对教学的反拨作用。

另外,许多学者探讨了如何提升语言评价素养。Jin,Y.开展了中国的语言测试课程调查。她发现,这些课程较好地覆盖了语言测试理论和实践的内容,但是却很少涉及教育和测量方面的进展,教师的实战操练欠缺,在语言测试的社会学方面鲜见探讨。(10)Jin, Y., The place of language testing and assessment in the professional preparation of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 in China, Language Testing, vol.27, no.4, 2010.吴越探讨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外语教师评估能力培养模式,提出从开展外语评价素养现状的实证研究出发,构建具有本土特色的语言评价素养概念框架,探索外语评价能力培养模式。(11)吴越:《外语教师评估素养研究探析》,《上海教育科研》2016年第12期。笔者认为,这仅仅是理论假设,还需要进一步地实证研究。蒙岚从生态学角度探讨了英语教师评价素养提升模式,提出教师的评价并不仅仅是一种个人行为,因为它不仅涉及教师个人的信念、态度、知识和评价方法等,还涉及到学习者、学校和社会等语言学习的环境,语言教师的评价素养和各个要素之间形成了一个大的生态环境,只有所有要素达到平衡,教师的评价素养才能得到提升。(12)蒙岚:《生态理论视角下的大学英语教师评估素养提升模式研究》,《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6年第2期。这一观点为考量和研究如何提升外语教师的评价素养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

由此可见,国内外学者对外语教师评价素养的研究多集中于对其概念的确定及综述研究方面,而对如何提高外语教师的评价素养并没有形成科学的体系。

三、外语教师评价素养的发展路径探索

Davies,A.在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提出,语言测评素养体系包含了原则、知识和技能三个方面,(13)Davies, A., Textbook trends in teaching language testing, Language Testing, vol.25, no.3, 2008.其中原则是指与测试相关的理论基础和道德准则,如测试的正确使用、测试的公平性和公正性以及测试的职业化等问题(14)彭康洲: 《外语教师外语测试素养研究及其对我国外语教师教育的启示》, 《外语测试与教学》2014第4期。;知识是指涵盖了整个语言测量方面的知识体系,比如心理测量知识和外语语言知识等;而技能强调的是实践能力,包含了测试设计、题目编写、评分、试卷分析、分数解释、成绩应用等各个方面。

Taylor,L.细致区分了不同利益相关者所需要的评价素养,并认为语言教师所需要的评价素养在各个维度和所需要达到的程度上不尽相同,如图2所示。(15)Taylor, L., Communicating the theory, practice and principles of language testing to test stakeholders: Some reflections, Language Testing, vol.30, no.3, 2013.

图2 Taylor外语教师评价素养图

由图2可知,我们把对外语教师评价素养的要求按照从低到高的顺序用五个等级来描述,即要求最低用0来描述,要求最高用4来描述(0~4),那么上图可以具体解读为:对外语教师的评分和决策能力、理论知识和评价原则理念素养要求最低(=2);对外语教师的个人信念/态度、专业技术能力、社会文化知识及本土实践能力素养要求较高(=3);对外语教师的语言教学能力素养要求最高(=4)。Taylor的创新之处在于,对不同层次的利益相关者在不同层面的素养要求进行了细致区分,但这只是理论假设,还需要用实践来进一步验证和丰富。

本文在参考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试图从实践、理论和环境三个方面中具体实施的环节来探讨如何提升外语教师的评价素养。

(一)在实践层面提升外语教师的知识、技能和能力

外语教师应积极参加学校或教育部门举办的岗前和在岗培训。

工作坊是进行外语评价素养培训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它最早出现在教育和心理研究的领域中,一般是指以一位或者几位在该领域比较专业且富有经验的主讲人为核心,其他参与人员在主讲人的指导之下,通过讨论、互动等各种各样的方式,共同探讨某一个议题。Jin,Y.和W.Jie通过采用自行设计的语言评价素养测试,对为期一周的语言培训课程的有效性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学员在与课程有关的各个维度上的评价素养都有所提高。(16)Jin, Y.& W.Jie, Do Workshops really work? Evaluat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training in language assessment Literacy. Paper presentation at the 39th Language Testing Research Colloquium, Colombia: July 21-23, 2017.在工作坊中,教师可以从开发新题型、制定和改进评分标准、进行评估设计、监控评卷和测评质量以及分析和应用数据等方面接受实际操作指导,进行实战操练,争取做到整体设计、综合考察、整体测评(17)韩宝成: 《整体外语教育及其核心理念》,《外语教学》2018年第2期。。此外,为了提高综合测评、有效测评的质量,外语教师也应该多参与有关教育统计和心理测量方面的数据统计和分析方法的课程培训,因为科学的测量和统计能够为准确判断学生的水平和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提供有益的参考。另外,价值取向的培训和引导也至关重要。因为价值取向会决定、支配教师的价值选择,因而对教师自身、学习者和教学等均会产生重大影响。如外语教师应摒弃“评价只是教师的事情”这种观点。相反地,在评价实践中,教师应让学生参与到评价中来,让学生对教材、教师的教学策略和他们自身的学习方法提出意见和建议,这样能不断加强师生合作,建立师生评价共同体,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McNamara,T.和C.Roever提出,强调语言测试培训的全面性,不仅仅要关注教育统计学和心理测量学,也应该对外语教师进行更广义的培训,比如,培训的内容应包括关于测试和其社会影响的批评性视角。(18)McNamara, T.& C.Roever, Language Testing: The Social Dimension, Oxford England: Blackwell, 2006, p.110.由此,笔者认为,外语教师不仅要学习如何在测评实践中实现高效测评,还应该全面了解测评实践中不科学的方法和理念,全面细致地分析这些方法和理念中所存在的不合理的、亟需改进的地方。外语教师应以这些事实和分析为依据,进一步完善自身的评价理论,优化测评方法。

外语教师之间建立评价素养专业学习共同体(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也是提升评价素养的一种方法。向其他有经验的老师学习请教如何进行课堂评估;通过听课、评课的方式建立同伴互助和同伴互评的关系;经常进行自我反思和共同探讨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Arter,J.A.强调,建立评价素养学习时应考虑以下问题:根据教学情境制定具体的行为规则;构建和细化学习成果的反思资源;商讨和制定学习小组的最佳人数;探讨学习的最佳时长和频率;根据教师兴趣确定小组成员。(19)Arter, J.A., Practice with student-involved classroom assessment,Portland, Oregon: Assessment Training Institute, Inc., 2001, p.96.笔者建议,专业共同体建立后,应长期坚持,并且要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其研究与应用对外语教师的测评素养也有重要影响,特别是大学英语四六级口语、作文、翻译等人工智能评分系统也对外语教师的测评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外语教师还应该学习和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以保证语言评价顺利有效地进行。比如,外语教师应用智能测评系统对学生进行测试、分配练习任务和分析测试所得数据。外语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提高必然会促进其整体评价素养的发展。

(二)在理论层面提高外语教师评价的理论素养

发展评价素养不仅体现在实践层面,也应该体现在理论层面。

有效测试是教与学之间的纽带。为提升评价素养,实现有效测试,外语教师应广泛阅读测评方面的相关专著、教科书、期刊论文等不同类型的文献资源,以利于拓宽语言教学中开展测试工作和使用测试结果所需要的基本理论知识,增强自身的理论素养。

外语教师也应提升教育统计和心理测量方面的理论知识,以最大程度提高测试的效度和信度,促进测试公平。

除此之外,外语教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也是其测评素养的重要部分。因此,外语教师也要在理论层面熟悉测评活动中的道德规范,以便于在实践中应用这些规范,保证测评活动公正、顺利地进行。

测试并非狭隘的语言测试知识,外语教师应该在文化和价值观的层面提升理论知识,重视语言测试的社会学问题,确保评价客观、公正和准确。

(三)在环境层面提升外语教师的评价素养

学校和社会等应加大外语教师专业培训的投入,为外语教师提升评价素养提供所需要的营养供给。

制定相关政策,根据教育的实际情况,为教师提供职前、职业再教育等不同层次、不同规模的培训,确保外语教师能够学习到与评价相关的系统化的理论知识,建立起比较科学的评价理念;不断完善评价机制,以帮助和督促教师增加和更新评价知识,提高评价能力;国家或者学校应投入经费,建立持续性的评价素养培养体系。评价素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连续体,其发展与培养是分层次、分等级的,其研究是永久性的;将测评素养的考核纳入获取教师资格证和对教师考核的范围,以鼓励和激励外语教师做好评估实践,这也对提高外语教师的评价素养具有重要且深远的意义。

由此可见,教师评价素养的提高不仅依赖于教师本身的内部因素,同时也依赖于学校和社会等外部因素。教师只有端正态度,提高评价意识,不断从理论层面提高理论评价素养,在实践层面积累评价知识、技能和能力,实现内外因素相结合,才能进一步促进自身的专业化成长和发展,提升评价素养,如图3所示。

图3 实践技能、理论知识和环境助力共同促进外语教师评价素养

四、结语与启示

综上所述,外语教师评价素养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发展是持续性的,它将对教师自身、学生学习及保证考试的正面反拨作用等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应该从实践、理论和环境等层面来综合而具体地考量,探索提高外语教师评价素养的有效方法和途径,进一步提升教师的评价素养。未来的研究应该积极研发衡量外语教师评价能力的有效工具,对教师的评价素养进行更全面、科学地跟踪与监测;除关注教师自身之外,还应该关注学生等重要的利益相关群体,从而构建更加全面的语言评价素养体系。

猜你喜欢

外语测试素养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幽默大测试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摄问”测试
“摄问”测试
“摄问”测试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大山教你学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