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层页岩气地质工程一体化井距优化
——以威荣页岩气田为例

2021-06-22赵勇李南颖杨建程诗胜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2021年3期
关键词:单井气田页岩

赵勇,李南颖,杨建,程诗胜

(1.中国石化西南油气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四川成都610041;2.中国石化江苏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江苏扬州225100)

合理的开发井距是提高井控储量,实现气藏规模、效益开发的关键。井距偏大,井间储量动用不充分;井距偏小,井间干扰加剧、开发成本变高[1-2]。页岩储层由于渗透性极差,均需压裂才能投产,工艺技术的差异也决定了开发井距的设计[3-6]。随着威荣气田改造工艺技术的不断进步,主体压裂工艺由“控近扩远”向“密切割”工艺转变,通过微地震监测、压裂模拟等方法均表明,前期设计400 m井距需要进行针对性的调整。国内外目前通过现场小井距试验确定井间干扰,开展井距优化设计研究。APIWAT等[7]在Bakken气藏开展现场先导实验,通过微地震监测、放射性元素及化学元素追踪等多种手段,确定了有效裂缝半长213~274 m,得出最优井距;BELYADI等[8]考虑净现值(NPV)是评估最优井距的关键参数,得到Utica页岩气藏最优井距为366~396 m;而CRAIG等[9]通过微地震监测及生产数据分析、数值模拟研究,认为Utica页岩气藏在251 m井距、9 m簇间距配合小规模压裂的情况下能去的更好的开发效益;LIANG等[10]对比Delaware盆地不同压裂程度、不同井距模式下开发效果,得出大井距配合大规模压裂的开发模式更佳。近年来,国内页岩气开发也逐渐积累了一些经验:张珈铭等[11]指出川南页岩气一次性布井到位、缩短建井及压裂周期可有效降本增效;雍锐等[12]建立了地质—工程—经济一体化技术对四川长宁—威远页岩气区块开发井距进行了评价,得出区块最优井距在330~380 m。

以地质工程一体化思路为指导,采用地质建模—数值模拟一体化技术,通过经济技术评价相结合的手段,以实现储量动用程度最大、采出程度最高、经济效益最优为原则,开展了威荣气田开发井距的优化设计,支撑气田的合理、效益开发。

1 气藏概况

威荣页岩气田处于威远构造东南翼白马镇向斜内,目的层五峰组—龙马溪组一段发育了一套暗色富有机质富硅质泥页岩,埋深3 550~3 880 m,地层压力系数1.94~2.06,属深层、异常高压连续型页岩气藏。开发层系①—④号层页岩品质及含气性较优,厚25~39 m,分布稳定,具有高TOC(平均2.80 %)、高孔隙度(平均6.07 %)、高脆性(平均64 %)、高含气量(平均3.15 m3/t)、低黏土(平均34%)的“四高一低”特征。①—④号层泊松比平均0.21,杨氏模量平均21.6 GPa,力学脆性指数0.43,水平主应力差值10.7 MPa,工程地质参数呈现力学脆性指数偏低、水平应力差值较大的特征,压裂难于形成复杂缝网的特征。

2 开发井距适应性分析

开发评价阶段,威荣气田压裂工艺以“控近扩远”为总体思路,单段段长70~75 m,按“一段三簇”射孔,簇间距20 m,段间距32~35 m,针对性设计开发井距为400 m。产能建设阶段,随着工艺技术的不断进步,逐步形成以“密切割、强加砂、暂堵转向”为核心的二代改造工艺技术,新工艺主体按“一段六簇”射孔,簇间距10 m,段间距25~35 m。通过微地震监测、压降试井、压裂模拟等方法,对设计的400 m井距适应性进行了分析。

1)微地震监测

W2井整体采用“一段六簇”改造工艺,部分段采用“一段三簇”改造工艺,从该井的微地震监测来看(图1、表1),“一段六簇”的压裂工艺微地震波及长度140~245 m,平均182.4 m;“一段三簇”压裂微地震波及长度236~302 m,平均269 m。

表1 威荣页岩气田W2井微地震事件响应统计Table 1 Response statistics of microseismic events of Well-W2 in Weirong Shale Gas Field

图1 威荣页岩气田W2、W3井微地震监测Fig.1 Microseismic monitoring of Well-W2 and Well-W3 in Weirong Shale Gas Field

2)动态分析

W1井采用“一段三簇”工艺改造,通过双对数曲线图版识别W1井的流动阶段,如图2所示,斜率直线表明气井主体处于地层边界流动阶段。通过采用流动物质平衡方法,根据规整化累产气量与产量关系曲线(图3),可以计算该井平均有效裂缝长度为260 m左右。

图2 威荣页岩气田W1井流动阶段诊断Fig.2 Diagnosis of flow stage in Well-W1 in Weirong Shale Gas Field

图3 威荣页岩气田W1井流动物质平衡曲线Fig.3 Flowing material balance curve of Well-W1 in Weirong Shale Gas Field

3)压降试井

通过对压裂停泵后的压降曲线进行精细分析,基于压降试井理论可以定量评价不同压裂簇数的改造裂缝长度[13-15]。通过对W2井停泵压降数据分析,随着单段簇数的增加,单簇主裂缝长明显降低,“一段三簇”改造工艺裂缝长度为381 m,“一段六簇”改造工艺裂缝长度为225 m(表2)。

表2 裂缝参数解释结果Table 2 Crack parameter interpretation results

4)压裂模拟

基于压裂模拟方法,构建W平台压裂裂缝扩展模型,针对性的研究了不同压裂工艺条件下的裂缝扩展情况。模拟研究表明,密切割工艺提高压裂段内水力裂缝覆盖率,但改造段内各簇缝长降低,同时由于各簇裂缝分流作用强,纵向应力缝高扩展受限;“一段三簇”改造工艺裂缝长度为400 m,而“一段六簇”改造工艺裂缝长度为300 m,六簇比三簇压裂缝长降低25%,改造体积内水力裂缝密度增加近一倍(图4)。

图4 不同簇数条件下裂缝扩展模拟结果Fig.4 Simulation results of fracture propagation under different cluster numbers

综合上述,水平井井距与压裂工艺技术密切相关。前期采用“一段三簇”改造工艺裂缝长度240~400 m,而产建方案采用“一段六簇”工艺后裂缝长度只有140~300 m,如果沿用前期设计400 m井距,则会造成井间100~220 m储量无法动用,因此,有必要对开发井距进行优化调整。

3 地质工程一体化井距优化设计

地质工程一体化是页岩气开发工作的核心,也是指导开发技术政策制定的关键。页岩气地质建模—压裂模拟—数值模拟一体化技术正是地质工程一体化研究的体现,而压裂模拟又是最关键的环节[16-18]。在地质建模的基础上,结合微地震监测、动态分析、压裂模拟等成果,形成以裂缝长度、高度准确刻画和定量表征为核心的地质建模—数值模拟一体化技术,实现了威荣气田页岩气储量动用及采出状况的定量评价,通过经济—技术一体化评价相结合的手段,开展井距最优化设计[19-20]。

3.1 数值模拟模型的建立

参考威荣气田W1井岩心分析实验、高压物性实验等成果数据,结合新工艺气井微地震监测、广域电磁法监测、RTA分析等成果,开展了分区属性设置,建立了W平台数值模拟模型。模型采用角点网格,研究工区范围:1 600×1 200×38.7 m,网格步长:20×10×(2.5~16.8)m,网格节点数:80×120×16=115 200(个)。水平井水平段长度1 500 m,采用20段压裂,每段3~6簇(等间距)。裂缝模型采用嵌入式裂缝网络模型,裂缝半长参考微地震监测资料,裂缝宽度0.015 m,导流能力(30~75)×10-3μm2.,分支缝采用等效处理,有效渗透率数量级(10-2~10-3)×10-3μm2。模型中吸附气的解吸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定律和Fick扩散定律,兰式压力8 MPa,兰式体积2.1 m3/t,气体扩散系数0.65 m3/d。

为了精细描述不同流动区域的差异性,将模型划分为四个不同流动能力区域:最佳SRV区、次佳SRV区、欠佳SRV区、未改造区(图5)。其中最佳SRV区为I区主裂缝(压裂片)两侧各5~10 m;次佳SRV区为I区两侧之间以及顶端外延40~60 m的支裂缝较发育区;欠佳SRV区为Ⅱ区外围受压裂影响不明显区以及气井远端压裂无法改造的IV区。

图5 单井裂缝模型设计Fig.5 Design of single well fracture model

分区属性设置如下:

1)渗透率分区设置:主裂缝渗透率(2 000~5 000)×10-3μm2;I区网格渗透率范围(101~10-1)×10-3μm2;Ⅱ区受压裂改造影响较为明显,渗透率范围(10-2~10-3)×10-3μm2;Ⅲ区受压裂改造影响不明显,渗透率范围(10-3~10-4)×10-3μm2;IV区未受改造影响,渗透率范围10-5×10-3μm2数量级。

2)相对渗透率分区设置(图6):模型划分为3个渗流分区,其中渗流I为压裂未改造IV区,采用基质气水相渗数据;相渗2区为欠佳SRV区(Ⅲ区)和次佳SRV区(Ⅱ区),采用裂缝气水相渗数据;相渗3区为主缝区(压裂片+I区),采用有支撑剂裂缝气水相渗数据。

图6 不同相渗区域相对渗透率曲线Fig.6 Relative permeability curves of different phase permeability regions

3)应力敏感分区设置(图7):根据不同岩样的应力敏感实验数据划分为3个区,其中应力1区为压裂未改造IV区,采用基质应力敏感数据;应力2区为欠佳SRV区(Ⅲ区)和次佳SRV区(Ⅱ区),采用裂缝应力敏感数据;应力3区为主缝区(压裂片+I区),采用有支撑剂裂缝应力敏感数据。

图7 不同应力敏感区域应力敏感曲线Fig.7 Stress sensitivity curves of different stress sensitive regions

3.2 不同改造工艺的单井数值模拟研究

根据压裂工艺差异对嵌入式裂缝网络模型进行等效处理,“一段三簇”中单段等效为1个虚拟压裂缝;“一段六簇”中单段等效为2个虚拟压裂缝,压裂缝半长、缝高根据压裂规模即支撑量和压裂液量,结合微地震、压裂模拟、动态分析综合设置,建立不同改造工艺的单井数值模拟模型(图8)。

图8 不同工艺单井数值模模型Fig.8 Numerical simulation models of single wells with different processes

根据W1、W2井实际的生产数据,开展历史拟合研究,修正数值模拟模型,通过生产预测,评价气井储量动用及采出状况(表3、图9),以此来研究合理井距。

图9 预测期末地层压力平面分布Fig.9 Distribution of formation pressure at the end of the forecast period

表3 不同改造工艺下气井生产指标数值模拟预测结果统计Table 3 Statistics of numerical simulation prediction results of gas well production index under different fracturing processes

1)“一段三簇”工艺气井压降漏斗呈现“广而浅”的特点,供给半径110 m内,整体压降幅度42.4%,动用储量采出程度30.58%,但段间压力保持水平相对较高(大于50 MPa)。

2)“一段六簇”工艺气井压降漏斗呈现“窄而深”的特点,供给半径70 m内,整体压降幅度近60%,动用储量采出程度高达62.86%;在供给半径150 m内,平均压降幅度37%,动用储量平均采出程度在32.7%;在供给半径150 m以外,地层压力保持水平较高,压降幅度普遍不足20%,采出程度不足12%。

3.3 井组数值模拟模型

基于建立的W平台井组“一段六簇”的数值模拟模型,开展了260 m,300 m,400 m井距的三种井网部署方案设计(图10),预测了三种不同井距方案在20年预测期末的地层压力及采出程度。

图10 威荣页岩气田W平台不同井距方案数值模拟模型Fig.10 Numerical simulation model of different well spacing schemes on platform-W in Weirong shale gas field

从不同井距方案预测期末地层压力平面分布来看(图11),三种不同井距方案井筒周围小于60 m,地层压力差异较小,平均地层压力12~15 MPa,地层压力的压降幅度80.6%~84.5%,该部分储量均能实现很好的动用和采出;在井筒周围60~100 m,地层压力差异逐渐增大,平均地层压力36~47 MPa,地层压力的压降幅度39.3%~53.5%,该部分储量能有效动用,但采出程度稍低;而在井筒周围100~200 m,地层压力差异较大,平均地层压力53~70 MPa,地层压力的压降幅度4.3%~26.4%,表明400 m井距时井间存在部分储量动用不充分。

图11 威荣页岩气田W平台不同井距预测期末地层压力分布Fig.11 Distribution of formation pressure at the end of the prediction period for different well spacing on platform-W in Weirong Shale Gas Field

3.3.1 技术指标评价

从不同井距方案预测期末EUR(最终采收率)和采出程度对比来看(图12、图13),260 m井距方案20年末累产气5.15×108m3,整体采出程度31.77 %,为方案最高。但从采出程度的增幅以及单井EUR对比来看,260 m井距方案存在一定的井间干扰现象,300~400 m井距方案单井EUR为0.9×108m3左右,而260 m井距方案单井EUR只有0.86×108m3,且井距小于300 m后,采出程度的增幅显著降低(由6.3%下降至3.4%)。因此,从技术效果上来看,300 m井距方案井间干扰较小,采出程度28.4%相对较高。

图12 不同井距方案EUR对比Fig.12 EUR comparison of different well spacing schemes

图13 不同井距方案采出程度及增幅对比Fig.13 Comparison of recovery degree and increase rate of different well spacing schemes

3.3.2 经济指标评价

考虑不同气价、不同单井投资成本的影响,对不同井距方案进行经济评价(图14、图15)。根据经济评价结果可知,在当前的开发投资(单井6 050万元)和气价水平下(气井1.4元/m3),气井的合理井距以300 m为宜。

图14 不同井距方案经济指标对比(单井投资6 050万元)Fig.14 Comparisonofeconomicindexesofdifferentwellspacing schemes(When investment of a well is 60.5 million yuan)

图15 不同井距方案经济指标对比(气价1.4元/m3)Fig.15 Comparison of economic indexes of different well spacing schemes(When gas price is 1.4 yuan per cuibic meter)

1)在相同的单井投资成本(6 050万元)下,气价越高,可实施的经济极限井距越小,财务净现值越大;当气价为1.4元/m3,经济最优井距为300 m;当气价为1.6元/m3,经济最优井距为260 m。

2)当气价1.4元/m3、单井成本为6 500万元时,260 m井距方案净现值低于300~400 m方案。由此可见,单井成本上升,小井距方案投入大幅增加,净现值小于大井距方案;即单井成本上升,经济最优井距将增大。

综合上述分析,在同时考虑技术指标以及经济效益的情况下,采用“密切割”工艺后,威荣页岩气田的最优井距可优化为300 m,井位部署可根据裂缝发育情况适当调整。

4 结论与认识

1)页岩气田合理开发井距与压裂改造工艺技术密切相关。威荣气田评价井主要采用“一段三簇”改造工艺裂缝长度240~400 m;产建井采用“一段六簇”改造工艺裂缝长度140~300 m,方案设计400 m井距偏大,需要进行优化调整。

2)地质工程一体化是指导开发技术政策制定的关键。在地质建模的基础上,结合微地震监测、动态分析、压裂模拟等成果,形成了以裂缝定量表征为核心的深层页岩气地质建模—数值模拟一体化技术,支撑了威荣气田开发井距的优化设计。

3)基于威荣气田地质建模-数值模拟一体化技术,采用经济、技术评价相结合的手段,以实现储量动用最大、采出程度最高、经济效益最优为目标,综合优化气井井距为300 m。

猜你喜欢

单井气田页岩
大牛地气田奥陶系碳酸盐岩元素录井特征分析
页岩油藏提高采收率技术及展望
“贵州复杂构造区页岩气赋存与渗透机制研究”项目通过验收
采油“一井一策”全员效益目标的构建与实施
单井成本核算分析
长庆油田天然气生产开发经济数据模型建立探究
气举排液采气工艺在千米桥古潜山气田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