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影像民族志本土化研究路径*

2021-06-22徐媚

艺术品鉴 2021年15期
关键词:民族志人类学本土化

徐媚

一、影视人类学的叙事传统、危机与转向

影视人类学与文化人类学有着相同的知识系统,可以通过影像对文本进行拓展,两者都有研究人的整体的功能和目的。通过研究影视人类学的叙事传统,能够让人们更加透彻地了解自己,这是一门探讨人之为人的学科。因此,影视人类学既不是人类学与影视学的交叉学科,也不是分支学科,它的中心是人类学影片的摄制,是人类学的重要研究方式。

影像民族志是呈现人类学经验的研究方式,主要目的是为了论证人性本体论的转变。庄孔韶认为影视人类学是通过影像与影视手段表现人类学原理的学科,通过影视手段记录、并展示跨文化比较的族群文化。沃尔特·戈德施米特认为民族志影片是通过一种文化解释另一种文化的方式。两者对影像民族志的定义都强调跨文化要素。因此,可以将影像民族志的主要特征概括为是通过影像手段对人的及文化行动进行情景化的过程,探究的方式是田野观察法,主要研究文化的整体性生活。由此看来,它既是一种研究方法又是文化展示的过程和载体。因此,在讨论影像民族志时不能将其与民族志分开,要想实现影像民族志本土化发展,就必须将两者结合起来。民族志不能只专注自身,而是要通过比较,将其变成客观的描述。

人类学是从国外输送到中国的,主要内容依然是以西方和社会进化理念为重点,在向中国输送时强调实证经验和方法,中国的人文素养没有得到体现,将其本地化有着重要意义。因此,需要对中国人类学进行本土化演进,影像民族志本土化是实现该研究的重要方式。影像民族志不能直接用民族志来套述,而是要采用比较的方式进行描述,可以将其与西方社会进行对比,能够展现文化的整体性。影像民族志能够呈现文学性写作,可以反映出传统民族志难以反映的论题,实现跨文化研究。

在探讨影像民族志本土化前,首先要明确影像民族志定义和概念,正视影像民族志与民族志的异同,并使用不同知识倾向的话语概况影像民族志。如,从文化相对论进行表述,民族志是与西方不同社会安排的描述,影像民族志是对这种描述的记载;从文化整体观进行表述,民族志是人类学描述文化的一种实践,关键意义在于赋予了文化整体观念,影像民族志是记载这种实践的方式。通过探究描述与实践的联系和意义,能够在后现代语境下呈现具有实验性质的民族志和影像民族志。

二、影像民族志的本土化路径——发现日常生活

影像民族志是舶来品,要想能够反映出中国实际国情,就必须结合中国实际具体分析,通过分析日常生活实现本土化路径非常重要。通过研究日常化和生活化社会现象,能够探究本土化社会文化,进而促使民族志描述得更加准确。这要求要把生活作为研究对象,传统的民族志没有做到这一点。影像民族志可以通过认真分析和场景并置的方式最大限度回归生活本身,构建生活世界。胡塞尔认为生活世界与经验世界、日常生活世界相同,并认为生活世界是科学的根基与源泉,人类不能将其忘却,否则将迎来生存危机。

随着回归世界生活的文化气息越发浓郁,众多社会科学领域都将研究方式和内容自觉回归到生活世界,着重对人情感的描述和民族志叙事方向。由此看来,影像民族志也要承接回归生活世界的使命,突破自身的局限向,通过详细的事实描述展示文化和情感。

目前,我国人类学民族学界已有向日常生活研究趋势,但是却没有形成完善的研究体系,而且研究对象较为繁琐,缺乏大局观。中国民俗学界是最早提出以“日常生活”作为本土研究的社会领域,并表示本土化研究为中国民俗学注入全新内涵,就是以公民日常生活为研究对象。民俗志是民俗学的文本形式,也将本土化发展和日常生活作为主要研究内容。基于此,影像民族志是民族志的影视化表现,也需要探索日常生活本土化路径。

三、影像民族志面向日常生活的方法与策略

(一)发现日常生活强有力规定着社会的事项

影像民族志本土化需要从日常生活出发,就要深入挖掘普通人日常生活,可以通过蒙太奇手法构建结构式叙事方式,慢慢将研究方式和对象由熟转生,就能发现更多本土化信息。首先,要围绕生活场域展开工作,重点呈现常见的重复性话题,然后通过场景并置方式呈现情境影像,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被注意而又有生活逻辑的问题提炼出来,分析并解决问题。通过场景并置能够展现人们日常生活中共同行动的逻辑,从而找出相同的逻辑关系,将生活中被忽视的问题展现出来。而影像是最注重细节的方式,也能将各方面细节完整呈现出来。

(二)通过全景画与非虚构剧情化呈现日常生活影像

全景画能够将碎片化生活细节有效整合起来,从而构成完整的生活图景。这样的呈现方式既能能够把日常生活场景拼接成生活大空间。通过在不同场景并置能够将每个事物的独立文化展现出来并不会影响导致整体影像效果。同时,影像还具有呈现文化索引的功能,能够构建一条深描文化的路径。

非虚构剧情化是将日常话题、全景画、公共事务、个体有效结合和呈现的重要手段。顾名思义,这样的呈现方式既有剧情的展现,但又必须是真实的。影像是一种还原生活日常的手段,包括场景、对话等要素,让观众能够根据影像视频的发展而思考,因此要具备一定的剧情,否则不仅不连贯,还会影响观众观感。剧情描述方式能够有效展现文化的整体性和特殊性,也能引导观众一步步深入了解。

(三)呈现日常看不到的事情

影像民族志起源于民俗学的研究范式,与传统民族志不同的是,影像民族志的研究对象没有较为明显的远近区别。从人类学来说,研究对象在空间上有一定的陌生性,必须先离开对象才能从侧面了解和接近它。影像民族志要以日常生活为研究对象,便于人们思考生活中自己有哪些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情,通过由熟转生反思呈现人们平时看不出的事情。第一,可以通过并置的方式强化内在的陌生感,这是人类学实验民族志的研究策略。第二,可以从强化背景描写的方式提升日常生活的整体性。第三,从打破日常的方式引导人们从另一个角度看待问题,这样的策略来源于破坏性实验。第四,通过加强日常对话方式提升本土化情感。总之,可以采用不同呈现策略构建本土化路径。

(四)理解本土生活的意义

在影像志中,有一种方式叫三重悬置,主要是通过方法创新方式和结合先验还原方法来探寻影像志作者主体化。具体方式为:先假设先天性经验被后天性经验覆盖,这时候就需要去除后天性经验对先天性经验的遮蔽。在生活中就是要去除人们习以为常的生活经验,利用理论知识和影像方法为人们呈现原有经验。该方法共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是经验悬置,意思是人们已经储备的知识和经验会组成世界的外壳,人们难以打破思维定势,需要通过自省方式增加陌生感。具体表现为:当人们进入本土化生活现场时,会因为原有的知识经验给对象裹上一层理所当然的印象,这些知识与经验将成为重新认识客观生活世界的“遮蔽”。因此需要抵抗固有知识和经验,即将经验悬置起来,增强事物对象的陌生感,从而更直接感受事物对象客观感觉。通过经验悬置,可以帮助人们从整体观层面全方位观察生活中自我与他人、个体与社会的关系。

第二层是理论悬置。要悬置人们日常的生活态度,不能直接套用人类学理论,而是要随性思考,不能被原有理论主导思想,然后通过田野工作寻求对抗性替代方法。表现为将一般人类学理论进行搁置,跳出原有知识框架,避免原有理论知识分数注意力。这种方式又称为中止判断,主要意义在于为人们去除认识道路的“遮蔽”。但是由于悬置物本身是客观生活世界的最后一道“遮蔽”,因此还需要开展田野实践。

第三层是叙事悬置,要打破常规叙事方式,通过非虚构的纪实性表述中将影像呈现出来。在影像民族志中,构建影像叙事需要先寻找什么是“遮蔽”,然后才能使用经典的影像叙事方法有效呈现社会真实。在影像作品中,常常将日常生活世界分化成非日常生活世界的一部分,然后通各种手段远离日常生活世界,这样的呈现方式会遮蔽回归日常生活世界的道路。去故事化悬置手段可以推动人们回归生活世界。影像民族志要表现的是原始的、未分化日常生活世界,保证世界的朴素、整体。非虚构剧情化、全景画等叙事方式是替代常规叙事方式的重要方法。

猜你喜欢

民族志人类学本土化
溯源灵性与超越的神话诗学:厄休拉·勒古恩的民族志科幻书写
VR人类学影像:“在场”的实现与叙事的新变
“新格义”阐释:西方文学语言学阐释的本土化问题
“逸入”与“生成”——音乐人类学表演研究的“交互”路径
走向理解的音乐民族志
视觉人类学视域下的民族志摄影、保存和传播
冬奥会背景下奥林匹克教育的本土化价值研究
从“批判话语分析(CDA)”到“传播民族志”(EoC)——话语、传播实践与“钟情妄想症”的分析示例
许冠文喜剧与香港电影本土化
人类学视野中的云南旅游史①——兼论茶马古道的独特地位